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诗:雄鸡一叫天下白,……?(还有诗歌名)∩_∩致酒行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原文: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
求一首诗:雄鸡一叫天下白,……?(还有诗歌名)∩_∩
致酒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原文: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译文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当年主父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注释
(1)致酒:劝酒。
行:乐府的一种体裁。
(2)零落栖迟:这是说诗人潦倒闲居,飘泊落魄,寄人篱下。奉觞:捧觞,举杯敬酒。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3)主父:《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4)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注:贞观五年为公元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
(5)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6)少年句:这两句是说:“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可是谁能想到我却如此凄凉寂寞呢?”拏云:高举入云。呜呃:悲叹。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写诗人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诗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作客饮酒,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李长吉集》引黄淳耀的话评价说:“绝无雕刻,真率之至者也。”黎简评价说:“长吉少有此沉顿之作。”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语)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引申出“零落栖迟”的意思,显得委婉含蓄。“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诗人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过这两句的跌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注:原文见作品注释。)“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在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诗人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的话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
满意请采纳O(∩_∩)O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原文: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译文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当年主父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注释
(1)致酒:劝酒。
行:乐府的一种体裁。
(2)零落栖迟:这是说诗人潦倒闲居,飘泊落魄,寄人篱下。奉觞:捧觞,举杯敬酒。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3)主父:《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4)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注:贞观五年为公元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
(5)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6)少年句:这两句是说:“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可是谁能想到我却如此凄凉寂寞呢?”拏云:高举入云。呜呃:悲叹。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写诗人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诗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作客饮酒,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李长吉集》引黄淳耀的话评价说:“绝无雕刻,真率之至者也。”黎简评价说:“长吉少有此沉顿之作。”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语)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引申出“零落栖迟”的意思,显得委婉含蓄。“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诗人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过这两句的跌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注:原文见作品注释。)“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在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诗人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的话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
满意请采纳O(∩_∩)O
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起用家客马周》的译文~谁知道~给下~
第一句话“马周,博州茌平人也..."麻烦啦!!!原文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译文: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到了晋见后,唐太宗与马周谈得很高兴.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并连官中书舍人.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所以上奏没有一次不合太宗心意.太宗曾说过:”对于马周,若有一时不见,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贞观十八年,马周迁官中书令,兼职太子左庶子,马周已经兼职两宫,处理事情平静合理,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后又因为本分升官吏部尚书.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者说:”马周处事迅速,天性谨慎.至于评价他人,直言不讳,比之我所派遣之人,还是他比较合乎我的意思.既然已经表现出他的忠诚,亲附于我,也实在只有他,能够与我共同使社稷安康!”
译文: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到了晋见后,唐太宗与马周谈得很高兴.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并连官中书舍人.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所以上奏没有一次不合太宗心意.太宗曾说过:”对于马周,若有一时不见,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贞观十八年,马周迁官中书令,兼职太子左庶子,马周已经兼职两宫,处理事情平静合理,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后又因为本分升官吏部尚书.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者说:”马周处事迅速,天性谨慎.至于评价他人,直言不讳,比之我所派遣之人,还是他比较合乎我的意思.既然已经表现出他的忠诚,亲附于我,也实在只有他,能够与我共同使社稷安康!”
马周是怎样被唐太宗启用的?
马周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靠寄居在亲戚家长大,童年的苦难经历令马周刻骨铭心,他立志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命运。马周知道,穷人家的孩子要想翻身,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命地读书。为此,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不到二十岁便学富五车,胸有甲兵。可是,马周生性狂放不羁,又有些恃才傲物,周围的人都不太喜欢他,因而一直郁郁不得志。
武德初年(公元618年),马周终于在邻郡谋得了一个职位,然而他并不满意,认为这是大材小用,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他得过且过,不理政事,终日游山玩水,以酒为乐。博州刺史达奚恕知道后,十分生气,骂他不是做官的料。
马周本来就很自负,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一怒之下,他辞职而去,周游于齐鲁一带。在这段时间里,马周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有所作为,就得去京城发展,因为那儿有广阔的天地,有求贤若渴的明君圣主。
不久,马周来到长安,投靠到中郎将常何的门下,尽管常何的官职并不高,但他却是太宗皇帝宠信的人。当年的玄武门事件,常何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只要取得他的信任,以后有很多的机会见到皇上。就这样,马周在常府安顿了下来。
时间一晃就到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那一年天下大旱,灾情十分严重。唐太宗心急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还极为虔诚地谴责自己。然后这些努力并未缓解灾情,无奈之下,唐太宗只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下令,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常何闻言,愁眉不展。他乃武将出身,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让他舞文弄墨,简直比登天还难,但皇帝的命令又不得违抗,常何急得茶饭不思。马周得知情况后,不觉眼前一亮,这正是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绝佳机会,于是主动请缨,答应替常何写这篇奏疏。常何十分感动,视马周为知己。
不一会儿工夫,马周就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二十多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且文辞优美,条理清晰。第二天,常何便把马周撰写的奏疏呈给皇帝观看,太宗阅后,大吃一惊,每一条建议都有理有据,发人深省,绝非纸上空谈。太宗深深地震撼于这篇奏疏,他知道常何并不擅长文字,这一定是别人代写的。常何见太宗心生疑虑,便老老实实地道出了实情。太宗没想到常何的门下竟有如此奇才,他又惊又喜,立刻命人到常府请马周入宫。
为了彰显自己的贤能,也为了考验太宗的耐心,马周并没有立即随使者入宫,而是找了个理由婉言谢绝了。皇帝见使者独自归来,又派出第二批人去请,但还是没能请到。常何吓得直冒冷汗,心里暗骂马周不知好歹。太宗仿佛铁了心,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出第三批人去请。这个马周架子也够大,直到太宗派出第四批使者,他才半推半就地来到皇宫。
一番交谈之后,太宗发现马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刻不拘一格,委以重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从此以后,马周官运亨通,从监察御史一直做到了中书令(宰相),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唐太宗誉为“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马周因病去世,临死之前,他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的奏折统统烧掉,他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因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葬在自己的皇陵。
武德初年(公元618年),马周终于在邻郡谋得了一个职位,然而他并不满意,认为这是大材小用,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他得过且过,不理政事,终日游山玩水,以酒为乐。博州刺史达奚恕知道后,十分生气,骂他不是做官的料。
马周本来就很自负,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一怒之下,他辞职而去,周游于齐鲁一带。在这段时间里,马周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有所作为,就得去京城发展,因为那儿有广阔的天地,有求贤若渴的明君圣主。
不久,马周来到长安,投靠到中郎将常何的门下,尽管常何的官职并不高,但他却是太宗皇帝宠信的人。当年的玄武门事件,常何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只要取得他的信任,以后有很多的机会见到皇上。就这样,马周在常府安顿了下来。
时间一晃就到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那一年天下大旱,灾情十分严重。唐太宗心急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还极为虔诚地谴责自己。然后这些努力并未缓解灾情,无奈之下,唐太宗只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下令,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常何闻言,愁眉不展。他乃武将出身,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让他舞文弄墨,简直比登天还难,但皇帝的命令又不得违抗,常何急得茶饭不思。马周得知情况后,不觉眼前一亮,这正是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绝佳机会,于是主动请缨,答应替常何写这篇奏疏。常何十分感动,视马周为知己。
不一会儿工夫,马周就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二十多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且文辞优美,条理清晰。第二天,常何便把马周撰写的奏疏呈给皇帝观看,太宗阅后,大吃一惊,每一条建议都有理有据,发人深省,绝非纸上空谈。太宗深深地震撼于这篇奏疏,他知道常何并不擅长文字,这一定是别人代写的。常何见太宗心生疑虑,便老老实实地道出了实情。太宗没想到常何的门下竟有如此奇才,他又惊又喜,立刻命人到常府请马周入宫。
为了彰显自己的贤能,也为了考验太宗的耐心,马周并没有立即随使者入宫,而是找了个理由婉言谢绝了。皇帝见使者独自归来,又派出第二批人去请,但还是没能请到。常何吓得直冒冷汗,心里暗骂马周不知好歹。太宗仿佛铁了心,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出第三批人去请。这个马周架子也够大,直到太宗派出第四批使者,他才半推半就地来到皇宫。
一番交谈之后,太宗发现马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刻不拘一格,委以重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从此以后,马周官运亨通,从监察御史一直做到了中书令(宰相),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唐太宗誉为“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马周因病去世,临死之前,他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的奏折统统烧掉,他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因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葬在自己的皇陵。
毛破膛暗的彩超中的作用这个的话也是马粥的话,是一个大堂的一个唐太宗的那个作用的使者。
马洲是怎样被唐太宗启用的?马州通过自个儿的才玩备胎,唐太宗留意的。
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人。年少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喜好学习,尤其精通《诗》、《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
武德年间,补授博州助教,每天都饮酒,不把讲授当回事。刺史达奚恕多次斥责,马周就愤然离职,在曹、汴之间游荡,又被浚仪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在气怒之下西游长安。宿于新丰的旅店中,店主只招待诸商贩不照顾马周,马周于是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独饮,店主深感惊奇。到了京师,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猎经学,马周便为常何陈述合乎时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奏上,事事符合旨意。太宗怀疑常何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臣所能写出的,是家客马周草拟的。他每次和臣谈论,无不以忠孝为宗旨。"太宗当天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皇上四次派人催促。待到马周拜见后,太宗和他谈论得非常高兴,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
贞观六年(632年),马周授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符合旨意。皇帝因常何举荐得当,赐帛三百匹。马周的谏言太宗都采纳了,不久授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贞观十一年(637年),因谏言有功,升任给事中。
贞观十二年(638年),转任中书舍人。
贞观十五年(641年),升任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李治)府长史。晋王为皇太子,拜授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皇帝精选堪任此职的人。马周叹息说:“恨我资历品级妄高,不能历任这一官职。"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命马周与黄门侍郎刘洎、中书侍郎岑文本、太子宾客褚遂良,隔一天前往东宫一次,与太子李治一起游览参观,研究学问。
贞观十八年(644年)四月九日,太宗前往太平宫,对侍从官员说:“臣属听话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打算听一听我有什么过失,各位实话实说,不要隐瞒。”太子右庶子马周说:“陛下最近所做的赏罚有一点点以自己喜怒作标准的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过失。”太宗全都接受。八月二十六日,马周升任中书令,依旧兼任太子右庶子。马周的职务兼管两宫以后,处事精密,很是获得时人的赞誉。同年,太宗征讨辽东,皇太子在定州坚守,令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辅佐皇太子。
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返回后,马周以本官代理吏部尚书。马周认为一年四季都在甄选官员,十分辛劳,请求恢复原状,于每年十一月开始甄选,第二年三月完毕,太宗批准。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马周患消渴病,整年不好。皇帝临幸翠微宫,敕令寻求优胜之地为马周修建住宅。著名医生宦官使者,前往探视的接连不断,常常令尚食把膳食送给他,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病。马周临终前,索要所陈奏事宜的草稿以帙,亲手烧掉,感慨地说:“管仲、晏婴揭露君主的过错,为求死后名声,我不做这种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九日,马周逝世,终年四十八岁。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自从马周亡故,太宗非常想念他,要凭借方士之术求得显现他的身影。马周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善于陈述奏进,深识事理,所陈述的事情没有不切中要害的。太宗曾经说:“我对马周,一会看不到便要思念他。”
高宗继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
武德年间,补授博州助教,每天都饮酒,不把讲授当回事。刺史达奚恕多次斥责,马周就愤然离职,在曹、汴之间游荡,又被浚仪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在气怒之下西游长安。宿于新丰的旅店中,店主只招待诸商贩不照顾马周,马周于是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独饮,店主深感惊奇。到了京师,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猎经学,马周便为常何陈述合乎时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奏上,事事符合旨意。太宗怀疑常何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臣所能写出的,是家客马周草拟的。他每次和臣谈论,无不以忠孝为宗旨。"太宗当天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皇上四次派人催促。待到马周拜见后,太宗和他谈论得非常高兴,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
贞观六年(632年),马周授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符合旨意。皇帝因常何举荐得当,赐帛三百匹。马周的谏言太宗都采纳了,不久授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贞观十一年(637年),因谏言有功,升任给事中。
贞观十二年(638年),转任中书舍人。
贞观十五年(641年),升任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李治)府长史。晋王为皇太子,拜授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皇帝精选堪任此职的人。马周叹息说:“恨我资历品级妄高,不能历任这一官职。"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命马周与黄门侍郎刘洎、中书侍郎岑文本、太子宾客褚遂良,隔一天前往东宫一次,与太子李治一起游览参观,研究学问。
贞观十八年(644年)四月九日,太宗前往太平宫,对侍从官员说:“臣属听话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打算听一听我有什么过失,各位实话实说,不要隐瞒。”太子右庶子马周说:“陛下最近所做的赏罚有一点点以自己喜怒作标准的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过失。”太宗全都接受。八月二十六日,马周升任中书令,依旧兼任太子右庶子。马周的职务兼管两宫以后,处事精密,很是获得时人的赞誉。同年,太宗征讨辽东,皇太子在定州坚守,令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辅佐皇太子。
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返回后,马周以本官代理吏部尚书。马周认为一年四季都在甄选官员,十分辛劳,请求恢复原状,于每年十一月开始甄选,第二年三月完毕,太宗批准。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马周患消渴病,整年不好。皇帝临幸翠微宫,敕令寻求优胜之地为马周修建住宅。著名医生宦官使者,前往探视的接连不断,常常令尚食把膳食送给他,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病。马周临终前,索要所陈奏事宜的草稿以帙,亲手烧掉,感慨地说:“管仲、晏婴揭露君主的过错,为求死后名声,我不做这种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九日,马周逝世,终年四十八岁。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自从马周亡故,太宗非常想念他,要凭借方士之术求得显现他的身影。马周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善于陈述奏进,深识事理,所陈述的事情没有不切中要害的。太宗曾经说:“我对马周,一会看不到便要思念他。”
高宗继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
为他人捉刀代笔,却被唐太宗重用,酒鬼马周是如何逆袭成宰相的?
subtitle
人文往事
2021-04-03 11:11
唐太宗贞观年间名臣良将如云密集,大家熟知的有名相长孙无忌、谋土房(玄龄)谋杜(如晦)断、大将李靖、尉迟恭、秦叔宝、谏臣魏征等。但在很多人看来,唐太宗的手下中,最给力的却是知名度并不算太高的马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周从小是个苦孩子。《新唐书》说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还是孩子时就没了父母,家里狭小且穷困。但是马周酷爱学习,追求上进,精通先秦诸子的作品。不过他遭人诟病的是经常醉酒,他就算是穷得吃不上饭,还是会喝酒,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被人贬作“穷马周”、“酒鬼’。
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当上了老家隔壁郡县的一名低级文官,但他觉得那是大材小用,很不开心,所以并不在乎这份官职。他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总是被上司批评。马周受不了,一怒之下就辞掉官职走人了。后来,马周辗转来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住在一家小旅馆里,却经常因为拖欠房费被店老板挖苦嘲笑。再后来,他通过一些途径到朝廷中郎将常何家当门客混口饭吃。
老天是不会浪费有才的人,命运之神很快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送到了马周面前。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天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唐太宗忧心如焚,便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要求百官对此事上书做出解决办法。常何是武官,对这些事情并不擅长,但是皇帝的命令却不能违抗,只能找马周当枪手,给他捉刀代笔。马周的才华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洋洋洒酒写了二十多条建议的时政论文。这篇争论价值很高,后来被评价为“贾生(贾谊)《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唐太宗一看这政论文切中时弊,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极富实用性,简直字字珠玑,为此大加赞赏。不过唐太宗知道常何没有文化,断定他背后一定有能人,所以特地找他来问个究竟。常何很老实地招了,唐太宗马上派人去请马周,并打算给予重用。对于马周来说,这一趟京城没有白跑,而且简直是走运到了极点,居然得到当朝皇帝的垂青。这下好了,“马枪手”真正成了抢手货。
尽管天上掉下大馅饼,但马周并没被砸晕,他深知待价而沽的道理,就装矜持不去,不去不说,连面都不给使者见。唐太宗爱才如命,并没因此生马周的气,反而前后派了四拨使者反复去请他,马周这才“勉强”给了面子。诸葛亮三次就被刘备顺利拿下,马周比他还要多了一次!面君时,马周问一答十,说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唐太宗当即录用他高级官员,安排他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担任监察御史一职。
此后,马周步入光辉灿烂的仕途。后来,仅用了短短十三年,就从临时工华丽变身为当朝宰相,这样升迁的速度史上罕见。
也许有人会问:“唐太宗时期名臣那么多,很多还是跟着唐人一起打天下的人,马周区区一介寒儒凭什么能够那么快出人头地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提意见。马周关心的事情比较多,从国内大事到对外交往,从老百姓的生计到法律法规的制定,简直无所不包。比方说,行人车辆靠右走就是马周制定的规则。马周的看家本领是他相当讲究话语艺术,深得领导心意,无论他提什么意见,唐太宗都准。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从来没有和唐太宗红过脸,不得不承认他深知与领导的相处之道,确实是个懂得活用规则的高人。
唐太宗特别宠信马周,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他曾下令,官员到地方检查工作时一律不准吃肉,以防腐败。但马周酷爱吃鸡肉,每到一个地方,顿顿都要求吃鸡肉。有地方干部就给皇帝打小报告,但唐太宗却毫不介意,反而十分想念马周。
为了表彰马周对朝廷做出的巨大贡献,唐太宗亲自为马周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这评价相当高,在名臣大贤辈出的大唐初期也不多见。马周病后,唐太宗派最好的大夫给他看病,不断派使臣去他家慰问、了解病情进展,还为他熬药,并让太子前去陪护。马周病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国葬,并把他陪葬在自己的皇陵里。
subtitle
人文往事
2021-04-03 11:11
唐太宗贞观年间名臣良将如云密集,大家熟知的有名相长孙无忌、谋土房(玄龄)谋杜(如晦)断、大将李靖、尉迟恭、秦叔宝、谏臣魏征等。但在很多人看来,唐太宗的手下中,最给力的却是知名度并不算太高的马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周从小是个苦孩子。《新唐书》说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还是孩子时就没了父母,家里狭小且穷困。但是马周酷爱学习,追求上进,精通先秦诸子的作品。不过他遭人诟病的是经常醉酒,他就算是穷得吃不上饭,还是会喝酒,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被人贬作“穷马周”、“酒鬼’。
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当上了老家隔壁郡县的一名低级文官,但他觉得那是大材小用,很不开心,所以并不在乎这份官职。他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总是被上司批评。马周受不了,一怒之下就辞掉官职走人了。后来,马周辗转来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住在一家小旅馆里,却经常因为拖欠房费被店老板挖苦嘲笑。再后来,他通过一些途径到朝廷中郎将常何家当门客混口饭吃。
老天是不会浪费有才的人,命运之神很快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送到了马周面前。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天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唐太宗忧心如焚,便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要求百官对此事上书做出解决办法。常何是武官,对这些事情并不擅长,但是皇帝的命令却不能违抗,只能找马周当枪手,给他捉刀代笔。马周的才华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洋洋洒酒写了二十多条建议的时政论文。这篇争论价值很高,后来被评价为“贾生(贾谊)《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唐太宗一看这政论文切中时弊,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极富实用性,简直字字珠玑,为此大加赞赏。不过唐太宗知道常何没有文化,断定他背后一定有能人,所以特地找他来问个究竟。常何很老实地招了,唐太宗马上派人去请马周,并打算给予重用。对于马周来说,这一趟京城没有白跑,而且简直是走运到了极点,居然得到当朝皇帝的垂青。这下好了,“马枪手”真正成了抢手货。
尽管天上掉下大馅饼,但马周并没被砸晕,他深知待价而沽的道理,就装矜持不去,不去不说,连面都不给使者见。唐太宗爱才如命,并没因此生马周的气,反而前后派了四拨使者反复去请他,马周这才“勉强”给了面子。诸葛亮三次就被刘备顺利拿下,马周比他还要多了一次!面君时,马周问一答十,说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唐太宗当即录用他高级官员,安排他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担任监察御史一职。
此后,马周步入光辉灿烂的仕途。后来,仅用了短短十三年,就从临时工华丽变身为当朝宰相,这样升迁的速度史上罕见。
也许有人会问:“唐太宗时期名臣那么多,很多还是跟着唐人一起打天下的人,马周区区一介寒儒凭什么能够那么快出人头地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提意见。马周关心的事情比较多,从国内大事到对外交往,从老百姓的生计到法律法规的制定,简直无所不包。比方说,行人车辆靠右走就是马周制定的规则。马周的看家本领是他相当讲究话语艺术,深得领导心意,无论他提什么意见,唐太宗都准。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从来没有和唐太宗红过脸,不得不承认他深知与领导的相处之道,确实是个懂得活用规则的高人。
唐太宗特别宠信马周,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他曾下令,官员到地方检查工作时一律不准吃肉,以防腐败。但马周酷爱吃鸡肉,每到一个地方,顿顿都要求吃鸡肉。有地方干部就给皇帝打小报告,但唐太宗却毫不介意,反而十分想念马周。
为了表彰马周对朝廷做出的巨大贡献,唐太宗亲自为马周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这评价相当高,在名臣大贤辈出的大唐初期也不多见。马周病后,唐太宗派最好的大夫给他看病,不断派使臣去他家慰问、了解病情进展,还为他熬药,并让太子前去陪护。马周病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国葬,并把他陪葬在自己的皇陵里。
贞观十一年魏征“频上四疏”,分别是什么?
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向太宗李世民“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请问这四疏分别是什么?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谏太宗十思疏》是此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流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规劝唐太宗“十思”,即认为唐太宗“失思”。笔者翻阅初唐史料,深感“十思”绝非凿空之论,而是体国情深切中时弊的剀切之言、披肝沥胆直言不讳的刚正之辞。
魏征在此年十一月所上论时政之第四疏中,清晰交待了上疏缘由:“昔贞观之治,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说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謇谔之士,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朋党,谓告讦者为至公,谓强直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至公,虽矫伪而无咎。强直者畏檀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至于窃斧生疑,投杼致惑,正人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诤。”(同上)
造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唐太宗的确要负主要责任。唐太宗思虑欠明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思”的现实针性。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贞观年间的唐代政治,便可看出魏征之疏的确是切中时弊的。
“十思”是疏文的核心。“十思”即人君处世待人的十条规范。因骈偶句两两相对,所以这十点规范又可归纳为无个方面:一、二“思”指戒欲安民,三、四“思”指谦冲戒骄,五、六“思”指慎乐勤政,七、八“思”指纳谏黜恶,九、十“思”指赏罚适度。的确,在这些方面,即令是英明睿智的君主唐太宗,也存在 “失思”的具体事实。下列史实发生于贞观十十至十一年间。后三事于朝廷中枢引起激烈争执。魏征上疏显然与此有着密切联系。
其一、武氏入宫。
“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武)土彟起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新唐书·后妃列传》)武氏入宫之事,说明唐太宗“见可欲”而未知 “自戒”。此事虽与魏征上疏未必有具体联系,但对唐代政治的潜在影响是众所周知的。
其二、难于受谏。
魏征谏言:“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币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新唐书·魏征传》)唐太宗虽从皇甫德参谏言,“意终不平”,与贞观初待下之谦卑自牧形成鲜明对比。
其三、宠护魏王。
“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日:‘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颠踬,彼岂非天子儿邪?肤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欲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宠护李泰,说明唐太宗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并不比历代君主高明。由于魏征力谏,唐太宗始有收敛。
其四、欲行封建。
“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目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都督吴王恪等二十一人,又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宋州刺吏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贞观政要·封建》)分封世袭,关乎大唐国体,事关重大,唐太宗如此决策,只能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由于李百药、魏征、马周等人面折廷争,唐太宗乃罢封建。
他如贞观中冤杀功臣张亮张蕴古(后太宗自悔)、纵情游猎、狎近小人、兴建宫室等事,令魏征看到治平之世中潜伏的社会危机,唐太宗恃功业之大,存在着居安忘危不能克线的危险。因此,魏征才从国家利益考虑,敢批逆鳞犯颜上疏,期望太宗接纳谏言善始敬终。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之后,“太宗手诏嘉美,优纳之。”对魏征高度评价:“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难;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就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旧唐书·魏征传》)
事实清楚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用性。是年太宗读魏征四疏,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唐太宗于诏书中解释了“失思”之原因:“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佳偶,茶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迩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是以三思万虑,或失毫厘。刑赏之乖,实由于此。”(李世民《答魏征手诏》,(全唐文)卷六)一个是“虚衿靖志,敬仁德音”(同上)的明者驾一个是犯颜正谏、直言不讳的良臣。君臣肝胆相照协力同心,谱写了封建社会少见的一则纳谏佳话。
魏征在此年十一月所上论时政之第四疏中,清晰交待了上疏缘由:“昔贞观之治,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说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謇谔之士,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朋党,谓告讦者为至公,谓强直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至公,虽矫伪而无咎。强直者畏檀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至于窃斧生疑,投杼致惑,正人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诤。”(同上)
造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唐太宗的确要负主要责任。唐太宗思虑欠明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思”的现实针性。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贞观年间的唐代政治,便可看出魏征之疏的确是切中时弊的。
“十思”是疏文的核心。“十思”即人君处世待人的十条规范。因骈偶句两两相对,所以这十点规范又可归纳为无个方面:一、二“思”指戒欲安民,三、四“思”指谦冲戒骄,五、六“思”指慎乐勤政,七、八“思”指纳谏黜恶,九、十“思”指赏罚适度。的确,在这些方面,即令是英明睿智的君主唐太宗,也存在 “失思”的具体事实。下列史实发生于贞观十十至十一年间。后三事于朝廷中枢引起激烈争执。魏征上疏显然与此有着密切联系。
其一、武氏入宫。
“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武)土彟起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新唐书·后妃列传》)武氏入宫之事,说明唐太宗“见可欲”而未知 “自戒”。此事虽与魏征上疏未必有具体联系,但对唐代政治的潜在影响是众所周知的。
其二、难于受谏。
魏征谏言:“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币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新唐书·魏征传》)唐太宗虽从皇甫德参谏言,“意终不平”,与贞观初待下之谦卑自牧形成鲜明对比。
其三、宠护魏王。
“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日:‘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颠踬,彼岂非天子儿邪?肤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欲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宠护李泰,说明唐太宗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并不比历代君主高明。由于魏征力谏,唐太宗始有收敛。
其四、欲行封建。
“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目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都督吴王恪等二十一人,又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宋州刺吏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贞观政要·封建》)分封世袭,关乎大唐国体,事关重大,唐太宗如此决策,只能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由于李百药、魏征、马周等人面折廷争,唐太宗乃罢封建。
他如贞观中冤杀功臣张亮张蕴古(后太宗自悔)、纵情游猎、狎近小人、兴建宫室等事,令魏征看到治平之世中潜伏的社会危机,唐太宗恃功业之大,存在着居安忘危不能克线的危险。因此,魏征才从国家利益考虑,敢批逆鳞犯颜上疏,期望太宗接纳谏言善始敬终。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之后,“太宗手诏嘉美,优纳之。”对魏征高度评价:“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难;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就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旧唐书·魏征传》)
事实清楚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用性。是年太宗读魏征四疏,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唐太宗于诏书中解释了“失思”之原因:“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佳偶,茶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迩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是以三思万虑,或失毫厘。刑赏之乖,实由于此。”(李世民《答魏征手诏》,(全唐文)卷六)一个是“虚衿靖志,敬仁德音”(同上)的明者驾一个是犯颜正谏、直言不讳的良臣。君臣肝胆相照协力同心,谱写了封建社会少见的一则纳谏佳话。
本文标题: 马周的《上太宗言得失疏》为什么搜不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40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