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为“痛失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是谁魏征,当然我觉得房玄龄也不错说的是魏征。魏徵(魏征)...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为“痛失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是谁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魏征直言劝谏,对“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都起到了哪些不可忽视的影响?
魏征作为一代谏臣都在哪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就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谏。而唐太宗恰恰也接受了魏征的劝谏。
魏征作为唐代的名相,对于贞观之治的贡献是很大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魏征犯言直谏了。这个时候的魏征才刚刚上任尚书左丞。而李世民呢?这个时候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事变没有多久,刚刚杀了自己的兄弟,逼自己的父亲退位没有多久。
魏征敢于在这个时候犯言直谏,是真的冒了生命危险的。毕竟李世民很有可能会杀了魏征立威。可是魏征依然什么都敢说。而李世民呢?竟然真的听了进去,甚至还按照魏征的说法去做了。
其实想知道魏征对于贞观之治的具体贡献,可以看看《贞观政要》,这里面非常详细阐述了贞观之治和魏征的思想之间细细缕缕的关联。
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魏征的谏言太多了,不过总结起来,我觉得就是劝谏李世民要以百姓为主,要远离小人,不要偏听偏信,要做一个好的帝王。
说白了,魏征就是敢说,敢纠正李世民的问题,而李世民也愿意听,还愿意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统治者本身是明智的,是愿意更好的。所以才能够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敢于听真话,李世民就是如此。
如果你是魏征,你敢说吗?
魏徵17年谏言264条,他是如何让唐太宗从谏如流的?
他是如何让唐太宗从谏如流的?因为魏征的谏言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为皇帝所考虑的,魏征的谏言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是为了皇帝的形象,以及对国家的影响才提出的谏言。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知道魏征没有私心,所以才会采纳他的谏言。
一、魏征的性格就是直言不讳的这点唐太宗很清楚
魏征原本不是跟随唐太宗李世民的,在归顺唐朝以后,魏征是跟随太子殿下李建成的,当时李建成采纳了魏征的意见领兵获取了战功。后来魏征向李建成建议,希望李建成能够把李世民安排到离京都比较远的地方,但李建成并没有同意。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太子之位。于是她派人抓来了,魏征询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的兄弟之情。但是魏征却直言不讳,如果当时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意见,也许取得天下的人就不是李世民了。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让李世民认识到魏征这个人的品质,因此他才会赦免魏征还让他为己所用。
二、魏征的谏言都是有理有据的能够说服李世民
魏征和其他人不一样,魏征向唐太宗的谏言都是逻辑清楚,有理有据的。而且他不会去想着唐太宗李世民是否会因为此事而厌恶于自己,他只站在对国家好,对朝廷好的角度上去劝诫唐太宗李世民。毕竟作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江山繁荣稳固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魏征的中心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唐太宗意识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的谏言能够被唐太宗从谏如流的接受,这离不开魏征毫无私心的为国为民之心,也离不开唐太宗的善于采纳建议。因为是魏征所以唐太宗才会采纳谏言,也正是因为是唐太宗魏征才能屡次谏言。
为什么曾身为李建成部下的魏征,还能够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呢?
魏征为什么能够得到重用?魏征本是李建成的手下,虽然李建成的声望不如李世民,但魏征还是对太子忠心耿耿。后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魏征作为太子东宫的谋士,就积极为建成出谋划策,来对付李世民。他甚至还劝太子早日除掉李世民,以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被立为太子,马上召见魏征,别人都为魏征担心,但他却十分坦然。一见面,李世民就大声责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说:“先太子如果早听从我的话,就不至于有今日杀身之祸了。人各为其主,我又有什么错误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吗?”这让李世民十分佩服魏征的勇气的才干,于是开始重用魏征。
李世民即帝位后,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并让他去安抚李建成在河北的残余势力,允许他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魏征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朝廷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党羽赦免的诚意,使他们解除了顾虑,河北很快就安定下来了。以后他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等职,并长期担任门下省长官侍中。
太宗很器重他,要他主持周、隋、陈、齐四史的撰修工作。在唐代,能主持修撰史书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修完史书后,魏征晋封郑国公,后为太子太师。魏征在唐太宗手下任官十六年,是唐太宗政治上的重要助手之一。一直到他去世,太宗都很注意听取他的意见。
1.皇帝本人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太子之位,最后当上了皇帝。而他这种行为本身就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而李世民之所以重用这位前太子的下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时刻提醒自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对自己的羽毛非常的珍惜,希望有一个人可以时刻监督他的行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确实非常的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可以让魏徵有机会。
2.直言敢谏
这是魏徵本身具有的优点,虽然属于半路加入李世民的团队,但是许多别人不敢提的问题他都可以提得出来,而且有什么说什么。而且他提出的许多建议对于皇帝都非常的好,正是因为有了他的一些建议和措施,才让李世民少做了一些措施。之所以重用这位大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之所以搬这位下属当作镜子,就是因为从他的一些言语中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加上当时李世民已经做到了皇帝,许多人有一些话是不敢说的,但是魏徵却从来不有这样的担心。这样有助于皇帝从许多信息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值得采纳的建议。所以在后期我们看到魏征提出的许多建议全被皇帝采纳,而且对于社会都非常的有用。
3.个人魅力
我们从史料中可以发现,这位直言敢说的大乘并不是情商低,也不是没脑子,是他非常的善于宣扬自己的思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雄辩家。这个级别比优秀的辩论者还要厉害。他的观点很容易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被人接受,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通过上面的分析,小编相信大家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通常我们对于魏征的了解非常的简单,就知道他什么都敢说,但是如果你仔细了解唐朝的一些资料就会发现,这个人非常有治国的才能。同时也非常的有个人的魅力,这里指的魅力就是他会用自己的思想对你进行一系列的洗脑。就连李世民都无法抗拒这样的做法,但是他的内心却非常的正直,一心为着国家和人民,也难怪从李建成手下投奔李世民之后,仍然得到重用。
李世民曾经魏征为何要离间自己的兄弟感情,可是魏征说这都是形势所迫,如果太子听取我的意见,也不会有今天这个下场,李世民就对魏征高看了一眼,魏征之所以会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就是因为魏征的不畏强权,只要皇帝犯了错误,魏征就敢进言指出来,有着时候李世民甚至有些惧怕魏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