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昌塔诗词 求关于广州的诗词

发布时间: 2022-09-08 17:57: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81

关于广州的诗词:1.使至广州[唐]张九龄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赏析: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

广州文昌塔诗词 求关于广州的诗词

关于广州的诗词:

1.使至广州

[唐]张九龄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赏析: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工于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较出色地继承了汉魏诗歌的优良传统,骨峻神竦,思深力遒。

2.寄广州杨参军

[唐]马戴

甫方春景好,念子缓归心。

身方脱野服,冠未系朝簪。

足恣于生赏,无虞外役侵。

汀洲观鸟戏,向月和猿吟。

税驾楚山广,扬帆湘水深。

采奇搜石穴,怀胜即枫林。

怅望极霞际,流情堕海阴。

前期杳难问,叹息洒鸣琴。

赏析: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一说江苏省东海县或陕西省华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马戴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

3.送夏侯参军赴广州

[唐]贾至

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云海南溟远,烟波北渚微。勉哉孙楚吏,彩服正光辉。

赏析:贾至(718—772)字幼隣,河南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单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贾至生于官宦家庭。父贾曾官至太子舍人和礼部侍郎。

贾至早年曾跟从玄宗避安史之乱于蜀中,拜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将军王去荣因擅杀县令,依法当斩。但是,肃宗因惜其才下诏免死罪。贾至谏之,反对赦免王去荣。后被贬为岳州司马,又升为尚书左丞、礼部侍郎,代宗大历初年任兵部侍郎。大历七年,死于右散骑常侍任上。终年五十五岁。

4.送郑尚书赴广州

[唐]张籍

圣朝选将持符节,内使宣时百辟听。海北蛮夷来舞蹈,

岭南封管送图经。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

此处莫言多瘴疠,天边看取老人星。

赏析: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5.发广州

[宋]苏轼

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

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

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赏析: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描写扬州美景的作文

扬州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既有大名寺等千年古迹,又有瘦西湖的旖旎风光。到了扬州,就让人觉得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没有高楼大厦,但道路却特别宽敞。听了导游介绍,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扬州是座千年古城,不可以造高楼大厦的。瘦西湖本来并不叫瘦西湖,后来,杭州、扬州两个和尚在下棋,杭州和尚输了,因为这里的风景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相比之下,只是湖比较瘦长狭窄,故得名“瘦西湖”。其旖旎秀丽的风光曾触动过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也曾让多少古今中外的游客魂牵梦萦。曾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 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 湖上蓬莱”之称。 走进瘦西湖,就看见湖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来到了钓鱼台,从钓鱼台外面站60度角,从两个洞里正好可以看到五亭桥和白塔呢!二十四桥呈现在了眼前:二十四级台阶,二十四根石杆!真是与它的名字有合!传说,二十四桥是因为扬州有许多桥,才叫二十四桥的,这只是一个虚指而已。二十四桥景区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桥边樱桃花含苞待放,粉红色的花骨朵儿那么娇柔可爱,富有生机。上了桥,向远处眺望,五亭桥和白塔在绿树掩映下如诗如画。望向湖面,亭台楼阁的倒影在碧绿的湖水中依稀可见……扬州的美景可以说是江南风光的缩影,相比雄浑豪放的北国风光,自是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往返呢?

关于大雁的诗词

断肠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安庆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安庆,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以石油化工、轻纺食品、建筑材料、机械电子为四大支柱工业.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自公元1217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782年历史.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国初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

  1.基本市情

  1.1 区位交通

  安庆市位于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庆位于宁汉长江黄金水道之要津,是连接武汉和南京两大经济圈的中心纽带城市.历来是长江中下游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   因为军事战略如此重要和张英、张廷玉父子的极力举荐,所以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曾一度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这四个沿江城市并列为中国“长江五虎”城市.   安庆是安徽省“皖江开发”的重点工业城市之一,长江十大港口城市,是国家一级口岸,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轮和万吨油轮;公路方面,安庆是中国东西向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出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南北向大道206国道的交汇处,有多条高速公路在此汇合,同时建有安庆长江大桥.铁路方面,合九铁路贯穿境内5县(市),与大京九铁路相连.随着宁安城际建设的加速,合安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安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距离,将会被极大地拉近.增强了安庆与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之间的军事防御和经济联系.届时,通过陆路、铁路交通,安庆到南京仅需2个小时,到上海仅需4个小时.民航方面,安庆天柱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航线.

  1.2 人文历史

  安庆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应该建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了血腥镇压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并又“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支枪,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并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试举起“新文化”的旗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四年(1908年)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在安庆成为安徽省历史上第一个省会省市后,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作为省会配套设施诞生在这里.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黄镇、“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1.3 生态环境

  安庆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是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城北枕龙山,南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破罡诸湖,狮子山、凤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大龙山—石塘湖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林郁山静,幽雅肃穆,令人叹止;城南沿江岸建设的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内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菱湖公园与近年建设的莲湖公园、皖江公园、菱湖风景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近五平方公里,堪与杭州西湖媲美;建设在景区内的文化广场、黄梅戏艺术中心、邓石如碑馆、黄梅阁、血衣亭、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物,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先、陈延年等塑像,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8.26%,绿地率达35.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03平方米.但是,由于过去实行“牺牲环境要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安庆整体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比如说安庆的花亭大沟周边环境就很不好!

  1.4 自然灾害

  安庆防洪同马大堤

  安庆是全省旱涝灾害的次频繁地区(仅次于阜阳和正阳关).以某一旬出现旱为旱旬、出现涝为涝旬,平均每年有8~10旬的时间非旱即涝,占全年时间的22~27%,有5旬时间是大涝或大旱.一年内旱涝相连的年份占70~95%左右.一年内既出现大涝又出现大旱的机遇较多,约3~4年一遇.旱涝季节分布,干旱以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又次之,春季最少.水涝主要集中于夏季,大致从4月下旬到6月下旬都是涝多于旱,尤以6月下旬大涝旬多出大旱旬1倍以上.7月中旬后梅雨结束,旱明显多于涝.

  1.5 现任主要领导

  现任中国共产党安庆市委员会书记、安庆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安庆军分区党组书记:朱读稳   现任安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肖超英

  1.6 城市竞争力

  目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统计,安庆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安徽省居第6位.列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蚌埠之后.

  1.7 城市发展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大纲》就提出了大力建设安徽安庆市,并跨江发展建设双联市,形成规模与武汉、南京大略的城市,形成强大辐射,带动皖南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李鹏、朱镕基、回良玉、吴仪等先后视察安庆,他们对安庆的经济发展十分关心.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频发、市民经济创新能力不强、省会迁移而沦为地级市、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重新明确了安庆的定位,是全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集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安庆的发展,不仅纳入皖江城市带中的重要一轴,也纳入到面向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不过,现在安庆经济在全省较为偏后,与规划目标相差稍远,故实现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未来的安庆(大约10年以后),将逐步建成一个辐射皖鄂赣三省的产业布局齐全的跨江大城市.

  1.8安庆方言

  由于安庆地区地理位置处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带.因此,安庆地区方言存在地域的多样性.安庆区内方言既含有“楚语”、“赣语”、“江淮方言”的某些特征,同时又掺杂各种方言而汇成地区独有的地方色彩.

  编辑本段2.人文地理

  2.1 名称由来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潜山县有天柱山,是大别山脉的最高山,也叫万尖山,古时候是皖国,皖伯大夫的封地,天柱山也叫皖山(皖公山).汉武帝南巡封禅天柱山,称之为南岳,旧称衡山.山下的河流叫皖河(皖水、潜水),注入长江(皖江).山下之城,叫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2.2 建置沿革

  安庆府城古地图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庆元元年(1195年)“ 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考虑南宋边疆安全,为了阻止金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皖省省治).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单独建市,是皖西南(不包括桐城市)的中心城市.

  2.3 1949年后城建大事记

  1949年设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1951年安庆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辖.1952年安庆市由省直辖.1960年安庆市委托安庆专署领导.1961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   1949年设安庆专区,属皖北行署区.安庆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驻汤家沟)等8县.    1952年安庆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原池州专区所属铜陵、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至德(驻秋浦)、东流等5县划入安庆专区.辖13县.    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原由省直辖的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辖1市、12县.    1959年东流、至德2县合并为东至县(驻尧度镇).辖1市、11县.    1961年安庆、铜陵2市改由省直辖.    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将铜陵、贵池、青阳、东至4县划归池州专区.辖1市、8县.    1970年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地区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桐城、枞阳、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驻梅城镇)等8县.    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安庆地区辖8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庆地区,所属的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划归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6]59号)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由安庆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05]38号)批准调整安庆市部分行政区划: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宜秀区,将五横乡、大龙山镇和桐城市的罗岭镇划归宜秀区管辖.

  编辑本段3.行政区划

  3.1 市辖区

  市辖区名 面积(k㎡)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下辖街道办事处 下辖乡镇

  迎江区 207 24.42 246003 宜城路、新河路、华中路、人民路、孝肃路、建设路 老峰、龙狮、长风、新洲

  大观区 204 29.56 246004 德宽路、玉琳路、龙山路、菱湖、集贤路、石化路、花亭路 海口、十里铺、山口、皖河农场

  宜秀区 410 19.06 246003 大桥、菱北 杨桥、大龙山、罗岭、白泽湖、五横

  3.2 县

  县名 面积(k㎡)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下辖镇 下辖乡 政府驻地

  怀宁 645 40 246121 高河、月山、平山、三桥、小市、黄墩、黄龙、公岭、马庙、金拱、茶岭、洪镇、江镇(中国包子之乡)、石牌 雷埠、清河、秀山、凉亭、石镜 高河

  枞阳 1808 96.21 246700 枞阳、藕山、老洲、周潭、陈瑶湖、横埠、项铺、汤沟、钱桥、麒麟、义津、官埠桥、浮山 铁铜、凤仪、长沙、钱铺、白梅、白湖、金社、会宫、雨坛 枞阳镇

  潜山 1686 57.21 246300 梅城、王河、源潭、余井、黄泥、槎水、官庄、水吼、黄柏、黄铺、天柱山 油坝、痘姆、塔畈、五庙、龙潭 梅城

  太湖 2031 55.83 246400 晋熙、徐桥、新仓、小池、寺前、天华、牛镇、弥陀、北中、百里 大石、城西、江塘、汤泉、刘畈 晋熙

  宿松 2394 80.28 246500 孚玉、复兴、汇口、许岭、下仓、二郎、破凉、凉亭、长铺 高岭、程岭、九姑、千岭、洲头、佐坝、北浴、陈汉、隘口、柳坪、趾凤、河塌、五里 孚玉

  望江 1357 60.47 246200 华阳、杨湾、漳湖、赛口、高士、鸦滩、长岭、太慈 雷池、凉泉 华阳

  岳西 2398 39.86 246600 天堂、店前、来榜、菖蒲、头陀、白帽、温泉、响肠、河图、五河、主簿、冶溪、黄尾 毛尖山、莲云、青天、包家、古坊、田头、中关、石关、姚河、和平、巍岭 天堂

  县级市

  县级市名 面积(k㎡)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下辖街道办事处 下辖镇 政府驻地

  桐城(并入合肥经济圈) 1572 74.48 231400 文昌、龙眠、龙腾 双港、新渡、金神、孔城、范岗、青草、吕亭、大关、唐湾、鲟鱼、嬉子湖、黄甲 文昌

  编辑本段4.交通运输

  沪渝高速(G50)、济广高速(G35)、合安高速(G4212)、京台高速(G3)等高速公路干线、105、206、318三条国道和合九铁路在市境交汇,已建成通车的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和建设中的安庆长江铁路大桥,跨江与建设中的宁安城际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安庆——景德镇高速公路连接.安庆天柱山机场先期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航线,目前又在扩建之中.安庆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安庆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沟通三省并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纽带,是3000吨级海轮入江的终点港口.

  编辑本段5.经济发展

  5.1 概述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安庆作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又被省列为皖江开发的重点开放城市之一,社会经济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21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988亿元,财政收入达121亿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

  元.农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涌现了安庆石化、华茂、环新、海螺、全力、鸿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基础教育成为品牌,文化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通讯和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安庆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出口商品达200多种.

  5.2 地区生产总值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88.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3.9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8.57亿元.

  5.3 工业和建筑业

  2021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5.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8.6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75.4亿元;集体企业6.2亿元;股份制企业231.0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22.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145.7亿元.全市新产品产值72.7亿元. 全年石油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9%.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63.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2%;原煤生产下降10.4%,发电量下降3.4%.    安庆最繁华的商业街——人民路

  5.4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9.4亿元. 全年第一产业投资31.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408.4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69.6亿元.在投资中,工业完成投资402.6亿元;制造业投资360.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43.5亿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85.7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2.2亿元,商品房销售销售额85.1亿元.   “861”行动计划成效显着.全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新开工项目171项,总投资规模2161.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14.3亿元.

  5.5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7亿元.分城乡看,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0.1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8.6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90.5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3.4亿元;住宿业零售额4.8亿元.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建筑装潢材料类比上年增长27.5%,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7.1%,汽车类增长82.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3.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3.5%.

  5.6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21全年进出口总额68093万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2255万美元.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6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755万美元,当年外派劳务人员104人.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4.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93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6亿元.

  5.7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2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6亿元.全年财政支出161.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156.0亿元.

  5.8 经济开发园区

  国家级安庆经济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开发园区:安徽安庆大观经济开发区、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安徽太湖经济开发区、安徽宿松工业园、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桐城经济开发区、安徽怀宁经济开发区、安徽潜山经济开发区等.(石牌经济开发区申报之中.)

  编辑本段6.文化艺术

  6.1 京剧发源地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为庆祝乾隆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 京剧鼻祖:程长庚

  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叫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真是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进京,原本只为进宫祝寿演出而来.由于徽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整个舞台演出新颖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而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样,三庆班演完祝寿戏欲罢不能,就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三庆班的班主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三十岁,演旦角,擅长二黄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体干丰厚,颜色老苍,一上氍毹,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因此三庆班在北京越演越火.徽班在进京演出的过程中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使自己更加丰富,不久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他们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徽班进京开始了我国国剧――京剧的孕育期.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6.2 地方戏剧——黄梅戏圣地

  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据宿松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廖理南先生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和湖北黄梅县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历史上不少时候两县曾属同一行政区域.就是共产党创建初期,两县还属同一个党支部.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十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严风英是黄梅戏著名演员,真正唱活黄梅戏,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等.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江西赣州有什么风景名胜?

【八境台】 位于章贡两江交汇处。有“千里赣江第一台”之美称,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因孔宗翰《虔州八境图》和苏轼八境诗而得名并闻名于世。

【郁孤台】 座落于赣州城区西北的贺兰山上,距今10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年),台高14.1米,面积275平方米。“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因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而扬名海内外。

【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全长3600多米,雄伟逶迤,古城墙上保留数以万计的铭文砖,犹如一部历史巨著。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6.8公里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古树参天,丹崖绝壁,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生态景致宜人、文物遗迹丰厚、石窟艺术宝库”之特色。主要景点有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5大岩洞。存有唐代以来的石龛造像359尊,摩崖题刻 128品,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赣州浮桥】京九线上的明珠江西赣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名副其实的古宋城,被誉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博物馆。那逶迤的古城墙、壮美的八境台、高耸的舍利塔、闻名于世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现存最古老的县学堂文庙等等都无不留下古历史和古文化的韵味。然而,从宋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赣州古浮桥,更是这韵味中最能让人直接体验古代历史与现代文明的见证碑。

现存的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联起来,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知军洪迈所建,连接章江的两端,每天定时开启,以便来往商船通行。

赣州市三面环水,江面宽阔。在宋代就先后建造铺就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以沟通城乡。建国以后,西河、南河浮桥因修建了公路大桥而被折除,东河浮桥就成了现今赣州市的“国宝”级文物。

近千年的浮桥成为赣州市人的骄傲。每当踏上浮桥,不仅强烈地感受到古朴的历史,感受到古老的赣州人民勤劳智慧、追求科学、崇尚发明创新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在桥上欣赏着河边的洗衣女,钓鱼翁的英姿,城里人、乡下人进进出出,骑摩托车的、推自行车的、挑担的、背小孩的、走亲戚的、上学的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仑美奂的画图。这座800多年的浮桥,不知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战火硝烟。新桥变旧、旧桥换新、修修补补、历尽沧桑,似一位不屈不绕的老人,昂首屹立在章江边,并与市内的古朴逶迤的古城墙、壮观秀美的八境台、雄伟沉重的涌金门一道伴随着赣江的涛声,造福赣州人民,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成为赣州市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被誉为赣州的一绝。

让人引以自豪的浮桥。她不愧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见证、历史的缩影,更是古代勤劳的赣州人民智慧的象征。愿它能继续传承古今、造福人类。

【蒋经国旧居】 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工作和生活时留下的史迹旧址,保存完好的有:虎岗中华儿童新村、花园塘一号官邸、避暑山庄等。

【上犹陡水湖风景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距赣州市区70公里。湖内岛屿星罗棋布,风姿绰约,沿湖四周,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湖中烟波浩渺,与水上人家构成一幅天然油画。湖北岸有国家一、二类保护树种1700多种。湖下游有中国第一座坝内式电厂。

【上犹客家第一漂】 五指峰峡谷漂流地处五指峰风景区,距章贡区99公里。漂流河道全长5公里,自然风光旖旎,共有36个险滩,全程激流勇进、目不暇接、有惊无险。五指峰峡谷漂流是全国唯一无需桨划又无排工的双人皮筏漂流点,自由自在、随波逐流,又因其他地处客家人文荟萃的上犹县,所以被誉为“中国客家第一漂”。

【上犹五指峰风景区】 距县城70公里。有被称为“赣南屋脊”的齐云山,有数千公顷的原始森林。有奇特的石、崖、瀑、树、泉、雾。可谓曲径通幽,步步有景。

【崇义阳岭森林公园】 距崇义县城3公里,海拔1260米,面积15平方千米,负离子含量每立厘米达3万单位,最高达19万个单位,被称为“天然氧吧”。内有龙吐水瀑布、云隐寺、乱石迷宫、仙女牧羊等景点。

【崇义聂都溶洞】 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罕见的大理石溶洞群。有22个溶洞,洞洞相通,形态各异,洞中石壁上至今留有朱耷等人的墨迹。

【大余梅关古驿道】 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赣粤边界。秦代在此设关,唐宰相张九龄开辟驿道,有南方“丝绸之路”美称,古道两旁梅花众多,有“梅国”之誉。曾有“南枝凋零、北枝始开”之奇特景免。陈毅元帅曾在梅岭打游击三年,写下了《梅岭三章》著名诗篇。主要景点有梅岭桥、梅岭驿馆、千年古枫、梅关关楼、梅林等。

【大余丫山景区】 省级森林公园,面积300余公顷。主要景点有:灵岩古寺、灵芝飞瀑、飞云石、千年铁树、双秀峰、龙山瀑布群。

【于都红军长征第一渡】 1934年10月18~20日,中央机关、中央军委、红军总部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会昌汉仙岩】 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豫、闽、粤三省交界处。相传“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得道成仙于此。主要景点有:白莲地、僧帽石、罗汉石、玉笋峰、九曲登门道、会仙亭、一线天、鹞子翻身等,崖壁上还保存有历代题咏。

【瑞金叶坪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 1931年11月7~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旧址于1953年修复开放。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塔、公略亭、博生堡、碑廊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 中央执行委员会是于1933年4月从叶坪迁到这里。在这办公和居住过的委员有毛泽东、徐特立、谢觉哉等人。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1934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从这里迁驻云石山。旧址于1963年按原貌修复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金红井】 位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东南约20余米池塘边。1933年9月,毛主席带领干部群众开挖了这口井,1956年对外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主力红军长征后,大礼堂被敌人拆毁。1956年按原貌重建,并对外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金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 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沙洲坝迁到这城。在这里办公和居住的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部分工作人员。 1934年10月,中央领导机关编为中央纵队从这里开始长征,故被称为“长征第一山”。旧址原为“云山古寺”,1960年维修和陈列开放,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瑞金罗汉岩】 位于瑞金市东北处的陈石山之南,距市区20千米,景区面积为10个平方千米,海拔500米,属丹霞地貌。为江西省境内十六大名山之一,1985年省人民政府颁布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地之一,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瑞金密溪古民居】 位于九堡镇密溪村,明清建筑,罗台山故居、东门街古驿道、牌坊、三会庵、节孝坊、罗氏宗祠、古戏台等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观赏价值。2003年7月9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石城通天寨】 距县城7千米。主要景点:石笋子骨、仙人犁田、七仙观海、船舷崖、黄峰吊数、钟鼓舞狮。

【宁都翠微峰】 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20余平方千米,以“金精十二峰”为中心,集险峰、奇岩、怪石、幽洞、秀水于一体。明末清初,“易堂九子”隐居山顶设堂讲学。

【兴国将军园】 位于兴国县城南大门,将军园主要由将军馆、将军广场、大型群雕等部分组成。将军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屋顶是红军八角帽造型,展厅和大门由镰刀、斧头形状构成,利用图片、实物、文字等形式,再现兴国籍将军们的英勇事迹;将军广场按长征路线进行规划,广场安放了高5.2米的毛泽东主席汉白玉雕像、朱德司令员雕像、陈毅元帅雕像以及兴国籍54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的雕像,并用12块奇石分别雕刻肖华上将所作的12组长征组歌。大型群雕由土地革命战争中主要由兴国儿女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的三面军旗雕塑及群雕组成,群雕正面是五次反“围剿” 的战斗场面,背面是兴国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和被临时中央政府授予“模范兴国”奖旗的动人场面。群雕长23.179米,象征兴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23179名,高8.5米,象征兴国人民在当年有8.5万人参军参战。

【兴国潋江书院】 位于兴国县城横街小井头,为清代古建筑,1929年4月,毛主席在潋江书院举办“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1930~1934年书院成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书院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组成,占地面积4903.08平方米,属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宝石仙境风景区】 位于兴国城北13千米处,景区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系京九铁路旅游线上一个独具特色的集丹霞地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山水风光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区内自然形成宝石寨、八仙岩、东(西)井、宝石仙境、世外桃源、梦幻西天、凤凰岭、天鹅湖等八大景区120多个景点。

【兴国三僚村】 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休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赣县白鹭民居】 建于宋繁盛于明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保存大量古代居民及祠堂庙宇建筑。

【安远三百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由300多座山峰组成,总面积333平方千米,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水的源头。主要景点有东江第一瀑、九曲十八滩、三叠瑶池、知间泉、天印奇松、福鳌塘、高峡飞虹、将军椅、双乳峰等。山下建有温泉宾馆,全市最大的温泉泳池。

【安远龙泉湖】位于三百山西北部的县城东北郊。总面积0.33平方公里,林茂山幽,山下湖水碧波荡漾,历来是游客踏青揽胜,登高怀古的好去处。1943年,蒋经国先生曾在此避暑三个月,在龙泉山道观手书“行怡避暑”字匾。主要景物景观有龙泉书院、龙泉湖、九曲桥、湖心亭、游泳池、龙泉湖宾馆、万寿宫等。

【寻乌县青龙岩】 位于寻乌县与广东平远交界处,由山水、岩洞、寺庙组成,风光秀丽,100余个岩洞或鉴孔连接,或天桥相通,岩中寺庙香火鼎盛,景区内的温泉水质极佳。

【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3A级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森林公园、江西省自然保护区。位于崇义县县城南郊。距南昌467千米,距赣州77千米,距广州507千米。阳岭古称观音山,后因享誉海内外的明朝大理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剿匪立县,为纪念王阳明,改称阳岭。

阳岭公园总面积1万公顷。秀峰36座,主峰海拔1295.5米。峰峦叠嶂,古木参天,珍禽异兽群集,飞流瀑布9处,泉甘溪曲,藤古树珍,四时花木广布。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测定阳岭空气负离子平均值高达9.2万个/立方厘米,其中兰溪瀑布区最高值为19.2万个/立方厘米,为中国之最,被人们誉为“天然大氧吧”。云海、兰溪、奇石、雨林、杜鹃、竹海是“阳岭六绝”。主要景观有阳明湖、兰溪沟谷雨林、云隐寺、万寿岩、阳岭之巅、十万亩竹海等景点,并建有三星级涉外酒店氧吧山庄和配套景区服务设施,是会议、疗养、观光、休闲、回归自然的新兴游览胜地。景区内每年4月28日至5月7日举办阳岭旅游节、中华绿谷养生论坛,9月举办美丽村姑旅游形象大使大赛。

【上堡梯田】 位于崇义县西部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上堡景区,有近万亩高山梯田群落,是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距离崇义县城50千米,距赣州市127千米,梯田依山势开建,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在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气象万千,收获期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又给梯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是客家人长期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见证。

【七星湖景区】 位于崇义县横水镇、杰坝乡境内,距崇义县城15千米,距赣州市92千米,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水面大、湖弯长、水质优、植被好而出名。 2666.67公顷水面,连绵80千米,有“九十九道弯”之称,湖内有石鱼、武昌鱼、桂鱼、鲈鱼等众多淡水鱼种。八十里湖湾的中部建有七星望月度假村,有水上竹屋及水上娱乐、休闲设施。开设划船、垂钓、滑水、冲浪、孤岛狩猎、夜捕石鱼等娱乐项目,被誉为成功人士的“生命加油站”。

【聂都溶洞群】 江西省24个重点旅游风景区之一,位于崇义县城西南52千米,距赣州市127千米。《山海经》称“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澎泽西。”境内岩洞星罗棋布,幽深莫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仙鹤岩、罗汉岩称奇。仙鹤岩内一对仙鹤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系岩内钟乳石滴水数万年形成。罗汉岩洞内怪石嶙峋,洞道纵横,石笋、石柱陆离丛生,内有天然形成的18尊罗汉,鬼斧神工,形象逼真。主洞内有地下阴河,水声呜咽,每到春季水势浩大。1981年冬,罗汉岩壁发现了享誉海内外的明代遗民大画家朱耷(即八大山人)生前留下不多的遗迹——墨书题壁诗,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梅关风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大余县城南10千米处的梅岭山麓,从323国道(或赣韶高速)转景区公路可达。是一处集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红色旅游为主,融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怀古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型综合景区。

景区内悠悠古道穿关而过,淡淡梅香扑鼻而来,红色故事传奇动人,“形胜、路奇、梅香、地灵”的梅关景区融合“古、红、绿”三色旅游资源。风景区所在地——梅岭,又名大庾岭,海拔746米,地势险要,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是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岭南岭北气候迥异,造就了世界称奇的“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观,吸引了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王阳明等许多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咏梅诗篇。岭上梅关为宋嘉佑八年(1063)所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穿关而过的古驿道,为唐开元四年(716)内供奉张九龄奉诏凿修,并在驿道沿途兴建驿站、茶亭、客栈、酒馆等,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官轿、商贾的货物及海外诸国的贡使,都经此道,被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了《登大庾岭》、《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英雄诗篇。景区规划面积3.01平方千米,景点20余处,主要景点有精品梅苑、仿古民居一条街、民俗中心、庾将军祠、千亩梅林、云封寺、陈毅隐蔽处等景观景点。1991年、1992年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大余梅关古驿道赏梅节”。

【丫山风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大余县城东10千米处,323国道从丫山山脚穿过,经景区公路可直达丫山腹地。是一处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观和寺庙等人文景观构筑而成的综合性景区。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历史悠久,古时即以佛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

景区地属中原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最高峰丫山(又名双秀峰)为906.2米,森林植被复杂,植、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中植物660余种,野生动物116种。景区森林呈原始态,林深树密,秀木参天,山色绮丽,万花舞莺,空气清新,四季景色各异,生态环境优越,是一处自然风光绝伦的风景名胜地。景区以灵岩寺而闻名,灵岩寺与广东南华寺一脉相承,始建于南唐,清乾隆盛世加以扩建,殿宇最为宏伟,咸丰八年(1858)寺毁于兵乱,光绪十六年 (1890)经僧人普云、普会募化重建,文革时被毁,1-9-8-9年到1994年9月历时6年重修完成,1982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呈台阶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落,是“江西有数,赣南为盛”的佛门圣地。景区内大小瀑布20余处,最高一处近60米,恰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景区规划面积6.0平方千米,主要有百亩高山茶园、客家村寨、石门湖水上乐园、原始次森林等众多景点。进入景区,到处可见溪流淙淙,到处可闻泉水叮咚,看飞瀑天降,闻鸟语花香,听古寺钟鼓,看农家牧归,一派江南山林水乡的清秀妩媚,可谓是深幽、览景、怡清冶性的观光好去处。

【牡丹亭公园景区】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位于县城东部东山之麓,章水之滨。323国道可直达景区。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

景区规划面积3.2平方千米,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牡丹亭公园景观以历史文化为背景,构件精巧,相映成趣,艺术地再现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园内秀木参天,倚山环水,花草丛簇,亭阁雅美,景色怡人。全园布局结构分五个游览区,以后花园游览区景致最佳,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玉池精舍、梅花观、丽娘冢等景观。其中牡丹亭为园中十景之最,始建于明代之前,明清时名冠江南,历尽沧桑,屡兴屡废,景点为1996年重建而成。文因景起,景由文传。由于《牡丹亭》曲文的传唱,大余牡丹亭名扬海内外,杜丽娘与柳梦梅那由生至死、死而复生的情缘传为佳话,汤显祖也以此曲而流芳千古。为纪念汤氏,恢复这一名胜古迹,1987年决定重建牡丹亭公园。主要景点丽娘冢,为《牡丹亭》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坟墓,坟前有梅树数棵,相传丽娘是在梅树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遗言死后要葬于梅树下,“守的个梅根相见”;梅花观,为临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戏剧中的许多情节都发生在这里,《牡丹亭》剧中《闹殇》、《旅寄》、《拾画》、《还真》、《魂游》、《幽苒》、《旁疑》等所发生的故事都与梅花观有关。年内正在规划建设“景之佳,为西江衙署冠”的南安府衙及汤显祖纪念园等景点。

【“世界钨都”景区】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景区由雅丹沙漠城及地下迷宫等景点组成,是独具特色的“钨都”地质游览景观。大余因钨矿资源蕴藏丰富,被称为“世界钨都”,尤其以西华山钨矿为代表的“世界钨都”矿业资源景观举世闻名。雅丹沙漠城,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处的灯芯桥附近,距323国道500余米,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蚀余景观,也是江南独一无二的一大奇景,由西华山钨矿为主的选矿废弃的尾沙组成,由于年深月久,尾沙越积越多,又经过长期风侵雨袭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峦”、“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龙摆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犹如进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细沙中享受“沙疗”乐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宫,位于县城西北9千米处的西华山钨矿总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钨都” 的中心矿区,经过近百年的开采,井下采矿坑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形成一个庞大的矿井群,犹如一座地下迷宫,游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矿山小型电动车进入“钨都”心脏,观赏这个如梦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质科学的神奇,领略“世界钨都”的博大。另有地质标本陈列馆等景点,是一处集地质考察、探险求知、地坑神游为一体的钨都工业文化旅游景区。

【河洞温泉漂流景区】 赣州市十大特色旅游景区之一、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大余县河洞乡热水村内,距县城35千米,有县际公路直达景区。是江西省唯一的集温泉、漂流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景区。河洞温泉因山前常年涌冒温泉,故名“热水”。关于河洞温泉当地民间歌谣曰:“河洞热水真奇怪,仙人烧水不用柴”,常年水温在 35℃~43℃,水质富含硫水物,无明显硫化氢气味,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化验表明,温泉水属优质医疗矿泉水,具有净身、提神、解困和治疗各种关节炎、皮肤病等作用。蒋经国任赣州专员时,曾到温泉沐浴,浴后嘱河洞乡公所建一浴亭,以供村民泉浴,至今保存完好。“章江源头第一漂”,因位于章江最上游而名,漂流两岸绿阴婆娑、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水清见鱼、景色幽雅、激流险滩、白浪飞溅。艇在河中漂,人在画中行。漂流间历九处急流险滩,全程约6千米,漂流时间约需70分钟。景区集自然风光、寻奇探险为主的融医疗、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度假休闲型景区。

【瑞香花卉观赏园】 “中国瑞香之乡”、大余花卉旅游示范点。位于大余县西南城区,323国道旁。是一处集基地、市场、观赏为主融花卉、园林建筑为一体的休闲观赏型景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独有的单品种花园。金边瑞香是世界园艺三宝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姿、色、香、韵具佳而闻名海内外。大余栽培金边瑞香历史已有千年,以前都是庭院式小规模繁育,仅供亲朋欣赏,1992年开始大规模繁殖,走向市场,1996年被誉为“中国瑞香之乡”。金边瑞香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许多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载:金边瑞香是治疗胃腹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咽喉肿痛、风湿、疮伤和无名肿毒等疾病的特效良药。瑞香园面积7.6万平方米,交叉的两条4米宽沙石路将花园分割成7大片,拥有苗株100万盆,分栽品种有宽金边瑞香、窄金边瑞香、毛瑞香等几十个品种。由瑞香园带动城镇居民利用庭院种植的瑞香已达1000万余盆,成为了大余新的人文景观。近年,来参观观赏瑞香园、购买金边瑞香的游人络绎不绝。

【通天寨】 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位于石城县县城东南6千米的琴江镇大畲村境内。景区山石险峻,峰峦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个地形中间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在方圆2千米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仙人犁田、钟鼓石、黄蜂吊薮等自然和人文景观30余处,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该山由上白垩统南雄组(k2)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所构成。该组红层倾向E或SEE,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经专家论证,景区内"仙人犁田"的岩面龟裂状地貌为全国罕见,通天寨南部的九寨温泉储量大,水温常年保持在56℃左右,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医疗、沐浴、保健的优良用水。

从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最好一天不要超过两天的)?

从化下面好几个小镇,弄的美丽村镇还不错:

1、温泉镇

温泉镇的温泉远近闻名,又名流溪河温泉,以水质好、水温高、泉景佳为著的从化温泉被人们称为“岭南第一泉”

温泉旅游区里面有:天医处、天湖旅游区,温泉镇苏东坡纪念馆等

2、鳌头镇

鳌头镇西塘村全力打造的西塘文化小镇,2021年将建成我区美丽花海的童话小镇。

鳌头镇村存公祠,存理李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鳌头镇象新村下塘自然村。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8),民国三十二年重修(1943),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三间三进,总面阔12.8米,总进深37.65米。建筑占地面积481.92平方米。结构完整,墙楣壁画技法中西结合,诗词和壁画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记录了祠堂的历史和日军侵华的史实,颇为珍贵。

文昌阁,从化小坑文昌塔始建于明代末年,是由小坑村刘姓乡亲出资修建的。坐东向西,为平面正方形阁状砖石结构,用塔身边长6米,三层楼阁通高23米,四角攒尖琉璃宝珠顶,第一层塔室供奉文昌君塑像,第二层供奉财帛星君,第三层供奉魁星神像。青砖外墙摩沿对缝粘砌,表层抹灰浆,每层均突出短浅起升状的围檐,贴有绿彩琉璃瓦。围檐上下的塔墙墙体皆绘饰花卉图案,两端朱红博古,其中有阴刻的砖雕故事图画,还有阳刻的花纹图案。对衬四方形塔体为四面斜瓦顶,塔顶坡度平缓,四脊头均立有垂兽。

3、吕田镇

吕田桂峰李花闻名广东,桂峰村地处流溪河源头,这里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大氧吧。

还有广州抽蓄水电站,特色麻莲小镇,流溪河源头等。

尽在美丽村镇。

黄圃镇有哪些景点

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2021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景点如下:

第一节 现存古迹

1、海蚀遗址

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鰲山村石岭片,魁楼岗(东坑大冈一带),占地2500亩。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而且更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期至新世纪之前海蚀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海退之后,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变成为山脚一带连串的岩洞。石岭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质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岩灰层。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两百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它是继广州七星岗古海蚀崖之后,广东境内第二个作过水准测量的古海蚀崖,对研究新世纪、乃至更新世纪海蚀时是否存在高海面这一世界级地理学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黄圃镇这独特的海蚀遗址正在大规模地保护开发,建设一座广东最大的海蚀遗址公园。黄圃人胡振光(飘色艺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诗一首。咏海蚀遗址公园建设:浑浊初开历万年,乾坤不老斗星迁。移山倒海惊龙殿,唤雨荡虎渊。滴水巉岩雕瘦石,穿云天狗走灵蜓。魁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2、鰲山古迹群

在今黄圃镇鰲山村南约坊和北约坊一带,有多处古迹。其中,有三十六级古石径道、宋代古码头遗址、古祠堂群、古青砖屋群、北极古殿、社学庙及北约观音大庙等。

三十六级古石径道位于鰲山村南阳里门口往西途经社学庙、北极殿(北帝庙),沿饭盖岗拾级而上至山腰,顺坡而西下,与灵会后街连接而通往黄圃。全长390米,宽1.1米。是一条始于宋代的数百年的古石径道。

3、百龄流芳牌坊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建于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额正面是石雕阳刻楷书字体“百龄流芳”,上方嵌有“圣旨”二字。石雕背面则镌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荣”字样,正背两面字体对称,图案统一,气宇轩昂。

牌坊为该村百岁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岁)受清代皇帝所赐,现乃屹立于其玄曾后裔何祥吉之居家门前。

何祥吉现任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圃镇烧腊商会常务副会长,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镇一村热心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

4、夫妻古树

黄圃镇镇一村北头岗西边山坡(今镇一村北头正街六巷尾)有一株生长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该古樟树在地面处分生长成两株两人多方能合抱的树干,可能是早期主干断折而长出的两个侧枝。2003年经中山市林业局专家鉴定,认为该树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樟树。保护发证编号为第14号,当时测量树高18米。树冠21米,中间并寄生了一株小榕树。2006年黄圃镇政府进一步对树保护,刻意把寄生的榕树剔除,确保古樟树茁壮生长。

5、旧城区“社头公”

黄圃镇北头坊(今镇一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村民为保出入平安、常年顺景,在村头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一社头公,而社头公一种是建在河涌边作丧事请水(俗称买水给死者洗身用),称作买水埗头。一般属社头公内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内请水。如现在的“北潮社”(三队),还刻有“北振文坛运,潮探水部源”。“逢源社”(一队)“逢旺安居歌盛世,源丰乐业庆升平”。“拱北社”(二队)对联为“源运趋地脉,利物表神功”。还有(四队)“汇源社”共四个。另一种是根据村内的路、街走向而建,属“护卫式”,如:安宁社、复兴社(四队)、丰隆社(三队)、镇安社(六队)、平安社(五队)。各社头公的规律大部份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无瓦遮头”。据78岁老人李作平讲述,为因“社头公”太偏保当地人间,受到天上玉皇大帝之惩罚,所以不得有瓦遮头,还受北风吹袭。而社头公却竭尽所能、不管雨淋日晒,北风袭身,尽忠职守,护卫一方,以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深受各村民爱戴和崇拜,后人在初二、十六定为土地社公诞,相传至今。除此之外,“社头公”还遍布黄圃旧城区。

6、天主教堂

黄圃天主教原属澳门教区,解放后属江门教区管辖。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黄圃行医的受西方教育较深的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原黄圃大滘村一队的部分人家。黄圃天主教会始于清朝末期,当时有2名法籍传教士,教徒20余人。日寇入侵黄圃后传教士出走教务中断。1945年日本投降后,肇庆人李磐石因毕业于澳门而受派到黄圃传教,使黄圃天主教会得以重开。当时无固定教堂,辗转于北头坊农家一带活动为主。解放后始定居于三社坊上街(原镇中学后面)的一间政府土改没收的公房改建而成。“文革”开始又因横扫封资修牛鬼蛇神而中断。1977年“文革”结束后得以恢复,设教堂于南边街。以后教会信徒不断扩大,1993年新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于南坑社市场侧。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会重大节日,教徒们都前来礼拜和聆听教经,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结婚等也到教堂举行仪式。黄圃天主教会现有教徒约130人。

7、革命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碑座落于群蜞岗,建于1949年,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墓。1963年扩建为陵墓,占地面积121平方米。1969年重建,陵墓呈圆形,直径27.5米,为烈士骨塔龛,装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及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遗骸。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镌有48位烈士事迹志铭。在80年代,政府再斥资数十万元,扩建烈士陵园,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后面分别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铺设了梯级,在路中央筑起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混凝土结构的牌楼。现在,烈士陵园已成为一座公园,是黄圃人民凭吊烈士和休憩的去处。

第二节 残存古迹

1、鰲山书院

位于黄圃镇鰲山山麓下的塘边街松排路尾。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鰲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是二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阶,两旁盖有书房,共有八座。书院后座为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公。鰲山书院建成后,为封建科举培育人才,如嘉庆年间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的郎中关献璐、武举何在芳;光绪年间的进士何文耀、举人孔广霖等,皆出于此书院。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鰲山书院曾开办过女子学校。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设过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为惠正小学的校址。新中国成立后,鰲山书院成为黄圃区政府所在地。后由于不断改建,原来鰲山书院的面貌已大为改变。

2、留春圃

原位于三社坊的私家园林。建造人为刘东序。刘东序为大黄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为人有骨气,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屈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顺德县大良,游览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后经曾孙刘兆文不断扩建,更具规模。以亭台楼榭为重点维修、扩建对象,内部装饰更是精心布置,书画、诗词,遍布各个亭台楼榭、大屋等处,给人一种书画世家、长盛久远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临河正门两侧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门上横额书“留春圃”三字,是黄圃第一之名胜游览之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犹存。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几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大门口左右两侧有两株10米多高的桄榔树(假槟榔),从远处即可望见。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园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现辑录留春圃园内几组诗联以供欣赏: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横批:竹笑花嬉。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横批:中通外直。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闸门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钧游到处洽三春。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由此可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是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屈东序的后人恩、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七八十年代,由于子孙分家建房需要,园中景物逐渐消失。

3、逸圃

三社下街逸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为刘氏另一宗支十三世祖(绰号大头回)所建。逸圃是旧时黄圃镇内仅次于留香圃的一处私家园林住宅。早前建有一座大屋,两层木楼,大屋内二楼后面一间大楼,前面是窗楼,两边有走廊,大屋后面右边建有门廊,设有门口出入(称后门),左有一间大睡房,中间有一个小花园,种有花草树木,有一假石山。整间大屋总面积约有400多平方。到1945年间,其子刘告训再买入“行山祖”的地块,约近400平方,在旧大屋左边新建了一座两层楼房,新旧屋之间有一条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园处建有一道圆拱门。新屋约有130平方,后花园约有250多平方。花园中间建有一座八角亭,四周种满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十分阴凉,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门口,横过石街路便是河边,建有一处方石彻成、约6平方米的下水埗头。埗头平台临河而立,涨潮时常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很适宜游泳时作跳水台,村民习惯称此为“大头回埗头”,而且此处河面较宽,岸边有四株南洋大楹树,春夏之交,绿叶红花,涨潮流水,吸引无数来此游泳消暑之人。

4、古街道闸门

鰲山村原有九个古老闸门,分布石岭有7个,岗东有2个,以岗东“北约通津”最大。它们分别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一、石岭的古老闸门

1、石岭上街承恩社头旁边建有“天半朱霞”闸门,用双隅青砖彻到顶头墙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横放的白麻石阴刻“天半朱霞”四个大字楷书,字高20厘米,匾长2.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们称为生闸门,入村必经之路。据风水先生说:人到村闸门抬头一望“天半朱霞”门匾,便知道该村大部份(75%以上)姓刘氏的。读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吗?

2、石岭下街北面在兴隆社头旁边建有“别有天魁楼”闸门,双隅青砖到顶,墙身高5米,亦无盖瓦顶。中间横放着一块白麻石,用阴刻楷书“别有天魁楼”五个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长2.4米,高0.36米,厚0.13米,当地人称为死闸门,凡是丧事必须在此门通行。

3、石岭中街北侧处建有一个“石岭”闸门,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无瓦盖顶,中间摆放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阴刻着“石岭”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经过百年的风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此石现存放在石岭承恩社头旁侧。1997年冬重凿“石岭闸门”四个字在横边上。

4、原石岭下街中段(卫生站旁侧)曾建有“天台古道”闸门,是通往仙庙必由之路,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占地10平方米,中间横放白麻石阴雕“天台古道”楷书四木大字,石长2.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5、石岭下街南,在南安社头旁侧建有“清平里”闸门,双隅青砖彻成,墙高5米,中间夹放一块白麻石,阴刻着“清平里”三个楷书字,石长2.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闸门东面连接社头,西面围起一座双隅青砖(25厘米宽白灰路)围墙,墙高4米把承恩社、石岭社、兴隆社连贯起来,每隔适当距离留有三到四个一尺见方的窗口,用作防御盗贼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托盛枪枝的平台。围墙有数百米长。

此外,在刘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现泰和腊味厂脚下路旁各有一座用糯米饭、蚝壳、盐、泥土混合拌匀椿实的古老泥围墙闸门。墙身高4米宽0.4米。

二、岗东建有两个古闸门,一个在南约,名叫“南阳里”一个在北约,名叫“北约通津”。

1、“南阳里”闸门位于南约储南潘公祠后面,占地10平方米,用双隅青砖彻成,闸门高5米,盖金字顶有瓦覆盖,中间夹放白麻石一块,长2.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阴刻着“南阳里”楷书三个字,字高20厘米,人们称它生闸门,嫁娶坐花轿必由这闸门进入。亦是由黄圃入岗东必经之路。

2、“北约通津”闸门位于兴东下街22号苏添宗屋旁(见证)是鳌山村古代最大的一个闸门,建筑占地40多平方米(23块瓦坑木楼)二层高,高度2丈2尺。上层楼满阁楼板,楼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铜笔等,楼东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摆放一把木梯。全闸门都用三隅青砖瓦顶砌成,檐下标画各色彩画。下层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铺贴,闸门高度5米,中门上方横放“北约通津”四个石刻大字,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岁末,白麻石长2.46米,宽0.6米,高0.1米,阴刻楷书而成。每个大字高、宽均为34厘米,闸门有7个柱墩孔,与地面麻石柱墩孔对称便于外贼入侵时套上杉柱,外人不能进入。闸门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柜一个写“岗东北约坊水柜”。柜槓两枝。闸门东面是男人冲凉埗头,7米长双隅墙青砖彻成,墙身高2.5米。闸门西面衔接用糯米饭、蚝壳、食盐、泥土椿实坚固的围墙,泥墙高3米,宽0.4米,长80多米,由三步塘边至岗边山脚。中间有两到三个一尺长、宽的窗孔,用以作为防外盗贼如入村或与外村宗族械斗时驾枪的平台。坊中人称此闸门为“死闸门”。

上述闸门,大多不存,唯一剩下一块“北约通津”牌坊,现存于观仙路入鰲山村北约坊路口,成为黄圃闸门的唯一见证。

5、拎鸡桥

黄圃有一座桥名叫“拎鸡桥”,横跨黄圃涌,位于黄圃涌南边街中部旧竹织社旁边,此地旧称“中度”。原来对甫街的人到南边街靠搭渡艇过河,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一木桥,称之为“拎鸡桥”。“拎鸡”是地方语言,指其活动支点可扭转的意思。

拎鸡桥总长约30米,南北向,贯穿南边街和对甫街,每边有约12米固定引桥,引桥桥面1.5米宽,用红杉木条铺成。中间桥孔可拎转的桥板约6—7米长,1.2米宽,由三条40厘米宽,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桥墩用16条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涌底,支撑引桥和桥墩。在靠南岸桥板下2米左右安装一个大转盘,采用几个圆铁球作滚动盘,转盘扣住中间桥板的四分之一位置,末端吊上三百余斤重的大麻石,转盘旁有一个平台,用来站立推动桥板的人,桥板不转动时搭至北面桥墩上。中孔桥板转动时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转)。

当高大的船只(当时主要是运载稻谷的木船)通过时,站立在船头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转的桥板推(拉)到西面,当船只通过后,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桥板反推转东面,使桥面复原而让行人过桥行走。

“拎鸡桥”由于无专人管理,且构造粗糙而逐渐运转不灵,只运行了4—5年时间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这时过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桥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一边,待船只通过后再推拉恢复原桥面让人通行。直到1970年建成现在的水泥桥,但“拎鸡桥”因其独特的结构使用而使坊间人印象深刻,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6、通里桥

通里桥约建于乾隆年间,距今300年左右,是黄圃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壮观的石桥。原址在黄圃永直街口,横跨对河新基北街口。一直以来,通里桥是黄圃人出行顺德容奇的必经之路。该桥于1996年黄圃镇复盖新基涌作道路通行时被拆除,现仅余路旁牌坊,石块为私人所收藏。

该桥为石桥。水下至桥底用长方形石块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一大横石条承托桥面,桥面由五条石并拢而成,桥面长有六米多,宽有两米。桥边条石两侧面都刻有“通里桥”三个大字。通里桥位于永直街一边有一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宽有两米六十分左右,破败不堪,后由侧邻住户刘伯康先生耗资五千多元修复一新。门楼上方正面写有“通里桥”字样,背面写有“万里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里桥牌坊的旧貌,也保留了黄圃人对通里桥的留恋。

通里桥所在的张沙咀(地名)一带,是清末民初黄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滩,其岸边一带是农贸集散地,农历逢三、六、九设圩市于此。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艺林”药材铺,有米机、杂货铺等商铺。通里桥成为旧日黄圃镇的一个地标,虽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黄圃人心中。

7、水运码头

建国前,黄圃还没有筑围堤建水闸,镇内的枪海涌张沙咀地方乃四河交汇之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枪海涌往东可出新沙海,往西可达南头将军村和大滘,北至镇一村。1920年前的江门渡和大小客货运船只都停泊在此,故此张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

当时货物运输靠人力摇摆浆橹、借助风势吹张风帆作动力。至民国期间始有火船动力驱动。人们短途出外则要乘坐“经济艇”。艇家一前一后划,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则一日半朝,远则两日三朝方可到达。艇家还要为客人做饭菜,价钱实惠,故称为“经济艇”。

1930年,由潘锡、梁正、梁自带等人组成“文利公司”,拥有绞关船一只及帆船数艘,绞关船由六人脚踏绞关,带动轮盘拨水作动力。每两日客货混载往江门。此江门渡仅行走了两年多,就改为“火船”烧柴作动力,船的中部有两个大烟囱,1935年又改为烧煤,当时称这种发动机为“十寸半”,船上只有一个烟囱。1940年有烧汽油的“电船”。“电船”动力大,船拖十多只满载甘蔗的船,当时的石歧渡,江门渡很大,可载客一百多人,船舱底还可装货物,但这种叫“花尾渡”的船没有动力,全靠“电船”拖着行使。

1950年,黄圃成立民船服务社,组织流散船只入社。1956年成立港务站,客货运码头也因1953年筑围建闸而迁到黄圃枪海涌口三河汇合点即龙安街海边。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桩及木板造成的木码头一个,专供来往客货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仓库一座,及大黄圃港务站,该站自成立以后,黄圃附近地区包括民众、浪网、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营运工作都归属黄圃港务站统一管理。1960年体制下放,又恢复港务站建制,转隶中山航运公司管辖。这时候,黄圃港务站将原来有的木码头改建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50米,并将码头划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部分,客运码头水深2米,货运码头水深1.5米。因龙安街位于黄圃文明围水闸外,每遇大潮期间街道便水浸,此时到码头的客人和货物便要在闸头处乘小艇摆渡至码头方可上船。此现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结束。

客运方面,曾辟有下面航线:

1、黄圃——广州线。每隔一天往返营运一次。上世纪40年代开办,1986年停航。

2、石岐——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75年开办,1980年停航。

3、黄圃——大岗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0年开办,1983年停航。

4、石岐——黄圃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50年代中期开办。1985年停航。

5、石岐——黄圃——太平线。每天往返营运一次。1985年开办,至1990年后停航。

8、小沥涌

位于黄圃镇北头坊西桥堡(今镇一村四队)。东南直至灵会坊黄坭坑山脚。据镇上老人黎世友(89岁)、黎耀玲(72岁)讲述:传说明朝时期(距今约600余年),当时由海水冲击的大量淤泥顺着山脚逐渐向四周淀积,形成低洼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细岗仔、大岗山、北头岗以及东面的苏家岗、饭盖岗近4000余亩的一带山脉聚集之雨水顺山体而下流,形成河道、汇聚到西桥堡之西桥大涌,这条黄坭坑至西桥堡的弯曲河涌,称小沥涌。后河涌两边种有水松树,全长近一公里。由于当时黄圃最早的农贸集市在走马岗金钱地,人们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只顺着小沥涌装运到当时的黄坭坑松坑口一带上岸,再沿山路搬运至市场出售。古代之坟墓用石、砖、灰等用材,亦必经此水道再转山路搬运。因此,小沥涌曾发挥过重要的水运作用。后来因山坭淤塞,海潮渐退,小沥涌逐渐萎缩至西桥堡北头涌而终止。

9、西桥古道

明末清初时期,黄圃北头坊为防范外来盗贼,坊前西桥堡(今镇一四队)建有“西桥古道”闸门,坊后建有北溪堡的“天枢门”闸门,两大闸门均有人按时关启。

而“西桥古道”的由来据老人黎世友(今89岁)回忆:传说当时此地有一河道,名叫“小沥涌”,约有6米多宽,船只来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码头再往金钱地市集的必经水道。为方便本坊民众来往,在横跨小沥涌之南北架起一座木桥,因在此涌之西,号称西桥。此后又在涌和桥的北旁建起北头坊向外的唯一一道闸门。闸门宽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一白石横跨正中,刻有“西桥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盖上,四隅青砖到顶。至今近400余年。闸门以北即现镇一村市场一带,便是旧称之西桥古道。闸门于文革初被毁、仅留下“西桥古道”此石刻为鉴。

10、利济门

利济门在原黄圃中学边,利济门大街是用大长条麻石铺彻,街面约两丈多宽,平直宽敞,街边种有木棉树、桄榔树,街面干净,街南边还有一条用于流通东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利济门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贯通的主要大街巷。利济门大街两头设有闸门。闸门是用大麻石彻成,高约一丈多,宽有八尺多,厚度一尺多,两个闸门均称为利济门。

西利济门靠边有个利济社,利济社边有座文阁庙,楼三层。东利济门对着天后庙。附近方园不到百米地方有几个庙社,可见当时这地方十分繁华。利济社对开河边,种有一棵大榕树,据说是由一个花名

关于名胜古迹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名胜古迹的古诗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韧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洲词》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

4、千年草木有仪型,旧是当年画卦亭。半亩烟痕助天碧,一峰树色为闽青。即今日月明如许,想见乾坤梦独醒。愧到先贤读书处,白头片刻略惺惺。------郑修楼《朱熹画卦亭》

5、此日成高阁,登临异昔年。 楼追银汉表,檐接鹊桥边。一郡聪明君。千秋雅颂传。自天嘉仍绩,听漏进朝联。------谢超宗《七夕登谯楼》

本文标题: 广州文昌塔诗词 求关于广州的诗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2138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元旦节的诗词 关于元旦的古诗回忆过去古诗词 有关思念、回忆过去的诗句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