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北庭唐军为什么不借道回鹘撤回内地

发布时间: 2022-09-28 06:0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安史之乱后,与长安隔绝的西域为何不能独立对敌?坚持了数十载的西域各府为什么沦陷?唐朝经历安史之乱,西域与长安隔绝。唐朝是中国历史...

安史之乱后,北庭唐军为什么不借道回鹘撤回内地

安史之乱后,与长安隔绝的西域为何不能独立对敌?

坚持了数十载的西域各府为什么沦陷?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西域与长安隔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经济十分繁荣的时代,在唐朝有著名的武则天,也有很出名的唐朝盛世。但在之后杨贵妃的出现,给唐朝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在国富民强的时代,皇帝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最终导致朝野动乱,由此引发了安史之乱,表明对皇帝的不满。


安史之乱一路南下,皇帝带杨玉环出逃。爆发安史之乱之后,北边的军队一路拦下攻击大唐的朝政政权,很快便打击了空虚的朝野。此时皇帝无力抵抗,只能带着自己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出逃。在一路上带着贵妃出逃,表明了皇帝是一个专一的男人,但也被称为在危难时期之时仍然沉迷于美色。


皇帝调遣北方军队,平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严重威胁到唐朝的政权,有可能出现改朝换代。皇帝不想失去自己的荣华富贵,最终在无奈之下,将北方的军队调遣到中原,抵抗安史叛徒,平定安史之乱。经过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皇帝便带着一行人回到了皇宫。


西域与长安失去联系,皇帝无暇顾及。安史之乱之后民不聊生,由于在安史之乱之中,皇帝将驻扎在边疆的军民调遣回来,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由此导致西北空虚,北方民族趁机吃下了河西走廊,同时导致西域与长安隔绝。此时,长安经历了战乱,也没有过多的人力和物力与西域进行联系,于是西域被长安一点点被蚕食。

唐朝人有自己的军队管理西域,导致西域无法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士兵。安史之乱,带走了大量的战斗力,没有作战经验的西域自然无法独立对敌。

安史之乱导致西域除了唐朝本地士兵撤退外,由于几百年来唐朝人占领了西域,导致西域人没有什么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唐朝人一撤退,同时带走大量本地战斗力,导致喜与本地战斗力急速下降,没有能力对外对敌。



据记载,七百五十六年(到年底)共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在这里面,李肆业甩2精兵500以及西域各部来支援唐朝(见“新唐书”的传记)除了那个西边,唐朝也在西域国家的地方军队的帮助下帮助平反。他还做出了“转乡之城,许以巨大的奖励,使其能够从安溪迁往援助”。汗水的汗水在五千人的中清晰可见(<旧唐书·魏芝生),由中华民国国王魏芝生率领。他们已经去了河西地区

到七五八年秋(元年),此时,西部地区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而西部地区防御能力的下降为他们提供了入侵的机会。然而,粮食大部队并没有趁机向东方挺进,而是派遣军队帮助唐朝的叛乱者。这说明大食从一开始 就无意(或无力)进入葱岭以东的地区。对吐蕃而言,这时唐朝不仅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边兵,而且也调回了陇右、河西防备吐蕃的军队,入侵陇右、河西要比 进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于是吐蕃大举进攻河西。在这种形势之下,西域反而得以保全,孤军坚守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最后来说,因为唐朝的安史之乱,带走了西域几乎所有的战斗力,所以西域没有了对敌的力量。

安史之乱之后,西域便于长安隔绝,没有了长安的支持,西域自然是没有办法独立对敌的。

安史之乱之后,西域和长安就没有什么联系了。但是皇帝在这次战争之后也遭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所以很多疆土都流失了,因此,皇帝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顾及西域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了。

安史之乱中,回纥为何出兵助唐而不助同为胡人的安史叛军?

回纥人曾经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却并没有帮助安禄山攻打唐朝,这是怎么回事呢?照理说,回纥人是胡人,安禄山也是胡人,回纥人应该和安禄山更亲近的。为何回纥人不帮助安禄山,反而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呢?

有人说,主要的原因,是回纥人和唐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回纥人属于北方少数民族铁勒诸部的一支。梁朝的时候,突厥汗国建立,回纥人受突厥汗国管理,也受尽了突厥人的欺负。不久,突厥汗国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到了隋朝及唐朝初年的时候,回纥人逐渐强大起来。唐朝看到了回纥的强大,便联合回纥,打败东突厥,这可以称得上是唐朝和回纥人的第一次合作。东突厥衰败以后,铁勒诸部的一支薛延陀人强盛起来,控制东突厥的不少地盘。

当时,唐朝害怕北方民族形成一枝独大的局面,因此,又有意恢复东突厥。他们又和回纥人联合,灭掉了薛延陀政权。这是回纥人和唐朝的第二次合作。灭掉薛延陀政权后,回纥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并接受唐朝的管理。天宝三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当可汗,建立回纥政权。这样,回纥基本上已经取代了东突厥。接着,回纥又与唐军联合,推翻了后突厥汗国(东突厥之后建立的一个汗国)。这是回纥人与唐朝的第三次合作。这次合作后,回纥汗国也就建立起来了,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当时回纥与吐蕃都向唐朝申请,想要率军进入中原,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当时,唐朝经过谨慎考虑,同意了回纥的请求,不过拒绝了吐蕃的请求。毕竟吐蕃曾多次攻打唐朝,如果同意他们进入中原,无疑是引狼入室。那么,唐朝为何又会同意回纥人的请求呢?回纥人也是当时所谓的“胡人”,他们应该和同为“胡人”的安禄山更亲近一点,难道唐朝不害怕吗?是不是觉得回纥人很可靠,才同意了回纥人进入中原的请求呢?

其实,回纥人并不可靠。在唐代宗的时候,当时唐朝节度使仆固怀恩反叛唐朝,曾联合吐蕃人、回纥人一起进攻唐朝。由此可见,回纥人并不是对唐朝一直很友好。事实上,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他们很可能今天依附这个民族,接下来又反对这个民族。他们从来就和某一个民族(包括唐朝),并没有牢不可破的关系。之所以会这样,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之所在。如果所做的这件事,符合他们本民族的利益,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壮大,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做。

如果所做的这件事,是损伤他们民族利益的,他们当然不会这样做。再说了,回纥人本身并不强大。比如,当突厥强大起来,压榨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归附了突厥。但是,这种归附,只是表面的。在唐朝联合他们反突厥的时候,他们就积极地反抗,最终取代了突厥。接着吐蕃压榨他们,他们又不得不归附吐蕃。但是,吐蕃被唐朝打,力量一弱,他们又投奔唐朝。

所以说,他们并不存在忠诚可言。不存在忠诚,而唐朝选择相信他们,显然是唐朝认为,虽然安禄山也是胡人,但是并不因为安禄山是胡人,他们就显得更亲近。对于回纥人来说,只存在是否对他们有利,不存在是否和他们在血统上亲近的问题,或者是两个国家是否友好的问题。当时,回纥和吐蕃之所以都愿意帮助唐朝而不是帮助安禄山,是因为他们认为,唐朝会赢得最终的胜利,他们把宝押在唐朝的身上。而事实证明,他们把宝押对了,唐朝最终果然取得了胜利。

但是,唐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对地方的控制力严重减弱,到唐代宗时期的唐朝,藩镇割据已经非常严重,中央完全把地方诸侯无可奈何。而且,他们认为当时唐朝已经没有大将,因此,回纥才同意仆固怀恩一同进攻唐朝。但是,当郭子仪率军出征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郭子仪还活着,和郭子仪对抗,没有好下场。因此,他们及时收手,在强迫唐朝买了他们一万匹马的情况下,退兵回去。(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因为回纥并不看好安史叛军,认为他们必败无疑。
因为当时唐朝跟回纥的关系比较密切,唐玄宗手下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将领,所以帮助唐朝不帮助安禄山。
回纥是在大唐支持下才成为蒙古高原的霸主,当时盛唐余威尚存,在为大唐效力是他的荣耀。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何借兵回纥洗劫陪都洛阳而誓死保卫京师长安?

因为长安是首都,是李唐宗庙和祖陵所在地。首都是国家根本,是李唐根脉之所系,首都亡即国亡。

洛阳是李唐首都长安的陪都,肃宗没办法,只能舍洛阳保长安。

因为京师长安是大唐国都,洛阳是大唐四个陪都中的一个陪都。誓死保卫国都,抛弃一个陪都,不仅政治上是天经地义的,而且经济上也是合算的。至此后,洛阳一片狼藉,完全成为废墟,陪都的地位一落千丈。如今说李世民是鲜卑的,全是犬戎的后裔、陪都洛阳人。如果大唐当年把国都放在洛阳,犬戎后裔们就不会这么恶意造谣了!

因为长安是大唐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是李唐家族的根基所在,京师长安关乎者一个王朝的命脉,而洛阳作为长安的陪都存在,也可以理解为“备胎”,一个国家可以没有陪都,但决不能没有首都,这就是唐肃宗誓死保卫长安而抛弃洛阳的主要原因。


洛阳只是大唐四大陪都之一,皇帝肯定牺牲陪都洛阳而要保护京师长安。

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确实是有向回纥借兵,但不是为了洗劫洛阳,而是为了收复两京。

为什么要借兵平叛?

唐肃宗即位以后,吐蕃和回纥都派出使节前来朝拜,并且都 主动请求帮助唐廷平叛。 然而请神容易送神难,况且当时唐肃宗手里有一支劲旅,那就是朔方军。因此唐肃宗 婉拒了两家的“好意” ,赐宴以后就打发他们回去了。

后来,仆固怀恩之子带领一部分朔方军,和叛军发生了遭遇战。由于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在夜色的掩护下,他又逃回了朔方军的军营。仆固怀恩为了严肃军纪,将亲儿子军法从事,朔方军因此军心大振,在后来的战斗中力挫叛军锐气,扳回一局。

唐肃宗是仓促即位的,这件事并没有事先通知唐玄宗,唐玄宗逃到四川以后,还在遥控指挥全国平叛。当他听说唐肃宗已经即位的时候,内心非常的不爽,但已然成为事实,自己也不好说什么,毕竟 唐肃宗在一线,将士们都投奔了新皇。

心有不甘的唐玄宗,退位是附加有条件的。他昭告天下, 所有事情都由新皇裁决,但是重要的事情要报告自己知道,直到收复两京(长安、洛阳)以后,自己才完全退出, 这就意味着唐肃宗要坐稳皇位,必须用收复两京来证明自己。

两京有叛军重兵把守,收复谈何容易? 朔方军先败后胜,也让唐肃宗显得信心不足,为了增加胜算,他必须要借助外援。 因此,唐肃宗分别向西域诸国和回纥派出使节,向他们借兵。

洗劫洛阳是怎么回事?

一开始,唐廷向回纥借到了四千骑兵,加上朔方军,唐廷的战斗力骤然提高,打得叛军没有还手之力。 郭子仪见回纥兵好用,为了快速收复两京,他建议唐肃宗继续向回纥借兵。 最终这个数量从四千增加至两万,加码就要加价,回纥人见唐廷如此依赖自己,也坐地起价,趁火打劫。由于是仓皇出逃,府库都在叛军手里。唐肃宗拿不出太多的钱,就 许给了回纥人合法劫掠的权力。

收复长安以后,回纥人要按照约定进城劫掠,这时候还是皇子的唐代宗就拜倒在回纥叶护的马下,说 如果现在纵兵劫掠,对收复洛阳不利。 洛阳百姓听闻长安百姓的遭遇,一定会倒向叛军,誓死抵抗。还是等收复洛阳,再从长计议。回纥叶护权衡利弊,决定先暂时放弃劫掠。

洛阳收复以后,唐代宗事先派人进驻洛阳,发动百姓以劳军的方式,贡献一些财物给回纥人,再加上朝廷赏赐丰厚,回纥人也就放弃了劫掠。后来洛阳又被叛军史朝义攻陷,再次收复的时候,没能幸免, 洛阳、郑州、开封一带,遭到回纥人,朝廷的神策军和仆固怀恩的朔方军等多方面的劫掠,当地百姓直被抢到以纸为衣。

综上所述, 洛阳的劫难并不是唐肃宗有意为之,既是合法劫掠,那一定是有限度的。 然而回纥人不顾道义,过度贪婪,再加上仆固怀恩御下不严,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断章取义颠倒是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唐肃宗和回纥兵的协议是:回纥出兵帮忙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后),两京的土地人口归唐朝,其他的财物任由回纥兵洗劫。因为在唐朝皇帝眼中两京都是必须要收复,少了哪个政治上都站不住脚!

结果收复长安后,唐肃宗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跪到回纥首领马前哀求:如果抢了长安,洛阳就不好打了,不如先放过长安到洛阳再抢减少军事阻力…回纥首领一听是这个理,就答应修改"协议"了

如果当年借来的回纥兵是从东往西打,相信唐朝皇帝和太子,一定是跪在回纥兵马前,先放过洛阳吧?到长安再抢…

如此丢人现眼不顾廉耻的行为竟然被称为"誓死保卫"X地简直可笑至极!你们还好意思提

如此胡人心态的问题是怎么过审的?

因为隋唐皆有鲜卑血统,虽极力想证明自己是汉人的传承,但点滴做派仍改不了马上民族的思维。由此问题想到了某些西安大才的言论“洛阳是西安的东大门,拱卫西安的统治!”但是他们就没有想过,洛阳以东是哪里?洛阳以东皆为汉人故土!他们到底在防备着谁?在2021年仍然可以将自己排除于汉人之外!可见某些认知是深入骨髓,不可改变的……

同意,舍车保帅


安史之乱。京城被破,天子逃亡,节度使观望,朝廷无力平叛,像回鹘借兵,双方达成协议就是“收复长安之日,放抢三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鹘”。

回鹘按约出兵,叛军将领安守忠弃城,西京长安收复。回鹘兵按照约定要进长安城放抢三日。唐肃宗以长安为帝都,任由回鹘抢劫,班师回朝如何面对京都百姓。随让广平王李俶出面,李俶说道:“东都洛阳还在伪皇帝安庆绪手中,若放抢长安,则洛阳百姓恐怕会帮助叛军死守洛阳城”。

后双方商议,将放抢西京长安改为放抢东京洛阳。长安虽躲过一劫,洛阳却无辜躺枪。洛阳收复,回鹘进城劫掠。繁华盖世的东都,一百年间一片荒凉。

《旧唐书》记载:“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贺,又纵横大辱官吏。”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如何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

唐朝初年,随着唐王朝的不断西扩,为了维护丝绸之路安全,加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立安西都护府。然而,吐蕃崛起之后,便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归属权,再加上后突厥叛唐占据漠北,武则天又于长安二年(702年)另设北庭都护府。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正如《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所言,“出时铁军少年郎,战死已是白头翁。四十二载守西域,何日再见长安城”,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

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业开始,唐朝初期对外始终呈现征战扩充态势,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大唐铁蹄冲出西域、直抵中亚,重开丝绸之路,而为了统治西域地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唐朝先后于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因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唐太宗派侯君集、薛万彻率领大军攻打高昌,麴文泰病死后其子麴智盛投降,唐朝遂于其地设西州都护府。 同年九月,又于高昌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 用以针对西突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都护府第二任都护郭孝恪(前任为乔师望)奉命率军攻破龟兹,之后安西都护府治所便多次在龟兹与高昌之间来回迁徙,最终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定于龟兹,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并于属地分设州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随着唐朝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攻灭西突厥,以及唐朝的不断详细扩张, 到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区域已经极为庞大,其辖地不仅包含了今天的新疆地区,甚至还包括了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地区。

就在唐朝不断向西扩张之际,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也已经悄然崛起,渐渐与唐朝开始产生摩擦。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州之战”爆发,松赞干布便借口吐谷浑阻挠自己向大唐求亲,出兵二十万入侵吐谷浑,唐朝则派侯君集、牛进达率军五万帮助吐谷浑击退吐蕃。此战后,松赞干布终于见识到了唐朝的强大,而唐太宗也意识到了吐蕃已经崛起,于是唐太宗将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双方和亲修好,此后数十年内相安无事。

随着唐朝和吐蕃关系的日益缓和,双方来往日益密切,汉文化开始不断输入吐蕃,这使得吐蕃实力愈发壮大。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掌握了吐蕃大权的大论禄东赞,开始再度推行扩张政策,吐蕃与唐朝围绕吐谷浑和西域归属问题冲突再起。

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起,吐蕃便已经开始频繁攻击吐谷浑,并最终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攻占吐谷浑,吐蕃北境开始直接与河西、陇右相接,直接威胁了唐朝河西、陇右和西域安全,唐朝因此开始积极谋划帮助吐谷浑复国。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导致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事已至此,唐朝不出兵已不可能,唐高宗于是派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五万出击吐蕃,然而却在“大非川之战”中惨败。

“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复国计划彻底泡汤,从此散居于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分属吐蕃、唐朝统治,而吐蕃则就此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此后,双方围绕西域归属多次交战,双方各有胜负。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重新收复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重新移至龟兹。而由于后突厥叛唐攻陷漠北,从东北部威胁西域安全,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武则天又于 长安二年(702年)设北庭都护府,负责管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西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则只负责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地区。

由于唐朝与吐蕃关于西域的长期争夺,唐朝对于吐蕃的进攻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唐玄宗时仅在河西和陇右便驻扎了14.8万精兵,同时于开元年间设立河西、陇右、剑南三个节度使,全面防止吐蕃的进攻。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却全面打破了唐朝的部署,由于中央朝廷的节节败退,导致不得不从河西、陇右抽调兵力回师平叛,结果导致河西、陇右兵力空虚。 与此同时,吐蕃赤松德赞不仅解决了内乱,而且兼并了剑南道管辖的诸羌羁糜州,可以集中兵力与唐朝争夺西域归属。

对于夺取西域,吐蕃的战略意图也很有针对性,重点针对的就是作为唐朝联系西域的咽喉地区,所采取的方式便是蚕食边境军事据点,然后重点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的战略方针。 此时唐王朝由于正值内乱,根本无法顾及西北防御,结果导致吐蕃接连攻破陇右诸州。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吐蕃先后攻破威戎军、神威军、定戎军、宣威军、制胜军、金天军、天成军等军,又于次年攻取廊、霸、岷等州及河源军、莫门军等军。宝应元年(762年),“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又攻入大震关,攻取兰、河、鄯、洮等州,结果唐朝“陇右地尽亡”,并于同年10月进逼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

虽然这次吐蕃进入长安,最终被郭子仪所逼退,但陇右被吐蕃占据后,唐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彻底中断,由于无法得知西域的具体情况,唐廷甚至一度认为西域已经沦陷。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五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才有一支西域唐军冲破重围,来到长安向唐代宗禀报了西域的情况。

至此,唐廷才知道,原来北庭节度留后曹令忠(后赐名李元忠)和安西四镇留后郭昕(郭子仪之侄)仍然在率领仅剩的唐军,与沙陀、回鹘军队联手坚守北庭和安西。 对此,唐代宗下诏褒奖他们,“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

攻占陇右之后,吐蕃自陇右继续向西用兵,开始逐步吞并河西地区,当时河西下辖凉、甘、肃、瓜、沙、伊、西等七州,其中伊州(762年)、凉州(764年)和肃州(766年)已被吐蕃攻占,而瓜州(776年)、沙州(781年)、甘州(781年)也随后陷落,只剩西州还在苦苦支撑。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昕与李元忠一起派使者,借道回鹘赶赴朝廷上奏情况,唐德宗对于他们予以了嘉奖,并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赐姓名李元忠;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而直到此时,唐军在西北的艰苦抵抗情形,才被朝廷所得知,例如根据《旧唐书》记载, 伊州刺史袁光庭坚守伊州多年,直到士兵全部战死、粮食全部吃光,袁光庭无奈之下先杀妻子,然后自焚而亡, 唐德宗得知后,追赠其为工部尚书。

由于陇右和河西的全面丧失,唐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已经彻底断绝,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唐朝全面衰微,因此,虽然此时西域的抵抗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但唐王朝对于这些留守的大唐将士,已经无法给予实际性的帮助,这些名义上的嘉奖,也仅仅只能支撑一下士气罢了。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无奈之下向吐蕃请求援兵,吐蕃则借机要求唐朝割让今甘肃、宁夏一带的径、灵等四州,并要求唐朝正式割让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西域辖地。唐德宗无奈,只得予以应允,并诏令西域唐军 “递相慰勉,叶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图近路,复归乡井,重见乡亲……如有资产已成,不愿归此 (内地) ,亦任便住,各进所安”。

不过,由于吐蕃军队出兵后并不积极进军,反而趁机劫掠今陕西武功一带,因此唐德宗最终拒绝履行约定。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吐蕃军队以在怛逻斯之战中背叛唐军的葛罗禄部,以及白服突厥作为向导,大举进攻孤军坚守的北庭都护府,虽然与唐朝交好的回鹘率军救援,但却被吐蕃击败。 孤立无援的北庭都护府,最终于贞元六年(790年)陷落,北庭节度使杨袭古(李元忠已于786年去世)率领两千多残兵退入西州,但次年西州也被吐蕃攻陷,杨袭古则被盟友颉干迦斯诱骗至牙帐杀害。

由于北庭陷落后,唐朝与安西的联系彻底断绝,因此关于安西都护府的失陷时间,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另有说法认为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随着回鹘分裂、龟兹独立建国,安西都护府才算彻底失陷。

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再也无力支援西域,驻守于安西和北庭的唐军,独自坚守西域地区长达四十年,正如“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所言,曾经风华正茂的大唐官兵,在北庭和安西陷落之时,已经是满头白发。

不过,在西域陷落半个世纪以后,归义军张义潮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在沙州发动起义,历经十三年苦战,先后收复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凉州等河西、陇右十二州,并重新与大唐建立联系。然而,由于归义军孤悬在外,唐王朝对于这支军队却是充满了猜忌,非但未予以支持,反而试图削弱归义军势力,结果导致归义军最终陷入分裂,唐朝也就此彻底丧失了收复河西、陇右和西域的机会。
本文标题: 安史之乱后,北庭唐军为什么不借道回鹘撤回内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50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春秋战国人会去不同国家任职红耳龟能吃熟猪肝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