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是西安还是洛阳?西安、洛阳都是十三朝古都。第一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西周,商朝末年,周文王将都城迁到西安。第二个在西安建...
十三朝古都是西安还是洛阳?
西安、洛阳都是十三朝古都。
第一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西周,商朝末年,周文王将都城迁到西安。第二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秦。第三个在西安建立都城的是西汉,刘邦改名为“长安”,意思是“长治久安”。此后,新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9个王朝选择在西安定都。东汉和西晋则将都城迁到西安。
第一个在洛阳建立都城的是夏朝。第二个在洛阳建立都城的是商朝。第三个在洛阳建立都城的是西周,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西周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此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10个王朝选择在洛阳定都。
北京是六朝古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共有燕国、辽国、金国、元朝、明朝、清朝6个王朝选择在北京建立都城。
战国时期,北方一带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燕国。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了蓟国。随后,燕国定都于北京。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实力算是垫底的,不过燕国的国运很长,从公元前1044年一直活到公元前222年,国运长达822年,比秦国长多了。
第二个在北京建都的是辽国。北宋建立后,曾经多次对辽国进行北伐。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率领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到北京附近。然而,在著名的“高梁河之战”中,宋军大败,赵光义乘坐驴车逃走,捡回了一条命。高梁河就在今天北京海淀区一带。
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为何中国历朝都是先西后东呢
其实这只是有一个巧合,周朝与汉朝前后两部分政权之所以都是西在前是因为前半部分政权的政治中心相较于后半部分政权更靠西边。就周朝来说,周武王在建立这个新政权之后就将镐京定为了国都。镐京这个地方地处陕西西安,就地理位置来说其属于西部城市。待后来周朝因为矛盾的激化而导致周幽王被杀,镐京沦陷,周王朝的统治也因此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周朝灭亡没多久,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就在多位诸侯王的扶植下再次恢复周王朝,只不过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邑。洛邑这座新都城则是位于河南洛阳,其地理位置相对靠东。因为周朝前后两部分政权的政治中心存在较为明显的东西差异,故而前半部分被称之为“西周”,而后半部分则被称呼为“东周”。
与周朝存在相似情况的汉朝也同样被划分为了西汉与东汉。首先就西汉来说,其建立者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原本想要直接沿用秦朝的都城咸阳,但是介于咸阳城已经在战争中毁坏,所以他最后只能在靠近咸阳的地方重新修建了一座宫城。这座新城就是西汉的国都长安。西汉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延续之后因为王权的旁落而最终导致王莽夺权,西汉也就就此走向灭亡。
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纷争不断,最后还是身为汉朝宗室子弟的刘秀成功结束这一混乱局面,而他所建立的政权就是东汉。因为刘秀最初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河北地区,其称帝也是在河北进行的,所以东汉的都城也是就近定在了河南洛阳。长安与洛阳两地也是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故而先建都长安的汉朝被称呼为“西汉”,而后定都洛阳的汉朝则被称呼为“东汉”。
东汉为什么定洛阳为首都
2、刘秀集团主要是出自南阳(河南)一带而不是关中(长安)一带的豪强集团,在定都倾向上,他们更倾向于洛阳。
所以刘秀选择了洛阳。
古代为什么喜欢把皇都建在西安或洛阳?
东汉为什么定都洛阳
既然都是汉朝,为什么不定都长安呢?? 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朝代:东汉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官却非殿 ”,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刘秀为汉高祖九世孙,他所建立的新王朝也被认为是前汉王朝的继续,那他为什么没有依前汉旧制定都长安,却定都洛阳呢?后世史家和学者除了对地理形胜的肯定外,便是以历史上盘庚迁都为根据。笔者认为这里面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
长安地区历史上呈周期性繁荣,西周时定都长安,秦、西汉、西晋、隋、唐也都定都长安,可以看出,这些王朝基本上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并利用八百里秦川的沃土滋润、壮大着自己的国力。但是它们在使关中一带繁荣兴盛的同时,也把这一地区的地力耗尽了,(如唐朝的皇帝就不得不多次“就食洛阳”)继之而起的王朝如继续定都与此,则发挥的余地甚小。另外一个原因是王朝末期的动乱对长安地区的破坏。王莽统治时期,长安先后数次被攻破,人口锐减,满目荒凉,昔日的恢宏与繁盛荡然无存,已丧失了继续为都的条件。
刘秀本是南阳的世族地主,他建立政权主要依靠起自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他必须避开其它地方割据势力的锋芒,待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站稳脚跟之后才能再做企图。同时,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汉王朝天下未定,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同匈奴对抗,“退避三舍”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地理位置看,洛阳地处黄河中游南岸,跨伊、洛、涧几条河流,北倚邙山,南对伊阙,东据虎牢,西有崤坂,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誉。按张华的说法,洛阳是一个恃险防御、虎踞龙盘的地方,“调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望少室,北有大岳三河之分,风雨所起,四阻之国”。洛阳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另外,伊洛平原地力肥沃,周围水路发达,漕运便利,可以很好地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使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天下,集中精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正是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刘秀才最终放弃长安,定都洛阳。历史证明这一选择在当时是明智的,它对于维护东汉的统一稳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由此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史阶段,继东周之后,洛阳重又走上了中国历史政治的前台。
1.河南省是中国自古的"天下之中".也是历史上所谓"中原"的所在地.交通很发达.也是当时出了名的富庶之地.即使是在西汉也是中国的"经济"首都.
2.定都西安,除了在立国里汉中平原"形胜"以图霸天下的用意外.也因为靠近西域,有天子守边,方便指挥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对抗的意思.在东汉国力较弱的情况下,已经无法完全压制西域,所以迁都还是有一定安全上意义的.
3.因为王莽和历年的战争的关系.长安的建筑损毁严重.基于财政节约的原则,选择原本就有大量宫庭建筑的洛阳进行迁都,也是一个当然之举了.
4.就中国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因为对海洋的了解的加深和如江浙,闽越等沿海省份的从"蛮荒"状态的逐渐开发.国家的重心逐步从内陆转移到沿海.所以首都的选址也相应的一步步从东向西转移.
第二个:漕运的问题难以解决,从江南运来的漕粮通过三门陕以西很困难。
如果定都洛阳的话,就不存在这个困难,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