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宗藩政治瓦解的原因一、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过程纵观中朝近代历史,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
近代中国宗藩政治瓦解的原因
纵观中朝近代历史,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经过明治维新改革的日本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将魔爪首先伸向朝鲜,此时它已经把“侵略吞并朝鲜”定为本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他们深知吞并朝鲜是实现其大陆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割断朝鲜与中国的传统关系才是其实现吞并朝鲜的首要任务。然而清政府似乎还未认识到日本的险恶用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认为“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本国欲与朝鲜修好,亦当由朝鲜自行主持”。在中国的让步之下,1876年2月27日,朝日双方在江华府签定了《江华条约》,它标志着日本从此迈出了撕开中朝宗藩关系的第一步。由于清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大大刺激了各列强争夺朝鲜的野心,从而使朝鲜的政治、经济、领海主权、贸易主权、关税及司法主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朝鲜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在朝的影响日益扩大,清王朝的宗主国地位从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体制逐渐开始受到猛烈的冲击。
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中日双方围绕宗主权的加强与削弱的斗争是互有攻守的。日本侵朝步伐的加快令清朝统治者大为震惊,特别是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以后,清统治者对日的防戒之心更是大增。现实的历史情形使他们更加认识到朝鲜战略位置的重要性。1882年7月,朝鲜汉城爆发了“壬午兵变”。1882年8月30日,朝日两国在清朝没有干涉的情形之下签定了《济物浦条约》,通过该条约日本取得了在朝的驻兵权,这是处于宗主国地位的清王朝所万万不想看到的,传统的宗藩体制的危机进一步的加深了。而后,通过中日签定的《天津条约》,使日本虽败尤胜。可以说该条约的签定是日本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这使得它在破坏中朝宗藩关系的进程中又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及日本在东亚的争夺日渐进入白热化阶段,英俄、日俄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此时列强间矛盾的激化也给清政府提供了一个加强其宗主权的有利时机。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一套更为积极的措施。并通过驻朝官员袁世凯加以贯彻实行。可以说这一阶段,朝鲜的政治、外交、财政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清政府的蛮横干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巩固中国的宗主权地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激化了朝鲜内部的阶级矛盾,抵制了朝鲜近代化的进程。然而,欧美列强及其日本的侵朝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在日本的蓄谋下终于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然而这场战争最终却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1895年,中日两国签定了《马关条约》。根据该条约的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至此,中国自汉以来所形成的宗藩体制最终走到了其生命的尽头,并在列强殖民侵略的进程中彻底的瓦解了。中国由此也丧失了其最后一个藩属国,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绝对胜利。
二、宗藩关系的概述
东亚自秦汉以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以中国为中心所谓“天下秩序”。我们把这种天下秩序称为宗藩体制,这种体制到明清时期臻于完善。宗藩体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播了中国大陆的先进文明,密切了各藩属国(特别是朝鲜)与中国的关系,保证了其政权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而作为与中国大陆关系最为密切的藩属国之朝鲜便是在该体制下成功运作的光辉典范。
随着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东方的中国和朝鲜传统的中朝宗藩体制日渐成为了列强侵略进程中的“绊脚石”。因此中朝之间这种传统的宗藩关系一开始便受到了列强先进近代条约体系的猛烈冲击。清朝末年,随着列强侵略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传统的中朝宗藩体制也最终瓦解。
简而言之,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过程实质上是一场殖民侵略国家与腐朽的满清王朝在朝鲜半岛围绕宗主权问题而进行的力量角逐过程。然而作为亚洲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最终成为了这场斗争的最大赢家,取代了清对朝的宗主国地位,逐步将朝鲜纳入自己的殖民地版图。
三、中朝宗藩关系瓦解的原因
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绝非一种偶然现象,它的瓦解实质上是由当时社会中极为复杂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果说西方及日本殖民势力的强大极其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全面干涉是传统宗藩体制瓦解的重要外部因素(当然朝鲜开化派新思潮的兴起对其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非常之微小),那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清王朝势力的衰退、朝鲜内部矛盾的激化便可看作是该体制瓦解的重要内部因素。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推行殖民统治。于是晚清帝国的大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随后帝国的藩邦也在列强的侵略扩张面前国门洞开。远东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一跃成为远东强国,并效法西方列强,奉行侵略扩张政策。而作为东亚封建宗藩体制核心的宗主国,清王朝国力日益式微,无力抵抗列强的入侵,更无力维持宗藩体制的存在了。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宗藩体制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被列强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它的解体。诚然上述因素对于瓦解中朝宗藩关系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评价
宗藩体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并积极宣传中国的文化。强调以“和”的中心―外围权力结构模式。 古代中国标榜自己为“正统” “中心”,而分布在周边的地区、国家则被称为“蛮夷”,形成一种“统而不治”带有鲜明藩属关系的中心―外围权力结构模式。这样的模式是无疑是松散脆弱的。直到清末,中国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前,中国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中国对外关系采取的制度和欧洲传统外交存在巨大的差异。中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双边关系带由浓厚的等级制色彩。随着清朝末年中国的衰落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宗藩体制不可避免的趋向崩溃,进入了历史的坟墓,逐渐被条约体系所取代。
中国河琉球及台湾的藩属关系是日本列强巧取豪夺的结果。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人所杀,悍然出兵台湾。
清政府虽郑重指出:台湾、琉球“二岛皆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并采取果断 措施,出兵台湾,击退了日本的侵略。然而,在随后的《中日和约》中承认,日本侵略台湾“原为保民义举起 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放弃了对琉球的封建宗主权。 于是日本便悍然吞并琉球,照会各国公使,申明琉球归属日本,废除琉球与美、法、荷三国所缔结的条约。1875年,清朝光绪帝即位,日本禁止琉 球派庆贺使和朝贡使,禁用中国正朔。中琉宗藩体制解体。
中越宗藩体制的解体,是法国殖民扩张的结果。
1787年,安南阮嘉隆王为获得法国的支持,复国,与路易 十六缔结了不平等的《法安同盟条约》。该条约虽因法国大革命爆发而未批准生效,但却成了法国在越南侵略 扩张、中越宗藩体制解体的导火索。1802年,嘉隆王收复安南,改国号为越南,恢复和巩固了中越宗藩体制。 进入近代以后,法国、西班牙联军于1858年、1862上两次入侵越南,迫使越南签订《西贡条约》。法国取 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宗藩体制受到极大削弱。1867年,法国进一步侵占了湄公河三角洲的永隆、嘉定、 安江、和仙、边和、定祥等六州,建立了法兰西交趾。1874年,又迫使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 规定越南完全置于法国保护之下,法国承认越南为独立国,中越宗藩体制遭到毁灭性破坏。条约签订 后,中国政府郑重申明:越南“自古为中国属邦,故中国政府不能公认此条约”。1861年, 驻 法公使曾纪泽再次正告法国:“越南受封中朝,久列藩邦,该国如有紧要事件,中国不能置若罔闻。” 1882年,法国侵占越南都城东京,中国水陆两路应越南政府请求出兵越南。中法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 即发。1883年5月, 刘永福黑旗军大败法军。法国不断增兵,8月,法军攻占顺化, 越南被迫缔结《顺化条约 》。条约规定“越南政府自承认为法兰西之保护国,中国不得干预越南政事”,公开否认了中越宗藩关系,将 越南完全置于法国保护之下。对此,清政府在军事上积极部署,严阵以待。越南主张抗法的军政大臣阮文祥、 尊宝等于1883年11月发动政变,逼阮福升饮鸩身亡,另立建福王,下令驱逐法国侵略军,废除《顺化条约》, 请求宗主国清王朝出兵援助抗法。 1883年12月,法军大举进犯清军驻地山西,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山西、太原、北宁、兴化连连失守,越南 顺化朝廷投降法国,清军极为不利。清政府试图退出战争漩涡,“朝廷念出师以来,越不知感,法又结仇,兵 连祸结,殊非万全之策”。于是,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福诺禄签订了《天津简明条款 》, 规定中国从越南撤兵,承认越南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法国承诺不侵犯中国,与越南 议改条约内不插入伤碍中国威望的体面字样,即隐晦地承认中国对越南拥有名义上的宗主权。条约受到清朝朝 野的普遍反对,一时弹劾李鸿章者多达47起,“指为通夷,致比秦桧、贾似道,朝廷亦屡切责之”。法国议会也以条约有默认中国保留宗主权的意味,不予批准。中法之间重启战端。
随后法军进犯台湾,刘铭传率军英勇抵抗,击溃了法国的入侵。法军进犯马尾,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官吏 的迂腐,贻误战机,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正式对法宣战。由于清政府的软弱、腐败,尽管中国军队大捷,重创了法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最后,清政府还是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会订 越南条约》(《中法新约》),彻底输掉了这场战争。中越宗藩体制完全崩溃,中国丧失了对越南的封建宗主权。
中缅宗藩体制的解体是英国殖民扩张的结果。
英国先后在1824年、1826年入侵缅甸,并迫使缅甸签订《媾和条约》,中缅宗藩体制遭到削弱。1851年英国进一步割占南缅。1886年又进一步吞并北缅,将缅甸编入英领 印度,缅甸亡国。中英缔结《缅甸条款》,中国以“英国勿阻朝贡为第一义,但使缅祀不绝,朝贡如故,于中 国便无失体”为条件,将对缅宗主权让与英国。英国则同意缅甸照成例,十年遣使进贡中国,呈献方物。中国暂时维持了中缅宗藩体制的虚名。 暹罗(泰国)进入近代以后成为英法殖民统治的缓冲国 ,保持了形式上的独立。南掌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苏禄则早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西战争后又沦为美国殖民 地。这三个国家直到19世纪末仍形式上维持和中国的松散的宗藩体制的虚名。然而,这种虚名也在义和团运动 后“被丢进了人们忘怀了的古物储藏室了”。
朝鲜是中国最重要的藩邦。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侵略扩张,而朝鲜则只知对“天朝” 奉命惟谨,外交上只限于对清朝的“事大”和对日本的“交邻”,被称为“隐遁之国”。
日本明治维新后,朝 鲜认为日本开国,脱亚入欧,文明开化,与西人交好是“化为夷狄,与禽兽无别”,而断绝了与日本的外交, 并发布了“与日本人交际者处死刑”的条例。朝鲜就是在这种腐朽落后、 顽固保守的社会背景 下步入近代社会的。 1875年,发生了日本炮击朝鲜江华岛事件。因为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规定:“两国所属邦土亦 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于是,日本提出与清政府交涉。然而, 清朝却以“朝鲜虽隶中 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主,中国从不与闻”答复日本,导致日本肆无忌惮。1876年,日本迫 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规定“朝鲜国为自主之邦”,企图否认中朝宗藩体制,为以后鲸吞朝鲜扫除障碍。 《江华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认识到日本的严重威胁,而用武力援朝抗日又实非易事,又不能坐视不理,于是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利用列强来抵制日本在朝鲜的扩张。 丁日昌提出与欧美各国立约以维 系中朝宗藩体制的建议。英国公使威妥玛也认为朝鲜若不与各国交通,必为琉球之续。最后,朝 鲜与美、英、法、德、俄、意等国缔结了《通商条约》,并向各国申明:“朝鲜素为中国属邦,今大朝鲜国与 各国彼此立约,俱属平等相待。至大朝鲜国为中国属邦,其分内应行各节,均与各国毫无干涉。”中朝宗藩体制得到欧美各国的认可,中朝宗藩体制得以维持和巩固。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国派吴长庆、 丁汝昌率海陆军迅速平定了政变。1884年,在日本 幕后操纵下,朝鲜发生了“甲申事变”。倾向日本的开化党人杀了倾向清朝的事大党领袖,日本公使率兵入宫 组成了亲日政府。驻朝鲜中国将领袁世凯、吴兆有不待训令,率兵入宫,平息了这场政变。中朝宗藩体制危
而复安。甲申事变后,中日签订了《天津条约》,日本取得了在朝鲜出兵的权利,使中国“一向主张的属邦论也因之大大减少
作为我国最后的一个藩属国,是现在的哪个地区?
这里曾经是大清国的藩属国,也就是中国最后的藩属国,以雅利安人为当地主要居民,因此当地的居民属于白种人。
这里是中亚通往南亚的交通要道,但是整个国土面积不及中国的一个省的大小。
这里就是70年前并入巴基斯坦的坎巨提。
坎巨提在19世纪中后期曾是清政府的在外藩属国,位于帕米尔西南部。但是随着清王朝的不断衰败,列强的肆意瓜分清政府土地使得当时的清政府无暇顾及在外的藩属国坎巨提。
英国的强势入侵使得坎巨提最终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与周围的一些小国家不同,它没有选择独立,反而在每年向英国政府进贡的同时,不停止对清王朝的进贡,并且一直持续到了1947年。
在坎巨提的人民的心中,一直把中国作为他们的宗主国。即使是后来的坎巨提成为了巴基斯坦的领土,它仍然强调坎巨提只认同中国的统领,并且不断强调中国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大清王朝在最鼎盛的时期时,曾有23藩属国,其中有19个是经过清王朝统计正式载入名册的。在这些名录中,坎巨提是最晚进入名册的,但却是最忠诚的。
从中原王朝建立以来,就出现了非常强盛的万国来朝现象,因此中原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完备的宗藩体系。
曾经的朝鲜、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都是中原大地的藩属国。而坎巨提依旧是其中最独特的一个。
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吗?
我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的坎巨提就是在"涌泉相报"。
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坎巨提如今是在中东的一个小角落里,属于巴基斯坦国土境内。"巴铁"使得中国和巴基斯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巴基斯坦的人民们更加感受到了中国这个大国的强盛与亲切。
虽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落败,但是在这片中原大地上世代变迁的中国,在闭关锁国前也拥有不容小觑的外交成就。
坎巨提在当时还是个独立的小国,它自愿定期向中国进行贡品缴纳,中国自然也就伸出自己强大的臂膀,对这个小藩属国进行了保护。
承认了坎巨提的藩属国属性后,"有难同当"成了中原大地对它最负责任的承诺,这个承诺也是在被认真的履行着。
即使占地面积很小,国力也处于劣势,但是土地却是最富有的财富,也最让人眼红。
在清朝道光年间,在坎巨提的边上有一个叫作克什米尔的国家,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它将魔爪伸向了坎巨提。
面临危险的坎巨提无力抵抗,此时的清王朝便向它伸出了援助之手。面临强大的中原,克什米尔自然是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不再野心勃勃地对待坎巨提,坎巨提也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过好自己的生活。
另外,自愿成为清王朝的藩属国的坎巨提是著名的国小民弱。
坎巨提的主要产业是畜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坎巨提每每上贡的东西对于清王朝来说都是九牛一毛的物品,在清王朝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找到比它多很多倍的等价物。
但是清王朝还是对坎巨提以诚相待,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弱小无利可图而抛弃他们。
或许,这样的无所嫌隙、大国风范使得坎巨提由心底的佩服与敬仰吧!以至于再后来所有的藩属国都抛弃了落败的清王朝,坎巨提依旧从一而终、不离不弃。
现在的坎巨提早在70年前就并入了巴基斯坦,但是他们的人民依旧觉得自己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国的血液,而如今强盛的中国也没有忘记曾经不离不弃的坎巨提。
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巴铁"关系上,坎巨提也是"巴铁"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1947年,坎巨提停止了对中国的进贡,但是1951年,中国就与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坎巨提从未分离开过,同时巴基斯坦也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
在坎巨提宣布自己加入巴基斯坦之后,巴基斯坦便成为了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这无不是在预示着巴铁关系的牢不可破,因此才使得坎巨提更加心甘情愿地加入巴基斯坦。
在2008的汶川大地震中,巴基斯坦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这患难的中国。在此后的很多大事上,巴基斯坦也是站在中国的一边,今称无条件支持中国正是坎巨提最想要的结果。
坎巨提最初的选择一直与他们的原则相随着,在得到庇护的同时依旧能不改对中国的支持,现在的坎巨提一定是最幸福的。
宗藩关系的朝贡体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与印玺。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并且,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有时中国统治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对各国来华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虽然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中国政府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再者,各国在来华朝贡的同时,也与中国进行了贸易往来。由此可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壤之别。
李陈朝时期是越南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勃兴,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一方面承认并保持着中越间的“宗藩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的勃兴,加之受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越南本身也如法炮制,极力将与之相邻的周边国家如占婆、真腊等变为其藩属,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宗藩关系”,我们可称之为“亚宗藩关系”。中越间“宗藩关系”与越南及其周边国家间的“亚宗藩关系”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从中反映出了这一时期越南对外关系的特点。纵观越南李陈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其封建统治者充分利用这两种“宗藩关系”以及灵活的外交手段来处理与中国和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实力,使越南的封建社会走向了鼎盛时期。
简述清末宗藩体制的瓦解过程?
要标准答案!李氏朝鲜之初,李成桂为了巩固国内的统治,积极参与明朝建立的封贡关系。在他即位之初的半年时间里,就先后9次遣使明朝,说明国内政权更迭的原因,请求明朝皇帝更赐国号,以求获得明朝对新政权的承认和支持。朱元璋不仅承认了朝鲜,而且明确提出:“我中国纲常所在,列圣相传,守而不失。(王氏)高丽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中国所治。(《明太祖实录》卷221)”
在赐李成桂国号“朝鲜”后,朱元璋说的也很明确:“朕视高丽不止一弹丸,僻处一隅,风俗殊异,得人不足以广众,得地不足以广疆,历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衅端,初非中国好土地而欲吞并也。”(《明太祖实录》卷225)”
而朝鲜积极主动地奉行事大政策,与明朝奉行德化外交相辅相成,使双方之间建立的封贡关系更加牢固而持久。事大保国成为朝鲜世代遵循的国策,而明朝在贯彻“不征之国”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把朝鲜纳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封贡关系成为东亚封贡体系中的典范。
明代的东亚的封贡体系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内容。这不仅体现体系内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也体现在安全与政治的领域上。在某种程度上,明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古典形式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同盟。在公元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驱动下的日本悍然发动侵略韩半岛的战争,在短时间内,李氏王朝即丧失了大部国土,国王逃到临近中朝边境的新义州向明庭恳请“内附”。
明朝为了援助友邦并粉碎日本东进大陆的企图,派兵入进入韩半岛参战,在韩方的协助下与日寇血战七年。最终将日本军队逐出韩半岛。战后,明朝即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从韩半岛撤军。
后关系一直平稳发展。
1637年 - 朝鲜仁祖向清投降,朝鲜终止与明朝的册封关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