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南京死了30万的民众被称为大屠杀,斯大林格勒死了80万的民众,柏林会战,死了100万的民众二战,南京死了30万的民众被称为...

如何看待外国典当店老板收到一本二战相册,含 30 多张南京大屠杀日军恶行照片,并称不愿卖给个人收藏家

二战,南京死了30万的民众被称为大屠杀,斯大林格勒死了80万的民众,柏林会战,死了100万的民众

二战,南京死了30万的民众被称为大屠杀,斯大林格勒死了80万的民众,柏林会战,死了100万的民众什么不能称为大屠杀???
屠杀:屠杀一词有多种含义,但最通常的含义为故意对人进行的一种大量杀戮行为,通 常与战争犯罪或暴行相关。但除非用做比喻,否则屠杀一词一般不用于针对战 斗人员的行为;但对战俘进行的有预谋的大量杀戮却被认为是一种大屠杀。
要明白苏联和德国死伤大部分是军人,可南京死伤的是平民老百姓!

如有不明请继续追问,如理解或有帮助请采纳
南京是战争结束后的屠杀,斯大林格勒和柏林是战争中死。
屠杀,即针对放下武器或手无寸铁的民众进行大规模的杀戮。而斯大林格勒、柏林战役是在战争进行中,无意识的伤害。所以不能叫屠杀。
全凭人来定罢了,至今被世界广泛知晓并认可的只有“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得益于犹太人在世界媒体界的影响力,连好莱坞的电影业都是美国犹太人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可想而知他们对话语权的掌握有多牛。而像南京大屠杀在外国其实知晓度不高,更别提认可度了,你看看油管的街访视频中现代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就知道他们大部分人是没有悔过意识的,跟德国总统的“华沙之跪”差远了。所以未必没有斯大林格勒大屠杀或者柏林大屠杀,看你对他们史料的了解程度以及怎么定义了。斯大林格勒的民众在沦陷期间也是死走逃亡伤,德军还有强征慰安妇等暴行,后来有部分民众选择参兵抵抗德军于是就不好单纯定义为屠杀了,因为屠杀指的是对放下武器的士兵或手无寸铁的平民的杀戮。柏林会战同理,纳粹给德国人洗脑全民参军,柏林民众也是亦兵亦民,今天还是平民,第二天纳粹发支枪就要他变成新兵去守城,无法厘清是杀敌还是屠杀平民。但是南京军民是实实在在的放下武器手无寸铁了,日军屠杀恶行也是板上钉钉的,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在外国知晓度认可度不高,一是战争对中国创伤太大,早期没来得及搜集全,相关史料仍在发掘;二是中国在世界话语权还不高,中国声音还传不到各地民众。像是《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等描述犹太人被屠杀的电影早就在世界广泛传播了。

约翰·拉贝在二战中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做了什么?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有一个展区,名为“人道主义救援”。在进入这个展区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塑像。塑像中的人,头顶钢盔,打着电话,奋笔疾书。




看到这尊塑像的人们,无不心生敬佩之情。因为这个人,曾拯救25万中国同胞的性命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就是约翰-拉贝,一位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一位真真正正的人道主义志士。






▲约翰-拉贝在纪念馆里的雕像




1882年11月23日,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一个普通的船长。虽不富裕,但足以温饱。1896年,父亲不幸病逝,为了家中生计,拉贝被迫辍学打工,成为了一家出口商行的伙计,奔赴海外谋生。




1908年,拉贝来到了中国,这块与他有着长达30年紧密联系的土地。1911年,拉贝成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一位员工。他曾辗转中国多个大城市,沈阳、天津、北京、上海,拉贝都曾去过。




但不论在哪个城市,他都与当地的中国员工和善相处。中国员工们也对这位来自异乡的“洋哥们”十分友好,这让拉贝意识到,无论种族如何,国籍如何,人们都有着同样善良的内心。




1931年,拉贝作为西门子的代表来到南京开展公司业务,在这里他建了一栋花园别墅,用于办公与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是纳粹在南京分部的副部长。凭借着这样的双重身份,拉贝在南京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






▲拉贝在南京的故居




他专门为德国工作人员的子女开设了一所学校,以便于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并学习中文以及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当时的拉贝,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




只可惜这份美好的平静,仅仅只持续了几年时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南京也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公司已经给了指示,拉贝随时可以坐上前往德国的飞机,返回安全的故乡。




拉贝看向窗外,原本和谐平静的南京,现在遍地都是惊慌失措的人们,他感到十分心痛。对于一块生活了长达30年的土地,有谁可以狠下心来抛弃它呢?拉贝做不到,在这里有着他手底下的员工,有着他认识的邻里街坊,有着平日里谈笑风生的中国朋友们。




不论种族,不论国籍,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应该受到如此对待!怀着这样的决心,不顾上司的提醒和日军的警告,拉贝最终选择了留下,他要用自己的努力,保护这里的中国朋友们。






▲日军轰炸后的南京




日军开始向南京进攻后,拉贝等人受到上海南市难民区成功救助难民的启发,决定在南京筹建安全区。拉贝联合南京市市长马俊超、美国教会学校金陵大学董事长杭立武以及一些留下来的外国人,共同商讨如何建立难民安全区。




最终敲定了以拉贝的住宅、美国大使馆、金陵大学等机构为中心,划出了纍计占地约3.86平方公里的一块土地,并设立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这块地方虽然不大,但房屋众多,相比于其他地方,可以容纳更多人。因为拉贝平日里积攒下来的威望及他的身份,他被推举为委员会主席,全权管理安全区事务。看着这块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拉贝眉头紧皱,面露愁容。与首都南京城内众多的人口相比,这一方净土,还是太小了。




之后,拉贝等人冒着炮火联络多方势力。他们先是争取到了国民政府的承认,使安全区内的资金、食物、药品等资源有了一定程度保障。随后,他们以基督教、世界红十字会等多种名义,尝试与日军进行谈判,使日军接受并承认南京安全区的存在。






▲剧照




拉贝为了让安全区内的难民可以好好地生存下去,以南京安全区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四处奔波宣传,希望人们可以为难民们提供一些帮助。




在日军攻打南京之前,他们终于得到了日军的回应。日军拒绝承认安全区的存在,但只要安全区内没有中国军队驻扎,日军就不会主动进攻安全区。当拉贝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和周围的人都激动不已。这块方寸之地,会成为许多人的避难之处。




1937年11月份,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南京政府开始转移。城内的百姓听到消息后,也纷纷打理好行李准备离去。昔日拥有百万居民的繁荣首都,到了12月初,仅余不到一半了。




1937年12月1日,日军进攻南京,在南京的难民疯狂涌入安全区。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之后长达6个星期的时间里,日军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人被杀害。日军甚至多次出尔反尔,企图对安全区内难民下手。






▲老照片




12月17日,拉贝写信给日本大使馆的秘书福井喜代志。在信中,拉贝将日本士兵的暴行以极其锋锐的笔锋写了下来,并在信中要求日军立刻恢复应有的秩序,但都如石沉大海一般了无音讯。拉贝无奈,只能竭尽自己所能去保护遭受苦难的中国人。




同日,拉贝住所后的小巷子中,日本士兵侵害了一位中国妇女,之后还用刺刀刺伤她的颈部。拉贝不断地打电话,不断地托朋友帮忙,好不容易才弄到一辆救护车,急忙把这名妇女送入鼓楼医院治疗。




18日,拉贝前脚刚踏进家门,一位中国邻居就哭着跑过来,有4名日本士兵袭击了他的房子,并企图侵害家中的妻子。拉贝急忙前往搭救,这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最多的时候容纳了25万中国人民。光是拉贝的住宅之中,就收留了不下600人。拉贝等人只能睡在办公室中,有时候还会睡在厕所里,睡在石板路上。






住所与硝烟四起的外面,仅有一墙之隔,日本士兵就经常趁拉贝不在的时候翻墙而入,做尽穷凶极恶之事。每当拉贝赶回家中,都要用严厉的话语吼走一批批日本士兵,而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了拉贝每天回家必做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拉贝每天必做的事情,同样意义重大,那就是记录下这一切,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日军的滔天罪恶!每天回家后,他都会坐在桌前,奋笔疾书。




这本《拉贝日记》,记录下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城的一桩桩罪行,总共有2100多页,500多个案例。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是世界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最全史料,没有之一!




就这样,拉贝为了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东奔西走了三个多月。日军早已视这个可恶的德国纳粹为眼中钉,但碍于德日之间的关系,不能对他下手。于是日军向德国施压,试图将拉贝调离南京。日军的阴谋成功了,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强制召回。






▲拉贝与安全区同事合影




几个月的辛劳,让拉贝极其疲惫,更让拉贝感到憔悴的是每日在这南京城中发生的惨绝人寰的事情。拉贝布满血丝的双眼望着自己的住宅,心中满是担忧与不舍。但上头不断施压,拉贝也十分无奈。拉贝将安全区托付给马骡、魏特琳等人,无奈地离去了。




拉贝将要离开的消息传到了安全区人们的耳朵里面,在临走那天,人们簇拥着,将一块大红绸布献给了拉贝。在这个硝烟弥漫的南京城内,拉贝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找到这样一块大红绸布的,只见上面写着:




“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紧接着,人们排着队,向拉贝三鞠躬,对拉贝表达自己深深的感谢之情。




回国后,拉贝依然不忘自己的初衷。他四处奔走,四处演讲,还多次写信,希望日军的暴行可以被揭露。但在那个时期,德日关系不容破坏,拉贝的所作所为不仅没起到什么效果,还被针对,他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之中。拉贝许多珍贵的照片、录像资料也被一并没收。






▲拉贝




二战胜利后,拉贝也因为他曾经的身份而被苏联和英国再次关押。1946年6月份,在证实他没有犯过错误后,被释放回家。




与早年辉煌的境遇相比,如今的拉贝生活得十分拮据,一家人住在拥挤的小房子里。但拉贝却并没有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拉贝的消息传到国内,传到南京后,人们自发组织了一次募捐。在人们的努力下,筹集了几千美元。南京国民政府也是每个月都给拉贝一家人提供一定的食物、生活必需品等物资支持。




在二战刚刚结束后的这个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这些物资无疑是十分珍贵的,甚至是有价无市。而拉贝为中国所做的一切,远比这些物资要重要得多。




好景不长,拉贝出狱后还没过上多久平静的日子,甚至还没能返回第二故乡中国,没能返回朝思暮想的南京再看一眼。




1950年1月18日,拉贝因病逝世!






▲托马斯-拉贝




但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另一位拉贝”来到了中国。他的名字叫托马斯-拉贝,是约翰-拉贝的孙子。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这个重要时间点,代表他的祖父来到朝思暮想的中国领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2021年4月21日,托马斯-拉贝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抗疫急需物资。这是在接到他的求助后,我们国家专门为他及当地提供的。这也是友谊长存的一份见证。

因为他在二战期间,自己在上海成立了救治难民的场所,而且还设立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这个地方容纳了更多的国人,并且解救了很多人,保护了很多中国人,而且日军没有在攻击这个地方,所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仁慈心的人。
他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助了25万的中国人,与中国有着30年的紧密联系,为中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
在南京大屠杀中救助了许多难民,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并且写了拉贝日记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

记录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四本日记。

《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贝德士声明书、《日军侵占南京目睹记》 [43] 

《东史郎日记》、《高岛市良日记》、《小原孝太郎日记》、会攻南京的日侵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日记等、《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的著作《中国之旅》 [44-45] 

193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导报》驻华记者田伯烈1938年初撰写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第一次向世人完整公布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痛斥日军制造了“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军“片桐部队”的向井敏明、野田岩两名军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杀人比赛的消息。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记者蒂·德丁发自南京的首篇报道《屠戮意味着占领南京-俘虏全部被杀》,指责日军“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恐怖城市。”公开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46] 

1937年12月28日,上海英文报纸报导侵华日军在南京集体大屠杀中说:“城内无辜居民的尸体铺满了街道。靠江边的城门口,尸体堆成山,高及一米。汽车和载重汽车来来往往在尸体上面走过”。

1938年1月至5月间,《新华日报》刊发了十多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其中3月9日的报道以“日寇在南京兽行”为题,系统揭露了日军在南京杀、烧、淫、掠的野蛮行径。 [47] 

1943年10月1日出版芙蓉《画刊周报》记载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

南京的美国民间人士与其他西方国家人士在报告、制止日军

日军在安全区将青壮年当“残败兵”强行拉出 [48]

暴行,救助中国民众的过程中,即时做了大量记录,并收集一些中国人士的目击证言,结集为《南京安全区档案》,1939年由燕京大学教授徐淑希编译出版。该书收录69个文件,其中包括安全区委员会与日本使领馆人员、伪南京自治委员会等交涉的信件文书;安全区委员会请求美、德、英外交官协助对日交涉的报告;安全区委员会管理的难民所状况备忘录;1937年12月15日到1938年2月7日发生在安全区和附近地区的444个日军暴行案例。 [24]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德国汉堡人,出身背景不很光彩,是二战时期的纳粹党徒,1919年还一度被与德国宣战的中国政府列入“黑名单”驱逐出境……但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复杂的人,却被南京百姓敬称为“活菩萨”。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女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后人为拉贝写下这样一段令人感泣的人生定评:他是1937年万千南京百姓的恩人,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中国人的朋友,是一个坚持人道主义精神敢与暴政强权直面抗争的英雄!

《东史郎日记》

除了拉贝等现场目击人的记录外,当年参与屠杀的侵华日军也有人心灵忏悔,以亲历者的观感写下了当年的惨状。这个人叫东史郎,1912年4月27日生,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人。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应召入伍,系日军第16师团步兵20联兵队上等兵,参与了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东史郎日记》又叫《东史郎战地日记》,是东史郎如实记录自己随日军第16师团入侵中国华中地区时见闻的一本日记,共有5卷37万字,日记中含有证实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1998年3月,东史郎第四次来南京时,将他的战时日记、勋章和军旗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授权纪念馆联系出版《东史郎日记》中文版。

魏特琳的日记

1937年12月,在南京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一位美国女人凭一己之力抢救出上万名中国人,使成百上千的中国女性逃出日寇虎口免遭凌辱。她被蛮横的日军辱骂乃至殴打,却生死无惧地挡在难民栖身的学校大门前,怒喝:“你们不许胡来,这是美国学校! ”。她的名字叫明妮·魏特琳,时任金陵女子大学教育学院主任。 1940年5月19日,长期操劳的魏特琳得了精神忧郁症,不得不离开了她工作了20多年的中国。
在美国治疗期间,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助她。 ”“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服务。 ”她去世后,墓碑上刻着四个汉字:金陵永生。
魏特琳女士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到1940年4月,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当时在美国的好友认为魏特琳的日记很有价值,于是将它寄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杂志上发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 90年代初,耶鲁大学的斯茉利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具有极高的档案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使用。由于魏特琳当时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在日军攻陷南京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个人亲历档案——日记,就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程瑞芳的《首都沦陷金校留守日记》

程瑞芳(1875年-1969年8月),祖籍湖北武昌,是第一个以日记形式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当时,她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宿舍管理员)。南京城陷前夕,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组成了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建立金陵女大难民所,收留无家可归的妇女儿童。《程瑞芳日记》于2001年12月初在整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零散档案时被发现(又称《首都沦陷金校留守日记》),程瑞芳日记记录自1937年12月8日起至1938年3月1日止,正好是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全城大规模屠杀的时间。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外国典当店老板收到一本二战相册,含 30 多张南京大屠杀日军恶行照片,并称不愿卖给个人收藏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96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友子们好,物理题来不假如香港不存在,那么鸦片战争会割让哪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