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件事吗?历史上真的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件事吗?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一事件,并没有史书记载,而...
历史上真的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件事吗?
历史上真的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件事吗?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一事件,并没有史书记载,而且历史上那些明朝开国勋贵也并非因火而死。这只是民间的传说,是清朝诋毁朱元璋的产物,小说《大明英烈》和《明英烈传》等评书中都有讲到这个故事。在宋濂的《张中传》有记载过,朱元璋在南京建过一个楼,叫做忠勤楼,朱元璋经常与身边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国家大事。庆功楼的故事应该是据此而来。
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是说,朱元璋本是一个农民,要过饭,出过家,最后选择投军。在乱石山上,他与武殿章、胡大海、汤和、邓玉、常遇春、郭英结为兄弟,走上起义之路,后来又得到了神机军师刘伯温的辅佐,建立大明王朝。
成为皇帝后,朱元璋一心想将国家治理好,为稳固社稷,先立朱标为太子,后大开科举,打击贪腐。命运无常,朱标竟然在一场大病中去世了。朱元璋为避免内部争斗,就将皇孙朱允文立为太子了。
前面说过,朱元璋有一些结义兄弟,朱元璋称帝后,他们依旧称朱元璋为老四,完全没有对皇帝的尊重。朱元璋在位,还可以震慑他们,可是他的皇孙年纪尚小,难保这些人不会为难朱允文。而且朱允文不像朱标,在军中也没有威望。朱元璋为了保住大明江山,他知道自己要在有生之年为孙子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于是,一天下午,朱元璋传旨,说怀念一起打天下的日子,想和兄弟们一起喝酒吃肉,地点就在庆功楼。刘伯温明白,这是朱元璋要对大家下手了,刘伯温想留下一名大将,来保明朝安危,他选择了徐达,并告诉徐达,宴会上一定要寸步不离跟住皇帝。徐达果然保住一命。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真是假,有何依据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正史从来没有记载这回事,当时南京也没有“庆功楼”这个地方,再就是事件中功勋们死亡时间和真实历史不符。那么,这件事是如何出现流传下来的呢?
据考证,“火烧庆功楼”这件事最早出自清朝民间《英烈传》评书中,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
老朱当了皇帝后很忧虑,害怕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勋们造反夺了他的天下,于是设计要把这些功臣一锅端。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在“庆功楼”,以邀请这些功臣们喝酒的名义,集中在一起用炸药炸死他们。
老朱命人偷偷在庆功楼的下面埋上了炸药,四周布置好干柴,等功勋们喝高后点火起爆。
功臣们不明真相,高高兴兴齐聚庆功楼,推杯换盏和老朱喝了起来。期间军师刘伯温看出了端倪,趁上厕所的之机告诉他的好友徐达,叮嘱他寸步不离朱元璋,哪怕上厕所也要跟着。
徐达不解,刘伯温吐露内情:“我通过观察和推测,皇上一会儿要把咱们干掉,一会儿皇上上哪,你就上哪,只有这样才能保你一条命。”
徐达感激不尽。
刘伯温回到酒席上,和老朱喝了一会儿,突然露出痛苦的样子,手捂肚子呻吟不断。老刘说:“皇上我可能吃坏了肚子,望皇上赎罪,为臣不能奉陪先告辞回府了”。
老朱一看刘伯温痛苦的样子,无奈把他放回了家。
这时酒席进行到了尾声,大多数功臣都喝高了。老朱起身往外走,徐达马上跟了上来。
老朱说:“我去厕所你去哪里?徐达道:“我也去厕所。”
二人到了茅厕,徐达“扑通”跪了下来,哀求皇上放过自己,老朱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刘伯温看出了内情告诉了徐达。
为了尽快起爆,老朱无奈放过了徐达。
朱元璋和徐达快步走出了庆功楼,随后一声巨响,庆功楼处于一片火海之中,楼中的功臣们尽皆丧命。
评书里“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致就是这样的,当然细节有许多版本。
评书是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说书形式,其历史真实性大打折扣,趣味性高,真实性低。加上满清不遗余力的抹黑朱元璋,一些不良文人肆意歪曲历史,加上老朱确实在后来大肆诛杀功臣。
朱元璋为了杀功臣火烧了庆功楼,这件事究竟是不是真的?
疑心病是封建帝王的一个共性,一方面既要臣子忠诚于江山社稷,另外一方面,又要防止臣子心怀叵测,万一那天早晨醒来,脖子上的脑袋是否还在,因此一旦做臣子稍有不慎举动,帝王就会露出獠牙磨刀霍霍,这其中最为典型当属明太祖朱元璋,其中民间一直广为流传的朱元璋大宴群臣“火烧庆功楼”就是代表案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朱元璋看自己当“大哥”都当皇帝了,那跟随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一大帮兄弟也该论功劳封赏,就这样朱元璋册封了一大批功臣;但朱元璋这心里不是个滋味啊,毕竟自己放牛娃出身,小时候为了活下去当过和尚、要过饭;现在好不容易混上当皇帝了,万一有一天自己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不姓朱了咋办,于是朱元璋两眼露出一道寒光。
话说,那日北伐的大军攻克元大都,明朝完成了南北大一统,朱元璋龙心大悦,于是下旨要大摆宴席,君臣同乐,为了活跃下气氛,地址就选择在京城的郊外一个山坡上;为此朱元璋特意命人建造一座楼,取名“庆功楼”。
这一天,聚餐的日子到了,受邀请的大臣们其实很多都不愿意来参加,但迫于皇帝的邀请,又不得不去,这是为何?因为朱元璋实在是太抠了,平时朱元璋宴请大家吃饭不是青菜萝卜就是馒头咸菜,丝毫见不到半点荤腥,没办法,谁让老朱从小就是苦命娃出身,辛苦数十载开辟这片江山,朱元璋和马皇后一直勤俭节约;在平日自己饮食都是青菜萝卜;每次宴请大臣们吃饭,也是照常例旧;皇帝和马皇后都吃这些,我们做臣子还能说什么,只能参加闷头吃就是了,回头宴席散了回家再开个小灶;这是多数臣子参加这次宴会的心思。
既然是野外君臣同乐,那么光吃饭没意思,在开饭前,来一点娱乐节目还是必要的,选择什么呢?
朱元璋开口了:既然大家都是开国元勋,沙场功夫自然没得说,那么就选择狩猎吧!大家相互看了下,这是选择来参加宴会的,谁也都没提前带狩猎的工具啊!
朱元璋笑呵呵道:放心,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于是把准备好的弓箭分发给大家,让大家去狩猎;说罢,大家纷纷拿起弓箭去寻找猎物。
此时,唯独刘伯温独坐一旁,他本身是文臣,不善骑射,独自坐在草丛中一边看大家狩猎,一看环顾四周,放眼望去,这四周除了草木,何来的猎物;再看看庆功楼上朱元璋坏笑的眼神,刘伯温心里揣测,看来这顿宴席没那么简单。
不一会,狩猎的大臣们都回来了,只见大家空手而归,这时候的的朱元璋笑道:这地方本来就没什么猎物,大家没打到不要紧,我这里打了一些野味,有野兔、鸟儿,这不挺好的;重在君臣同德。
看着狩猎后臣子们,朱元璋即刻转开话题:既然大家狩猎都累了,那么就开始参加宴席吧;臣子们听到可以吃饭了,都兴高采烈登场入席,但当大家看到宴席上又是白菜萝卜,顿时没了食欲,但没办法,即使没食欲假装吃也得吃。
朱元璋一看大家这脸色就明白了,这是不满意,于是朱元璋又道出:放心,后面有压轴菜,保证让大家满意。
众臣子一听朱元璋这样讲,都兴高采烈吃起来了,不多时,就看到后厨压轴菜上来了,一共有三道菜,分别是:红烧兔子、焖狗肉和清蒸燕窝;看着香气诱人的食物,众臣子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于是大家狂吃起来。
此时,唯独坐在一旁的刘伯温,在看到这三样菜后,丝毫不动碗筷,只见身上不停地冒冷汗;坐在一旁的徐达看到刘伯温这副表情,便小心翼翼地问答:“老哥,莫非这食物不合您胃口”?
刘伯温指了指桌子上的三样菜:红烧兔子、焖狗肉和清蒸燕窝?又用眼神示意下朱元璋,徐达听后顿时醒悟。
徐达又向刘伯温问道:“那我该怎么办”;刘伯温两眼示意朱元璋,徐达立刻明白。就这样,徐达假装醉酒,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拿起酒杯就朝朱元璋敬酒,并不停地讲述以前战场兄弟情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只见满屋子大臣都醉倒在地上,唯独徐达紧跟着朱元璋,吵闹着要和皇帝喝酒,此时的刘伯温已经借故先行退去,朱元璋摆驾回宫,徐达也紧跟着朱元璋身后,朱元璋见徐达这醉酒现状,就带着他离开了。
次日,徐达拜访刘伯温,询问这次宴席皇帝真实意图?刘伯温讲出:“红烧兔子、焖狗肉和清蒸燕窝”;皇帝借助请大家吃饭为由,实则是借助这三道菜在向大家传递意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最后一道菜:清蒸燕窝,实则就是让告诉大家:“告老还乡之意”;徐达立刻明白了朱元璋这顿宴席含义。
宴席结束后不多久,刘伯温以身体抱恙为由,向朱元璋递交辞呈,恳求归乡养老;对于刘伯温请辞,后来朱元璋批准了,此后,刘伯温再也未过问朝政;徐达虽然没有归乡养老,但徐达借故犯错,自降三级,上交兵权后也再也不过问任何朝政,得以安享晚年。
其实,关于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传说,一直都是民间野史传说;但其实这也从侧面反馈一个问题,疑心病一直是帝王的共性,所谓伴君如伴虎,做臣子既要尽忠本分,又要审时度势知进退,毕竟“封建王朝家天下永远是家天下,皇帝为了利益,可以做出任何一切”。
民间广为流传,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一事,究竟是传言还是掩盖的史实?
是传言还是掩盖的史实?朱元璋是明朝的创立者,他出身寒门却由于自己的胆识自己谋略一步步登上天子之位,他在位期间也是为自己的江山和百姓操碎了心,人无完人他在让人爱戴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非议,在野史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并且被世人也广为流传,但是这样的故事并没有得到证实也是一段虚构的故事罢了。
朱元璋后期为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能够代代相传,为他的子孙铲除后患用尽了手段把那些跟着自己一起打下江山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个拉下台,这让世人对他这样的行为做法非常的不满但是又不出言以对,所以就只能编造这样的故事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悲愤。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情虽然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这也与他心狠手辣的的处事行为和手段有着必然的联系,他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跟着朱元璋打下江山具有巨大贡献的功臣一共有三十四位,但是最后只有四位能够善始善终,其中的大部分开国元老都是被朱元璋以不同的借口拉下高位的。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自己的后世能够安稳才会这样做,作为一个君王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百姓心中他这样的行为却是忘恩负义的不仁不义之举,所以火烧庆功楼这样虚无的故事能够流传也是因为有部分人对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不赞同,但是心里的悲愤又无处释放,只能讲故事传播开来给朱元璋添加黑料而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