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人承担教子的重任,为啥又说“养不教,父之过”呢

发布时间: 2022-12-27 08:00: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养不教父之过,但为什么历史中多是母亲教育的案例?从小就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在《烈女传·卷一·母仪》中就有所记载。孟子的母亲为了...

在古代女人承担教子的重任,为啥又说“养不教,父之过”呢

养不教父之过,但为什么历史中多是母亲教育的案例?

从小就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在《烈女传·卷一·母仪》中就有所记载。孟子的母亲为了能够给孟子带来良性影响,屡次搬家。而也正是孟子母亲的深明大义和教育之心,才有了之后的孟子亚圣。当然历史中并不乏类似的情况,在五千年华夏文化里,多有母亲教育版样的案例。而且正史记载之中多有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描述,却鲜有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这不得不说是一件特殊的现象。三字经当中记载「 ”养不教,父之过”,但现实情况却又与之相悖,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母三迁 历史中的母爱影响 除去孟子之外,还有很多一样的案例。比如东晋时期的陶侃,也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终身的。《晋书·列传第三十六》记载:「 ”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陶母剪发以供酒食,用身体力行的做法教会了陶侃真诚待人,重视人际交往。同样的还有《世说新语》当中的故事,记载:「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这一则典故则是陶母责子,当时陶侃是掌管渔业的小吏,陶侃送了一罐腌鱼给自己的母亲,陶母都为陶侃担忧。用公家之物孝敬母亲,不但是未给母亲排忧,反而徒增母亲担心。 陶侃 从两个案例中都能看出陶母的拳拳之心,而且陶母多用自己的行为进行影响,而不是强硬的教导,一味否决。也正是在陶母的教导之下,才有了名震东晋的陶侃。而且陶侃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一直都是严格要求自己,这也与其母亲的教导分割不开。《晋书》记载:「 ”侃每饮酒有定限, 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浩等劝更少进,侃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 故不敢逾。’”,喝酒时喝的高兴,陶侃总是会对自己加以限制。众人问起时,原来陶侃新手承诺,自己曾与母亲相约饮酒不过度。哪怕是母亲已经去世,陶侃依旧是放在心里。 陶母责子 而且陶侃因为年少时母亲曾斥责自己拿公家物品,所以做到了「 ”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可见这方方面面都是源于母亲的点滴教育。与之相似的还有欧阳修的母亲,《宋史·欧阳修传》中记载:「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欧阳修早年丧父,欧阳修的母亲因无钱供欧阳修念书。因此欧母以荻(荻草杆)做笔,在地上书写来教导欧阳修。即使再苦再穷,一样重视教育,这才使得欧阳修视读书为首务,丝毫不会怠慢。 为什么多为母而缺少父? 实际上并非历史中只有女性教育的存在,其实还有着像曹操教子、司马光教子、王羲之教子的案例,这些都是以父亲为主要角色的案例。但为什么这些典故却不如孟母三迁、陶母责子之类的来的深入人心呢?其实这与古代父母关系的家庭承担部分有所联系。 1.相夫教子的职责 在古代母亲是女性,而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约束颇多,女子多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孔子就曾说:「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教也。”所以教育子女的工作一直都被视为是母亲的分内之事,尤其是像从小就失去父亲的孩子,那么母亲更是要承担起这一重担。比如说孟子是早年丧父,在《孟子题辞》中就说道:「 ”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有比如说《晋书》记载:「 ”侃早孤贫,为县吏。”,在比如欧阳修「 ”四岁而孤,家贫无资。”;这些案例的共同点都在于早年丧父,母亲独自担当。所以这种弱势下的教育,会呈现出更为难得的感受。 孟母择邻 2.孩子是母亲的依靠 古代女子的命运多为浮萍一般,在未出嫁前依靠父亲,而在出嫁后则是「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以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出息,直接决定了一个家族是否得以振兴。比如陶侃自幼家贫,也没有优秀的背景。历史记载也无任何显赫,出身寒门。所以陶母更加注重对于陶侃的教育,清朝的《儿女英雄传》中曾记载:「 ”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说的正是古代母亲的真实写照。同时古代女性多为奉献为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自己吃苦没事,只要孩子有出息就可以。 欧阳修母亲以荻画地 3. 陪伴的时间 母亲在古代的家庭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教育者,而且古代一个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男性,父亲多要为家庭的收入来源奋斗,所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大多数都是母亲。所以但凡是早年丧父的历史人物多少「 ”少年家贫”,而这也体现了男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陪伴时间长又以教育子女为主,自然是多留下类似「 ”孟母三迁”这样以母亲为主的教育案例。而且母亲多是阴柔,所以总会如细水流长一般深入人心,渗透进孩子的方方面面之中。 所以母亲在古代孩子教育当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再加上母亲对于孩子报以厚望,更加关心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此母亲教育会比父亲教育多了一丝温情。比如陶侃的母亲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孟母注重孩子的环境影响,欧阳修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些案例都是注重细节。而不像是父亲教育,多以大方向为主,例如王羲之的「 ”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王羲之”;多以严厉和标杆为主。相比较来说母亲的爱更显温情,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中多为母亲教育案例的原因。

为什么总说“子不教,父之过"?

心理学上说孩子的学习不好和父母的关系最大。

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离不开关系,因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会孩子说话,走路,叫爸爸妈妈,父母一般都是言传身教,在孩子的生活里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了父母的一些行为。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般孩子在三岁到五岁的年龄是最喜欢学习的时候,有时候旁边说一句话他就喜欢跟着学一句。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新鲜感放在语言里表达了,同时在这个时期陪在其身边的人自然就是爸爸或者妈妈了,又或者是奶奶爷爷,总而言之,一切是家长做出的决定,所以我们说子不教,父之过。



古时候女子没有权利,在家里男人做主。虽然说女子高尚在于是相夫教子,男子便是外出的能手。但这毕竟是大男子主义古时候的思想,可是对于家庭中,能够做决定,出主意的人也可能是男人。虽然现在已经进入民主文明时代,但是男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像在我家里的事情,一般是爸妈商量着来,但是决定还是爸爸做主的多。父亲在家庭中地位还是很大的,对于孩子一生的教育问题还是值得非常重视的。



从小培养孩子,教育孩子这是父亲的责任,也是母亲的责任。我们老说:“子不教,父之过”是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古代父亲在家庭中担当重任,并且女子很少能够出门被别人认得,对于孩子的教养问题自然是怪罪父亲。

因为孩子现在还未成年,很多事都无法为自己负责,家长作为监督人就要好好教育孩子,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成长的不好,肯定是有父母的责任在其中。
当爹的真不容易啊,不仅要承担最大的压力,还得背最大的锅。
因为孩子的学习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本身不爱学习的话,就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会很不端正。
因为父母才是最先接触孩子的人,他们教导不好,当然最严重了

古代女子的任务不就是相夫教子吗,那为什么说子不教父之过?

女人管教孩子的生活。 男人教育孩子的品行。
也就说 孩子饿死了 那是妈的责任,孩子没学号就怪爸了、
因为这两句话不是一个人说的,因为古语其实有好多看起来矛盾的句子:

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人不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等等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养不教,父之过”出自《三字经》,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养了孩子,若不对其好好进行教育,所引起的过失,责任在于父亲。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应该起主导作用。

一、为什么古人认为“养不教”是“父之过”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农耕时代的中国社会,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和劳动力,承担着养家糊口等责任,男子的外出谋生能力十分重要,由此产生了“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下,加上教育资源有限,读书大都是男子的事,绝大多数女性没有条件进学堂,在家以喂养小孩、整理家务等辅助性事情为主,她们是“妇人之见”,所以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就落在父亲的身上。如果父亲对子女的养教不到位,这个过失也就很大了。

二、对“养不教,父之过”的理念要有进一步的探究。家庭教育专家鲁鹏程说,现代权威研究证明,父教的缺失,会让孩子一生都缺“钙”。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人际关系更融洽,从事活动的风格更大度,并且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反之,若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父亲的角色缺失或弱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教,“将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焦虑;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情绪极易变得异常,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缺少父爱,容易形成性格缺陷,甚至产生心理疾病”。鲁鹏程先生说的非常好。我想我们不要仅仅从“男尊女卑”的角度去狭隘地理解“养不教,父之过”,也许,智慧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父教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父教的缺失给孩子教育带来不平衡性,以及给孩子情感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今人对“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应该从更深的层面、更积极的意义上去解读。

三、《三字经》里提出的“养不教,父之过”,没有否定母亲对孩子的教养作用,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里提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孟母,后面才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古代中国深明大义、善于教养子女的母亲也很多,如“陶母责子”“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这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养不教,父之过”只是说明父亲在传统社会里,在教养子女方面所应起的全面和主导作用而已。

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父亲必须担负起教养子女主导责任的要求是没有什么过错的,也不应该过时,尤其在父道缺失的今天,更加彰显出“养不教、父之过”的积极意义。著名父教专家东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好爸爸是孩子的好老师、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朋友、好爸爸是孩子的好玩伴、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榜样、好爸爸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我就用这句话做文章的结尾了,也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给予“养不教、父之过”教育理念有一个更新的认知。

作者:姚九思,buds创始人,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达沃斯论坛全球杰出青年,毕业于美国常青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公众号:buds2021、新浪微博:姚九思、媒体合作:budsdesign@hotmail.com)

三字经说过,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孩子的教育全依靠的是父亲。父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当然是对的啦,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或者所有的负担强加给一个父亲,母亲也承担着孩子的教育的责任。

首先一个父亲,他应该能够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的温饱,把这些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一个孩子才能谈得上成长,而不是说单纯的长大。而且一般来说,父亲是擅长讲道理的,是威严的,在无形当中就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了孩子,所以的一个人的教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父亲对他的教育。

但是现在也有一个说法是,一个母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这是说母亲的性格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作用,这是肯定的。因为作为母亲一般来说,在家里呆的时间比较长,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也比较多,所以有可能有些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远远超出了父亲。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但为什么又有“相夫教子”这个词呢,两者之间岂不是很矛盾?谁能解释哈

如题
子不教,父之过 是说 儿子有错是因为父亲教导无方相夫教子 是说中国传统妇女,作为妻子应该与丈夫好好相处同时还要教导孩子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没得到良好的教育是父亲的过失主体是父相夫教子这句话是说女人的古人认为一个贤良的妻子应该在家照顾好老公,管教好孩子主体是女人、妻子这两句话都不是说“子”的所以并不矛盾
女人教子主要是养育孩子男人教子主要是传受知识及做人的道理
本文标题: 在古代女人承担教子的重任,为啥又说“养不教,父之过”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04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项羽如果过了江东,结局会改变吗如何向孩子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