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始,为何百姓不再有尚武精神,都不想当兵了?说起宋朝,我们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王朝非常有钱,宋朝可以说是所有封建王朝里最富有的王...
宋朝开始,为何百姓不再有尚武精神,都不想当兵了?
说起宋朝,我们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王朝非常有钱,宋朝可以说是所有封建王朝里最富有的王朝。不过宋朝除了富有,还有一个和之前王朝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百姓不再崇尚武力,都不想当兵了。这种状况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
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开始,百姓都比较崇尚武力。我们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是佩剑的。而且孔子也是武文双全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七十二贤者就是六艺都精通的,而六艺里就有驾车、射箭这两项。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都是崇尚武力的。宋朝之前的唐朝有边塞诗人,这些人就常年在外打仗。李白除了会写诗,剑术也非常好。可以说我国的尚武精神是自古就有的。但是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消失了,宋朝之后文人除了舞文弄墨其他的都不会。那么为什么我国这么久的尚武精神到了宋朝会没有了呢?
首先和宋朝的开国方式有关。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当皇帝的,他是个武将。所以他成了皇帝后非常害怕再有武将向他一样造反,他对武将进行了很多限制。他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把武将的很多权力都分散了,还受到文人的限制。还有武将的官职比较低,即使武将功劳再大都不能当枢密使,这几乎成了规定。也就是说武将很难入朝掌握大权。
其次是和宋朝的征兵方式有关。宋朝为了防止地方造反,把很多精兵都收到中央,这就是所谓的禁军。不过宋朝的禁军产生方式有很大问题。哪里有人造反,朝廷就派人去征兵。这样造反的人就归顺朝廷当兵去了。《水浒站》里宋江他们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归顺朝廷的。还有当兵的人需要在脸上刺字,方式你逃跑。脸上刺字在古代是极大地侮辱,只有囚犯有时才会被刺字。而当兵的脸上也刺字,说白了地位和囚犯差不多。之所以这样是防止当兵的逃走,方便抓捕。
第三和科举制有关。科举制虽然是隋朝时出现的,不过是在宋朝才发扬光大的。隋唐两朝录取的人数并不多,而且读书人地位并不高。宋朝时录取的人数非常高,有时候一次都能录取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非常多;除了这些当时读书人考试还是皇帝监考,他们成了天子门生,地位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官场上地位非常高,做到宰相都是常有的事情;最后就是宋朝皇帝一直鼓励百姓读书,所以民间的读书文化非常浓厚,相对于当兵,他们更喜欢读书。
最后和宋朝的对外战争有关。宋朝虽然有钱,但是对外战争并不顺利,他们对外开疆拓土上做得并不好,而且长时间被人打。主要是因为宋朝打仗老是输。要知道古人当兵都是要建功立业的,结果宋朝老是打败仗,大家肯定不愿意做这样的士兵。毕竟这看起来太窝囊了。
这就是宋朝人不再上尚武的原因,毕竟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当然除了这些,和宋朝有钱也有关系。毕竟宋朝百姓生活比较好,老百姓肯定不愿意过刀尖上舔血的生活。从宋朝之后,后世的百姓就很少再崇尚武力了,武力值急剧下降。
为什么古代男人宁愿当太监也不愿当兵
到了一年的征兵季,怀揣军旅梦的你今年准备好了吗?不过璐璐发现好多军迷都非常羡慕古代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那么真正在古代普通人要当兵,会怎么样呢?为什么在古代男人宁愿当太监也不愿意当兵?
首先古代士兵境遇好坏要分时代,在 夏、商、西周、春秋的奴隶制时期,士兵由奴隶主和具有国民身份的小奴隶主充任,当兵打仗是奴隶主才有的特权,自己当老板为自己打工,战斗力和待遇都是不错的,相比之下奴隶是不能服兵役的,只能随军打杂,这时期当兵也是要看身份的,不是奴隶主都没资格当兵。所以军人地位之高显而易见,春秋时期孙武练兵为了严肃军纪直接就杀了吴王的两个老婆啥事没有。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人为官吏,给予英勇作战的军人以特殊的待遇,给了普通人上升通道,这样的政策使秦国军力空前强大。
到了汉高祖时期,天下大定,“兵皆罢归家”,从事劳动生产,刘邦宣布对于复员的军人给予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优待,想当官的可以按军功当官,不想当官的赐良田美宅。整个秦汉时期,士兵入伍后武器装备和军粮都由国家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发放,退役时再上交国家,士兵地位和待遇还是不低的,跟我们国家现在比较像。
到了西汉后期,和东汉,因为地主豪强做大,普通平民都成了地主的附庸,皇帝打仗必须要得到地主们的支持,否则兵都难招,这时形成了皇权不下乡了,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征兵难,各路军阀推行世兵制,武器装备也就成了自备了,所以花木兰从军前要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国家除了给当兵的一块地,供全家温饱,其他完全就当甩手掌柜。
世兵制下士兵是什么情况,看三国,尤其是曹魏的士家制度,也就是世兵制的起源,一旦士兵接受招募入伍,就要当兵当到死;而且子子孙孙都要提着脑袋当兵。如果半路逃跑的话,那么你的家属就会被治罪,轻者沦为奴婢,重者甚至要被砍头。而且兵士不仅要“出战”,还得“入耕”,如果碰上乱世战争频繁,逃兵现象就比较严重,为了进一步控制士兵,曹操还设立了“错役”法,士兵要与家属所在的郡县错开,把军属当人质,一个士兵别说是过夫妻生活,就连想看看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都难,如果当逃兵,家人就受严惩,纯粹就是把士兵当工具,很不人性。至于说什么探亲休假游览游览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想都不敢想!当然这么搞战斗力自然高不了。
隋唐的府兵制算是世兵制的一个改良变种,府兵最初得要是家境相对殷实的自耕农和地主子弟才有资格应征入伍,社会地位相对不错,但随着战事频繁,服役时间变长,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和地主也不愿当兵,逃兵役现象严重,府兵制搞不下去,国家没办法转而实行募兵制。
到了五代和两宋时期,主要还是募兵制,为了防止武将夺权,人民反抗,高层文官对于军人极度警惕和压制,士兵地位都极其低下,整个社会风气都歧视军人,所以逃兵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军队给士兵的脸上刺字,并涂上朱砂,以防止逃跑,同时为弥补兵员不足又大量招安造反的贼人,以及罪犯充军。于是,当时对囚犯和士卒便侮辱性地称为“赤佬”,据说这是上海话“小赤佬”的来源。可想而知,这样的大环境下宋军的战斗力大都相当悲剧。
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把持几乎所有权力,武将被文官全面压制的,军队人事权力也被文官集团一手操持。明代采用卫所,兵户半兵半农,打仗时一个军户出一个兵,和平时期当农民,并且是世袭的身份不可转换的。因此当兵这种职业倍受蔑视,军人自然就被视为最低阶层,你要问军队战斗力如何?明嘉靖年间几十个倭寇就能纵横江南杀伤好几千人,自己脑补吧。
元朝和清朝军队以本族士兵为主,也是世袭兵,社会地位比较高,开国时期还很能打,因为都是参股创业,但开国稳定下来后,因为有股份分红的“铁杆庄稼”,战斗力很快就跌入马里亚纳海沟,不能打了。
所以说,对比一下肯定是咱们现在的这种制度最好了,参军报国既可以练就一副素质过硬的强健体魄,还有一段丰厚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同龄人相比,当过兵的人纪律性强、责任心强,能吃大苦、肯干累活,为人踏实、值得信任。国家为保障军人权益专门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想参军的你准备好了吗?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人为官吏,给予英勇作战的军人以特殊的待遇,给了普通人上升通道,这样的政策使秦国军力空前强大。
到了汉高祖时期,天下大定,“兵皆罢归家”,从事劳动生产,刘邦宣布对于复员的军人给予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优待,想当官的可以按军功当官,不想当官的赐良田美宅。整个秦汉时期,士兵入伍后武器装备和军粮都由国家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发放,退役时再上交国家,士兵地位和待遇还是不低的,跟我们国家现在比较像。
到了西汉后期,和东汉,因为地主豪强做大,普通平民都成了地主的附庸,皇帝打仗必须要得到地主们的支持,否则兵都难招,这时形成了皇权不下乡了,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征兵难,各路军阀推行世兵制,武器装备也就成了自备了,所以花木兰从军前要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国家除了给当兵的一块地,供全家温饱,其他完全就当甩手掌柜。
世兵制下士兵是什么情况,看三国,尤其是曹魏的士家制度,也就是世兵制的起源,一旦士兵接受招募入伍,就要当兵当到死;而且子子孙孙都要提着脑袋当兵。如果半路逃跑的话,那么你的家属就会被治罪,轻者沦为奴婢,重者甚至要被砍头。而且兵士不仅要“出战”,还得“入耕”,如果碰上乱世战争频繁,逃兵现象就比较严重,为了进一步控制士兵,曹操还设立了“错役”法,士兵要与家属所在的郡县错开,把军属当人质,一个士兵别说是过夫妻生活,就连想看看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都难,如果当逃兵,家人就受严惩,纯粹就是把士兵当工具,很不人性。至于说什么探亲休假游览游览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想都不敢想!当然这么搞战斗力自然高不了。
隋唐的府兵制算是世兵制的一个改良变种,府兵最初得要是家境相对殷实的自耕农和地主子弟才有资格应征入伍,社会地位相对不错,但随着战事频繁,服役时间变长,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和地主也不愿当兵,逃兵役现象严重,府兵制搞不下去,国家没办法转而实行募兵制。
到了五代和两宋时期,主要还是募兵制,为了防止武将夺权,人民反抗,高层文官对于军人极度警惕和压制,士兵地位都极其低下,整个社会风气都歧视军人,所以逃兵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军队给士兵的脸上刺字,并涂上朱砂,以防止逃跑,同时为弥补兵员不足又大量招安造反的贼人,以及罪犯充军。于是,当时对囚犯和士卒便侮辱性地称为“赤佬”,据说这是上海话“小赤佬”的来源。可想而知,这样的大环境下宋军的战斗力大都相当悲剧。
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把持几乎所有权力,武将被文官全面压制的,军队人事权力也被文官集团一手操持。明代采用卫所,兵户半兵半农,打仗时一个军户出一个兵,和平时期当农民,并且是世袭的身份不可转换的。因此当兵这种职业倍受蔑视,军人自然就被视为最低阶层,你要问军队战斗力如何?明嘉靖年间几十个倭寇就能纵横江南杀伤好几千人,自己脑补吧。
元朝和清朝军队以本族士兵为主,也是世袭兵,社会地位比较高,开国时期还很能打,因为都是参股创业,但开国稳定下来后,因为有股份分红的“铁杆庄稼”,战斗力很快就跌入马里亚纳海沟,不能打了。
所以说,对比一下肯定是咱们现在的这种制度最好了,参军报国既可以练就一副素质过硬的强健体魄,还有一段丰厚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同龄人相比,当过兵的人纪律性强、责任心强,能吃大苦、肯干累活,为人踏实、值得信任。
只有在某些时期,才会有这种事,大部分时期,都是宁可当兵也不当太监的。
因为古人对身体发肤看得很重要,当太监的,死了之后连祖坟都进不了。一般都是被抓的俘虏里的小孩,阉了当太监(比如郑和),要么就是一些家庭活不下去了,卖孩子或者本人自宫(比如魏忠贤)。
只有某些时候,当兵更活不下去,才可能有这种事。比如隋末就有可能,不想造反当贼,但是又不想当兵去辽东送死(征讨高句丽几乎全军覆没)。
为什么宋朝经济那么发达军力却非常低下呢?
宋王朝军力为何非常低下?还得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说起!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幸福来得很突然,赵匡胤自己从军营摸爬滚打出来,基层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将领的威力,所以心里也多了块石头,那就是如何防止“黄袍加身”的故事重演。最终,赵匡胤想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把武将们的兵权“收归国有”,送他们回家养老去了。接着,他又定了“重文抑武”“重文教、轻武事”的基本国策。从这一刻起,就为以后宋朝军力低下埋下了伏笔。
军事制度落后
北宋军事管理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边境一有战事,将领从东边派遣,士兵从西边抽调,甚至有时候军队统帅竟然由文臣担任。同时,将军们带兵出征、临敌交战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受三军最高统帅-皇帝的遥控。出征前,皇帝已经定好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并绘图交给统兵官,只要照章行事就行。这种战略战术加上临时组团去打仗的模式造就了大宋朝经常吃败仗:对辽先后有高梁河、歧沟关两场大败;对西夏先后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大败。
武将权力受限制
赵匡胤的后代们谨尊祖训,牢牢记住了“重文抑武”的“家法”。文官们不仅地位高,工资还高的惊人,动辄年薪上百万;而武将的待遇却低得离谱,比如:《水浒传》里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威风凛凛,实际上在京城,像林冲这种教头少说也有二百六七十位,更别说还有几十位都教头,所以林冲根本算不上什么人物!年轻人稍微有点头脑的都往科举取士方面挤,很少有人愿意当兵。
北宋士兵为什么会那么弱
宋朝军队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组成,军事指挥系统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调动,直属皇帝管理,拥有对宋朝正规军的调动权;三衙分化禁军的指挥权,三个部门共同领导禁军部队;兵部隶属于尚书省,为了防止宰相对军国大事的干预,宋代兵部只掌管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等非正规军,同时负责武将升迁管理、地图仪仗等。
1.武将地位低,军队缺乏优秀将领调教训练。
2.以文御武,文官系统全面监管军队,官僚作风、推诿扯皮、任人唯亲,任用军官在勇武和谋略方面的要求下降,动摇了军队勇武的基因。
3.为防止流民作乱和招抚盗匪,大量吸收这些人参军,造成军队“冗员”严重,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差。
4.募兵制维系基础是军饷,士兵当兵不能为家中免除税赋杂役,没有均田制的经济基础,也不能像秦汉那样因为上阵杀敌获得爵位、土地、财物。因此,士兵缺乏不畏死的勇气,军队战斗力自然不佳。
5.有条件练武和熟读兵书的权贵世家子弟多数弃武从文,军队失去了中流砥柱。
6.“将从中御”,皇帝喜欢干预前线指挥,领兵将领临阵指挥的权力受限制。
7.文官为帅,宋朝尤其是北宋喜欢用文官作为行军打仗的主帅,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
8.皇族不习武。宋朝皇族子弟,除了开过君主外,基本上只读书,不习武。也没有军旅经验,对军事不了解。不习武的皇族本身文弱不堪,一有战事容易妥协议和。而且平时也无法注意军事训练和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自秦开创皇帝制度以来,直到宋朝才出现了皇族不习武不尚武的文弱风气。
9.缺乏优秀的骑兵队伍,对付西夏、辽、金、蒙古等机动性和宋朝军事体系里面唯一做的较好的地方,也许是知道自己战斗力低,所以比较重视武器装备。宋朝不仅发展了火器,还有专门的兵工厂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但在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下,宋朝一直没建立像样的骑兵,宋军装备主要是步兵的,包括箭弩和攻城武器等。冲击力强悍的骑兵,劣势明显。
用灾民之类的当兵,并且重文轻武,文人领兵等
从岳飞的经历能了解宋朝武状元不愿意参军的原因吗?
周星驰有一部电影叫《武状元苏乞儿》,说的是广州提督之子苏察哈尔灿,本来生活富庶,有一次碰到心动的女人如霜,决定娶她为妻。但如霜说只嫁给武功盖世,有状元之才的人,所以苏灿决定考武状元。后来他被奸臣所害,沦为乞丐,学成武艺,率领丐帮打败奸臣。
其实武状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之前都是叫武魁或者武进士。
虽然宋代也开设武举,后来的宋孝宗为了鼓励天下人踊跃参军,还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大概内容就是提高武人尤其是武举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可以尽快升迁,比文人甚至还要快一年。
三年之后,满怀期望的孝宗皇帝没看到理想的结果,根本没多少人来考武举。
他把主考官王蔺狠狠骂了一通,王蔺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就把武状元拉过来问:你们从军的话,五年就可以升迁,比担任巡检等官的升迁年限还早一年,而且从军的前途也不错。可是为啥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很少呢?你都中了武状元了,为何放弃从军呢?
武状元就说了一句话:军中常有笞锤之辱,这一点让人受不了!
武状元的回答,让王蔺豁然开朗。原来,南宋虽然武功建树不大,但是军中的等级非常严格,稍有不慎,下属就会被打一顿。作为军人,基本来说都是粗人一个,按理说打一顿屁股也没啥。可是,对于武举们来说,他们中了功名,本来就是有地位了,还要当众受辱,实在忍受不了!
实际上,武状元的回答只是一半,还有一个原因很重要,这一点可以参考岳飞的经历。
当时人不肯从军,倒不是怕死,尤其是对底层老百姓来说,从军能立功名,取富贵,是一条通往富贵的捷径,很多人都乐意的。但是,只要当兵,脸上或者胳膊上都要刺字,这一点很多人是排斥的。
岳飞成年以后,因为碍于生计所迫,曾经三次外出谋生。第一次是到韩肖胄家做佃农,后两次是从军。两次从军时,只有最后一次才是真想要建立功名,第一次从军不过是想要赚钱养家。
众所周知,岳飞天生神力,能开三百斤的硬弓,能左右开弓,善于使用刀、锏、矟等兵器。如此神威的岳飞,为何首先没有选择从军呢?就在于当时的士兵要刺字。
刺字起源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为了防止士兵逃跑,所以要在其脸上、手臂上刻下自己身份和部队番号,一旦刻下,就擦不掉了,这样即便士兵逃跑了也能抓回来。看水浒传的朋友知道,刺字是罪犯的标配,是耻辱的印记。当兵在当时是一种卑贱的行业,不到万不得已,没人肯参军。
岳飞从军后,因为不想脸上刺字,所以争取录用“效用士”,这也也只能免于脸部刺字,手臂上是一定要刺字的。
行业卑贱,手上脸上要刺字,还要经常挨板子,所以当时的人不肯从军,即便从军也不考武举,岳飞、韩世忠等人都没有参加武举,就是这个原因。
后来王蔺做了宰相,上书皇帝废除对武举的体罚,参军的人才稍稍多一点,但也没多大起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