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不打而去北伐西征?首先,太平军不是不想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因为江南大营防守严密,难以攻破。其次,太平军之所...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首先,太平军不是不想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因为江南大营防守严密,难以攻破。其次,太平军之所以要北伐、西征并举就是为了牵制清军兵力,让其难以支援江南、江北大营,而西征只是为了开拓太平军的腹地,如果天京被攻破,则能转战西部,不至于被清军死死围住。
太平军自广西桂平县起义后,一路北上,试图攻破广西省城桂林,但久攻不下,于是继续北上,进入湖南后又试图攻破长沙,但再一次陷入同样的境地。后来在岳州缴获大批船只,于是太平军沿江东进,连克南京、镇江、扬州,而且太平军在北上并东进过程中大多是击溃了清军,没有对清军造成太多实质性的损失,因此当太平军定都南京十多天后,从广西赶来的追兵在南京外围的孝陵卫安营扎寨,即位江南大营。
孝陵卫依山傍水,是扎寨的绝佳之地,后清军陆陆续续派兵增援江南大营,极力阻断太平军东进,因为东边是浙江省,其赋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浙江也被太平军占据,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清军在南京南北方向都设下了大本营,企图组成包围圈,最后在一举消灭太平军。但太平军内部也有不少优秀将领,他们审时度势,作出北伐、西征并举的决定。北伐军由林凤祥 、李开芳带领,进抵华北,企图攻占清朝京城。西征军由翼王石达开率领,深入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开拓地腹地。北伐军和西征军都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总部攻破江南、江北大营赢得了先机,但后来太平军内部内讧,清军又重建了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军逐渐陷入危亡境地。
太平天国运动是重要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这场席卷半个清朝的运动持续了14年,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
另一方面,两次鸦片战争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深化中国内政这使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着不同于以往农民起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在五港通商之前,清代主要通过广州的一个通商口岸进行对外贸易,因此,山西、浙江等地的富商通常需要雇佣广西劳工,通过岭南山脉运输货物到广州,五港贸易之后,奢侈品商人有了更多的选择,长江非常发达,不再需要苦力来搬运货物,因此,大量的广西工人失去了工作,回到了家乡。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土著人民之间的纠纷频繁发生,第一土著人通常拥有土地和其他丰富的生物资源。客家人没有土地住,只好工作。然而,广西的五个商埠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危机,它们不得不崛起。然而,由于广西地理位置偏远,太平军早期参与土地不足,难以建立充足的基本地区和税收制度。
所以太平天国需要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突破,以避免清军的围剿直到太平军占领南京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形势才有所好,苏福省成为太平天国对抗清军的后方。
占据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运动有很多,刘邦起义、黄巢起义、朱元璋起义、李自成起义、洪全秀起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运动。而这这些运动中,只有刘邦与朱元璋起义都取得成功,开创了自己的朝代。
黄巢、李自成则基本是流寇式的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没有良性的政治架构,没有组织纪律严明的军队,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
但洪秀全比黄巢和李自成都完善,不仅有有根据地,占据了半个中国,而且有较好的政治架构,有指导思想,有组织纪律严明的军队。但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其实,我们从洪秀全个人的一个举动就可以看出他必定失败。那个举动呢?就是贪图享东、腐化堕落。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洪秀全自己也想走这条路。
公元1828年,洪秀全到广州参加考试,第一次落榜。
公元1836年,洪秀全二次落榜。这次落榜一个意外的收获是,他拿到了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
公元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落榜。三次都在童生试中的广州府试失败的洪秀全气火攻心,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他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6年后,也就是公元1843年春天,洪秀全再次参加了广州府试,但结果还是落榜。
结果六试不中的洪秀全一气之下说:“我不考了!”他写了一首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于是科举道路失败的洪秀全联合一帮失意文人,开始了自己的道路。
公元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公元1853年3月,太平军便攻占了南京,易名“天京”,洪秀全在此定都,定国号为“太平天国”,他自称“天王”。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咸丰帝坚决镇压,可惜清朝的直属部队八旗、绿营这些废物一败涂地。
不过太平天国从建都天京之日起,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的领袖人物丧失了进取心,开始贪图享受,最终失败。
据说当日志得意满的洪秀全入南京。洪秀全身着龙袍,坐一黄色大轿,轿顶五鹤朝天,十六人抬。轿夫皆穿黄马褂、黄帽。前队旗帜兵卫数百对,锣鼔手若干对,吹鼓手八人,各穿制服。天王轿后,妇女三十六人从行,皆骑马,手执日昭伞,最后拥兵卫者,不计其数。盖驱策万众,喧嗔数十里,俨然万乘之尊。
东王杨秀清率百官迎于龙舟中,带兵数十万,簇拥跪迎,旌旗蔽日。各官皆骑马,带兵勇为前驱。各王皆坐黄轿,轿顶一鹤,后皆有王娘及大脚妇数十人骑马从行。
可见其多奢侈。
而且洪秀全从公元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公元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这11年中他从未迈出天京城门一步。只有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探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其余时间都在他的太阳城金龙殿坐享荣华,其帝王生活的威仪和气派,是十分讲排场的。
为了适应豪华的铺张,宫内专门设典天舆1000人、典天马100人,还有典天锣、典天乐等。
还据说洪秀全府中有王后、爱娘、妙女以及姣女等以及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女司”,总计2300多人服侍。可见其是多么的腐化堕落。
所以,仅从这一举动,就注定其必然失败。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呢?
太平军不是不想打江南大营,实在是打不下来。太平军相对于清军有他的优势:机动性好,部队行军能力强,步兵野战能力强。而且天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供给不足,需要在能开拓的领域开拓。
1、向荣的军队
向荣的军队具有一般清军的基本特色,行军力差,野战不行。但不一样的是,万里转战,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向荣本身就是优秀的将领。可以说向荣的军队歼灭太平军不可能,但挡住还是可以的。
在南京丢失十二天后,向荣东进到孝陵卫,开始东边包围南京,也挡住太平军东下苏浙的道路。
2、太平军的尝试
在向荣占了孝陵卫后,太平军与其展开了一系列争夺。诸如南京外城土城争夺战。
在25日向荣占了土城后。27日计划在这里安营。当日城内四五千太平军杀出,营没有修成。在29日向荣亲自督战,太平军稍微退却。于是向荣逼城而营。
(南北封锁线)
之后围绕通济门、七甕桥、钟山进行一系列战斗,向荣整体占据优势,列营十八座。
3、太平军的西征北伐
太平军的东南被封死,集结在河南防御太平军北上的马队也调到了江北。待完成合围后,就又是一个永安。而且南京周围供给缺乏。
(太平军北伐)
再加上太平军自身的优势:擅长行军,擅长打运动战。
如果西征、北伐,则攻其必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作战主动。
之后的事实也证明,北伐的太平军牵制了清军大批有生力量。西征的太平军在湖北、安徽、江西取得很大成功,为太平军带来新锐力量。
(一破江南大营)
破江南大营、江北大营,靠的就是西征得到的精兵。(这点陶短房老师在其《1856》的书中说的很清楚)。
总结:在受到挫折后,自然更要发挥自身的长处,去攻击敌人薄弱且必救的地方,再用自己的机动性与野战能力,在运动战中消灭对方,赢得最终胜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