京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呢?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讲,京剧吸引不了他(她)。过去的40年是流行音乐盛行的年...
京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呢?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讲,京剧吸引不了他(她)。过去的40年是流行音乐盛行的年代,戏曲被停滞。京剧的传承也是断代的。京剧目前面临的是传搏障碍。没有流行音拥有那么多的传搏媒介和平台。就创作过程来说,流行音乐属短平快。京剧的创作则长弯慢,周期长,成本高。这囯粹是需要政府多投入扶持的。
我小的时候,父亲对京剧的热爱每天都在感染着我。父亲是个寡言的人,但提到京剧却谈兴甚浓,说起梅尚程荀来眉飞色舞。他的兴趣感染了我们兄弟几个,后来我们都可以听听聊聊京剧。惭愧的是,我们并未给我们的孩子们讲京剧,所以现在我的子侄辈们没有一个听京剧的。
所以,年轻人不喜欢京剧,我们这一辈是有责任的。现在的社会,一项事物倘若没有很多人愿意去聊它的话,年轻人就不会去做。京剧也好国画也好书法也好相声也好,退化的就是社交的功能。
为什么退化?我们以名剧《锁锦囊》来讲,在我看来张火丁的《锁锦囊》真是太美了,唱腔好,身段好,思想也健康,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但就是这部剧的逻辑太幼稚了,情节太虚化了,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对下人甚至贴身丫鬟如此刻薄的人会善待一个路人。这样的麻醉剂我自己尝试一下也就罢了,我是不会将其讲给我的孩子的。
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都面临这样的尴尬,我们的古人喜欢先定一个教育题目,然后再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理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注重题目的教育性,却轻视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看看中国的二十四孝,就知道孩子的教育有多难。
京剧,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形式,因此它所遇到的问题是有普遍性的。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学生为什么不爱传统文化
此外,她发现传统文化越来越变成教纲上的只言片语,没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中国学生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例如,在中学阶段的政治课本上,王阳明多是以一位唯心主义者身份出现,却鲜有人知道王阳明“心学”的伟大。
“教育更重要的价值是保护文化。”与会多国教育专家就此达成共识,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现今的中国大学过度注重经济利益,看重排行榜与顶尖大学的荣耀,而对文化价值的保存与延续缺少对策。
不习传统文化,缘于不知“为什么”
“宝宝,请把这碗饭端给外婆。”李瑾吩咐自己的小孩,小孩很听话地照做。
“妈妈经常让你端饭给外婆,请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李瑾问,小孩有些答不上来,“Because grandma is happy.(因为外婆高兴)”。这只是一个感知层面上的回答,但却促使孩子去思考孝道的真谛。最后母子两人归纳,“外婆会感觉respected(受尊敬)”。
“孝敬长辈,哪怕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国农村妇女都会做,但是中国人在行动上是这么做,却从来不问为什么。”李瑾说。
在她看来,大学担负着这样一种责任,把中国人成天做的行为用一种贴近生活的理论归纳呈现出来,让中华文化的成员很自觉地意识到父母辈的行为是在传达何种理念,让后人很清楚地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所在,以便于发挥文化价值在人类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大学课堂应怎样开设传统文化课?
中国的教育一面在不断丰富、创新技能课程学习,一面仍对传统文化采取“老夫子讲学式”的办学方法。即便对传统文化有些兴趣的学生,也耐不住无聊的课堂。
“中国高校应以研讨的形式,开设传统文化课。”李瑾鼓励大学生学习古书原文,而不要从现代的译本、摘编本中断章取义地理解;探讨老师、同学所作的研究论文,通过讨论决定什么应该保存,什么应该废除。“如果你没弄清楚,稀里糊涂全盘否定,这是非常可惜的。”
“对待传统文化不要慷慨陈词,也不要过度抨击,应该学习古希腊人,采取一种静思、冥思的态度。”李瑾表示探讨传统文化本是一件心平气和的事,不要在问题没讨论之前,就用自己怀疑、不自信的态度抹杀真理。
在李瑾看来,最理想的传授方式是对话。“《论语》就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体。如果你坐在孔夫子的对面,听他笑眯眯地讲课,怎么会不感动呢?”当然,她也意识到中国人口多的现实情况,较难实现大面积的一对一教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