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相权斗争的主要关节点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8-28 14:02: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相权和皇权的关系、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封建社会是君权与相权相互争斗,并且君权逐渐高度集中的过程。唐太宗为防范相权过重...

皇权与相权斗争的主要关节点有哪些

相权和皇权的关系、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封建社会是君权与相权相互争斗,并且君权逐渐高度集中的过程。唐太宗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采取了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制度相权三分,防止权臣独揽大权的同时又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唐初,以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共议国政,行使宰相的职务。因李世民即位前曾任尚书令,以后此职虽设而不任人,左、右仆射遂为实际的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后因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中书令、侍中也不再常设。官虽不设,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高宗以后这些名号逐渐统一、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以本官加带此类头衔的官员,即为宰相。但这些作宰相的人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方法:
一是设置副相削弱宰相政权。即在宰相之外,又设置一个参知政事,即相当于副宰相。开始时参知政事只是一个陪衬,并没有什么权力,不用押班、知印,也不设政事堂。后来太祖见宰相赵普专权过重,开始给副相以押班、知印、升政事堂的权力,与宰相轮流充任,使副相地位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宋太祖又采取灵活方式,降低宰相的待遇。在他刚登皇位时,宰相上殿奏事,太祖都让座献茶,商谈国事。后来宰相范质上殿奏事,太祖照例赐座,可开始奏事时,太祖说:“我最近眼睛有些昏沉,请把奏章拿近来我看。”范质便离开自己座位,走近太祖,太祖暗中吩咐宦官,把宰相的座位撤去。从此以后宰相见,也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了。
  二是设置“二府”,分割宰相兵权。二府,指宰相府之外,又有一个枢密院,形成宰相府和枢密院两府牵制局面。在五代时期,枢密院的权力都在宰相之上,是宰相之外复有宰相。宋太祖时,将枢密院权力改为执掌调兵大权,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政令,都由枢密使主持,和宰相对峙。太祖设制,每逢入朝奏事,两府错开,互不相见,各说各的。这样就使皇帝能在双方的奏情中对比分析,掌握实情。从此,分割了宰相的兵权。
  三是设置“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权。旧制时,宰相统辖军、政、财权。宋太祖时,设三司使,夺其财权。三司原属旧制官职,负责盐铁、度支、户部,平衡全国的财政收支。太祖有意提高三司的地位,号称“计省”。由三司使主持三司政务,其地位仅次于宰相,人称“计相”。这样就剥夺了宰相的财权。
  另外,宋太祖还采取“官职分离”、“名实不一”的方法,干扰相权,使宰相无法行使统率百官的权力。如侍郎和给事中,并不负责本省的政务。司谏官如果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能过问谏诤之事。连中央政府的三省主官,也只有奉旨才能行使本部的范围之权。即所谓“官无定员,员无专职”,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而不知其职者,更是常有的事。在这一制度下,“官”、“职”和“差遣”是有明确区分的。“官”,是品位的一种名称,并无实际的权力,如中书令、尚书令,官位很高,但无权参与朝政。“职”,是具有某种权力的标记,某一职位,具有什么样的权力,但并无固定人员,无论你是什么“官”,只要让你担任此“职”,便具有此“职”的权力。“差遣”,指受到指派,某人可以行使何种职权,这就是具有了实际权力,可以“治内外之事”。如中书令、侍中都是“官”,只有带有上级的“差遣令”,方能担任宰相或行使其他实际权力。“差遣”的变动性很大,一个官员要随时听从“差遣”,接受新职。宋太祖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削弱宰相的权力的。

分析历代的相权和皇权的斗争

宰相,或称丞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官职。作为封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首长,成为皇权的伴生物,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密切关系。

①宰相这种官职,是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此时名称不固定,职权也并不显赫。到战国末出现了“宰相”这一专称。到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同时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设立丞相的同时又宠任外戚与近臣,组成与丞相相对应的“内朝官”,丞相权力受到一定削弱。这种情况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②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间,宰相由多人担任,不仅三省正副长官为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时宰相达10多人。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

③明初仍设宰相,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朱元璋利用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废丞相,析丞相政务归六部,六部直属皇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宰相的时代。此后,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先后创立了内阁和军机处,内阁和军机处首长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成为宰相,只不过其职权与前相比有了削弱。

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又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
相权和皇权的斗争,事实上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矛盾之一。(另外一个就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个问题比较大,广泛地说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加强的过程,就是斗争的过程。我曾经分析过唐宋时期的这一过程,即唐宋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很繁杂,在此姑且给你简单的梳理一下吧,请见谅!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西汉:汉武帝设内外朝制度,内朝为决策机构,加强皇权,外朝为执行机构,削弱相权。
隋朝:(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机构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归尚书省管辖。
(2)州县制。地方的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还加强对地方官的考核,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县学每年推选优秀生到朝廷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影响:防止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大都品位较低,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分割宰相的财政权。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
清朝: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但权力愈来愈小。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推行奏折制度,内阁之权更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此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军机处无定员,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的制度上的规定,只是奉旨办事,更有利于皇帝集权。中央机构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称“三法司”,审理重大案件。另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设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以大臣统领,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
总之,其发展趋势有:
(1)、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的局面。
(2)、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3)、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皇权斗争是从古就有的,有些臣子认为功高盖主,就篡位谋权了,例如李渊,司马炎,但是也有失败的,例如诸葛恪,董卓.
也有的是当今圣上的后嗣,或者是外戚,有资格继承皇帝位置的,这样的斗争似乎更残酷,例如清朝的雍正皇帝为了夺取康熙后嗣皇位,不断排挤兄弟,后来登基也是将皇八子集团和皇太子集团(他自己是皇4子)的兄弟都发落或者灭掉了.
还有些名正言顺的禅位,但我们看见也觉得是篡权的,例如曹丕.
有些则是在一个王朝正昏庸衰败的时候来通过起义使这个王朝覆灭,例如明末的李自成,汉末张角,清末石达开就是这样,一般来说都是农民或者平民豪杰起义,但这样的起义很危险,下场很惨,石达开被凌迟,李自成战死,张角还好点,天然病死.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巩固统治,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明朝废丞相、设六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帝的权力。唐朝是用增加丞相的方式来削弱每个丞相的权力,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虽然明朝的方式看似与唐朝完全相反,把丞相制度废除,但也是想达到相同的目的——加强皇权。
秦:三公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
宋:设立三司
明:废除丞相
请:设立军机处

论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王权与相权之争

美钞没带都要有详细说明哦,谢谢
从秦朝开始,王权与相权就开始了斗争。
秦始皇设三公,丞相权力很大。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汉承秦制,宰相权力仍很大。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内外朝,并设了多个宰相,使相权分化。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相权进一步分化了。
宋朝有参知政事,分化了相权。
明太祖朱元璋费宰相,全分六部,取得了君权完全战胜相权的胜利。
从的来说,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是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化和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dffd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的表现有哪些?

选修课的题目.来个明白人给回答下
中国古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汉,设三公;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设“中朝”为决策机构;

魏晋南北朝,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唐,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

明,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西汉,汉武帝破格录用身份低微的人担任要政,并且设中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建立,由多个宰相共同当政,因为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但由于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明永乐帝朱棣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军机处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是他们的任务.
第一君不能以礼待臣;其二,臣不能以忠事君.这是斗争的矛盾.
而表现应该是政治党派分化明显,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抗衡.
就说一个最典型的吧,明朝时是中国君主专制中
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最终点,结果是朱元璋废了丞相的职位,也就是说从明初一直到清末 中国就再也没有丞相了,这是皇权与相权斗争最集中的表现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在清一代,设立上书房,官阶不高,却分走相权,互相牵制
本文标题: 皇权与相权斗争的主要关节点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79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有哪些交往为什么各种百科里面,溥仪的头衔往往没有汉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