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军人干政的事件

发布时间: 2022-09-18 16:00: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陆相的军人干政根据《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陆、海军大臣只对天皇负责,因此可以直接向天皇请辞而不指定人选来继任,从而迫使内阁总辞...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军人干政的事件

陆相的军人干政

根据《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陆、海军大臣只对天皇负责,因此可以直接向天皇请辞而不指定人选来继任,从而迫使内阁总辞(因为缺人了……)。这使得内阁事实上被军队绑架,因为出任陆、海军大臣的现役军官作为军队在内阁中的代表,一旦内阁得罪了军队,后者即可操纵陆、海军大臣辞职且不指定人选继任,来搞垮内阁。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使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甚至连首相都直接由现役军官出任(例如东条英机),几乎成为军政府。客观来说,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都可以行使现役武官制中的权力来搞垮内阁,但事实上海军似乎很少这么做,反倒是陆军频频通过行使权力来控制政府。譬如米内光政内阁就因为陆军大臣畑俊六的请辞(背后是陆军总长载仁亲王在操纵)而倒台。这似乎可以从陆海军的“传统”来解释:“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长期操纵首相人选,开陆军干政之风;海军最早的元帅西乡从道对政治不热心,而“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甚至在出任首相的时候废除了现役武官制。可见当时日本的陆军干政是有“历史传统”的~~

列举近代史中国人民的七次革命运动(名称、时间、重要人物)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3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

太平天国是一场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局限性,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
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及境内的穆斯林等起事祸乱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在吾国全部历史中,若连内乱外患合计,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盖无匹也””。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在抵制商品输出、促进思想解放、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依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立宪派: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改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清末新政多为清廷在辛丑和约后,因为反清情绪高涨及革命党开始座大,为了收揽人心的缘故,而推行的敷愆政策。各省咨议局中的精英,连同回国的留学生,及新军是后来辛亥革命的主要响应者。中国的警察制度是从清末开始发展,民国早年的官僚及国会议员多是清朝已经是各省咨议局中的成员,单靠革命党单薄之力并不能创见民国早年已略具之政党政治规模。立宪运动虽然是清廷的缓兵之计,却普及了民权观念,推动了民间的自省精神。

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发生在宣统辛亥年(1911年),是一场推翻了清朝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这场革命最终颠覆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中,1911年为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民国二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
由宋教仁遇刺引发兵戎相见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是不容旁贷,事后的历史亦证明了他的野心。

护国运动
护国战争(又称护国战役、护国运动、反帝制战争;民国四年—五年,即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国战争标志着民国成立以后,南北分裂的开始。袁世凯本来是拥有中华民国法统的大总统,但是因为其称帝野心,引致众叛亲离。南方各省军人以军事实力反抗北京政权,但中央已无力制服。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再无足以号令全国的强人政治人物。之后原北洋系军阀互相开战,分裂局面持续到十多年后,经历多场内战,到最后蒋中正在抗战前巩固其权力,才大致得以改变。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由对全国产生重大变化影响的情况来看,护法运动有相当实际显注的效果。也替国民革命军日后北伐统一中国开启了成功之路。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民国时期自1926年至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地区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宣布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中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当时更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 五卅运动爆发后,随着中国国民党北伐运动的推进以及成功,中国反帝国主义爱国民族运动空前高涨,但是北伐长期造成的国力日渐衰弱和自己中国人自相残杀的后果,是日本三年后却发动了九一八事件和八年抗战的诱因

无产阶级: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国共内战
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土地革命战争),国军在第五次对中共南方根据地战役中得胜,红军长征至陕西延安。由于西安事变、日军侵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双方停战近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随即爆发。结果中共取得中国大陆和多数沿海岛屿,于1949年10月1日 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共认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政治代表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在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重新夺回权利和土地,成为了人民寻求生存权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洪秀全,义和团运动 1900 朱红灯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1911 孙中山
无产阶级: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三个卖国贼算么?
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陈独秀 蒋介石 北洋军阀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抗日战争1937—1945 毛和蒋,解放战争 1945-1949朱和毛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 反对在华的教士、教众、洋人、洋货的民众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天王洪秀全 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 翼王石达开 南王冯云山,西王
萧朝贵
洋务运动 1861-1894 地主阶级洋务派
戊戌变法 1898年 地主阶级改良派
辛亥革命 1911 资产阶级革命派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学生、工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资产阶级
历史书上有
起义算吗?

盛唐军人为何从家国荣耀到群起造反,进而引发文武易位?

唐朝盛辉,源自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那包容并蓄的世界观,胡汉杂糅之后的李唐王朝,开放包容,在哪个特殊时代有着勃勃生机。

西方谚语说:伟大属于希腊,辉煌属于罗马。

汉唐也有一样气质,第一帝国时代的汉朝与第二帝国时代的唐朝,给了国人民族姓名和自信。

这气质,和后续宋明清完全不同,我们民族性也从外扬包容渐渐走向内敛深沉。

这一切气质转变,精神变化,皆源自唐朝时的两件事。

第一件:牛李党争后,中国彻底从贵族政治进入庶民政治时代。

第二件:安史之乱及后续武人干政,引发五代十国武人作乱,最后让宋明清武人地位底下。

这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趋势。

牛李党争引发的时代变迁不提,今天仅说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军人命运与军人心理。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的中国,历经“贞观之治”“武周时代”后,到了“开元盛世”。

按诗人记载,开元时代无疑是国富民富的繁华世界!

为何会在国富民富鼎盛时候,发生安史之乱?为何身处鼎盛时代的唐朝军人,会引发安史之乱?

胡人成将算原因,奸相误国算原因,唐明皇安于享乐也算原因。

但是这都不能算主因,主因必然是,无数大唐士兵有理由造这个盛世的反。

没有士兵的将军是孤独的,误国的奸相,影响不了无数士兵,安于享乐的皇帝,也影响不了无数士兵。

只有士兵有动机,胡人将领才有机会,由此可见,这所谓盛世,必有问题。

无论任何盛世,都不代表所有阶级处于公平完美的时代,这是阶级属性决定的,是人性决定的。

有阶级必有不公,有不公在矛盾累积后,就会量变引发质变。

(量变和质变)

就让我们从唐朝士兵待遇这个点发散,用另一个角度解释安史之乱必然性。

士兵职责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如“保家卫国、保境安民、征战四方、外剿内抚”。作为政权的暴力执行机构,国家的辉煌,其实是建立在士兵的累累尸骨之上的。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朝之所以强大,就和士兵三军用命的勇气与一往无前的决心有关。

初建时候绝灭突厥,征战漠北,西域臣服,天可汗荣光背后,是唐朝士兵的牺牲。

而牺牲换回的除了荣耀也有社会地位和实在的利益。

人性告诉我们,驱使人奋斗,甚至死战的从不是虚幻的家国情怀,而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熟悉唐朝军制的朋友应该知道,唐朝前期和中后期军制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前期属于府兵制的天下,而后期则属于募兵制的天下,常备军则是中央禁军。

府兵制,就是所有的农户,都有随军出征进军效力的义务,他们在战斗时候,跟随中央禁军,或者军事长官出征。满足唐帝国四方野战,保境安民的军事行动。

简而言之,在唐初,随太宗高宗横扫四边的野战军,大部分都是大唐各地方州县的民户组成。

除了自备军械外,还要按时服役,这属于国家义务,也是民众使命。

(府兵制与大唐)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给于府兵的回报。

这回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荣誉,当时军人地位很高。

第二:晋升之路,参军可以有任官的机会。

第三:切实利益,打仗有军功,可以获得授田与财帛。

这三方面,一个精神层面,一个前途层面,一个利益层面,三层效应节节递进后,军人成了当时最好的职业,因此参军的民户,战斗力也是杠杆的,因为有奔头啊。

有奔头的民户,跟随国家战斗,在不断开疆扩土后,都成了政策受益人,不仅唐朝民户随军出征,就连无数异族,他们为何会跟随唐朝作战,成为仆从军,原因也很简单,有钱分有地拿。

在这样心理驱使配合下,才有天可汗出现,才有唐朝开疆扩土。

可是物极必反是常态,一个王朝不可能一直强盛下去,扩张也是有极限的。

当周边无数地区国家都成了唐朝势力版图之后,当原本的府兵民户在战斗中收获无数利益之后,当唐朝在战斗中遭遇挫折后,一切都变了,变化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周边地区都被征服后,扩张方向没了,通过战争获取利益越来越少,目的驱动变小了。

第二:当原本府兵民户在战斗中,通过军功升迁,收获无数利益后,民户成了军官集团,成了地主阶级,在安逸的生活中,他们对战争的渴望降低了。

第三:唐朝在对外战争遭遇挫折后,原本跟随唐军战斗的异族,从指望分一杯羹的利益获得者,变成了利益受损者,打败仗要死人,死人意味着部族战斗力降低,进而地位下降。

三层因素递进后,唐朝扩张势头减缓,慢慢收缩势力,曾经武力横绝天的唐,开始了文治时代。

这是历史必然趋势,原因简单,从未有那个民族真的喜欢打仗,即便野蛮如维京海盗,他们打仗的驱动力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占领区需要稳固,人口不断增长,民族需要同化,这都是问题,那么战斗动力还剩多少?

战斗动力同步减少同时,问题也不断突出和尖锐化,问题的根源,则和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快速增长有关。

人口增加成了问题根源,人越多难免诉求越多,欲望越多,而国家财富的饼子随着战斗的停息领土的收缩,不增反减。那么作为战斗主力军的唐军待遇,必定会下降不少。

这从官职的任命就可看出,唐代官职系统,有文武两个序列

文职官员称为:职事官

从三省六部的官员,到地方县令,到吏员都属于职事官,层级不同待遇不同。

武职官员称为:卫府官

卫是十二卫大将军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中央禁军,而府则是管理府兵的机构,由此可进,唐朝府兵听命于禁军,禁军官职从十二卫大将军到折冲府校尉之类不赘述,这里只强调武官中的“勋官”。

勋官: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战功累积,获得武官资格进而享有对应田地房产赏赐的府兵民户们。

(唐朝大军)

唐朝军力,从强到弱,进而人心思动关键点,就是“勋官”待遇出现变动。

初唐和唐朝扩张时,战争不断。

无数府兵民户通过战功,由民户变成“勋官”,早期府兵“勋官”,因为人口少,可分田地多,还可以维持,可越到后期,越难以维持,按级别“授田”的经济基础,随形势变化成了泡影。

等待分配田地和官职的“勋官”越来越多,武职公务员队伍也越来越多,最后国家完全无法分配,进而引发上升空间也没有了!

据令乃与公卿齐班,论实在于胥吏之下,盖以其猥多,又出自兵卒,所以然也。《旧唐书·职官志》

意思是说,这些“勋官”如果按照级别来看,可以和公卿有一样地位,可做的事却名不副实,几乎与小吏相当,有的甚至地位更低,这样的官员都出自兵卒。

这还是唐朝初年扩张期快结束时状况,到武则天时代状况进一步恶化。

府兵制,随着唐朝经济发展,越发无以为继,甚至连虚职都不能保证。

除了口头表扬,有战功的士兵,几乎收获不到任何实际的赏赐。

血与火的考验,仅仅一份嘉奖就打发了,三军用命的基础还存在吗?

如果仅如此,战斗力的下降还是渐进式的过程,可是所有问题从不是单独的而是联动的。

这联动的根源则是上层的腐败,原本和府兵出生一样的军官,在前期收获田宅官职的基础上,慢慢开始享受生活,进而成了吸兵血的蚂蝗。

他们用士兵战功,换取职位提升,收下少量封赏,成了特权阶级。

一个特权阶级的形成,往往意味着这个阶级的沉沦,唐朝中层武将就此沉沦与安乐乡中。

随武将沉沦,士兵无希望跟随而来的就是唐朝版图不断缩减,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

原本充满荣耀的府兵“勋官”,名声一落千丈,都成了纨绔子弟,备受科举文官耻笑。

(文官地位越来越高)

当兵也从唐初人人向往的职业,成了无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职业。

诸府士益多不补,折冲府又积岁不得迁,士人皆耻为之-《新唐书·兵志》

最后府兵的兵源越来越少,而管理府兵的折冲府武官也因声名狼藉,没了升迁可能,府兵制和府兵所属的折冲府,即没有兵源,也没有了前途,更没有了民意基础。

面对这一切,到唐玄宗时代,也无力改变这尾大不掉的问题,于是选择将卫府武职官彻底从军功授田授爵这样相对公平的制度,变成了一种口头褒奖和政治待遇。

出战的时候,给于无数府兵一份份委任状,让他们对着委任状勇敢杀敌。

好吧,一份纸就让我们牺牲,这对于参军的府兵而言不是开玩笑吗?

(无人愿当兵)

这个制度的取缔与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天宝年间,唐朝终于开始了兵制改革,原本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从军再也不是荣誉、仕途、利益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单纯的职业,拿工资的职业。

军人地位,也因为朝廷无数委任状任职书,变得不值钱,十二位将军府,都有无数的空白任命书,只要打仗,有了点军功,就给你个空白委任状,至于官职如何写,看你和上司关系。要钱没有,要官职大把。

至于官职大小,胆有多大,官有多大。

官越多,职位越高,意味着地位越不值钱!

穿着武官服侍堂而皇之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武人,从此不是荣耀,反而备受歧视。

于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在这一刻就此开始了。

文人的清高,也因为武将地位的底下而成了历史定势。

由此可见,大唐军人的历史地位,从唐初到盛唐,并没有随国家强大,越来越好,反而越来越尴尬,越来越低。

而唐朝的盛世是谁缔造的?正是这些忠勇的军人!

当忠勇的军人,不在被当做平等的阶级被对待,掌握军事力的集团,他们的反抗将会非常直接而又致命。

节度使为何会成为“安史之乱”的爆发点,原因也很简单。

收人钱财替人卖命而已。

唐代军事力量,除了“实外虚内”的特色之外,还有个特色就是区别对待,对于异族将领带领北方节度使士兵,他们给的待遇非常低。

安禄山属下士兵,处于帝国战斗最激烈地区,工资却不到四川“剑南节度使”士兵的三分之一。

这样区别对待这下,安禄山手下的士兵,当然气愤啊?

(安禄山的谋划)

唐玄宗为何会如此做?

则唐玄宗的小心思有关,边疆节度使制度,虽然对于国家安全非常重要,但是与经济而言,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地区,如果耗费大量钱财,就是亏本买卖。

不如委任给安禄山,让他放手施为,用少量的军费,养更多的士兵。

初衷是经济谋划,可是却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唐朝如果给的工资够高,高过安禄山给的工资,军心还不会失去,可是唐朝给的工资不够,就给了安禄山收买人心的机会,本着谁给钱替谁卖命的人性惯性。

边镇节度使军队,不可避免成了私军,在节度使命令下,指哪打哪就成必然。

至于家国情怀,在现实利益面前,在无数胡人裹挟下,即便有也不再是心理负担。

唐朝就这样,因为扩张太快,太过强盛,饼不够大,利不够分,一步步让军人地位从荣耀变成耻辱,进而引发动乱。

后续的唐末节度使,还有五代十国动乱,应该算是军人阶级的集体反击而已,国家给不了的,我们就靠武力拿,武人横行之下,“城头变化大王旗”成了时代主流,又让统一天下的赵宋患上了“恐武症”,中国历史就此走向了文人时代。

姐姐,可以是电视呀哦,也是看电视上手机上网吧都有要想看什么电视都有呀?

其他朝代的禁军军官为何不敢像唐代指挥神策军的宦官那样篡权?

唐朝指挥神策军的宦官都是皇帝至亲至信的人,别的朝代,如宋朝,因有前车之鉴,皇帝对下面掌权的人都是极端谨慎怀疑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革职,篡权就更不可能了;另外,唐朝是宦官较为兴盛的时代,他们之间组织较大有秘谋有联盟,较容易谋权
我只知道宋朝的禁军。宋朝禁军将邻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其次宋朝的禁军实行更戍法,就是驻地经常改变,而且将与军分离。宋朝的禁军分2部分,一半在京师,另一半在外,达到内外相制的目的。以上原因就是差别了吧。只是个人拙见,希望有参考
照样有,汉代,晋代,南北朝,五代十国禁军都有篡权之事。
唐朝中期以后到五代,禁军首领 权利很大,严重威胁皇权。
宋太祖吸取历史教训,改革军制,一个军官不得久任一职,要定期调动。另外军队首领由文官担任,降低武将地位。
自宋朝到2009,再就没有出现军人干政的事情。
我们当今也实行文官统领军队的制度。比如在各级部队中设立政委,以牵制武官。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军人干政的事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96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跨考中国古代史研究生考哪所学校比较好西方有古希腊这样优秀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文明思想相比有何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