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请进谁有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急!!!历史复习资料(1——24课)第1课:,生活在距今约170万的元谋人是目前我...
初中历史教师请进
谁有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急!!!第1课: 生活在距今约170万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因发现于云南元谋而得名。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用火烧烤、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第2课: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氏族聚落;半坡居民已经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饲养猪、狗等家畜,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已经出现了绘有花纹的彩陶。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使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住在适合湿热地区的干栏式建筑里。
第3课: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争夺中原地区,他们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战争后两个部落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禅让:黄帝之后,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继承人,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吸取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向大海。
第5课: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强烈不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打败了桀,建立了商朝,建都在亳;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河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在牧野击败商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第6课:分封制的原因:周王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称为“授民授疆土”,分封他们为诸侯,由诸侯管理当地事物,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要承担拱卫王室、朝觐、纳贡、服役等各种义务。分封制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国家的的统治。
在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分为尊卑等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周王和诸侯、卿大夫、士是统治阶级。夏商西周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统治人民。
第7课: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称霸的原因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正式成为中原霸主。问鼎中原的霸主是楚庄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与原有的齐、楚、燕、秦并称“战国七雄”。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他各国,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方各国之间横的联合,所以叫做“连横”。当时的纵横家主要有魏国的公孙衍,秦国的张仪。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1)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2)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破了“合纵”;(3)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第8课:西周时使用木制、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人们只能集体耕作,即所谓“千耦其耘”。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于是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作用是: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9课: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种象形文字;甲骨文出土在殷墟(河南安阳),主要记载当时占卜的内容。甲骨文的意义:一是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二是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特点是:形制雄伟,气势宏大,文饰华丽,庄严凝重,工艺高超。司母戊鼎的意义:(1)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折射出当时强盛的国力。
第10课: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仁不让于师”。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不同思想派别的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孟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提出“无为而治”。他们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11课: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意义: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几件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铜钟组合为一套,称为编钟。
第13课:秦统一六国的原因:(1)各国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后,秦的实力最强;(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秦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秦统一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2)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3)在地方,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2、车同轨,书同文。(1)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2)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3)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4)统一度、量、衡制度。3、御匈奴,修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里。4、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秦朝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秦朝统治者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代替了过去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国家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这一政治体制为以后历代加以沿袭和发展,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而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第15课: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称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2)削弱封国势力。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3)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推恩令”的巧妙之处是: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第16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1)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2)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和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丝绸之路: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中国的丝织品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2)“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17课:造纸术是西汉劳动人民从“积飘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而发明的;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州等世界各地。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华佗医术高明,具有救死扶伤精神,被人们誉为“神医”。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18课: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建立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内容: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影响: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东汉后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内容:道教是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思想特点:道教的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20课:曹操统一北方的措施(原因)(1)挟天子以令诸侯;(2)招贤纳士;(3)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结果: 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目的:曹操准备统一全国;结果: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三国的建立: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第21课:人口南迁原因: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匈奴等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人口南迁影响: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2)手工业上纺织业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冶铸中发明了灌钢法;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3)城市有很大发展,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第2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话、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2)使中原文化得到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第23课: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科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贾思勰是北魏和东魏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他写成的《齐民要术》一书是对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总结,《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成《水经注》一书,书中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多条大河流的走向,《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24课:王羲之是东晋人,称“书圣”原因:(1)王羲之在学习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2)他对书法各体都很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他的字端庄清新、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代表作品:《兰亭序》。顾恺之代表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注重点睛传神和表现人物的特征。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与传入的佛教艺术融和的结晶; 我国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
距今约1.8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代表文化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2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7000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
农耕文化
学会纺织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3
一、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
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课本12页
二、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三、大禹治水
5、6
一、夏、商、周的更替(奴隶社会)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2070年
约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土授疆民”
②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天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
(3)意义: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夏商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7
一、春秋争霸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齐桓公称霸原因是什么?
①前提:周王室衰微
②实力:管仲改革 ,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
3、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
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
2、。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3、合纵连横
8、1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体现在: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
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 ②地点:岷江
③意义:课本55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
内容
影响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总之,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三、文化上——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课本51
9、10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
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3、14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郡县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小纂)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三、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②严酷的刑法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四、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借鉴: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五、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15
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2、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课本76
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行儒家教育。(董仲舒)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16
一、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时间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政策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
使命: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
使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
时间:公元前60年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影响: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7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2.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三、名医辈出
1、华佗(神医) 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 《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记载了人工呼吸)
18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
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文学成就:
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0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21
一、西晋的建立
时间:266年 开国皇帝:司马炎 都城:洛阳
二、内迁的各族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1、形势:
①南方:司马睿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3、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经验。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
①农业: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②纺织业:三国时蜀锦。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
③冶铸业:灌钢法。④制瓷业:青瓷。
⑤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健康城)
⑥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2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内容: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学习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
作用: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23、24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宋、齐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农学
北朝北魏、东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朝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优秀的地理学专著。记载了石油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人物画为主,“以形写神”
石窟艺术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佛教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格式没对,凑合看吧
三星堆1986年出土文物找到另一半,这对考古有哪些研究意义?
三星堆1986年出土文物找到另一半,这对考古有哪些研究意义?又到了了凶残的智商碾压时间,玻璃心赶紧闪闪闪。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作为一个早慧少年最爱看的一本书是《人类考古历史之谜》。作者老爷爷慈祥的笑容现在印象都很深刻。介绍说是几十年的教书匠什么什么的。当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业还有点节操,不会把彭玉麟《游泰山集字联》写成彭玉《麟游泰山集字联》就敢付梓。即使如此书里还是充满了民科的臆想和胡说八道。
里面一篇就是讲印第安人是殷商移民。原因是这是“殷地安”的音译。
1、学过中学世纪地理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他误以为是找到了印度(lndia),然后就把当地土著当成“印度人”(indians)。这就是“印第安”的由来。发音正好相似就牵强附会成“殷地安”,是是殷人后代了。这样的学术态度放给一严谨的导师腿都有给你打断了。而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就把这样的东西出书了。出就出吧,写个人类幻想之谜就算了,还叫“考古之谜”。考古学教授挖你家祖坟了吗?然后门类是青少年读物。这样的“素质教育”还真是不如放学后罚站背课文呢。
2、在冰河时期,白令海峡有大陆桥,这样欧亚大陆的人才进入美洲。南线也是一个岛屿一个岛屿缓慢推进的。
如果是学生,有时间好好背书背单词。初中历史地理认真看一遍就不会开这样的脑洞。即是是成年人了,抽空把义务教育的教科书翻出来好好看看也没有坏处。喜欢琢磨爱钻研不是坏事,基本常识和学术素养都欠缺的时候,在发现一个大新闻之前是不是都应该好好想想到底是惊天发现还是暴露智商呢?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希望答案是直接切题的。谢谢!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 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复事西南夷"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而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此载说明汉武帝是在张骞介绍了道可通大夏后才开始命张骞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发展的.
第二、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汉开始与西域诸国友好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使者归国后"其国乃益重汉",两国才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
在以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此时,汉才与西域诸才有了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张骞死后,匈奴闻乌孙国通汉,欲击乌孙,乌孙国君恐惧,才希望与汉联合,于是才"使使献马,愿得尚汉翁主,为昆弟"汉要求乌孙国纳聘后再与乌孙国联姻,从此,两国关系才开始日益密切.
为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汉开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而"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今罗马共和国)、条枝(今伊拉克)、身毒国."其后,"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汉代与西域诸国的外交活动的第一个高潮才开始到来.
张骞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敏锐,在进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他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他还告诉汉武帝,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他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它们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宝马”.据说它们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这后来被证实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症状.张骞称赏它们为汉王朝骑兵最好的坐骑,汉武帝本人非常喜欢马,听说有这样的宝马,自然想得到.汉武帝此时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虽然结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尽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许多使节商旅都被游牧部落洗劫一空.
不久,张骞加入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官职为校尉.因为收集情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张骞主要负责刺探情报和沿途的给养.在北方,卫青率领军队与匈奴人展开激烈的厮杀,正是张骞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资料帮助了汉朝军队,他们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汉武帝并不急于求成,他决定分别实施两步策略,以此来赢得这些国家的归附.首先,他又发动了一次对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大胜,杀伤匈奴士兵9万人.然后,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占了中亚的大宛国,就是汗血宝马的故乡.但其实,夺取这些名马只是汉武帝的一个借口.汉武帝曾经数次派使者沿当年张骞的足迹来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一次次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汉武帝派遣使者韩不害带着一匹用黄
金铸造的金马和许多贵重礼物交换汉血马,大宛国王虽然仍不想交出宝马,但又非常想要汉武帝送来的宝物,他杀死了使者,夺取了宝物.
汉武帝终于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队全由国内的刑犯和恶少组成,他们没有携带充足的给养,沿途向别国索要,如果不交出粮食,就被视为大宛的同谋.毫不出人意料,这支部队失败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国.汉武帝怎能接受这样的失败,他随后调集近20万大军在敦煌集结.听说大宛国的饮水全取自城外,汉武帝特意派遣几位水利专家随军同行.汉军切断了大宛都城隐蔽的引水系统,很快征服了整个部落.
取得大胜的汉朝军队凯旋而归,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各国王公贵族纷纷派遣子侄跟随汉军回到中原,他们为汉武帝呈上贡品,并留在汉朝作为人质,表示对汉武帝的效忠.至此,张骞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这个外交策略最伟大的实施者无疑是汉武帝,但张骞作为提出者和实践者,更值得人们尊重.可惜的是,张骞没有等到他的宏愿实现的一天,从乌孙国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2).对作者的意义
张骞不仅开拓了汉与西方诸国贸易的"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同时,也通过它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为我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去世.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当时的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后来,这条出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越过葱岭,到达中亚或者更远地方的通道,成了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唐朝,作者为了怀念张骞等人来阐述这经济繁荣的时刻.
(3.)对当地文化的意义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是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4.)对美术史的意义
唐代后期的壁画,与唐代政治形势相似,吐蕃占领之后,就从开元盛世走向衰落,虽然吐蕃占领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在艺术水平上直迫盛唐,但总的趋势是江河日下.在人物造型上,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有机结合.人物面象多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巳屏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经变画构图已经定型,线描造型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兰叶描勾勒的形态,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娓婉柔丽,在表现物体的质感上各极其妙.土红线作为人物的定型线已经成为吐蕃时期线描的特点.色彩不如前期丰富,但有两种不同情趣的包调:一种以白壁为地,青、绿为主,色调情新淡雅;另一种以土色为地,朱、婉稍重,色调汗厚温润.人物造型之最精美者,可以说是“穷情写物”、“动必依真”.所以,人物形象的风采颇有“襟怀旷达”、“神思飞扬”之感.这就是吐蕃占领时期的风格.
由于塑造人物的艺术语言——色与线的运用越来越纯熟和精练,在人物造型上极尽“穷神尽变”之能事,突破了类型性格的程式,逐渐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卧,举止言谈中展示入的心灵境界,从面部、从服神、从姿态、从人物之间相互关系、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局部情节与主体人物的关系等种种方面,表现人物发自心灵的神采风情,塑造了大量富有艺术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创造了中国式的写实风格.
(5).对自己的意义
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中,继承中国前人的优秀品德,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创立了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其内容主要有:
1) 持节不失,维护国家利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十三年,受到匈奴人的威逼利诱和长期关押,甚至用与妻生子的方法来动摇张骞的出使西域的意志,这对张骞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考验.但是,张骞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正确的作出了选择,他那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是一个外交使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一个外交使节在从事国与国之间外交活动时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2) 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维护国家尊严.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因乌孙国近匈奴而远汉,"昆莫见骞以单于礼",这说明张骞在乌孙国开始并没有得到平等的态度来接待他,张骞在感到非常惭愧的同时,并没有消极处之,而是利用乌孙国贪财的特点,巧妙地用"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语来迫使乌孙国王重新参拜.这一方面显示出张骞的机智灵活、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国家的应有的尊严,也正是张骞这种不亢不卑、敢于冒险抗争才能换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圆满地完成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的崇高使命,而张骞这种精神正是一个国家使节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
3) 信美爱人,以诚质信,营造诚实守信的国家友好交往环境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其信美爱人、以诚取信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多处记载,如一次出使时"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任,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1]P3159)这是对张骞诚信的直接记述;对张骞诚信的间接记述,在行文中可以看到的.
综上所述,张骞奉诏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开展外交活动的外交活动家.他不仅第一次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开辟了国与国进行平等互利、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其外交实践构建了国与国之间平等往来、友好相处的基本原则,为后世国家之间开展外交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今世界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也为后世的外交使节开展外交活动建立了一座丰碑,成为后世外交工作者的行为楷模.
意义: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促进了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出使西的历史意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求采纳~
经济:为中西之间的经济往来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文化:为中西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通道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丰富了地理知识,扩大了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我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增进双方了解,探明路线,增进汉王朝同西域的联系。
1、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2、配合了汉当时的战略安排;
3、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
4、从此西域成为中国的传统势力;
5、加强了人民对外开拓的精神。
扩展资料: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1)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2)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3)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扩展资料
出使背景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伟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时,年仅十六岁。此时,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
据史书记载,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廪尽满,而府库余财”,甚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在民间,是“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以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与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
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及时地将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也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使一代英才俊杰,得以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1)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2)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3)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