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一共发生几次 历史真相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30 15:00: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玄武门之变一共发生几次呢?隋唐期间的玄武门,那真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更是一个权利与牺牲的门。隋唐期间在玄武门一共发生了四次兵变...

玄武门之变一共发生几次 历史真相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一共发生几次呢?

隋唐期间的玄武门,那真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更是一个权利与牺牲的门。隋唐期间在玄武门一共发生了四次兵变!

第一次兵变发生在唐高祖伍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

第二次兵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称帝14年,病重,一些对她改国号周不满的官员希望恢复大唐社稷,在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带领下趁机起事。

第三次兵变发生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韦氏与武三思勾结把揽朝政。

第四次兵变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政变,韦后和安乐公主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

后来这三次玄武门兵变其实在意义都不大,我们着重说一下第一次玄武门兵变。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起兵,在李世民支持下,占领长安,李渊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宰相,进封唐王。隔年李渊篡位称帝,定国号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为日后的病变埋下了伏笔。

李建成贪恋女色,好酒,个性懒惰。齐王李元吉与之交好,常常一起寻欢作乐。人称太子党,但是在史学家司马光看来,李建成李元吉虽然愚劣,后被李世民所杀,关于贬损他俩的记载,也可能是被渲染污蔑的。

李世民当然不甘心,随着屡建战功,威望日高,在朝中权利仅次于李渊李建成,并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那叫一个人才济济,自然形成秦王党羽,与太子党水火不容。

李渊晚年宠幸的妃嫔众多,生了滕王李元婴等近二十多个小王子,他们的母亲争相结交各位年长的皇子来巩固自身的地位,据说李建成李元吉就与张婕妤,尹德妃私通乱伦秽淫宫闱。这事只是谣传,也并无从考证。

李世民住承乾殿,李元吉住武德殿,太子,秦王,齐王出入皇宫也都各自乘马携带兵刃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李世民消灭了王世充之后,队伍日益壮大,李建成李元吉越发的忌惮起李世民的威慑,于是几乎是天天在李渊那里嚼舌根煽风点火说李世民坏话,不断的诬陷李世民,这使得李渊也信以为真,准备惩治李世民,陈叔达进谏:秦王为天下立大功,是不能废黜的,况且他手下兵马良将也不能服啊!李渊思虑再三左右衡量,也不太敢冒险,于是这件事才罢了,李建成李元吉一看只能另谋借口。

秦王府怎么可能坐以待毙?房玄龄长孙无忌和议:现在仇怨已经造成,隐忍已无用处,不如誓死一战!李世民把房玄龄召来商议此事,老房说:大王功高盖世!就应该继承帝王大业,现在危机四伏,不如我们借此机会干掉李建成李元吉,才能成大事!

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房玄龄,秦琼,宇文士及,程知节,段志玄,屈士通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发觉事情不妙,准备逃跑,那还能逃得了吗?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尉迟恭杀了李元吉。玄武门兵变以李世民全线胜利而告终。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大赦天下,改元贞观。

玄武门兵变说来说去就是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的一个过程,纯属内部矛盾。虽然大唐盛世,然李世民所作所为依然被史学家多次诟病,可天下大事也就是如此,宁有种乎?谁不想坐上皇位?兄弟骨肉相残的多了去,历史只是为胜利者讴歌。

根据历史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过四次,除了李世民和李建成夺权这次,还有李显带领群臣推翻武则天的一次政变,李重俊杀死武三思的一次政变,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处死作乱的韦后和安乐公主后,登基为帝的一次政变。
玄武门之变有记载的一共发生了四次,最有名的就是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那次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只发生过一次,就是李世民为了争夺地位而发动的政变,之后其子孙发动的政变都不叫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一共发生一次,因为李世民只发动了一次玄武门之变,就成功了。

唐朝共有几次“玄武门之变”﹖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国360多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世民和建成、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为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 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召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定计发动政变。6月4日(公历626年7月2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而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持消极态度,齐王李元吉则站在太子一边。   由于矛盾只有一条线,所以当李世民闪电般的同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这个矛盾就解开了,李唐王朝未来的继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权,否则继续与李世民为敌已经毫无利益可言了,不仅是原先的太子成员,就是一心忠于李渊的人,也没必要得罪未来的主子。   说起来也好笑,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玄武门的屯营。太子和齐王遇袭身亡后,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结果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被打得一败涂地,等大队屯营兵赶来时,发现敬、吕二位主将已双双战死。最令人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何参战。有人猜测他们早已为秦王所收买,不过如果他们事先得到消息的话,又怎会仓促出战以至兵败身死?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此时尉迟恭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从第二天开始,原先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武将中,在玄武门之变中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卫士奋战的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等人,兵败后一度逃亡,不久陆续回来请罪,李世民一一赦免,并封以高官厚禄。除了薛万彻晚节不保,因为谋反被高宗所杀外,其余二人后来都被视为忠义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窦建德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总之,转眼间太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参战人数,其实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怎么算,秦王府的军事实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李世民肯定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不过究竟收买的是谁,目前还无定论。并且收买的原因是为了他的特种小分队能够顺利潜入进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门的守军与东宫和太子的将士战斗。事实证明,屯营兵根本不堪一击。另外从“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句话来看,敬君弘和吕世衡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连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就仓促出击了。最终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头颅以及随后来到的李渊的圣旨,而这些都应主要归功于特种小分队的斩首行动。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唐朝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斩杀。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假意传旨,羽林卫军统领卫军韦璿、韦播等出来应旨,哪知中计,结果被李隆基一干人都所斩杀,李隆基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又斩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唐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次
第一次,公元626年7月,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第二次,公元705年一月,一些久已对武则天不满、希望恢复唐朝社稷的官员起事占领玄武门,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公元707年7月,因皇后韦氏强悍把揽朝政,太子李重俊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发兵包围了皇宫,后因军士倒戈,政变土崩瓦解,李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斩杀。
第四次,公元710年六月,韦后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准备废黜重茂自立。相王太尉李旦、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等占领玄武门,斩杀韦后。相王李旦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唐睿宗。

这四次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国360多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至少三次:唐太宗一次,李重骏一次(中宗的儿子,这次木有成功)还有唐玄宗一次(砍了韦后和安乐 )
应该就一次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玄武门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玄武门事件的真相是: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扩展资料: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余党流散逃亡到民间,虽然朝廷连续颁布赦免令,他们仍然感到内心不安,图谋侥幸获利的人争相告发捕捉他们,以此邀功请赏。

谏议大夫王圭将这种情况告诉了太子世民。武德九年(626年)8月7日,李世民颁布太子令: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以前与东宫和齐王府有牵连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与李瑗谋反有牵连的人,一概不允许相互告发,对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罪论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武门之变

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当李世民在玄武门前一举除掉太子和齐王之后,当守门禁军与东宫齐王卫队激战正酣的时候,太极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真如史书所载,高祖和近臣们正悠然自得地“泛舟海池”,沉浸在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对宫门前正在发生的惨烈厮杀一无所知,直到尉迟敬德满身血迹、“擐甲持矛”地前来“宿卫”,高祖和一帮近臣才如梦初醒?

如同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这天早晨是李渊召集三兄弟入宫对质的时间,为此一帮宰执重臣也都早早就位了,在此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到海池去泛舟?其次,就算李渊和近臣发现三兄弟全都迟到了,许久等不到他们,百无聊赖之下才跑去泛舟,可是,就在宫廷的北正门,几支军队正杀得鸡飞狗跳、人喊马嘶,而高祖李渊和那帮帝国大佬怎么可能对此毫无察觉?

如果此刻的李渊还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还是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他会继续悠然自得地泛舟,等着尉迟敬德前来逼宫吗?

显然不会。这个时候,一个正常的皇帝只可能做三件事:第一,第一时间离开海池,进入太极宫中某个最隐蔽且最易于防守的地方,命近卫禁军刀出鞘、箭上弦,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第二,火速下诏,由身边的宰执重臣到玄武门宣旨,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听候裁决;第三,立刻调集皇城中所有未参与政变的禁军,逮捕兵变各方的首脑和主要将领,随后调查事变真相,严惩政变者。

一旦皇帝采取上述举措,李世民的这场政变还有几分胜算?就算李世民不会马上溃败,但是他必然要与皇帝开战。而我们知道,在玄武门事变前夕,李渊对皇权的控制仍然是有力的,并未出现大权旁落的情况,所以,秦王斗胆与皇帝开战的结果,恐怕无异于自杀。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所见的正史记载是真实的,也就是尉迟敬德是直到前方战斗接近尾声时才入宫去找高祖的,那么李世民就等于是在打一个天大的赌。

赌什么呢?

赌好几支军队在玄武门前乒乒乓乓地打仗,而整座太极宫中的所有人在那一刻全都丧失了正常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功能。

这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么李世民要如何保证在玄武门前开战的同时,太极宫中的所有侍卫、嫔妃、宦官、宫女都不会去向皇帝报信呢?

答案只有一个——控制他们。

如何控制呢?

不言而喻——派兵入宫,用武力控制他们的人身自由。这才是真正可行、真正有效的“定身术”。

到这里,一个被李世民和贞观史臣刻意隐瞒的重大真相就浮出水面了——玄武门之变事实上有两个战场:一个在玄武门前,一个在太极宫中。

前者是我们熟知的,是公开的第一战场;而后者是我们完全陌生的,是被遮蔽的第二战场。

那么,这个战场的范围有多大?是整个太极宫吗?最需要控制的目标是谁?是所有侍卫、嫔妃、宦官、宫女吗?

李世民绝不会笨到把有限的兵力放到整个太极宫中去漫天撒网,而且就算你控制了九十九个,只要有一个漏网,跑去跟皇帝报信,整个行动照样是前功尽弃。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接派兵进入皇帝所在的地方,直接控制皇帝。

由此可见,李世民要想确保整个政变行动万无一失,就必须在袭杀太子和齐王之后,第一时间入宫控制高祖。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作为一个精神正常、大权在握的皇帝,高祖李渊如果不是在第一时间被李世民控制,那他绝对会采取应变措施,也绝对有能力进行镇压,而玄武门之变最终也可能功败垂成。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史书中记载的高祖“泛舟海池”的一幕肯定是出自贞观史臣的虚构,而事实很可能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袭杀太子和齐王后,立刻派兵入宫,把高祖和一帮近臣囚禁了起来,而囚禁的地点有可能就是海池。

这就是李世民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那么李世民囚父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逼迫父亲交出政权。

假如李渊坚决反抗,誓死也不交权,那李世民该怎么办?

答案只能是一个字——杀。

至此,我们已经逼近了李世民竭力向我们隐瞒的那个真相的核心。

也就是说,在李世民的计划中,他入宫控制高祖的行动必然会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囚父”,即消灭有可能顽抗的禁军侍卫,将高祖和近臣们彻底控制起来;第二步就是“逼父”,即让某个将领出面,逼迫高祖下诏,把军政大权移交秦王;最后一步,也是李世民最不希望走到的一步,那就是——假如高祖誓死不从,李世民就不得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弑父”。

这样的“三步走”是任何一场逼宫行动都不可逃避的内在逻辑。因为对于高祖李渊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来说,假如他始终不肯屈服于李世民的意志,坚决不肯以他的名义发布诏书,将军政大权移交给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杀了他。

或许有人会说,采用软禁手段,然后矫诏夺权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但是如此一来,李世民无疑要承担一个很大的政治风险——只要高祖不死,那么即便秦王要矫诏夺权,那些仍然忠于皇帝的文臣武将们也有可能会识破秦王的阴谋,因而拒不奉诏,发兵与李世民对抗。到时候不光京师会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整个帝国也完全有可能陷入内战。所以,在李世民率兵入宫的时候,他心里肯定已经做好了“弑父”的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最能避免上述政治后遗症的唯一办法。

当然,谁都希望事情在第二步结束,谁都希望最后的结局是高祖妥协,与秦王达成政治和解,双方相安无事。可是,谁敢保证事情不会发展到第三步呢?在尚未知悉高祖的反应之前,李世民又怎敢保证自己不会走到第三步呢?

可见,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所面临的一个最可怕的道德困境和最艰难的人生抉择,恰恰不是应不应该在玄武门前袭杀兄弟,而是如果形势逼不得已,他应不应该痛下杀手、弑父弑君?

对于一个以“爱敬君亲”为最高行为规范的社会而言,对于一个以恪守“忠孝之道”为人生准则的古代臣子而言,还有什么行为比弑父、弑君更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呢?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产生的道德和舆论压力更让人难以承受的呢?

虽然后来事实的发展让李世民有幸避免了这样的罪恶,但是对于李世民本人来讲,这样的罪恶只要在他的心中预演过一次,就很可能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永远无法抹除的阴影。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时隔多年之后,李世民尽管可以大胆地把弑兄、杀弟、屠侄的真相昭示于天下,但唯独不敢公开他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对李世民和贞观史臣而言,当年那场逼宫行动确实难以在道义上重新包装,也难以在道德上自我说服,因而只能尽力掩盖。但是考虑到事件的完整性,有关高祖的情况在史书的编纂中又不能只字不提,所以贞观史臣最后只好挖空心思地编造了高祖和近臣“泛舟海池”的荒诞一幕,之后又大而化之地抛出了“尉迟敬德入宫宿卫、请降手敕”的粗糙情节,试图以此掩人耳目,把整个玄武门之变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幕和真相含糊其辞地敷衍过去

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发生了四次,你知道是哪四次吗?

说到玄武门兵变,最容易被人们想起的应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皇位之争,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夺取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最终成为皇帝,也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唐太宗。但其实除了李世民这次之外,还有过三次在玄武门发生的兵变。玄武门并不是单一的指某个城市的某个城门,而是皇宫的大门之一。唐朝总共发生过四次玄武门兵变,三次发生在长安的玄武门,一次发生在洛阳的玄武门。

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

李渊父子起兵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是配合默契的,但是建国之后,李建成身为长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但是李世民对唐朝建国的功劳比较大,而且自身的能力要强于李建成,所以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害了李建立,夺取了太子之位,最终成功上位。

二、玄武门兵谏,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位十四年,政治上还算是比较清明的,但是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朝政落到了张宗昌的手中,张宗昌和张易之祸乱朝政。于是宰相张谏之和进军统领李多祚,以张宗昌谋反的名义发动了政权,武则天退位,迁居上阳宫,传位给太子李显。

三、李重俊强攻玄武门。

李显比较无能,上位之后,政权就落到了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的手中,她们为了长久的把持权利,就排挤当时作为太子的李重俊。甚至和武三思密谋谋反。李重俊无奈之下,只能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强攻玄武门,但是并没有成功,最终被杀。

四、李隆基兵变。

李重俊被杀之后,韦氏更加猖狂,于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攻进玄武门,斩杀韦氏一族。李重茂禅让皇位,李旦上位,立李隆基为太子。

本文标题: 玄武门之变一共发生几次 历史真相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416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缩句)古代皇帝的儿子可以娶郡主为妻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