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需要想象力吗 历史学家基于史料的想象是不是必不可免会掺杂主观色彩呀

发布时间: 2022-11-18 12:0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Edward,H.carr,有谁有关于这位历史学家的介绍,,主要是名句方面,爱德华·H.卡尔(Edward,Hallett,C...

历史学家需要想象力吗 历史学家基于史料的想象是不是必不可免会掺杂主观色彩呀

Edward H.carr 有谁有关于这位历史学家的介绍 ,主要是名句方面

  爱德华·H.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圣三学院。1916—1936年供职于英国外交和情报部门,1936—1947年任威尔士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其间(1941 ̄1946)曾任伦敦《时代》杂志副主编。1953—1955年在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任政治指导教师。1955年以后一直在他毕业的剑桥圣三学院任高级研究员。1956年当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擅长苏俄史和国际政治研究。代表性历史著作是1950 ̄1971年陆续出版的10卷本《苏维埃俄国史》,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即《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本是卡尔1961年1—3月在剑桥大学“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廉讲座”(The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Lecture)所作的系列讲演,1963年由纽约艾尔弗雷德·A.诺夫(New York·Alfred A. Knopf)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198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根据该英文版,出版了吴柱存翻译的中文版。中文版共12万字,前面有齐华甫(齐世荣)的《序言》[1],简要介绍了卡尔的历史观,认为“卡尔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其主张“往往流露出一些唯心主义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2]但齐华甫在指出卡尔历史观阶级属性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卡尔对于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有一些比较正确的看法”;并高度赞扬了“作者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3]
  《历史是什么?》共分6章。第一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是本书的总纲,阐述“关于过去的事实”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回答“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章“社会与个人”,考察史学实践活动和“历史事实”中的“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并重点阐述了“伟大人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历史理论问题;第三章“历史,科学和道德”,从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研究的根本目的等方面,讨论历史学的性质,认为历史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第四章“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提出了“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研究原因是历史学家的特殊任务”的观点,并探讨历史运动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第五章“作为进步的历史”,讨论了历史运动中的“进步”问题,以乐观主义态度提出了“历史就其本质而论就是变化、运动,……就是进步”[4]的科学论断;最后一章“在扩展中的天地”,根据“历史就是变化、运动、进步”的论断,认为20世纪中叶,无论是客观实在历史还是历史学都处在“进步”的迅速扩展时期,“这个世界比过去四百年中的任何时期,都在更快地和更激烈地改变着它的模样”[5]。
  这里主要介绍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经常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1)历史是什么?(2)历史学的性质是什么?(3)如何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4)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一、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是一个范围广泛、令人作难而又不能回避的重要的历史哲学问题,也是历史学根本前提问题。1756年,法国历史学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首创“历史哲学” 一词,用以指从过去的事实中引伸出“有用的真理”。后来,人们用“历史哲学”概念来概括一切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或者制定解释的模式,或者探求普遍的规律,或者揭示先验的目的。其实,在伏尔泰之前,“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着。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就用“历史”一词来做他的一部历史著作的书名,并以此来表达他强烈的探询历史之谜的愿望。在伏尔泰之后,“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没有获致完满的解决。每一代历史学家都在继续走着希罗多德所开创的道路,努力探询被恩格斯称为“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女神[6]——历史女神克丽奥之谜,或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或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对它做出各自的回答,并因此而形成了思辨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不同流派。两者的分野在于:思辨的历史哲学关注的是“什么是历史”,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关注的则是“什么被看做历史”。
  从提出问题的方式来看,“历史是什么?”是一个历史本体论范畴的问题,对其所做的回答应当属于思辨的历史哲学一派。但事实上,卡尔是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这就是说,卡尔所说的“历史”,不是指本体论范畴的客观实在的历史(“现实历史”),而是指认识论范畴的观念形态的历史(“观念历史”)[7]。就此而言,卡尔在历史哲学思想方面属于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一派。
  19世纪自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如实地说明历史(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以来至20世纪初叶,客观主义史学(卡尔称之为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盛行于欧洲。在兰克看来,“事实”本身会说话,历史学家通过积累“事实”就可以最终揭示历史真相。因此,对于兰克说来,历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的“事实”摆出来,而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解释。客观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代表性人物傅斯年对此有一个很浅显但清晰的解说:“近代的历史学就是史料学”;“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历史研究就是“照着材料的分量出货物”。[8]兰克摆到历史学家案板上的“事实”之鱼,主要是由档案资料(傅斯年的“材料”)构成的“史料客体”,而非历史本体论范畴的客观实在的历史存在,甚至不是历史认识论范畴的主体化和观念化的历史客体。客观主义史学在英国的代表是经验主义史学。
  客观主义史学的特点是把史学主体与历史客体分离开来,即把作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与作为历史学家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离开;同时,又把历史客体等同于历史存在。让“事实”本身说话,就是要排除历史认识主体在认识历史客体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卡尔认为,客观主义史学“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的观点,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9]他做“历史是什么?”这套讲演的目的,就是要根除这种“可笑的谬论”。
  在批判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在英国的代表经验主义史学时,卡尔把“事实”区分为“关于过去的事实”和“历史事实”两种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类型。[10]所谓“关于过去的事实”,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事实”。因为“关于过去的事实”首先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它在历史学家对其进行认识之前就已独立地存在。卡尔所说的“关于过去的事实”,约略与我们所说的历史本体论范畴的“历史存在”相当,是一种自在之物,完全独立于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之外,具有不以任何认识主体的思维、意志、目的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这样一种完全与历史认识主体毫不相干的自在之物的历史存在,的确不是历史认识的客体。卡尔认为,只有当历史学家决定让“关于过去的事实”走上舞台时,“关于过去的事实”才能开口讲话,也即才转化成为“历史事实”。这种“历史事实”,从历史认识论观点来看,大体上相当于“历史客体”。
  历史学家在“关于过去的事实”转化成为“历史事实”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卡尔明确指出:“(过去的)事实本身要说话,只有当历史学家要它们说,它们才能说:让哪些事实登上讲坛说话,按什么次第讲什么内容,这都是由历史学家决定的。”[11]历史学家把“关于过去的事实”转变成为“历史事实”的途径是“解释”。卡尔说:“关于过去的事实”“作为历史事实的身份的关键,就在于解释……”“解释这一因素涉入每一件历史事实之中。”[12]可见,“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设定并选择的结果,也是历史学家通过解释创造出来的产物。
  卡尔关于“历史事实”的思想明显地受到了他的前辈克罗齐、科林伍德等批判的历史哲学家的新黑格尔主义历史哲学思想的影响。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宣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3]卡尔解释道:“这意思是说,历史主要在于(历史学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纪载,而在于评价,因为,如果他不评价,他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值得纪载下来的?”1910年,美国哲学家卡尔·贝克尔(Karl Becker)也说过:“在历史学家创造历史事实之前,历史事实对于任何历史学家而言都是不存在的。”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进而宣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于科林伍德而言,“历史就是一个对这种思想的历史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在自己脑子里把这种思想重新加以组织的过程。”正是这种重新组织的过程,支配着历史学家对“关于过去的事实”的选择和解释。而这种选择和解释,恰恰就是使“关于过去的事实”转化为“历史事实”的关键。英国政治学家奥克肖特在1933年出版的《经验及其程式》一书中提出了与科林伍德相接近的观点:“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写历史就是制造历史的惟一办法。”[14]
  卡尔有保留地赞同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人的观点,认为他们的尖锐评论“揭示了某些被人忽视的真理”。[15]但是,他进一步指出了作为历史客体的“历史事实”不仅具有双重主观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双重的客观历史-社会性。
  首先是双重的主观性。卡尔认为,“历史事实”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们总是通过纪载历史事实的人的头脑折射出来的”。[16]他用钓鱼做比喻来说明这个在他看来是“被人忽视的真理”。他说:“事实的确并不像鱼贩子案板上摆着的鱼。事实是像游泳在广阔的、有时是深不可及的海洋里的鱼。历史学家能钓到什么,这一部分要靠机会,而主要地要靠他到海洋的哪一部分地区去钓,他用的钓具是什么--这两个因素当然是由他要钓哪种鱼而决定的。”[17]这就是说,“历史事实”本身就已经融入了纪载者的主体意识,而当历史学家把它挑选出来作为研究对象时,它又融入了挑选者的主体意识;而“事实”能够有幸成为“历史事实”,取决于“事实”之鱼属于“哪种鱼”,即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性质。这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述的“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首先“取决于对象(本身)的性质”[18]的思想有一定的相通性。这可以看做是马克思对卡尔史学思想的影响(下面我们还要谈到)。
  其次是双重的客观历史-社会性。把“关于过去的事实”的一部分纪载下来的纪载者属于过去,是过去时代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从这些已经纪录在案的“关于过去的事实”中挑选出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也受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制约。这样,“历史事实”就包含了双重的历史-社会性。卡尔说:“历史学家是属于他本人的时代的,而且由于人类生存的条件使他不得不属于这一时代。”“历史学家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现在。”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热爱,不是真正爱过去。因为历史学家既不是需要依靠发怀古之幽情来消磨时光的垂垂老者,也不是对现在或未来失去信念和兴趣却又不想死、因而需要把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来表示自己对现在或未来的绝望的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不会对过去表现出真切的爱情,也不会从过去之中解放自己。历史学家对过去投以关注的目光,研究过去,是为要通过掌握过去来理解现在,“把它当做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19]一句话,历史学家只属于他本人的时代。
  “历史事实”作为“关于过去的事实”的一部分,具有惟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一旦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就永远成为了过去,不可能再现。那么,历史学家如何去理解他所不能直接面对的“历史事实”呢?卡尔认为,应当采用想像和对话的方式。他说:“历史学家对他所处理的人物的见解,对他们行动后面的思想,应该有一种富于想像力的理解。”“历史学家如果不能跟他所写的人物的思想活动有某种接触,是写不成历史的。”[20]在这一点上,卡尔与科林伍德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
  卡尔强调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即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但不否定“历史事实”所固有的客观实在性。过分地夸大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否定或者避而不谈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这是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一个思想特征。19世纪末,詹姆斯·A。弗劳德在《若干重大问题浅论》一书中曾经写道:历史是“小孩的一匣子字母,我们爱拿它拼成什么字就能拼成什么字”。《剑桥近代史》主编乔治·克拉克爵士也说:“'客观的'历史真实是没有的。”[21]而相对主义历史学家为了否定历史意义的存在,则提出历史有无数意义的理论,认为在这些无数的意义中,这一意义并不比另一意义更正确一些。卡尔反对这些否定“历史事实”客观实在性的做法。他以客观实在的山脉为例说:“并不能因为从不同角度看山,山会有不同的形状,就推论说山在客观上要么根本没有形状,要么就有无数形状。并不能因为解释在确立历史事实时有它必要的作用,也不能因为现有的解释还不完全客观,就推论说这一解释跟另一解释一样好,而历史事实大体上是无法依从一种客观解释的。”[22]解释作为“历史(学)的生命必须的血液”[23],它虽然是主观的,但总是针对某一客观实在的东西的解释。如果这一客观实在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那么解释也就无从做起。正是对“历史事实”客观实在性的承认,使卡尔在强调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没有像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人那样滑入主观唯心主义史学和纯实用主义史学的泥沼。
  在卡尔看来,对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任何过分地夸大其中一方的重要性和作用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有如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有来有往的关系。一方面,“人除了在他的婴儿时期和他的晚年以外,并不完全为他的环境所拖累,毫无条件地屈从于自己的环境。另一方面,他也从来不曾独立于环境之外,成为环境的绝对的主人。人跟环境的关系就是历史学家跟他的研究主题的关系。历史学家既不是他的事实的卑贱的奴隶,也不是那些事实的暴虐的主人。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来有往的关系。”这是因为,“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是相互需要的。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用处的;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则是一潭死水,毫无意义。”这种关系表现在史学实践活动中就是,历史研究“只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把他(按:指历史学家)的事实放进自己的解释的模型中加以塑造,又把他的解释放进自己的事实的模型中加以塑造的过程而已”。[24]
  根据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这种关系,卡尔对“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交谈。”

简述西方美学史上不同时期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

1、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

如:“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2、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3、托马斯。阿奎那:“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美:“第一是事物的整体性或完善,因为有缺陷的东西其结果必是丑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因此具有鲜明色彩的东西才被称作是美的。”

4、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5、威廉。荷加斯:“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6、费希纳: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通过实验,他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扩展资料:

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

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

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学(中国哲学二级学科)

百度百科—美在典型说

百度百科—美是理式说

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分别从各自的维度提出美学思想。作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从此出发,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该问题关涉到与形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关系及其问题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对它们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深化对形式美及其关联的认识。

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理式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柏拉图的理式与个别事物是相分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间寻找原因,而这可归结为质料、形式二因。所谓的“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铜像的铜、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二者的关系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作为主动的、积极的成因,在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中,给质料以规定,使质料成为现实个体。质料有待于形式的赋形。在视觉艺术的质地美中,形式与质料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一个事物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只有既基于质料,又符合审美的形式要求时才成为美。形式作为事物之本质、定义、存在和现实,显然与作为事物的潜能的质料相区别,但又不可能脱离质料而存在。那么,显然这样的关系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杜夫海纳在美学形式与逻辑形式的比较的基础上来阐释美学形式。他认为,在逻辑中,形式不是一个对象的形式,不再与质料密切相关。而一种美学的形式永远应该使质料具有形式,与对象密切相关,但这形式自身却不是对象。但形式与质料在生成美的过程中的关联,仍然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

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集中与典型地表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在卡西尔看来,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科学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艺术则关注个体性与具体化,因而艺术的符号也应有别于科学符号,它力图避免概念化与逻辑推理,以此为想象和解释留下空框。与科学进行的概念式的简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样,艺术不穷究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卡西尔把作为纯粹形式的艺术符号与其它符号形式区分开来。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5]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符号与指代符号有何关系?区分在什么地方?艺术符号又是如何体现美与艺术的形式的呢?这些有待于人们的不断解答。

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冲动基于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之中,而形式冲动来自理性。他进而认为,只有在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之中,人才能恢复完整的人性。黑格尔力图把感性与美的本质关联起来,他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不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6]然而,黑格尔毕竟还是把美基于理念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而又重要的变化。一直被人们所崇尚的思辩理性主义遭受了普遍怀疑,而人的直观感性开始得到重视。其实,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从此之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实用主义美学家和机能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把美与艺术作为经验的存在来看待,桑塔耶纳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这种经验的整体性。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7]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视艺术与情感的关联。而形式与感性的关联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

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与开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从形式美的思想历程以及关联形式的各个方面来看,形式对艺术的规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是异常复杂的。

1.形式作为艺术的规定及其问题

从古到今,关于什么是美?以及艺术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康德、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黑格尔更强调艺术美,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列夫·托尔斯泰、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在贝尔那里,艺术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在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艺术成为无意识的表现;英伽登认为,艺术是多层次的意向性客体等;而马克思则在生产劳动中来规定美与艺术。这些观点,都是对美与艺术思想的丰富,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艺术的本性。当然,在各个观点与思想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本身就说明美与艺术本性的问题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人们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创造了差异而这是质料所无能为力的,他把美规定为形式,艺术之为艺术不在质料而在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而正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在谈到形式美的规则时,荷加斯说:“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9]其实,这只是形式美可表征的方面,形式美并不局限于此,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赫尔德和歌德把美规定为合规律的活生生的东西,规定为生命的形式。

进入现代,有别于德意志唯心主义,形式不再由内容所决定,内容与形式也不再构成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形式本身就融贯了所有内容的那些因素,形式与内容的简单二分与线性决定本身就是近代经典认识论的产物,它制约了对形式的充分揭示。因此,只有走出内容与形式的樊篱,才能显现形式所蕴涵的朦胧的、宽泛的意味,在贝尔看来形式的有意味,这意味不同于内容,也有别于思想主题,在这里,题材并不是第一位的了。作为形式要素的节奏韵律具有的心理意味,盖格尔说:“对于自我来说,它改变了那可以赋予秩序的东西,使之从一团异已的混乱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被自我把握的东西”[10]鲍桑葵把形式及其意蕴相关于美,他说:“现在,我们所努力要说明的问题是,形式上的对称和具体的意蕴并不是美的两个异质的要素,而只具有抽象和具体之间的那种关系。”[11]然而,鲍桑葵仍然未走出抽象与具体这样的经典思想与话语框架。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规定性,也是多元的与多种多样的。也必然要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其它思想的挑战。

2.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的复杂性

形式是艺术本性开显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吗?形式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关联的?能否这样说,形式对艺术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艺术存在那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完成的,如美术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线美、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而音乐则基于听觉上的形式美。还有许多其它的门类艺术,以及这些门类之内尚有各种各样的子类,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真正美的艺术离不开这种形式,这对于许多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问题只是在于随着艺术的变迁,关于什么是形式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而不一定就是真正地完全取消形式。当然,关于形式究竟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发生关联进而揭示艺术本性,存在着巨大的解释空间。无疑,形式美为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享受。相关于艺术本性的形式显然不是外在的,而是深刻的内在化了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待形式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性格急躁的艺术家总是要反抗形式,但是,聪明的艺术家却使自己的天才适应形式,使这种形式最后成为具有同等自发性的第二天性,再不然就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新形式。”[12]康德就艺术的本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艺术是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美和艺术的本性与真理和存在相关。他说:“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13]而艺术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14]当然,海德格尔已不在德意志唯心主义与近代认识论的背景上使用“形式”之类的概念了。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本性与真理、存在和思想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实现自由的前提。而在胡塞尔那里,形式本质就区分于质料本质。即使海德格尔将形式隐而不现,视而不见,形式这幽灵仍然挥之不去,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油画《农鞋》的解读中就没有形式的东西吗?或是海德格尔换了话语?海德格尔对美与艺术本性的揭示无疑是深刻的,极有启发性的。当然,真正的形式也并不是单纯与简单的摹仿,正如黑格尔所说:“因此,艺术的目的一定不在对现实的单纯的形式的摹仿,这种摹仿在一切情况下都只能产生技巧方面的巧戏法,而不能产生艺术作品。”[15]不同的形式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本性的揭示既是多元的,又是独特的,不具有简单的可比性。因此,我们常说出色的艺术作品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马克思在论及美与艺术时,更看重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种的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于是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6]伽达默尔把美学作为解释学的组成部分,基于艺术本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伽达默尔坚持艺术阐释的多元性与无限性。杜夫海纳认为:“因此,意义内在于形式。”[17]审美中并非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他认为:“然而,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18]在接受美学看来,对作品意义的寻求与解读的不断赋意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对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的揭示仍然是艰难无比的,这一点谢林早就表达过类似的感慨,他说:“在这样的实践艺术家的时代,除寥寥无几的个别者,对艺术的本质毫无所知,因为他们通常不能企及艺术理念和美。”[19]贝尔廷力图从艺术史中去揭示艺术的形式与艺术自身的内在关联,他说:“相对来说,在艺术最纯粹形式上的风格史已从历史的解释中清除了所有的那些外在的因素以及最初并不属于艺术的条件。”[20]艺术史就是永无止境的对艺术本性探求的历程,也许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许多理论看来,这种探求是无意义的。针对把形式理解为诸种要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排列的说法和“形式”概念的混乱,布洛克认为:“然而美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却远远不是上面的意思。事实上,‘形式’一词被人们用到各个不同的场合,分别支撑着各种不同的艺术理论。”[21]形式与艺术本性相关联的复杂过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过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学繁荣的主要标志。”[22]任何无视这种情形的研究或简单化处理都将无助于增进对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的历史史学概论怎么复习,我看不懂那些内容?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5.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从17世纪到19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世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6.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
7.“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8.历史系统方法: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9.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简答题】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
2)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研究历史应该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同时要正确评价个别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 史料鉴别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伪:“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3) 考证:本证法、旁证法、理政法、人证、反证、孤证。
3.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认为整个世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认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机体具有应变外界刺激的自动调节能力。

怎样正确运用整体系统分析方法?
(一) 整体分析:这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历史运动时,应当首先把历史看做一个整体过程。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整体过程的一个部分,因而只有从历史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更深刻理解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
(二) 层次分析:历史系统内部由若干层次构成的,研究历史要逐层次的探讨,包括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及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历史整体的全过程和全貌。
(三) 结构分析:结构反映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的关系。因此考察历史过程时,应该划清楚它的结构,结构的内容和成分,然后才能研究这些结构在历史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环境分析方法:即历史过程的整体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环境”与“平衡”是系统论中两个相联系的基本概念。系统论认为一个开放性系统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在于系统本身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当“平衡”破坏,系统要么回到当初产生的原始平衡状态中去,甚至灭亡,要么改变系统本身不适应环境的要求,通过调节机制以达到对环境新的“平衡”。
(五) 动态分析: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历史问题,在视野上应当树立开放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要用动态分析方法。
4.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历史认识的三极分别是历史主体、历史中介和历史客体。这三级是能动统一的。历史主体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历史中介是指历史资料。历史客体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从历史主体与历史中介的关系来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决定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程度;历史学家不主动、积极地利用历史资料也不可能去认识历史事实。从历史中介与历史客体来看,没有历史资料就无法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就没有历史资料。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来看,历史事实要靠历史学家去发现、去认识;没有历史学家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出现,也就不能发现、认识历史客体。
5. 简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导和高度影响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指南;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材料和论据,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从而推动哲学向前发展。
(一) 哲学对历史学的指导作用
1) 从理论上说,哲学为一般科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2) 从中外历史实践看,每一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给史学以深刻的影响,每一次重大的哲学形态的变革都会引起一场史学革命。古代希腊哲学学派林立,决定了古希腊形形色色的历史学派;欧洲中世纪史学,神学居统治地位;中国的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史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
史学的成就充实和丰富着哲学的内容,为哲学提供史实的依据和素材,从而推动哲学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
可以指导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旧史学歪曲史实,任意评判历史的谬误;能帮助史学工作者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以便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史学改革,更新史学观念,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四)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现成的公式,不能随意用来套用,更不能任意阉割使用。
6. 为什么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1)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
3) 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书;通过平时读书,阅读报纸、刊物等积累资料;注意从考古发掘中积累新资料;通过调查和采访搜集资料,特别是口碑资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
7. 重构历史过程的方法有哪些?
按时间观念重构历史;按空间观念重构历史;按内容和性质来重构历史。
8. 简述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优缺点
优点:
1) 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使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处理和适当利用
2) 可以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数据的证明
3) 可以补充资料的欠缺,可以帮助进行历史预测
4) 开拓了新的学科,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
5) 可以促进史学研究的现代化
缺点:
1) 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
2) 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受到极大限制
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客观数据失去效用。
9. 简述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一) 史学与文学有联系也有区别
1) 区别:史实务求真实,文学可以虚拟夸张,这是二者的基本区别。
2) 联系:史学和文学都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史学与文学在思维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某种一致性。
(二) 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
1)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史学提供研究历史的材料和观点
2) 利用文学作品来证史和补史
3) 文学的发展对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进步的文学思潮和优良的文风能促进史学的发展;落后的文学思潮和不良文风则对史学产生消极影响。
4) 只有去伪存真,齐虚留实的文学材料才能为历史研究所用。
10. 史学论文选题的方式和依据是什么?
方式:选老师布置的题目;自己选题。
依据:
1) 结合目前的学术动向
2) 把握学术界近期内的研究动向和研究热点
3)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 根据社会、群体的需要来选题
5) 选题的个人经验:从老师讲课或听学术讲座中发现问题;多看论文、从论文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问题;选题尽量地把题目选小一点;使用新方法、新角度去分析问题。
11. 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观念出发,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宏观比较:就是指站在历史整体的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研究,对历史系统的认识,历史本质的揭示,历史规律的发现主要靠宏观比较研究才能获得。
微观比较:指不论从时间观念或是从空间观念出发,都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12. 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几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史学概论的内容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三部分构成。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主要研究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观的演变、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思和运用。
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鉴别;重构历史过程;新史学方法。
史学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反思。主要研究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13. 简述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一) 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二) 历史的具体功用
1)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功能
2)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预见未来
3) 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
4) 增强参与意识,提高执政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决策

【补充】: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 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② 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过程的原理;
③ 关于历史主义的原则。
2.历史创造者的命题:
①反对“普通老百姓”,帝王将相也有功,反对阶级观;
②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原理解释……(纳粹党)。
3.民族关系:
①反对只是单纯的注重到经济合作;
②应注意到民族关系的不平等;同化,战争……
③强调其实武力战争和同化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名词解释】
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
.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

.“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历史系统方法: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简答题】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
2)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研究历史应该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同时要正确评价个别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 史料鉴别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伪:“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3) 考证:本证法、旁证法、理政法、人证、反证、孤证。
3、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历史认识的三极分别是历史主体、历史中介和历史客体。这三级是能动统一的。历史主体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历史中介是指历史资料。历史客体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从历史主体与历史中介的关系来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决定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程度;历史学家不主动、积极地利用历史资料也不可能去认识历史事实。从历史中介与历史客体来看,没有历史资料就无法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就没有历史资料。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来看,历史事实要靠历史学家去发现、去认识;没有历史学家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出现,也就不能发现、认识历史客体。

4、 为什么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1)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
3) 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书;通过平时读书,阅读报纸、刊物等积累资料;注意从考古发掘中积累新资料;通过调查和采访搜集资料,特别是口碑资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

5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观念出发,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宏观比较:就是指站在历史整体的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研究,对历史系统的认识,历史本质的揭示,历史规律的发现主要靠宏观比较研究才能获得。
微观比较:指不论从时间观念或是从空间观念出发,都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几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史学概论的内容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三部分构成。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主要研究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观的演变、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思和运用。
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鉴别;重构历史过程;新史学方法。
史学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反思。主要研究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简述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一) 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二) 历史的具体功用
1)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功能
2)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预见未来
3) 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
4) 增强参与意识,提高执政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决策

8、什么是史料,怎样认识史料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史料,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重要性:史料是先辈经历留下的痕迹。史料氛围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分为遗址和墓葬两类,能够帮助研究者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能够为历史学家提供内容繁复、完备、连续和系统的研究证据。两种史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历史科学的发展。
9、试论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和校勘的主要方法。
史料的搜集:1 、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2 、分类搜集法。3 、追踪搜寻法。4 、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5 、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
史料的整理:1 、 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2 、 按时间先后的整理
史书的辨伪:(1)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在史书的目录上或私家的著述中,是否有这本书的名字。( 2 )考察著者有无其人。( 3 )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 4 )从著作所记的人物来考察。( 5 )从著作所记的事实来考察。( 6 )从著作所记的人、地、物的名称来考察。( 7 )从著作的思想内容来考察。( 8 )从著作所引用的材料来考察。( 9 )从语言文字及文体上考察。
史料的校勘:(1)对校法,即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2)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摘异同处,进行比较判定,以求之其中谬误之处 。
(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本书采自哪种版本就用其转载之书校之。
(4)理校法。这是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色,对书的内容加以校勘的方法。/
10、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
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
方法:1、用唯物史观指引心理史学走向科学,即(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心理史学方法的逻辑起点;(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助于从历史学的角度科学的阐明历史上群体心理的形成、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助于从历史学的角度科学的阐释历史上的人们的心理、性格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1、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的方法
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指史学家部分或全部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
方法:1、利用口述史学的方法纠正普通大众对于文献资料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是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
2、利用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促进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
3、在利用口述史学的方法时,为确保口述史料与历史事实的一致性,使用“内证”与“外证”两种方法。
12、什么是历史的假设的方法,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
定义:运用假设的方法对历史进行研究的一套研究方法。
意义:1、对历史的可能性进行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2、历史假设研究能使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为理智的进行历史选择和历史创造;3、历史假设为我们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
13、什么是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谈谈它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历史哲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到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史学家将越来越多的精力从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转移到对历史知识性质的分析。即一系列与史学研究实践中与主体认识能力相关的问题,这种对历史认识的主体理解能力即主体意识。
影响:主体意识具有独特性和社会性。(特点)
1、 史学家作用的实现有赖于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和主观能动性的深入开掘。
2、 对史家个体来说,主体条件及其发挥的程度如何,使他们的认识成果显示出高低,正误之分。
3、 对史学家群体来说,主体意识发挥的程度如何,关系着整个历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4、 增强护体意识,可以是主体摆脱传统的直观反映论的束缚,开发新的研究领域。
5、 主体意识的发挥有力于史料价值的开掘、
6、 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发现历史现象中发现规律性,在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历史的本质,运用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进行抽下降性研究。
14、论述史学家的基本素养
1、 史才、史德(章学诚)、史识、史学;2、完善的历史结构;3、深入社会,结合实践活动;4、培养正确的治史态度。
15、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怎样认识精英人物与人民大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中增长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
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由此调动、同意了人民的意志和行动,才借以实现。
16、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
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上占据主导地位是有当时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活和与之相应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决定的。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是:在西欧,农民和城市的广大劳动者通过“静悄悄的劳动”,在改编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扩大了自己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范围,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范围突破了庄园和行会的人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的小共同体的限制,自身生存方式的改变,引起了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的社会历史观。天命神学史观和人性理性史观之所以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是因为科学指的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是非真伪的知识体系。要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就必须找到推动和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动力,而真正的规律就是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从天命神学史观和人性理性史观作为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当中无法发现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揭示不出规律,所以它们也就无法指导历史学成为科学。
17、比较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等不同史学体例的优略
1、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季、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但是编年体史书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
2、记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记传体。记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4、章节体:史书体裁发展到新阶段的代表。重视分析与权术的内在联系。记事纲目清楚,结构简明。易于检录,容纳量大。现在多采用此法编排史书。不足之处是分章群节。割裂了历史过程的整体性。

历史是人的主体创造,是主观与客观的动态结合
历史知识是人类的集体记忆的物化,是主观回忆与客观存在(人类历史活动本身及其物化)的动态结合 (1) 人类的“记
忆—回忆”功能是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产生的生理机制(2)
人类集体记忆的物化积淀为历史知识
历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要受自然界的必然律支配;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创造,是不受必然律支配的。
历史学,也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按时代顺序,运用具体的历史事实,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史学概论则是对史学自身的反思。正是通过对总个历史研究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和总结等科学认识手段,揭示出历史研究过程的规律性,用以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历史研究。一句话,正是研究史学研究自身的方法论、认识论的学科。
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研究过程的理论性阐述,是对历史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和理论性总结,揭示其规律性。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必然是史学本身,即历史研究的全过程。
史学研究过程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历史研究的主客体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主体(历史研究主体是指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研究者,工作者,尤其指当代的史学研究者、工作者。)特点:(科学性、局限性,史学的主体性特征)客体的特征: 客体指主体认识、研究的对象,包括俩个层次:中介客体和终极客体。中介客体是指历史数据是主体赖以进行认识与研究的原料和工具,包括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献俩个方面。终极客体,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本身,是无法真实感知和把握的。它蕴涵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文献与遗迹背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历史主体要认识和研究的终极目标。主客体的关系:历史认识研究的主客体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主体借助中介客体,克服主观性、局限性,不断的认识终极客体,一方面,终极客体具有不可感知性,历史变化性,但终究可以通过中介客体全部或部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历史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认识与不可认识之间的矛盾。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认识史料这一中介客体到达认识人类过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根本目的。人永远不能完全揭示历史真理,但可以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历史认识过程的特征 历史认识过程与其它学科的认识过程一样,也符合人类的普遍的认识论原则。一个单环节的认识过程也包括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俩个阶段。但历史学又与他学科不同,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个周流边的的历史过程,不同于自然学科的同理重复,是活的东西,因而一个单环节的认识结果,只有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再认识,才能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这是历史认识过程特有的特征。感性认识阶段:搜集整理史料阶段(原料准备)理性认识阶段:分析、综合史料阶段(技术处理)编辑成文和著述阶段:即阐释历史阶段(加工成品)历史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投入“市场”)
历史研究过程(示意):
感性认识阶段——搜集整理史料
理性认识阶段——分析、综合史料
结论阐述阶段——编辑成文
通过实践检验、再认识阶段——盘旋上升
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研究历史认识过程,总结这个过程中
的矛盾解决的经验方法和理论,就成为我们这门学问的基本
任务。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通俗说来,这是“怎样认识”与“认识的内容是怎样”的区别。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本身理论原则的抽象与总结,是对历史研究、历史认识过程和规律的归纳与总结;历史理论是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乃至于整个发展过程的理论性总结,是具体史学研究的目标与结果。
史学概论与史学史的区别:它们都是以史学为研究对象,都是对史学研究规律的揭示与阐述,但二者不能等同。史学史是一种纵向研究,以历史的方法,按年代顺序,从史学思想、观点、流派、体裁、重要史学著作及史学家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叙述史学发展过程,探求史学发展规律,一句话,它仍然是史而不是论。史学概论是一种横向研究,以逻辑的方法,探讨历史研究过程的方法与理论,揭示历史研究的规律,并按照这些理论、方法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它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史而是抽象的论。
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可以归纳为: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等三大部分。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包括本体论与认识论两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有关史观的理论决定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史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历史研究的基本知识:1、读史基本知识 2、史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的知识 3、史学评论的知识与技能 4、有关史学现状、流派、思潮、尤其是史学动态的知识
《史学概论》的意义:A、《史学概论》联系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部门学科,B、《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反思学科,c、《史学概论》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史学概论》的学习方法:A、广泛的阅读——多读书,读好书。B、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用、检验、升华。C、态度诚恳、虚心,兼收并蓄,持之以恒。
理性主义史学强调以理性的精神探讨历史发展的因果,给历史以合乎理性的解释,这样的历史是“用实例进行教育的哲学” 。
历史哲学以理性思维为手段,以逻辑为方法,从哲学高度来分析历史、叙述历史、撰写历史。历史哲学所关心的不是一般色历史事实。而是超经验的理论或规律的探讨。 “ 历史哲学”的概念是有伏尔泰首先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
维柯 康德 赫尔德 黑尔
孔德
梁启超:(1)中国史五项内容:1、智力(思想史),2、产业(经济史),3、美术(艺术史),4、宗教,5、政治。他说:“凡作诸史,于此五端,忽一不可。”
(2)治史方法:强调“纯客观研究”,“反对”强史就我”,有所谓“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
根据老师给的思考题复习,或上网搜集一些提纲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高频小学考点词》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st-doB3I39Zfl4NbmZwUw

提取码:7af6

文学常识+高频小学考点词|小学国学常识200题.pdf|小升初必会100字和200成语.pdf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静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9、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间。它们原先全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为“风”、“雅”、“颂”三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摊牌咏叹的特点,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11、《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1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3、《邹忌讽齐五纳谏》先自《战国策》,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

  14、《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对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15、《关睢》选自《诗经. 周南》是《诗经》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它与《关睢》一样,同属《诗经》中国风一类,这一类中主要是各地歌谣,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最高,此外还《雅》、《颂》两类。

  16、《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用,清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衰公十四年(前454年)。

  17、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之蒙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18、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作品《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七篇261章,约3.5万字。

  19、《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杰出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出著名社会讽刺喜剧,它也是一出名幕剧。剧中安东民奥与鲍西亚是夫妻关系,鲍西亚与尼莉莎是主仆关系,尼莉莎与葛莱西安诺是夫妻关系,安东民奥与夏洛克是借债者与被借债者的关系。

  20、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戊戌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维新变法”其著作为《饮冰室合集》。

  21、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温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22、伏尔秦(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代表作品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

  23、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他与美国作家欧.享利(代表作《含着泪水的微笑》)、俄国作家契诃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统称为短篇小说巨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

  24、《万卡》是俄国作家契柯夫的作品。

  25、《心声》的作者是黄蓓佳,她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以时间为序,围绕朗读课文这一中心事件,把小说《万卡》的故事内容与京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展开故事情节。

  26、下列作者与作品、出处、主人公的搭配

  27、弗朗西施.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哲学方面有《新工具》和文学方面的《随笔》。

  28、施耐庵,生平事迹不祥,但也有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水浒》作者。

  29、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未明初小说家。主要代表作《三国演义》。

  30、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主要代表作有《儒林外史》。课文《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壮态。

  31、曹雪芹(1715--1763),名(雨字头下面为沾),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州正白旗。主要作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课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32、《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史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33、《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是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策整理编写的。

  35、《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36、《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3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他是南宋(朝代)的著名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38、《渔家傲秋思》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39、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所以她53岁所作的《武陵春》反映的就是她处境的凄惨,内心的悲痛。

  40、《沁园春.雪》一词中,想像雪后景色的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1、《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自叙本志和追术先帝的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现宫殿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是:蠃,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44、下列关于作品人物、出处、体裁及作者、国别或朝代的搭配

  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契诃夫—俄国

  孔乙已--《孔乙已》—小说—鲁讯—中国

  鲍西娅--《威尼斯商人》—戏剧—莎士比亚—英国

  狗娃--《变脸》—戏曲—魏明伦—中国

  45、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子,北京人,著名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均收在《老舍文集》里。课文《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46、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47、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品《聊斋志异》。

  48、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诗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散文集《笑》《往事》。

  49、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160多篇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50、《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首领。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与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

  5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均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52、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苏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课文《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5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篡而成,共49篇。《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54、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多,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55、《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爱莲说》选自《周公元集》,“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周公颐(1017--1073),字茂叔。通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56、《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7、《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是苏联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史三年写成的,该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生活。

  58、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民族诗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在世界文学史上负有盛誉。主要代表作有:著名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普希金的作品。

  59、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著名诗人,并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主要代表作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等。《未选择的路》就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

  60、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主要作品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

  
  6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木兰诗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62、司马光(公元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现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

  63、《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主要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计1362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课文《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均选自本书。

  64、《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

  65、《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作者沈从文,湖南风皇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66、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代表作有《宋学士文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就节选自该书。

  67、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与韩俞、柳宗元(唐)、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统称为唐宋八大家。课文《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68、《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门人编写的一部书,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论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体制是语录体,也有对话体和叙事体。从汉朝到“五四”运动以前的2000多年,一直是学童们必读之书,影响很大。

  69、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70、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济南)人,南宋爱国诗人。

  7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作者曹操;《次北固山下》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歌》,作者辛弃疾;《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马致远。其中前三首是诗,《西江月》是词,《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7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36门,主要记载了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崇尚清谈的风气。书中保存了晋代文学艺术等方面较为丰富的资料,富有研究价值。

  73、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代表作《韩非子》一书,共有20卷,55篇。课文《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 5.说明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类型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 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X,反映XX主题(情感)
首段作用 :
(1)环境(背景)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
是一种象征,一个线索,围绕中心,体现XX主题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 ,你的 要像 一样 。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一、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二、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在最后】
三、开头作用
1、引出论点/论题
2、吸引读者、造成悬念
四、论证思路
通过引用(举例……)引出论题(方向)→ 摆出事实,列举例子加以论证论点 → 强化中心论点
●类型1、文段作用: 承上启下;照应;强化论点
●类型2、顺序能否调换 :(判断) 照应开头;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等
●类型3、例子特点 : 权威性;代表性;典型性;全面性 有说服力
●类型4、文段论证优点 : 证明了此段分论点
●类型5、本文中心论点 : 开头;标题
五、论点的提出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静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9、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间。它们原先全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为“风”、“雅”、“颂”三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摊牌咏叹的特点,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11、《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1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3、《邹忌讽齐五纳谏》先自《战国策》,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

  14、《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对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15、《关睢》选自《诗经. 周南》是《诗经》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它与《关睢》一样,同属《诗经》中国风一类,这一类中主要是各地歌谣,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最高,此外还《雅》、《颂》两类。

  16、《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用,清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衰公十四年(前454年)。

  17、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之蒙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dddddd

数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选修论文形式
数学是人类的第二语言。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商业航海、历法计算、桥梁、寺庙、宫殿建造、武器与工事的设计等等,数学往往能对所有的这些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数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它与能根本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产业革命的关系上:人类历史上先后共有三次重大产业革命,这三次产业革命主体技术都与数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数学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起着重要作用,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书写宇宙的文字”,物理学家狄拉克说:“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作为人类精神、智慧与理性的最高代表之一,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物质文明和强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因而在文化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进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数学史的研究对象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从研究材料上说,考古资料、历史档案材料、历史上的数学原始文献、各种历史文献、民族学资料、文化史资料,以及对数学家的访问记录,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数学原始文献是最常用且最重要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从研究目标来说,可以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理论、概念的演变史;可以研究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可以研究数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史;可以研究数学家的生平等等。
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史学家的职责就是根据史料来叙述历史,求实是史学的基本准则。从17世纪始,西方历史学便形成了考据学,在中国出现更早,尤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时至今日仍为历史研究之主要方法,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考据方法在不断改进,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而已。当然,应该认识到,史料存在真伪,考证过程中涉及到考证者的心理状态,这就必然影响到考证材料的取舍与考证的结果。就是说,历史考证结论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同时又应该认识到,考据也非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数学史研究又不能为考证而考证。
不会比较就不会思考, 而且所有的科学思考与调查都不可缺少比较,或者说,比较是认识的开始。今日世界的发展是多极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中共同发展,因而随着多元化世界文明史研究的展开与西方中心论观念的淡化,异质的区域文明日益受到重视,从而不同地域的数学文化的比较以及数学交流史研究也日趋活跃。数学史的比较研究往往围绕数学成果、数学科学范式、数学发展的社会背景等三方面而展开。
数学史既属史学领域,又属数学科学领域,因此,数学史研究既要遵循史学规律,又要遵循数理科学的规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数理分析作为数学史研究的特殊的辅助手段,在缺乏史料或史料真伪莫辨的情况下,站在现代数学的高度,对古代数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数学原理分析,以达到正本清源、理论概括以及提出历史假说的目的。数理分析实际上是“古”与“今”间的一种联系。
二、数学史的分期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三、数学史的意义
(1)数学史的科学意义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或者是对历史上科学难题的解决,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数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我们今天仍在使用,诸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上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数论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数学传统与数学史材料可以在现实的数学研究中获得发展。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数学大师都具有深厚的数学史修养或者兼及数学史研究,并善于从历史素材中汲取养分,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早年在拓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在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数学机械化思想的启发下,建立了被誉为“吴方法”的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学机械化方法,他的工作不愧为古为今用,振兴民族文化的典范。

2 数学史介绍
科学史的现实性还表现在为我们今日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教训和历史借鉴,以使我们明确科学研究的方向以少走弯路或错路,为当今科技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也是我们预见科学未来的依据。多了解一些数学史知识,也不会致使我们出现诸如解决三等分角作图、证明四色定理等荒唐事,也避免我们在费尔马大定理等问题上白废时间和精力。同时,总结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今数学发展不无益处。
(2)数学史的文化意义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古希腊(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因此他们不关心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和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通过希腊数学史的考察,就十分容易理解,为什么古希腊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优美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以及理想化的建筑与雕塑。而罗马数学史则告诉我们,罗马文化是外来的,罗马人缺乏独创精神而注重实用。
(3)数学史的教育意义
当我们学习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或者说,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教材业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渊源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由于教育上的失误,致使接受现代数学文明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数学史

1.数学史所研究的内容是:

①数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②数学史通史;

③数学分科史

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数学史及其比较;

⑤不同时期的断代数学史;

⑥数学家传记;

⑦数学思想、概念、数学方法发展的历史; ⑧数学发展与其他科学、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⑨数学教育史;⑩数学史文献学;2.按其研究的范围又可分为内史和外史。

①内史 从数学内在的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②外史 从外在的社会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关系。

3.研究数学史的历史:

古代数学史:

①古希腊曾有人写过《几何学史》,未能流传下来。

②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

③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

④12世纪时,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

是从18世纪,由J.蒙蒂克拉、C.博絮埃、A.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1802年又经J.de拉朗德增补)为代表。从19世纪末叶起,研究数学史的人逐渐增多,断代史和分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45年以后,更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末叶以后的数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①通史研究 代表作可以举出M.B.康托尔的《数学史讲义》(4卷,1880~1908)以及C.B.博耶(1894、1919D.E.史密斯(2卷,1923~1925)、洛里亚(3卷,1929~1933)等人的著作。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写了一部数学史收入《数学原理》。以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和以弥永昌吉、伊东俊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都有多卷本数学通史出版。1972年美国M.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一书,是70年代以来的一部佳作。

②古希腊数学史 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被译成现代文字,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的有J.L.海贝格、胡尔奇、T.L.希思等人。洛里亚和希思还写出了古希腊数学通史。20世纪30年代起,著名的代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在古希腊数学史方面也作出成绩。60年代以来匈牙利的A.萨博的工作则更为突出,他从哲学史出发论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起源。

③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 把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算书和古埃及纸草算书译成现代文字是艰难的工作。查斯和阿奇博尔德等人都译过纸草算书,而诺伊格鲍尔锲而不舍数十年对楔形文字泥板算书的研究则更为有名。他所著的《楔形文字数学史料研究》(1935、1937)、《楔形文字数学书》(与萨克斯合著,1945)都是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所著《古代精密科学》(1951)一书,汇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研究成果。范·德·瓦尔登的《科学的觉醒》(1954)一书,则又加进古希腊数学史,成为古代世界数学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④断代史和分科史研究 德国数学家(C.)F.克莱因著的《19世纪数学发展史讲义》(1926~1927)一书,是断代体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开始,它成书于20世纪,但其中所反映的对数学的看法却大都是19世纪的。直到1978年法国数学家J.迪厄多内所写的《1700~1900数学史概论》出版之前,断代体数学史专著并不多,但却有(C.H.)H.外尔写的《半个世纪的数学》之类的著名论文。对数学各分支的历史,从数论、概率论,直到流形概念、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的历史等,有多种专著出现,而且不乏名家手笔。许多著名数学家参预数学史的研究,可能是基于(J.-)H.庞加莱的如下信念,即:“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或是如H.外尔所说的:“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的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也不可能理解它的成就。”

⑤历代数学家的传记以及他们的全集与《选集》的整理和出版 这是数学史研究的大量工作之一。此外还有多种《数学经典论著选读》出现,辑录了历代数学家成名之作的珍贵片断。

⑥专业性学术杂志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M.B.康托尔(1877~1913,30卷)和洛里亚(1898~1922,21卷)都曾主编过数学史杂志,最有名的是埃内斯特勒姆主编的《数学宝藏》(1884~1915,30卷)。现代则有国际科学史协会数学史分会主编的《国际数学史杂志》。

中国数学史: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 制器、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钩深致远,莫不用焉”。《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在中国古算书的序、跋中,经常出现数学史的内容。

如刘徽注《九章算术》序 (263)中曾谈到《九章算术》形成的历史;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中曾对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数学工作进行评论;祖颐为《四元玉鉴》所写的序文中讲述了由天元术发展成四元术的历史。宋刊本《数术记遗》之后附录有“算学源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保存下来的数学史资料。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书末附有“算经源流”,记录了宋明间的数学书目。

以上所述属于零散的片断资料,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则是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在清代中晚期进行的。主要有:①对古算书的整理和研究,《算经十书》(汉唐间算书)和宋元算书的校订、注释和出版,参预此项工作的有戴震(1724~1777)、李潢(?~1811)、阮元(1764~1849)、沈钦裴(1829年校算《四元玉鉴》)、罗士琳(1789~1853)等人 ②编辑出版了《畴人传》(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传记),它“肇自黄帝,迄于昭(清)代,凡为此学者,人为之传”,它是由阮元、李锐等编辑的(1795~1799)。其后,罗士琳作“补遗”(1840),诸可宝作《畴人传三编》(1886),黄钟骏又作《畴人传四编》(1898)。《畴人传》,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数学史。收入人物多,资料丰富,评论允当,它完全可以和蒙蒂克拉的数学史相媲美。

利用现代数学概念,对中国数学史进行研究和整理,从而使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方法之上的学科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都是从五四运动前后起,开始搜集古算书,进行考订、整理和开展研究工作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李俨的论文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5集,1954~1955),钱宝琮则有《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集》(1984)行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两人都有通史性中国数学史专著出版,李俨有《中国算学史》(1937)、《中国数学大纲》(1958);钱宝琮有《中国算学史》(上,1932)并主编了《中国数学史》(1964)。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1963)和上述各种专著一道,都是权威性著作。

从19世纪末,即有人(伟烈亚力、赫师慎等)用外文发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人三上义夫的《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以及50年代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一些中国的古典算书已经有日、英、法、俄、德等文字的译本。在英、美、日、俄、法、比利时等国都有人直接利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严敦杰)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
一、数学史的研究对象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从研究材料上说,考古资料、历史档案材料、历史上的数学原始文献、各种历史文献、民族学资料、文化史资料,以及对数学家的访问记录,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数学原始文献是最常用且最重要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从研究目标来说,可以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理论、概念的演变史;可以研究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可以研究数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史;可以研究数学家的生平等等。
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史学家的职责就是根据史料来叙述历史,求实是史学的基本准则。从17世纪始,西方历史学便形成了考据学,在中国出现更早,尤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时至今日仍为历史研究之主要方法,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考据方法在不断改进,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而已。当然,应该认识到,史料存在真伪,考证过程中涉及到考证者的心理状态,这就必然影响到考证材料的取舍与考证的结果。就是说,历史考证结论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同时又应该认识到,考据也非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数学史研究又不能为考证而考证。
不会比较就不会思考, 而且所有的科学思考与调查都不可缺少比较,或者说,比较是认识的开始。今日世界的发展是多极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中共同发展,因而随着多元化世界文明史研究的展开与西方中心论观念的淡化,异质的区域文明日益受到重视,从而不同地域的数学文化的比较以及数学交流史研究也日趋活跃。数学史的比较研究往往围绕数学成果、数学科学范式、数学发展的社会背景等三方面而展开。
数学史既属史学领域,又属数学科学领域,因此,数学史研究既要遵循史学规律,又要遵循数理科学的规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数理分析作为数学史研究的特殊的辅助手段,在缺乏史料或史料真伪莫辨的情况下,站在现代数学的高度,对古代数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数学原理分析,以达到正本清源、理论概括以及提出历史假说的目的。数理分析实际上是“古”与“今”间的一种联系。
二、数学史的分期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三、数学史的意义
(1)数学史的科学意义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或者是对历史上科学难题的解决,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数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我们今天仍在使用,诸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上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数论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数学传统与数学史材料可以在现实的数学研究中获得发展。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数学大师都具有深厚的数学史修养或者兼及数学史研究,并善于从历史素材中汲取养分,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早年在拓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在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数学机械化思想的启发下,建立了被誉为“吴方法”的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学机械化方法,他的工作不愧为古为今用,振兴民族文化的典范。

2 数学史介绍
科学史的现实性还表现在为我们今日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教训和历史借鉴,以使我们明确科学研究的方向以少走弯路或错路,为当今科技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也是我们预见科学未来的依据。多了解一些数学史知识,也不会致使我们出现诸如解决三等分角作图、证明四色定理等荒唐事,也避免我们在费尔马大定理等问题上白废时间和精力。同时,总结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今数学发展不无益处。
(2)数学史的文化意义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古希腊(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因此他们不关心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和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通过希腊数学史的考察,就十分容易理解,为什么古希腊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优美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以及理想化的建筑与雕塑。而罗马数学史则告诉我们,罗马文化是外来的,罗马人缺乏独创精神而注重实用。
(3)数学史的教育意义
当我们学习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或者说,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教材业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渊源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由于教育上的失误,致使接受现代数学文明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数学史

1.数学史所研究的内容是:

①数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②数学史通史;

③数学分科史

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数学史及其比较;

⑤不同时期的断代数学史;

⑥数学家传记;

⑦数学思想、概念、数学方法发展的历史; ⑧数学发展与其他科学、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⑨数学教育史;⑩数学史文献学;2.按其研究的范围又可分为内史和外史。

①内史 从数学内在的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②外史 从外在的社会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关系。

3.研究数学史的历史:

古代数学史:

①古希腊曾有人写过《几何学史》,未能流传下来。

②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

③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

④12世纪时,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

是从18世纪,由J.蒙蒂克拉、C.博絮埃、A.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1802年又经J.de拉朗德增补)为代表。从19世纪末叶起,研究数学史的人逐渐增多,断代史和分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45年以后,更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末叶以后的数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①通史研究 代表作可以举出M.B.康托尔的《数学史讲义》(4卷,1880~1908)以及C.B.博耶(1894、1919D.E.史密斯(2卷,1923~1925)、洛里亚(3卷,1929~1933)等人的著作。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写了一部数学史收入《数学原理》。以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和以弥永昌吉、伊东俊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都有多卷本数学通史出版。1972年美国M.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一书,是70年代以来的一部佳作。

②古希腊数学史 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被译成现代文字,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的有J.L.海贝格、胡尔奇、T.L.希思等人。洛里亚和希思还写出了古希腊数学通史。20世纪30年代起,著名的代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在古希腊数学史方面也作出成绩。60年代以来匈牙利的A.萨博的工作则更为突出,他从哲学史出发论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起源。

③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 把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算书和古埃及纸草算书译成现代文字是艰难的工作。查斯和阿奇博尔德等人都译过纸草算书,而诺伊格鲍尔锲而不舍数十年对楔形文字泥板算书的研究则更为有名。他所著的《楔形文字数学史料研究》(1935、1937)、《楔形文字数学书》(与萨克斯合著,1945)都是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所著《古代精密科学》(1951)一书,汇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研究成果。范·德·瓦尔登的《科学的觉醒》(1954)一书,则又加进古希腊数学史,成为古代世界数学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④断代史和分科史研究 德国数学家(C.)F.克莱因著的《19世纪数学发展史讲义》(1926~1927)一书,是断代体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开始,它成书于20世纪,但其中所反映的对数学的看法却大都是19世纪的。直到1978年法国数学家J.迪厄多内所写的《1700~1900数学史概论》出版之前,断代体数学史专著并不多,但却有(C.H.)H.外尔写的《半个世纪的数学》之类的著名论文。对数学各分支的历史,从数论、概率论,直到流形概念、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的历史等,有多种专著出现,而且不乏名家手笔。许多著名数学家参预数学史的研究,可能是基于(J.-)H.庞加莱的如下信念,即:“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或是如H.外尔所说的:“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的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也不可能理解它的成就。”

⑤历代数学家的传记以及他们的全集与《选集》的整理和出版 这是数学史研究的大量工作之一。此外还有多种《数学经典论著选读》出现,辑录了历代数学家成名之作的珍贵片断。

⑥专业性学术杂志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M.B.康托尔(1877~1913,30卷)和洛里亚(1898~1922,21卷)都曾主编过数学史杂志,最有名的是埃内斯特勒姆主编的《数学宝藏》(1884~1915,30卷)。现代则有国际科学史协会数学史分会主编的《国际数学史杂志》。

中国数学史: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 制器、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钩深致远,莫不用焉”。《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在中国古算书的序、跋中,经常出现数学史的内容。

如刘徽注《九章算术》序 (263)中曾谈到《九章算术》形成的历史;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中曾对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数学工作进行评论;祖颐为《四元玉鉴》所写的序文中讲述了由天元术发展成四元术的历史。宋刊本《数术记遗》之后附录有“算学源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保存下来的数学史资料。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书末附有“算经源流”,记录了宋明间的数学书目。

以上所述属于零散的片断资料,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则是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在清代中晚期进行的。主要有:①对古算书的整理和研究,《算经十书》(汉唐间算书)和宋元算书的校订、注释和出版,参预此项工作的有戴震(1724~1777)、李潢(?~1811)、阮元(1764~1849)、沈钦裴(1829年校算《四元玉鉴》)、罗士琳(1789~1853)等人 ②编辑出版了《畴人传》(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传记),它“肇自黄帝,迄于昭(清)代,凡为此学者,人为之传”,它是由阮元、李锐等编辑的(1795~1799)。其后,罗士琳作“补遗”(1840),诸可宝作《畴人传三编》(1886),黄钟骏又作《畴人传四编》(1898)。《畴人传》,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数学史。收入人物多,资料丰富,评论允当,它完全可以和蒙蒂克拉的数学史相媲美。

利用现代数学概念,对中国数学史进行研究和整理,从而使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方法之上的学科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都是从五四运动前后起,开始搜集古算书,进行考订、整理和开展研究工作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李俨的论文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5集,1954~1955),钱宝琮则有《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集》(1984)行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两人都有通史性中国数学史专著出版,李俨有《中国算学史》(1937)、《中国数学大纲》(1958);钱宝琮有《中国算学史》(上,1932)并主编了《中国数学史》(1964)。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1963)和上述各种专著一道,都是权威性著作。

从19世纪末,即有人(伟烈亚力、赫师慎等)用外文发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人三上义夫的《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以及50年代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一些中国的古典算书已经有日、英、法、俄、德等文字的译本。在英、美、日、俄、法、比利时等国都有人直接利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本文标题: 历史学家需要想象力吗 历史学家基于史料的想象是不是必不可免会掺杂主观色彩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13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17世纪西欧各国燧发枪装备情况如何如何切入大健康话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