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中,朝鲜有没有像壬辰倭乱期间那样向明朝求助呢

发布时间: 2022-11-16 15:00: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中国援过几次朝?中国援过几次朝?rn,是哪国要打?rn,结局如何?rn,三格国家的伤亡这样?rn,谢谢诶!一共三次...

在朝鲜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中,朝鲜有没有像壬辰倭乱期间那样向明朝求助呢

中国援过几次朝?

中国援过几次朝?rn 是哪国要打?rn 结局如何?rn 三格国家的伤亡这样?rn 谢谢诶!
一共三次,很多人应该记住这三次战争。
第一次是壬辰卫国战争,南朝鲜、北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万历朝鲜之役,亦将其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现代汉语中称为万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朝鲜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东部(包括印度)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而日本国内因为德川家康参战打败丰臣余部(主将是小西行长,岛津仪弘及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建德川幕府。

第二次是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日本人绘制的马关条约谈判时的场景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三次是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力配合。把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负伤22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合计伤亡39万人。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另见抗美援朝纪念馆。部分来自美韩及其他渠道的资料称志愿军伤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甚至三百万以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据中国官方近十几年来公布的数字,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以轮战方式先后入朝参战的各种部队共计190万,补充兵源近50万,共计240万。另外,还有东北军区60万支前民工入朝出战勤。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三百万的伤亡数字。
另外,志愿军还有2.1万人被俘,其中7100余人返回大陆(其中有440人是在中立国部队监管下,经我方解释工作后返回的),14000余人去了台湾或其它中立国。被俘人员数字不存在争议。
联合国军方面,美军伤亡约14万人次。其中阵亡美军36570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后的负伤人数不详。韩国方面数字并未有结论,许多早前公开数字包括平民伤亡,但无论如何,以韩国人力,不可能有多达百万军队伤亡。近年根据当年人口普查资料推断,所谓伤亡失踪百万应该是军民合计数字。韩军的伤亡约在30万-40万之间。根据中国的资料统计,被中朝军队共毙、伤及俘虏“联合国军”1093839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次吧
主要的参战者除了朝鲜与韩国,还包括了中国和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5个国家根据联合国第84号决议派小规模部队参战,苏联空军的航空兵部队与高炮部队参加了朝鲜战争防空作战。

多国部队被打回38线以南,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双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北纬38°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

战争伤亡
【美军和联合国军被俘人数】
美军: 7,140
联合国军: 92,970
【联合国军共计伤亡人数】
死亡:683,079
受伤:1,167,737
伤亡合计:1,850,816
【中国人民志愿军】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位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0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
如此可以确定,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60,000余人左右。加上朝鲜人民军的伤、亡、失踪数位,中朝军队共付出628 000余人的兵员损失代价。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共消耗各种物资560万吨,其中弹药一项即达25万吨,开支战费62亿元人民币。中国军队共战损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371门、各种枪87559支(挺)。
【联合国军的数位与中朝方的统计大相径庭,而且前后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曾发表了一个数位,称联合国军方面的伤亡和失踪/被俘总数为1 474 269人,其中美军战斗伤亡及失踪人数为144 360人。
1957年,在朝鲜战争中曾担任过美步兵第七师师长、后来又先后担任过美国远东战区司令官、美国陆军参谋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莱曼·兰尼兹尔上将曾在汉城对此说予以认同。但韩国方面后来声称,这个数位包括平民的伤亡。
【韩国军队报出的战损数位最为混乱】
根据美联社公开的数位,韩国方面共损失1 312 836人,其中阵亡415 004人,伤残425 868人,失踪459 428人,被俘12536人。
而1976年韩国国防部战史编写委员会出版的《韩国战争史》则声称,联合国军方面的伤亡及失踪/被俘数位是1,168,160人。而韩国军队的损失 为984,400余人,其中阵亡227,800余人,负伤717,100余人,失踪43,500余人。
这个数位与中朝方估计杀伤韩军的数位相差不算太远。但韩方另外的资料声称这其中包括非军事人员的伤亡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细究起来,韩国方面承认的最低的军人战斗伤亡约为30余万人,失踪10万余人,失踪人数中作为战俘遣返者仅7 800余人。
战争期间,韩军曾多次陷入整体性混乱,其统计数字水分很大。美国军方的数位虽然也有过变动,但相对来说前后比较一致。
据美国方面近年的数据统计,在整个战争中,美国军队共计阵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余人,负伤103248人,被俘后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踪,估计也只好归于死亡一类。共计损失169300余人。
战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相对於韩国军队来说,美国军队这个统计数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国的国家体制,在死亡人数上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差错,否则如果有人没有列上阵亡名单,刻上朝鲜战争美军阵亡将士纪念牌,那么死者家属肯定会折腾,一折腾,舆论界掀起的轩然大波会让合众国政府极为难堪。
【其他国家军队损失情况】
英国:阵亡710人,负伤2278人,失踪1263人,被俘766人,共计5017人。
土尔其:阵亡717人,负伤2246人,失踪167人,被俘217人,共计3349人。
澳大利亚:阵亡291人,负伤1240人,失踪39人,被俘21人,共计1591人。
加拿大:阵亡309人,负伤1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共计1396人。
法国:阵亡288人,负伤818人,失踪18人,被俘11人,共计1135人。
泰国:阵亡114人,负伤794人,失踪5人,共计913人。
希腊:阵亡169人,负伤543人,失踪2人,被俘1人,共计715人。
荷兰:阵亡111人,负伤589人,失踪4人,共计704人。
哥伦比亚:阵亡140人,负伤452人,失踪65人,被俘29人,共计686人。
埃塞俄比亚: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共计656人。
菲律宾: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57人,被俘40人,共计488人。
比利时、卢森堡:阵亡97人,负伤350人,失踪5人,被俘1人,共计453人。
新西兰:阵亡34人,负伤80人,被俘1人,共计115人。
南非:阵亡20人,失踪16人,被俘6人,共计42人。
日本:阵亡数人,被俘1人。
以上合计,其他国家军队兵员损失约为17 200余人。
几方面数位汇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计数字是:联合国军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位中,估计由中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
朝鲜:
215,000 阵亡
303,000 负伤
101,000 失踪或被俘
中国:
中国方面的数据:
148,000 阵亡(其中34,000 为非战斗死)
380,000 负伤
7600 失踪
21,400 被俘
美国方面的数据:
400,000+ 阵亡
486,000 负伤
21,839 被俘
苏联:
315 阵亡
1955,一次,抗美援朝,与美国僵持住了。最后大家谈和,以38线为界,互不侵犯
两次,第一次是打日本,第二次打美国
两次,一次是1592年~1598年,抗日援朝。一次是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

第一次在中国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应朝鲜求援出兵抗日,前后分两段,中朝军队海军陆军大获全胜,丰臣秀吉退回日本,不久病死。

第二次,以朝鲜内战为导火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协助李承晚政权进攻金日成的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最终双方相持在北纬38度线附近,最终谈和,朝鲜南北分裂。

朝鲜历史朝代顺序是什么呢?

朝鲜王朝(朝鲜语:조선왕조,1392年—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而建国,朝鲜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4年定都于汉阳(今首尔),翌年改称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

朝鲜历史的详细介绍。

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朝鲜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对中国明、清两代采取事大主义,建国后便向中国朝廷称臣纳贡,自太宗李芳远至高宗李熙,历代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或部族则采取交邻政策。

16末至17世纪前期,朝鲜接连遭到日本和女真的入侵(壬辰倭乱、丁卯之役、丙子之役),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打开国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称臣于中国。1897年,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暨朝鲜王朝灭亡,历27代君主、519年。

朝鲜的后三国时代是怎么回事?所谓三国之争是什么?

朝鲜三国时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注:不同于高丽)、百济、新罗。7世纪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开启了统一新罗时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与中国三国时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国不同发展而形成的,最后也未统一到同一个国家。“三国时代”一词存在争议,高句丽历史应该归属中国。

朝鲜民族“后三国时代”

朝鲜后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国家对其历史上的单方面时代划分之一。始於892年农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时期新罗人弓裔亦建立後高句丽导致已衰弱的新罗分裂,终於936年高丽再度统一朝鲜民族。

在三国时代之前,中国东北和朝鲜存在的小国包括东濊、沃沮、扶余、伽倻(42年-562年)、于山国、耽罗等国。三国时代前,百济和新罗的始祖兼并了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等各部落群族,从而扩张领土最终建国。高句丽统一了扶余、沃沮、东濊和其他小国,占据了朝鲜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3世纪时,三个国家发展成熟,形成三雄争霸的局面。

新罗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後,都城内频繁发生暴动,780年惠恭王与妃嫔等被杀,武烈王系血统断绝。之後连续发生篡位事件,宫廷纷乱。王位争夺战中失败的王族後裔金宪昌於熊川州独立,拥有海上势力的将领张保皐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争夺。起事虽为中央军队镇压,地方上仍发生农民暴动,新罗王朝统治能力逐渐弱化。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の役),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
  1592年4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遣16万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辽东铁骑2000人赶往救援,但是大败。一个月后又集齐全国各路精锐部队4万余人由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朝鲜李朝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史·日本传》虽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这一说法争议很大,尤其是丧师数十万之说,明朝从战争初期一直到最终结束兵员数量仅仅增添至八万人,而且各路大军英勇奋战,军队统帅又都布兵合理。所以记载来源可能源于言官丁应泰的诬告。

朝鲜三国时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注:不同于高丽)、百济、新罗。7世纪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开启了统一新罗时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与中国三国时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国不同发展而形成的,最后也未统一到同一个国家。“三国时代”一词存在争议,高句丽历史应该归属中国。
王氏高丽史学家新罗王室后裔金富轼在其《三国史记》中把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纳入朝鲜史系列,制造了一个所谓的三国时代。但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属不同民族(百济底层、新罗属古韩族,不在中华民族范畴之内)、不同政权性质,高句丽并不因迁都平壤或因金富轼的《三国史记》就改变民族属性,就改变政权性质———它仍属中华民族范畴。《三国史记》著于1145年距离668年高句丽灭亡已经有近五百年的时间差距。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中,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的。

清朝入关后,明朝属国朝鲜是如何实施“反清复明”活动?

作为中国明清两朝时期最为重要的附属国,朝鲜对待明清两朝的态度确实迥异的,明朝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两百多年时间从未主动侵略过朝鲜,并且壬辰倭乱日本大举入侵朝鲜之时倾全国精兵援朝,将处于灭国边缘的李氏王朝救回,此举为李氏王朝之后历代国王称赞为“再造之恩”。朝鲜君臣对待明朝一直奉行着“事大主义”,对中华文明无限仰慕同时也对明朝政府毕恭毕敬。

相比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清朝和朝鲜的关系就要复杂的多了。清朝在建立统一的过程中不仅两次入侵朝鲜,还迫其两次签订城下之盟,虽然被打服,但是朝鲜君臣和知识分子对清朝却始终持有轻蔑甚至敌视的态度,甚至还曾妄图称清朝内乱而实施所谓的反清复明活动。

清朝初年对朝鲜王朝的两次入侵:

清朝在入关之前对明朝的一系列军事打击中,始终希望能够拉拢作为第三方的朝鲜站在自己这边,与清朝共同反对付明朝, 就如同满洲人成功的拉拢了蒙古诸部统统打击明朝一样,清朝也希望朝鲜李朝能够在自己灭亡明朝的过程中出一份力,但是朝鲜李朝毕竟不同于蒙古部落,蒙古和明朝是二百多年的世仇,而李朝则沐浴了大明两百多年的皇恩浩荡。 昔日蓄谋已久兵强马壮的丰臣秀吉的两次突然入侵让两百年不知战争为何物的李氏王朝措手不及、八道尽丧,朝鲜国王带领王族和大臣逃到了中朝边境,朝着北京的方向叩拜大明天子,祈求速发天兵拯救朝鲜,当时的明朝统治者万历皇帝看看破了日本的企图占领朝鲜进而略明朝的企图,所以前后两次,历时七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援助朝鲜,最终将入侵朝鲜的日本势力击溃,朝鲜全境得以光复,朝鲜李氏王朝上下因此对明朝感恩戴德,视其为再生父母。然而仅仅过了二十多年,随着女真势力的再度兴起, 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后金王朝,随着不断地倾略扩张,后金逐渐占领了东北的大部分领土,特别是在女真人的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以后,后进的版图横在了明朝与属国朝鲜之间,清朝政府在与明朝的博弈和较量中一直希望作为第三方的朝鲜能够站在自己这边,无奈朝鲜是明朝的铁杆粉丝,不仅没有协助清朝对付明朝,反而在萨尔浒大战中派出了一万士兵援助明朝。朝鲜王朝的一系列忠于明朝对抗清朝的态度最终激怒了新兴的清朝,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动了第一次侵朝战争,后金天聪元年,皇太极以二贝勒阿敏为主将,率军攻朝,后金军队进入朝鲜境内后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朝鲜重镇义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黄州、平山诸城,朝鲜国王李倧逃往江华岛。至此后金军对大获全胜,李朝君臣被迫与后金定立城下之盟,后金与朝鲜议和,结成盟誓后撤退。此役因发生与旧历丁卯年,因此被朝鲜官方史料称之为“丁卯胡乱”,也称丁卯之役。

战后的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李朝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但朝鲜并未因此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朝鲜虽然嘴上说服,实际却口服心不服,朝鲜君臣依旧对清朝采取了敌视态度,也正因为如此,九年后,已经改国号为大清的后金,再次攻打朝鲜。这是清朝第二次进攻朝鲜,史称丙子胡乱。刚刚改元称帝的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充分发挥了野战之长,对于朝鲜坚固的城墙放弃不攻,而是率军一路长驱而南,仅仅用了十二天便抵达朝鲜王京汉城之下,此后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且接受清朝的册封,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国王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朝鲜虽然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朝鲜人对清朝非常反感,甚至敌视,他们私下里称呼清朝为“胡虏”,称呼清朝皇帝为“胡皇”。这种敌对的称呼和态度,在朝鲜君臣内部朝野上下比比皆是。

朝鲜王朝对待清王朝的矛盾态度: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开始逐步统一中国,此时的朝鲜虽然表面上臣属清朝,到那时私下里依然心向大明,因而在 清军南下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的时候,朝鲜却积极与南明数个政权暗自联络,企图南北夹击清朝,以图恢复明朝,但是朝鲜虽然嘴上义愤填膺,但是并没有轻举妄动,眼见南明数个政权相继被清军灭亡,朝鲜企图光复大明的美好愿望只能暂时搁置,然而朝鲜军称对此依然持有乐观态度,他们坚信“胡人国运不过百年”这一宿命论,认为清朝的通知不会长远,对朝鲜有着再造之恩的明朝还会回来。康熙年间爆发的三藩之乱让志在恢复大明江山的朝鲜君臣看到了希望,朝鲜甚至派出了使臣联络吴三桂等人,还积极奔走于各据台湾的郑氏集团,甚至渡海联络日本,企图多方联合共同推翻清朝,光复大明,朝鲜甚至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组成的北伐军,预备称清朝内乱之时渡江北伐,袭击北京。清朝警觉到朝、日、南明残余势力和三藩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于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和好,奏折不实,但是康熙皇帝仍下诏斥责朝鲜国王。随着三藩叛乱的被平定和日后的台湾光复,清朝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并通过不断的改革和还和民族矛盾走向了大治,出现了盛世,而一直以恢复明朝为己任的朝鲜李氏王朝则由于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北伐大计难以实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 。 朝鲜一方面对清王朝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另一方面却对日益强大的清王朝束手无策,这种矛盾的心态贯穿整个清朝前期。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南明最后的残存势力灭亡,朝鲜的光复大明之梦彻底破灭,但是朝鲜国内仍然奉崇祯年号,并拒绝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以示忠于明朝。朝鲜没有介入中国内战,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东北地区,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清王朝。这对于朝鲜来说也是非常明智且幸运的。否则,以卵击石的朝鲜将一定会陷入兼并灭国的悲惨下场。

清朝入关前,朝鲜已经被清朝打垮过两次,特别是1636年清军攻入朝鲜,围困朝鲜国王仁祖李倧于南汉山城,朝鲜最终屈服,跟清军签订城下之盟,朝鲜向清朝称臣、派送王子到沈阳当人质,逢年过节定期派使者向清朝进贡等。朝鲜已不是明朝的“属国”。


1644年崇祯自杀,清军入关,朝鲜方面听到这个消息后,身为清朝的藩属国的朝鲜,却举国上下因明朝的灭亡而悲恸不已,《仁祖实录》记载,“ 闻此报,虽舆台下贱,莫不惊骇陨泪 ”。


1649年,仁祖病死,世子李淏即位,是为“孝宗”国王。孝宗在1636年清军攻入朝鲜时被俘,此后一直在沈阳当人质,直到1645年其兄长世子李溰突然暴毙后,由仁祖向清朝求情,才放他回来。

因此孝宗对清朝充满了仇恨,当上国王后,就密谋所谓的反清复明,不过都是些嘴炮罢了,真干,他是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胆量的。

1649年11月,他即位后,就把主张依靠清朝的重臣金自点罢免,起用一批主张反清复明的人,如金尚善、宋时烈等,结果金自点向清朝告发了孝宗的密谋,清朝派人来调查,孝宗被吓得立即罢免了金尚善等人,此后几年都不管再乱想什么反清复明了。


直到1658年,孝宗再次起用宋时烈,并跟宋时烈一起制订了一个“北伐计划”,提出:

养精炮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俟其(清朝)有隙,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乎?

孝宗和宋时烈这个用十万炮兵攻占辽东,然后等着中原豪杰群起响应的嘴炮计划,一看就不靠谱,朝鲜大臣黄景源说:

吾固将为明天子恢复中原,天下之士孰信而孰应之邪?

意思是说,我们虽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是天下人会不信是值得怀疑的。他接着说,朝鲜起兵之后,“ 虽入辽阳,辽阳之民不为清人力战而固守者,余未之信也。 ”黄景源到是很清醒,朝鲜人真打过来,清朝的汉人恐怕也会起来保家卫国,绝不会因为你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就会站到朝鲜人一边的,所谓中原豪杰群起响应,完全是孝宗的意淫罢了。

1659年,孝宗病逝,这个嘴炮北伐的反清复明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了。他反清复明的主张真正有所行动的,大概只有即位之初时规定的墓志碑文不用清朝年号而用明朝年号了,而这个反清复明的举动,其实也只耍耍嘴皮子而已。


清朝入关前已征服朝鲜,朝鲜已经弃明归清。清入关后,就是清的小弟,没有反清复明活动吧。

相对于如今的韩国、朝鲜,古朝鲜也可算是 心怀忠勇有骨气,坚守忠臣之道 。

在整个明末清初时期,古朝鲜时刻不忘大明之恩,积极利用一切机会“反清复明”,配合明朝与后金的作战。


起初,朝鲜在努尔哈赤起兵时,也是处于一个观望中立的态度,并没有积极的配合大明抗金,尤其是在明朝与后金萨尔浒之战失败后,竟然兵锋一转,投降了努尔哈赤。

但是此时的朝鲜国王光海君虽然对大明不满,但同时对努尔哈赤更加畏惧,一路拒绝了努尔哈赤联盟抗明的建议,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让她开始偏向了明朝。

1622年,明朝辽东游击将军毛文龙战败逃入朝鲜,并在朝鲜附近的皮岛建立了基地,以此成为牵制后金的一个重要后方据点,而光海君对此是支持的。

1623年,朝鲜仁宗李倧,制定了坚决站在宗主国明朝的国策, “天朝若征兵讨贼,则遵依敕命,扫清腥尘”,援明“万人臣之道,不可安坐,况再造东韩之恩,何敢忘也”!

为此,朝鲜为毛文龙运送了大量的军需粮草,对其军事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在朝鲜的支持下,毛文龙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对后金的后方安全造成了重要的威胁,努尔哈赤为此直接斩杀了朝鲜的使臣。

1627年,努尔哈赤命令大贝勒阿敏东征朝鲜,朝鲜军队在后金的打击下,一路溃逃,连丢城池,兵锋直指王京汉阳,仁宗只得逃入江华岛,与后金议和。

后金要求朝鲜将王子送入后金为质,停止给大明称臣,停止使用大明年号,仁宗对比拒绝, “我国于南朝,父子之国,岂可以危急存亡,变易臣节?”

后金军队由于孤军深入,也不敢在朝鲜久留,于是退而求其次,与朝鲜签订合约:朝鲜与后金结为兄弟,使臣待遇与明朝相同,每年向后金纳币。

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兵变,投降清朝,为此,朝鲜出兵配合明军截击叛军,而这也是朝鲜再一次站到了清朝的对立面,大清使臣过来质问,朝鲜回答说 “是天朝叛将,我国仇贼”自当要“严兵待变”。

皇太极对于朝鲜这种行为非常恼怒,决定好好收拾收拾朝鲜,于是在1636年,再次,派大军进攻朝鲜,清军一路所向披靡,攻下汉阳,朝鲜只得投降签订合约,宣布从此和明朝彻底断绝关系,成为清朝属国,并派是世子为人质前往大清。

但朝鲜并没有因此而甘愿成为清朝属国,依然一心反清复明。

1650年,朝鲜孝宗继位,他对大清恨之入骨,大肆清洗朝堂中的亲清派,他重用金尚宪等反清人物,以“北伐雪耻”为“当今第一义”。

1659年, 孝宗秘密召见大臣 宋时烈 ,他认为顺治皇帝“荒于酒色已甚,其势不久”,打算 “养精炮十万,爱恤如自子,皆为敢死之卒,如何伺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 。可是这个计划提出不到两个月,孝宗就病死了,“北伐”未能实行。

在明朝只剩南明政权后,朝鲜依然积极派人联络南明,认为当时的清朝就如三国时期的曹魏,天下人人得而伐之。为此,朝鲜派出大量商人前往联络南明政权,并试图和南宁建立海上通道,南北夹击满清,但是由于南明政权崩溃的太快,这个计划还未得以实现。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朝鲜听说后大喜,认为反清复明的机会又来了, “乘此机会,练兵峙粮,大可以复仇雪耻,小可以安邦保民。”“当此之时,声大义,率大众,趁虚直捣。” 但是由于吴三桂再次失败,朝鲜反清复明的计划又一次不得而终。

甚至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朝鲜也幻想着能与台湾联手,共同反清复明。

如此看来,古朝鲜比如今的韩国有骨气,有血性多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介绍壬辰战争的资料有那些?最好是中文的.

我想写点关于壬辰战争的东西,想找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明史>>中有关壬辰战争的资料我已经找到,不知其他还有那些?我不懂日语和朝语,所以希望资料是中文的,最好是史料,现代人写的也可以.
壬辰卫国战争

壬辰卫国战争,韩国、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亦将其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现代汉语中称为朝鲜壬辰卫国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朝鲜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第一次入侵

图谋中国
在1592年5月,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称霸东亚的图谋。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于明年(1592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并请多多包涵与协助,但被朝鲜拒绝。而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李昖重文轻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大多数城池均没有设防,使得丰臣秀吉欲先吞并朝鲜,再吞并中国。

日本出兵
1592年4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50万军队,以30万用于作战,其中15万人是先遣队。他将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团,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加藤清正率第二军团,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团,再加上九鬼嘉隆率4万水师和700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而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人。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并迅速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首尔)。

求助明朝
朝鲜国王李昖仓忙逃奔平壤,但没过多久,因日军追击而至,于是只得再继续逃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李昖知道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没有可能光复朝鲜,因此便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用尽方法,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还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即使是宦官亦尝试游说,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出兵援助朝鲜。

明朝出兵
明朝副总兵祖承训率师渡鸭绿江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但却首战失利,祖承训仅能只身逃脱,朝廷震动。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于9月,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在1593年1月,总兵官李如松援朝之师很快取胜,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王京(汉城),但在碧蹄馆(今首尔/汉城西北)先后遇到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等日军的反击,结果战败。2月,李如松改变策略,焚烧日军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4月,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王京撤退。浙江嘉兴商人沈惟敬因长期同日本贸易熟稔(日语)被兵部尚书石星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沈惟敬在得知日军败阵的消息后,向朝廷提议赐封丰臣秀吉,以平息战事。5月,日军撤退至釜山,这时四川参将刘綎率军五千赶赴援朝,并被任命为副总兵。

玉浦海战
在明军驰援的同时,朝鲜水师在海战则占据了主动权。1592年5月4日,当时的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统率75艘舰船驶出全罗南道丽水港,准备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则派藤堂高虎率领50艘木制战船迎战。5月7日,朝鲜水师偷袭日军,日军被杀个措手不及。一轮激战过后,日军损失惨重,被朝鲜水师消灭了26艘战船,剩下的舰船只得仓皇逃跑。李舜臣继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歼灭余下的日军。5月9日,这场海战最终结束。从此朝鲜水师掌握了制海权。全场海战朝鲜水师共歼灭日舰44艘,而日军伤亡则不计其数,相对而言,朝鲜水师只是伤亡了很少的兵力,舰船更是丝毫无损。

这场玉浦海战是壬辰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因此大大振奋了朝鲜军民抗敌的决心,并使得日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辎重至朝鲜半岛从此变得困难,因为日军在此战后已丧失大半制海权。

泗川海战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师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南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29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共有12艘日本楼船,但日军对上次海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他们见到朝鲜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于是命朝鲜水师假装撤退,以引诱日军登船追击,结果日军中计。这时正好潮涨,大大有利于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和板屋船这类大型舰船活动,因此当日舰出动时,李舜臣即下令众舰船迎击。很快地,日舰便被打败。而李舜臣虽然在战斗中负伤,但仍继续指挥官兵杀敌,结果12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经此战役,日本水师再不主动进攻,而改为防御和偷袭朝鲜水师。

唐浦、固城、栗浦海战
6月2日,李舜臣统领的朝鲜水师龟甲船队主动出击,进攻在唐浦港内停泊的21艘日舰,日舰被朝鲜水师两面包抄,最后被全歼。唐浦海战获胜后,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会师,并于6月5日清晨齐其一起率领51艘战船,向固城唐项浦的海湾内的26艘日舰进攻,并从两面对其包抄围攻。结果日舰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当晚,该艘故意放走的日舰将岸上日军接载上船,并欲于6月6日凌晨逃走,但这正中了李舜臣的计谋,结果朝鲜水师歼灭了该艘日舰,固城唐项浦海湾的全部日舰均被歼灭。6月7日,朝鲜水师再度出击,向栗浦的7艘日舰进攻,日军不敢迎战,掉头便跑,但结果仍被李舜臣全歼。

这三场海战后,日本水师已被震摄得胆颤心惊,但日军主帅仍未心息,决定集结兵力,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结果导致了闲山岛海战。

闲山岛海战
为了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而李舜臣则将其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准备迎战。7月6日,李舜臣进兵出唐浦附近水域,并于7月7日清晨,将集结于巨济岛的日本水师引至闲山岛附近水域决战。李舜臣选择在此地决战是因为这里有著较为宽阔的深水环境,易于设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舰队进行包围歼灭。

在决战开始不久后,朝鲜水师的战船即将日军包抄起来,而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则向日军舰队直撞过去,很快便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列的几艘大船,而其余朝鲜战船也奋勇杀敌,与敌作殊死战,结果日军的61艘战舰被全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闲山岛大捷”。

经此一役,日本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而在陆战上则屡为明军所败,结果丰臣秀吉只有与明朝讲和。而李舜臣则被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师统制使。

和议
1593年6月,日本因海陆两线皆失利,被逼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7月,朝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兵,结果只留刘綎兵防守。9月,朝鲜国王李昖上表答谢朝廷援救及助其复国,但是这时日军仍然占据釜山。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宋应昌、李如松。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者小西行长终于到达北京,其后于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至此,第一次日军侵朝战争结束。

第二次入侵

战事再起
在战争平息了一年多后,1596年4月,朝鲜的使者李宗城因为犯了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还王京(今首尔/汉城),朝鲜方面随即下诏逮捕其入狱,但已惹来丰臣秀吉的不满。5月,明朝再次提议赐封丰臣秀吉,命都督佥事杨方亨、游击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赐封的使者杨方亨抵达日本,但丰臣秀吉因朝鲜王子不偕同前来以答谢而发怒。结果丰臣秀吉不肯受封,并决心再次发兵侵略朝鲜。在1597年1月,日军拒不退出釜山,朝鲜得知日军再次入侵,于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这次再侵朝鲜,丰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不能大量运兵和运输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使得李昖将李舜臣下狱,其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

再援朝鲜
1597年初,日本出动14万兵力,水陆并进再度入侵朝鲜。2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在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赶至辽东。6月,日本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朝鲜闲山岛、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守将副总兵杨元弃南原而逃走,结果日军攻至王京。9月,明军逮补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并与在明军和日军之间两边获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论罪处死,结果石星于1599年死于狱中,沈惟敬则于市集斩首。12月,援朝明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鸣梁海战
于战事再起之初,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结果无奈之下,朝鲜政府再次起用本来已遭罢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时,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只剩下数艘舰只。但他因为身系救国重任,惟有在这个逆境里尽其全力,在全罗道右水营著手重建海军。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著这支刚重建的水师,再度与日本水师决战,而决战地就是在鸣梁海峡。

李舜臣守在鸣梁海峡,但因兵力薄弱,所以决定设陷阱,派人乘退潮时在岸边设置了铁索与木桩。9月16日,日军统帅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出发,欲趁涨潮时攻进鸣梁海峡,全歼朝鲜水师。李舜臣首先将海峡内的民用船只侨装成战舰,以扰乱日军,使其以为朝鲜水师已恢复过来。他自己则亲率12艘战船引敌深入鸣梁海峡。在成功引诱日军进攻后,李舜臣随即发起集中的攻击,对准日军指挥舰攻去,结果歼灭了日军指挥舰和其他战船2艘,并击毙日军主帅来岛通总。同时间,潮水开始退却,朝鲜舰船趁势进攻,日舰因失去主帅,军心散涣,只得顺潮向东撤退,但却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铁索和木桩,无法退却。结果朝鲜水师全力拚杀,歼灭日舰30余艘,并击毙日军4000余人,再度重创了日本水师,重新掌握了制海权。

鸣梁海战的胜利,使得丰臣秀吉再度面对运兵和运输补给困难的问题,而日军虽然随后在陆战有所得著,但亦已后继无援,其最后败局已定。

日军获胜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军队因为日本的小西行长的援兵突然赶至,大为震惊。杨镐赶不及下令,便策马率先赶奔王京(今首尔/汉城),麻贵亦继而赶之,一时间所有军队皆溃败。只有副将吴惟忠、游击毛国器断后,日军在得胜后暂退以保住胜果,明军的辎重大多丧失。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但当时各营欲向明朝朝廷回报,士卒死伤二万,这使杨镐大怒,按而不报,只称死伤百余人。赞画主事丁应泰得知战败,至杨镐处商议应对计略,但杨镐竟出示张位、沈一贯的手书,扬扬自得。这令丁应泰愤而向朝廷回报战败事实,明朝首辅赵志皋欲保杨镐,决定暂时不逮补他,但亦遣官查察。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欲以海路运兵以作持久之计。于是都督陈璘以两广之兵,刘綎以四川之兵,邓子龙以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邢玠将明军兵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各自负责握守要地,相机而动。6月,杨镐罢职候查。

形势逆转
就在明军作出防御准备时,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却于7月死于京都伏见。9月,明军与日军于蔚山等处对战,互有胜负。10月,总兵官刘綎、麻贵分道出击进攻日军,并大败之。然而董一元攻打日军新起的城寨,被日将岛津义弘打败,是为泗水之战。

露梁海战
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逃去。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逃走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名将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日军援军,并攻打逃走的日军。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日军死伤无数。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无路可退,壮烈牺牲。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但却被日军包围,结果不幸身中流弹而亡,他死前叮嘱不许张扬,并把军旗交给部下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此时再无斗志,明军火烧其舰,结果日军大败。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而焚溺的日军则以万计。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小西行长的部属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击将其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逃去。

结束
12月,日本残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为崖深而道浅,将士不敢进。结果陈璘在夜里潜入,向其连珠炮发,日军只得逃去。陈璘领明军追击,日军全部就擒。朝鲜之役共历七年,明军丧师三万有余,糜饷数百万两,才平息战事。

影响

明朝
明军虽然最后成功击退日本,保住了朝鲜,但其丧兵三万余,糜饷数百万,使得国库空虚,国力大为损耗,这使得明朝在面对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以及北方新兴的女真政权后金时更感军力不济,难以抵抗,最后被李自成攻灭并随后被清朝(即后金)取代。

朝鲜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经济在多年后仍不能恢复。

日本
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失去了钳制诸大名家的实力,结果为德川家康所灭。
看起来楼主的层次已经不低,从网上七拼八凑沾过来的恐怕没什么用了.如果有兴趣也有工夫,翻翻神宗实录,李朝实录和日方史料吧,可能不是很好找(至少本人找得就非常吃力,现在也只是能零零星星地看看,还是引用的二手货),而且篇幅很大也很烦琐.
精辟
本文标题: 在朝鲜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中,朝鲜有没有像壬辰倭乱期间那样向明朝求助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03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湖北孩子为什么长双排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