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老百姓不许私藏盔甲,私藏盔甲有什么后果?古代禁甲不禁兵,而现代禁兵不禁甲,这个说法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笑言不假,可是事...
为什么古代老百姓不许私藏盔甲,私藏盔甲有什么后果?
古代禁甲不禁兵,而现代禁兵不禁甲,这个说法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笑言不假,可是事后笔者想了想,其实这两件事情真的不能混为一谈。在当今的中国,管制刀具是受到管控,但是那个管控力度相比古代对甲胄的管控力度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管制刀具这玩意儿,正常来说你放在自己家里是不触犯法律的,只有未经许可带到公共场所才算违法,而且这个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也相当轻,一般都是没收加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会面临十日以下的拘留,情节较轻的或许批评教育一下也就完事了。总的来说,如果不涉及其他违法行为的话,比骑车闯个红灯严重不了多少。如果到了古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对甲胄的严格管控横亘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从秦汉到隋唐再到明清,私藏甲胄都是一条谁碰谁死的高压线。
这样几身放在某些朝代的话,差不多快够灭族资格了
西汉周亚夫,身为开国元勋之子,自己更是平定叛乱有再造社稷之不朽功业,出将入相,就因为其子私造甲胄,生生被逼死在监狱;唐朝时候律书里更是明确写着:私藏铠甲三具直接绞刑,相比之下私藏机弩五具,或者私藏枪槊陌刀十杆才能达到同样的量刑标准;到了明朝,枪矛弓弩全都可以合法持有,只剩下铠甲和火器受管控;至于清朝,在顺治年间,连火枪都开禁了,只有甲胄和大口径的火炮依然属于违禁品。
封建王朝对甲胄的管控不是没有理由的,受影视剧误导,现在人普遍认为战场交锋之时,刀砍斧劈之下甲胄基本没啥卵用。可事实却是在战场上,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重甲保护的那一批士兵生存率都远高于轻甲或无甲的士兵。就拿刚刚举例的几个时期来说:隋唐更迭之时,李世民辖下有支兵甲精良,惯于冲阵的玄甲骑兵,《资治通鉴》有云:“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可以看出,玄甲骑兵是一支能够正面冲阵且多次取胜的精锐骑兵,但是数量有限,要是没有足够的铠甲防护,是绝对经不起消耗的。
由此可见,拿战场地位如此之高的甲胄和现在的管制刀具简单对比是不太合理的,你甚至可以将其和现在的坦克装甲视为同等性质的战争工具。相信在当今中国社会,不管是谁,家里要是私藏一辆可以正常使用的现役坦克,死刑不至于,但至少也是牢底坐穿的节奏吧。不止如此,在中国古代,铠甲这东西很多时候不仅仅具备作战功能,它更是用来向他人宣扬武力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它拥有一定的仪仗意义。如果私藏铠甲的同时再私藏些旗帜一类的仪仗用具,就更加赤裸裸地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了。出于这个原因,封建统治者对民间的甲仗严防死守也就更能理解了,多少权臣权阉在被清算时都会加上一条罪行:私藏甲仗,具体有没有私藏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这项罪名公布了,此人的棺材板基本上就算钉严实了。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私藏甲胄为何被历代王朝冠以重罪?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这句话的意思是甲胄及其重要,一具甲胄的重要性相当于三把弩,也可以理解为私藏一具甲胄的罪行堪比私藏三把弓弩。后半句的意思就是私藏三具甲胄的罪行就可以杀头了。可见古代对冷兵器的管制绝对比现在还要严格。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有明文规定:民间百姓不可以在家里放置甲胄,私藏甲胄比兵器还要严重的,可能会有牢狱之灾,更严重的还可能会被判死刑。由此可见,甲胄在古代是一个比兵器还要敏感的违禁物品。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古代的战场很危险,将士在战场上的死亡率很高,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一定要穿上坚固的铠甲来防御敌人,但是古代的铠甲比兵器制造成本更高,因此,只有少量精锐才能够穿戴盔甲,站在前排打仗。
铠甲在古代的作用很大,统治者才会严格地监控是否人们私藏甲胄。并且,普通百姓家里会有菜刀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民间还有耕地用的锋利的锄头,铁锹等,如果把这些生活用品也没收的话,百姓便不能正常生活,这对百姓来说实在是太过分了。
但是在和平年代,朝廷不能彻底禁止打铁的,这样无异于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假如老百姓不能铁制农具来耕种,那必然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造反。
正因为如此,这样当时的统治者便没有禁止百姓使用武器。所以如果百姓家里有刀枪的话,可以解释为练习功夫用来强身健体或者自保,但是如果普通百姓家里有一套铠甲,就很难有正常的解释。所以这个时候统治者就会认为他们要造反,不然为什么家里会有甲胄这个东西。
甲胄是什么,私藏甲胄为什么在历代王朝都是重罪?
中国封建王朝时期,起初是不禁止佩剑的,直到宋朝时,光天化日之下还有不少行人佩剑,至于有身份的人,佩剑更是标配。然而,中国古代却一直将私藏甲胄视为重罪,历朝历代当中,只要发现私藏甲胄,不论甲胄用于何种目的,一般都会被冠以谋反大罪,贬为庶民、全家流放都是网开一面,由于私藏甲胄被满门抄斩的不在少数。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极为夸张的说法,就是”禁甲不禁兵“,蓄养一定规模的家丁和私兵有时候都没有事情,但是却不能私藏甲胄。这令许多人无法理解,连具有杀伤性的刀剑都可以随身携带,将甲胄藏在家里,为何就会被冠以重刑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与甲胄的重要作用有关。许多常看影视节目的人可能会以为,甲胄在战场上并没有多大的作用,毕竟当敌人的箭雨射来时,穿着甲胄的士兵们还是成群地倒下,但这一方面是艺术的加工,另一方面这些士兵身上穿的是轻甲,而非重甲,真正的甲胄,对于战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古代几支较为著名的军队确实不一定是重甲军,比如身着轻甲的秦军,纵横睥睨的蒙古铁骑,他们都没有身披重甲。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战场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重甲军。
而且,甲胄对于士兵们来说,是必需品,有没有甲胄,士兵们的战斗力可谓天差地别。在真实的战场上,即使是百战将军,也没有把握不披甲打败身披甲胄的士兵。以虎牢关之战为例,李世民派出三千重甲军,冲击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窦建德的军队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但他们却被冲击的混乱不堪。
当然,如果仅仅是在战场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还不至于让统治者们如临大敌,毕竟刀枪剑戟在战场上也都有用。令历朝统治者忌惮的,是甲胄本身的敏感性。甲胄的制作成本极高,很难打造,根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造出来的。可以造出甲胄的,基本上都是大富大贵且极有权势之家。
封建王朝里,统治者最无法容忍的,就是有其他人挑战他们的权威,甚至是觊觎他们的位置。别的事情还可以商量,但一旦牵扯进谋反大案,一定会掀起腥风血雨。甲胄本身的作用,令统治者们有理由怀疑,私藏它的都有造反的想法和目的,且有了极大地威胁性。
所以,中国古代历朝都将私藏甲胄视为重罪,即使有的人藏甲并非是为了造反。比如周亚夫的儿子,觉得父亲征战多年,战功彪炳,于是想打造一些甲胄,用来给父亲陪葬。但是他私藏甲胄的事情暴露以后,皇帝震怒,直接将周亚夫下狱。对待功臣尚且如此,对待其他人的严苛程度可想而知。
说到底,统治者们忌惮的,不是人们私藏的甲胄,而是甲胄背后想要造反的野心,而这是他们绝对不允许的。
在古代,为何私藏铠甲会有杀身之祸?
在冷兵器时代,铠甲的作用是能够防护自身不受伤害,对战斗的成败起到关键性作用。历朝历代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对铠甲有着极强的管控权。那么在古代为何私藏铠甲会引来杀身之祸呢?这是因为私藏铠甲无异于昭告你想要谋反的私心。
一、禁用铠甲在冷兵器时代,铠甲作为一种防御性外衣在某些方面的作用远胜于刀枪,铠甲在战场上可以近身搏战,当别人砍到你的时候你由于铠甲在身不会被伤到丝毫,而你可轻松将对方首绩拿下,这就是铠甲在战场上的作用。朝廷之所以对铠甲采取禁用的态度,就是因为私藏铠甲等同于你可能会密谋组成一支民间军队,极有可能会威胁到君王的统治地位,故在初期就会将此萌芽扼杀。历朝历代对铠甲的禁令设立的特别严格,唐朝律书中更是明确表示若是私藏铠甲被发现则立即施行绞刑,由此可见铠甲之于任何朝代都是被严令禁止私藏的。
二、谋反之心在古代,凡是那些世家门阀想要造反,也是先从囤积铠甲开始,在军队建设初期铠甲、兵器等的装备准备是要耗费很大一番力气的,由于刀枪等的铸造门槛还是比较低的,只要在铁铺打造就可完成,但是铠甲的制造需要一定的周期制造,且在日常生活中铠甲很难被用到,所以一旦你私藏了铠甲就说明是有造反之心的,对此朝廷势必是要对铠甲的管理进行严格的登记在册,为的就是防止此军用物资被旁人所用,危及皇权的统治。
在古代,历代君主对皇权都处于一个绝对统治的要求,这其中更重要的就是对古代兵器的管理,其中防御作用最大的当属是铠甲,故私藏铠甲就代表着你要与朝廷作对,自然会引来杀身之祸。
古代为何不让民间私藏铠甲,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如同现在为什么不能私藏枪械一样,铠甲在古代是属于禁器,私藏那是死罪。
或许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不禁止刀枪这种具有杀伤力的冷兵器,而去禁止铠甲这种防御性的东西?
原因其实是和古代特殊的情况有关的,铠甲在某些方面的作用远胜于刀枪。
要说古代不是不禁用刀枪,是实在做不到完全禁止。
首先,是冷兵器打造的门槛太低,随便一个铁匠铺就能打把菜刀啥的,总不能把老百姓砍瓜切菜的权利都没收了吧?
再者古代从事农业劳动也需要铁器的,而每天盯着铁匠铺也不太现实。
第三,古代一些镖局闯荡江湖还有猎人打猎也是需要兵器的,同时贵族也有佩戴兵器的习惯,所以,全面禁止兵器,不仅仅耗费人力,引起民怨,也不现实,所以在对待这种事情上就较为宽松。
既然武器不禁,为什么要禁铠甲呢?
首先铠甲不同于兵器,你日常生活没有使用铠甲的需求性,所以你要私藏铠甲,那我就不得不怀疑你的动机了。
其次铠甲虽然看上去没有兵器作用大,但是一到战场上铠甲的真正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可以说在双方兵力差距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哪一方的穿戴铠甲率比较高,哪一方就基本上锁定了胜局。
因为你穿着铠甲,大部分流矢是伤不到你的,而且你和别人近身搏杀,别人砍你一刀,你没啥事,而你砍别人一刀别人就死了,你说铠甲在战场上面作用大不大?
朝廷之所以禁止铠甲,就是因为铠甲的存在,等于许可民间组成军队,极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这也是普通的农民起义为什么难以成功的原因,因为农民是很难弄到铠甲的。
没有铠甲的农民军遇到拥有铠甲的正规军队,一般都是死伤惨重,那些世家门阀想要造反,也都是先从囤积铠甲开始,所以各朝各代基本都把铠甲的禁令设立得特别的严厉,唐朝律书里更是明确写着:私藏铠甲三具,直接绞刑,相比之下私藏机弩五具,或者私藏枪槊陌刀十杆才能达到同样的量刑标准;到了明朝,枪矛弓弩全都可以合法持有,只剩下铠甲和火器受管控;至于清朝,顺治年间连火枪都开禁了,只有甲胄和大口径的火炮依然属于违禁品。
而很多功勋贵胄就是因为铠甲而葬送了性命,其中就有周亚夫。
周亚夫可以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周亚夫军细柳》是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他本人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
而周亚夫的死就是和这私藏铠甲扯上了关系,周亚夫晚年的时候,他儿子周阳感觉父亲时日无多,觉得父亲戎马一生,想尽尽孝心,给陪葬品弄点符合父亲气质同时迎合父亲爱好的东西,就订购了500副铠甲,想让自己父亲在地底下也能有军队一起追随。
虽然铠甲是严禁的军用物资,但是以周家当时的身份,搞五百套铠甲还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事被朝廷知道了,廷尉:你私藏铠甲意图谋反?
周亚夫说:我这是随葬品,我一生为国,怎么会谋反?
廷尉:哦?那你就是想到阴间造反!
结果,本就时日无多的周亚夫被活活气死!
因为以冷兵器时代,铠甲极强的防护作用,对战斗的成败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减少民间不缺性因素,所以中国历朝历代,都对铠甲有着极强的管控。
下面我们就详细来聊聊这个话题。
“甲”字最早的意思是指植物种子长大后起保护作用的那层壳,后来引申为用藤、木和皮革给人制作的护具。当时这些护具主要是为了防护敌人的弓箭,因为最初的箭矢主要是石质或竹制的箭头,甲完全可以防御住这些攻击。
但随着青铜和冶铁技术的普及,金属护具“铠”逐渐成为主要的额防御工具,但因为冶炼技术不高,打造的铠经常会让佩戴的人行动不便,所以防御性好的铠逐渐与方便行动的甲相结合,形成醉蛛的铠甲。这样使得穿戴铠甲的士兵,即获得了良好的防御,又不影响行动的便捷性。
铠甲优良防御性,使得历朝历代都将铠甲视为国家“战略级”武器,明文规定民间不可以私藏。汉朝初年著名的将领周亚夫,便是被人告发私下买卖包括铠甲在内的武器,而被下狱问罪,最后惨死狱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这里的器指的便是包括铠甲在内的武器。除了名将周亚夫,我们熟悉的清朝,他的开创者努尔哈赤,便是用祖父和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创了一个王朝,从中可见铠甲的重要性。而且在明末清初纵横中原的满洲八旗,其中的精锐也往往以铠甲优良著称。
八旗穿戴的大部分铠甲都是在明朝铠甲的基础上的改良版,最外面和最里面是棉布,在重要的防御部位(如胸腹、脊柱等)的中间会夹有铁片,在活动量大的部位则用铁钉加固,同样也可以起到比较好的防御效果。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种铠甲,相较于明军的明光甲更为轻便,防御效果又相差不多,最关键的是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这种铠甲后来被八旗大量装备,结合八旗的八种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形成清朝八旗军独具特色的铠甲。这些铠甲经过后世清朝皇帝的不断翻新和新制,使得建国后在北京的故宫中仍有大量遗留,甚至再上世纪七十年代,故宫为改善员工福利,还曾将3000套清乾隆年间的御林军铠甲以每套5角的价格卖给员工,并规定员工购买后一定要拆开绵甲取出其中丝绵。
这条消息报网络曝出后,着实火了一段时间,对此你怎么看?
在整个封建王朝都是不允许私藏铠甲的,轻则发配边疆,重则诛灭九族,因为私藏铠甲意味着有谋反之心,这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愿意看到的重罪。
一、生产铠甲的流程复杂,拥有铠甲意味着可以建设一个兵工厂。
铠甲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生产铠甲需要很多优质的原材料,而且流程十分复杂,技术要求十分高。看过铠甲图案的都有印象,有些铠甲,仅外面的钢铁片就有上千片,而且还需要精练而成。此外,不同的兵种,设计的铠甲也不同,比如骑兵的铠甲和步兵的铠甲就明显不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私人连技术复杂的铠甲都能制造出来,建设一个兵工厂也就绰绰有余,这样的人在民间,皇上能睡好觉吗?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明末清初的努尔哈赤,凭着13副铠甲起兵造反,最终与吴三桂联手,赶走李自成,入主中原。13副铠甲也许不算多,但是背后包含着努尔哈赤造反的野心,这个才是让当时明朝最担心的事情。
二、铠甲并非生活必需品,拥有铠甲意味着怀有反叛之心。
封建王朝有个很奇怪的规定,刀剑可以有,但是铠甲绝对不能有,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关系。在古代,刀剑这些东西可以防身,可以耍酷,也可以切肉剁菜,这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铠甲,只有在战场上才用得上,平常老百姓藏铠甲干什么?那就只有造反一种可能,所以封建王朝是不允许私人藏有铠甲的,即使身居高位,皇帝依然不会手软。
在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比如汉朝大将周亚夫,因为儿子为父亲制造了五百副铠甲,皇帝便逼死了周亚夫;明朝大宦官刘瑾,一生得到皇帝宠爱,但是在刘瑾家中搜出铠甲等造反物件之时,皇帝还是下令处死了刘瑾。
总之,古代封建王朝是将铠甲等同于造反的,所以不管是什么人,拥有铠甲都会被判重罪,毕竟哪个皇帝都不想被别人赶下台。
对于甲胄古代人是如何管制的?是不是很严格?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极为夸张的说法,就是“禁甲不禁兵”,蓄养一定规模的家丁和私兵有时候都没有事情,但是却不能私藏甲胄。
所谓“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古代一件甲胄可以抵三把弓箭,而私藏甲胄是需要被抄家灭族的。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或许大不相同,但是对于私藏甲胄来说,都是格杀勿论。因为菜刀以及锄具都是百姓必须的用品,家里有这些东西自然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若是有了甲胄,不用审判直接就可以就地斩杀。
《唐律疏议》里规定,私自藏有一领甲胄和三张弩机的,就要流放两千里了;私自藏有三领甲胄和五张弩机的,就可以直接判绞刑了。私藏者有罪,私自生产的更是罪加一等。就算捡到的,超过30天内不送官的,也就和私藏者同罪。
”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唐律疏议》
乾隆帝还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为让百姓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官府可以允许其私藏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兵器,但是,大炮和甲胄这两样兵器,是绝不允许私藏的。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古代统治者眼中,百姓私藏甲胄所带来的危害性,比鸟枪、弓箭刀还要大,完全可以和大炮相提并论。
这令许多人无法理解,区区一个甲胄,至于让封建统治者们如此惊慌吗?要知道刀剑是攻击武器,鸟枪更是杀伤性武器,而甲胄只是防御武器,危害性明显要小太多,但为何皇帝们偏偏对甲胄这样严防死守呢?
事实上在古代,甲胄的作用比较“单一”,其存在往往意味着战争。如果私藏甲胄,则代表着造反。
甲胄不同于刀剑等其他装备,虽然其本身并无杀伤力,但其作用却非常大,尤其是在战场上。
话说从商周时期开始,人们逐渐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各种兵器甲胄也不断地被制造了出来。到了唐宋以后,甲胄的锻造几乎达到了顶尖的水平,身着甲胄的战士在战场上只有很小的受伤风险,毕竟那个时期都是冷兵器作战,以人力洞穿铁甲进而去杀伤敌人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做到了也会让自己筋疲力尽。
所以在战争的过程之中,如果是同等兵力的前提下,哪一方的甲胄数量和质量更高,哪一方就很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足以看出甲胄在当时的重要性。
由于盔甲在战场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都将私藏盔甲视为谋反重罪。与之相对,专制王朝并不禁止民间持有弓弩、刀枪甚至火绳枪等武器。因为这些武器可以防身或者打猎,是生活的必需品。而盔甲,只在战场上起作用,平常根本用不到。
也正是因为甲胄的重要性,各个时期的政权为了保持统治的稳定,都会把这种能决定战争胜败的装备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如果说普通的百姓能随便拥有甲胄,那么他们一旦造反,其力量无疑是非常强大的,基于这种原因,历朝历代都禁止民众以任何名义私自收藏甲胄,否则就会有被杀头的危险。
当然,打造一副甲胄价值不菲,一般百姓也用不起。
甲胄制作之繁杂,打制之耗时费力,非有国家力量则不可及也。古人受制于冶炼落后,民间亦无可能集中资源大规模制甲胄。
如宋代之"步人甲",计有精铁甲叶一千八百六十余片,生铁经千百次锻打而成精铁,即今日之钢。再用革带麻绳将甲叶叠压串联,编织而成甲胄。又按枪矛、刀盾、弓弩等兵种不同,甲胄形制亦略有不同。计甲重则在40~70斤不等。
所以有能力打造甲胄的往往有资本谋反。就算是某些人家中私藏了一部分甲胄,那么这些人家也必然是在某地区非常有权势的。在古代的民间作坊之中,没有任何一家工匠有能力或者敢帮助他人打造甲胄,民间甲胄的打造场所往往只能是私人锻造机构或者是“借用”国家兵工厂。
如果是自己拥有锻造机构,那么这个人的实力必然不会简单,古代的锻造行业并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做的,尤其是像锻造甲胄这样的工作,不但对材料质量有一定要求,后期的拼接锻造也有特殊的手法,况且一套甲胄所花费的钱财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一般工匠团体根本接不下来,而有能力拉拢精英工匠并且开设高规格锻造工厂的人,必然拥有雄厚的财力和权力。
如果是借用官府机构来锻造甲胄,那么就更厉害了,这个人在朝中一定有着很高的地位,毕竟想串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没有一点微信和手段是没法做到的。
以上是朝廷以外人员获得甲胄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普通的民众根本没有财力和能力去锻造甲胄,能有“希望”打造出甲胄的人要么是地方世族或者军阀,要么是宫中官员或者贵族,这些群体不仅拥有雄厚财力,也拥有不同程度的号召力,其中某些人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很有可能就会有一些谋逆活动出现。
为了尽可能地抹杀这种现象,朝廷对私自拥有甲胄一事是非常警惕的,一旦发现就会立刻进行制裁。
甲胄在历史上也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对甲胄的描述充分体现了甲胄的军事价值。西汉时期的周亚夫,他为汉景帝讨伐七国的叛军,拜将封侯,晚年被人举报家中藏匿甲胄,入狱惨死;曹操以三千甲胄起兵讨伐袁绍,努尔哈赤用十三具遗甲开始讨伐大明朝,甲胄在其实现军事目的上起到了重要意义;西方神话军事题材小说《特洛伊木马》,在双方战争时数次描写到抢剥阵亡士兵的甲胄。这也充分证明甲胄的军事意义。
综上所述,古代不允许民间留有甲胄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甲胄只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不然就只能变成一堆废铁。再加上有能力收藏甲胄的人往往有一定的实力,为了防止政权旁落,统治者自然应该小心为上。
说到底,统治者们忌惮的,不是人们私藏的甲胄,而是甲胄背后想要造反的野心,而这是他们绝对不允许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