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开国将领不太出名

发布时间: 2022-11-17 19:59: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为什么刘秀手下的开国功勋几乎没有一个出名的呢?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仁慈之君主,终其一生未杀一名功臣,是君臣...

为什么明朝开国将领不太出名

为什么刘秀手下的开国功勋几乎没有一个出名的呢?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仁慈之君主,终其一生未杀一名功臣,是君臣和谐的模范和典型。但在开国皇帝中,他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手下中虽然也有28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号称“云台二十八将”,但相对名气都不大。

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由于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实施的政策过于超前反对者无数,导致天下大乱,刘秀和其兄刘演一起起义反抗,经过12年征战,刘秀建立了政权,恢复了汉朝统治,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经济复苏,史称“光武中兴”,是一位英明睿智的帝王。

但和其他开国皇帝手下一帮优秀的将领中很多人都青史留名不同,刘秀手下虽然也有史称“云台二十八将”的28位优秀将领,但名气相对来说要差很多,原因我想应该是以下两点:

刘秀个人光芒太过强烈

东汉王朝的建立相对其他朝代的建立来顺利的多,刘秀更是被众多历史迷戏称为“大魔导师”、“位面之子”。这个称呼就来源于刘秀逆天的运气。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的手下王邑率领四十余万精锐大军,对外号称百万,将昆阳城团团围困,此时却陨石天降,恰好砸向新军大营,史书是如此记载的:“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厌伏。”,趁新军的士气低迷,刘秀亲自带兵反复冲杀,斩杀王邑手下另一位统帅王寻,新军大乱,被昆阳城守军乘势追击,此时更是老天也来助阵,狂风大起,暴雨如注,滍水暴涨,新军被淹死无数,王莽政权也因此瓦解。

历史名人的事迹只是记载于历史典籍当中,普通人会关注的毕竟有限,人们对各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途径来了解。

刘秀建立东汉一个是历史过早,另外是过程相对来说比较顺利、爆点较少,专门来描写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对就少了很多,普通民众也就对他们相对不够了解。即使是电视剧,焦点也只是放在刘秀身上,他的手下只是起眼的陪衬角色。

相对来说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朱元璋的手下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有大量的评书、小说、民间传说等不同载体来大量传颂,自然名声大增,了解的人众多。

有出名的,只不过不深读历史的人不知道而已,而且关于东汉的历史故事也比较少,导致刘秀手下的开过功勋不为人所知。
因为刘秀是个很传奇的皇帝。他手下的开国功勋,在刘秀的光芒下都黯然失色,所以几乎没有一个是出名的。
因为这些人在历史上是很少被提到的,而且并没有太出色的表现。
因为刘秀实在是太优秀了,建立东汉基本上是刘秀一个人做到的,他的光芒掩盖了其他人。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

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

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

1、时间短

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

2、资历低

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

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

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

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

3、职位关系

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

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

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

4、出身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

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

因为朱元璋不想给这些功臣太高的封赏,以免他们达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这是朱元璋故意安排的这两个人的存在对朱元璋已经构成了威胁和挑战,故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贬低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因为朱元璋觉得刘伯温得了高官一定会骄傲蛮横,所以为了避免儿子统治时期被他取代皇帝,就只给他封了伯爵,让徐打纸牌,第二是为了让他自己掂量,在以后做大城市,如何做到收敛?

明朝建立后的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批册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六公”是指: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当时因为常遇春已死,故此他的儿子常茂代替他受封爵位。第一位是韩国公李善长。刘伯温之所以未入选,是因为《大明律》中有相关规定,对文臣做出封公封侯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刘伯温不符合这些规定,故此未能封公。



一、刘伯温为何不能与六公一样,获得公爵的爵位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在《大明律》中对文臣封公封侯的条件做出严格限制,相关条款如下:


“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去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

换而言之,这一条款几乎彻底剥夺了文臣被封侯的资格。除非文臣为国家立下盖世奇功,经过皇帝认可,才可以有此资格。除此之外,如果有人擅自奏请给某个文臣晋升公侯之位,上奏之人和此文臣格杀勿论。如此一来,几乎彻底堵死了文臣封公封侯的通道。


刘伯温在演义小说中,虽然是一副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的模样,但这只是艺术渲染。真实历史中,刘伯温只是朱元璋身边的一个幕僚与参谋,参与商定军机,但从未直接带兵出征独当一面,立下军功,因此他显然不符合封公封侯的资格。



二、明朝开国功臣中,朱元璋为何最不喜欢刘伯温?

历史上的刘伯温,当然没有演义中那么邪乎,但他深通谋略,擅长用兵,也是毋庸置疑的。朱元璋的后人明武宗,曾经给予刘伯温极高评价,称他“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堪王佐”,就是对刘伯温才能的最好总结。


奇怪的是,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志,且为明王朝开创立下汗马功劳,却并没有讨得朱元璋的欢心。这从刘伯温一生的官职履历就可以看出来。刘伯温前半生中,长期担任元朝的地方文官,时间长达26年之久。到48岁那一年,即1359年,他才投奔朱元璋。在朱元璋帐下的前几年中,他以谋士身份参与军机大事,但一直没有正式职务。



到1365年,朱元璋任命他为太史令,属于朝廷机构太史院负责人。太史院的职能只不过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等事务。1367年,朱元璋给刘伯温调动岗位,任命为御史中丞,是朝廷监察机构御史台的二把手,正二品的品级。在这个正二品的二把手岗位上,一直呆到退休。1371年,他又兼任弘文馆学士,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社科院院士。太史令、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就是刘伯温在明朝的履历表,无论职务还是品级,在开国功臣中,都属于边缘化的人物。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共封赏六公十八侯,二十八伯。与刘伯温齐名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都封为公爵。劳苦功高的刘伯温,仅获封诚意伯。在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仅拿了个第三等。还不如一个三流武将。更为离谱的是刘伯温的俸禄。当时同被封为伯爵的汪广洋,俸禄360石,而刘基却只有240石。歧视显而易见。


刘伯温功勋卓著,却不能获得朱元璋的认可,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他在朱元璋队伍中资历较浅,属于半路出家,肯定不能与跟随朱元璋白手起家的老弟兄一视同仁。二是朱元璋的部下,分为两大核心群落,一是老乡淮西群,二是朱元璋的亲戚子弟群。刘伯温和二者都不相干,被边缘化也正常。三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刘伯温的实际才能和贡献,其实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出众超群,所以朱元璋并未给他很高的官位和俸禄。



三、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长贪恋权位,徐达则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徐达得以善终,而李善长最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四、李善长为何能排名公爵第一位

李善长在后世心目中,被定格成一个小人奸臣形象。但在明朝开国战争中,他的作用极为关键,不可替代。他长期担任筹集军饷粮草的重任,“转调兵饷无乏”,“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是朱元璋的财政大臣和后勤总管,没有李善长的鼎力相助,明朝开国战争很难取得成功。


可见,朱元璋让李善长成为公爵第一,没让刘伯温入选公爵,不是没有道理的。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乞丐最终成为皇帝,除了时代特殊原因造就的运气之外,他的综合能力还是相当值得一提,尤其是识人用人以及各种利益平衡,做得十分到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

明朝开国将领为什么只有沐英,汤和得以善终

不止,还有几个,不过不太出名。
能得善终的,首先是绝对忠诚,第二是对于老朱家的统治绝对没有威胁。汤和等人绝对忠诚,而且汤和当时也年老了,活不多久。沐英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当时的云南,蛮荒之地,想造反都造不起来。
加上两个人都不算功劳太大,比起开国六元勋这些国公们,没有太大威胁。
本文标题: 为什么明朝开国将领不太出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10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滑雪运动应做好哪些安全防护如何向孩子解释「眼睛为什么不怕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