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的知识点总结要世界史,最好详细一点,什么时间哪些国家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万谢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
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的知识点总结
要世界史,最好详细一点,什么时间哪些国家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万谢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1.4142156。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 《几何原本》13卷。
前3世纪,希腊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212)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发明阿基米德螺旋。韩非记载司南。
前285年,埃及国王托勒密2世即位,奖励保护学术。
前258年,希腊埃拉西斯特拉托最早从事比较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
前250年,中国战国末年《韩非子》一书中有用“司南”识别南北的记载。
前245年,希腊的克达席布斯在埃及亚历山大发明压力泵、气枪等。
前230年,希腊的厄拉多塞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测定出地球的大小。
前221-前206,秦朝。
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其体制沿用到20世纪。
前206-公元220年,汉朝。
前2世纪,刘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
前2世纪,中国西汉用丝麻纤维纸。
1世纪,希腊希龙(Hero,62-150)发明蒸汽旋转器和热空气推动的转动机,这是蒸汽涡轮机和热气涡轮机的萌芽。发明虹吸管。
1世纪,罗马普利尼的百科全书《博物学》问世。
1世纪,中国的《汉书》记载尖端放电。
100年,希腊尼寇马写《算术引论》一书,此后算术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105年,中国东汉时蔡伦造纸。
132年,中国东汉时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2世纪,希腊托勒密运用圆锥、圆筒等方法绘制地球,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发现大气折射。已知道中国。
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3世纪初,中国汉末华佗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3世纪,中国魏晋时期的刘徽提出割圆术,得圆周率为3.1416 。
5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南朝的祖冲之(429-500)算出圆周率的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6世纪,中国北魏时贾思勰写《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18-907,唐朝唐太宗。
7世纪,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国南宫说等人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阿拉伯炼金术获得发展,制出了硫酸、硝酸、王水等,为向化学过渡准备了条件。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火药。
9世纪,阿拉伯花剌子模发表《印度计数算法》,使西欧人熟悉了十进位制,他也是代数学的奠基人,阿拉伯阿尔·拉兹写成《医学集成》,被后人认为是医疗化学的先驱。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了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
10世纪,阿拉伯伊本·西拿写成《医学经典》,对以后6个世纪影响很深。
10世纪,中国宋代发明了胆矾溶液浸铜法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术的开始。
960-1279年,宋朝。
11世纪,中国宋代沈括写成《梦溪笔谈》一书。
11世纪,阿拉伯爱萨(西方人称为阿维森纳)写成《医典》。
1041年,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400年,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1054年,中国《宋史》记载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超新星爆发的文字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1200年,欧洲人开始使用眼镜。
1202年,意大利斐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计数法介绍到西方。
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明“震天雷”,充有火药,可用投掷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形。
1259年,中国南宋抗击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形。
13世纪中前叶,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
1279-1368年,元朝。
1284年,意大利人发明眼镜。
14世纪中前叶,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国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先驱意大利的但丁发表《神曲》。文艺复兴的开始。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150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500年,达芬奇设计了风力计、湿度计、降落伞、纺纱机、踏动车床等草图。
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
1539年,波兰的哥白尼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理论。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
1589年,荷兰的史特芬发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159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作自由落体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1590年,荷兰的詹森发明复式显微镜。
159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596年,中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是重要的科学典籍。
1600年,意大利的布鲁诺因拥护哥白尼地动说并宣传宇宙无限,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5年,英国的培根(1561-1626)著《学术的进展》,提倡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
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尝试测量光速。
1609-1619年,德国的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定律。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用其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20年,荷兰的斯涅尔发现折射定律。
1620年,葡萄牙的德列贝尔发明潜水船。
1628年,英国的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632年,意大利的伽利略提出相对性原理。
1637年,中国明朝的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
1638年,法国的笛卡尔提出 “以太”。
1644-1911,清朝。
1648年,捷克的马尔西发现光的色散。
1654年,德国的盖里克发明真空泵,表演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现弹性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用三棱镜分光。
1676年,丹麦的罗默利用木卫食测光速。
1677年,德国的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
1687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和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
1699年,法国的阿蒙顿发现摩擦定律。
1701年,英国的贝努利创建变分法。
1728年,英国的布拉德雷利用光行差测光速。
1745年,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莱顿瓶。
1750年,英国的米切尔设计测静电力扭秤,并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0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作风筝引天电实验。
1775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起电盘。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发现蛙腿肌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
1781年,英国的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9年, 法国大革命。
1792年,意大利的伏打研究伽法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定万有引力常数。
1800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英国的赫谢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英国的杨用干涉法测出光波波长。
1802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造出了蒸汽机车。
1808年,法国的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08年,英国的道尔顿发表提出化学原子论。
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法国的安培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821年,爱沙尼亚的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
1826年,德国的欧姆确立欧姆定律。
1827年,英国的布朗发现液体中的微粒作无规则运动。
1830年,意大利的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法国的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1835年,美国的亨利发现自感。
1840年,鸦片战争。
1845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法国的斐索用转动齿轮法测光速。
1849年,英国的开尔文提出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1850年,英国的赫姆霍芝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1850年,中国太平军起义。
1851年,法国的富科证明地球自转。
1852年,英国的焦耳和汤姆生发现气体膨胀致冷效应。
1858年,德国的普吕克尔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59年,德国的基尔霍夫开创光谱分析法。
1859年,英国的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开创了生物进化论。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耶夫发表元素周期表。
1875年,英国的克尔发现电光效应。
1875年,巴黎会议签订米制公约。
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英国的麦克斯韦出版《电磁通论》,集电磁理论之大成。
1879年,美国的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0年,法国的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1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发明灵敏度极高的干涉仪。
1883年,奥地利的马赫的《力学科学》出版,批判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的概念以及力和质量的概念。
1885年,德国的本茨发明了汽油内燃汽车。
1887年,德国的赫兹发现电磁波,发现光电效应。
1887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和莫雷试图由地球在“以太”中运动而引起的光的干涉效应,证实“以太漂移”的存在,但得到否定结果。
1889年,法国的拉瓦锡发表《化学纲要》,开创了化学新纪元。
1889年,英国的菲茨杰拉德提出了收缩假说,以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由于发表其论文的英国《科学》杂志不久停刊,所以直到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才为世人所知。
1890年,匈牙利的厄缶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
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6年,荷兰的塞曼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
1897年,英国的汤姆生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
1899年,俄国的列别捷夫用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1899年,德国的卢梅尔和鲁本斯做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能量分布曲线,为普朗克1900年的量子假说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德国的考夫曼从镭辐射测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3年,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采用多级火箭实现航天飞行的理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荷兰的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变换方程组。法国的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相对性原理,并认为光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05年,俄国“波将金”号战舰起义。
1905至1906年,法国的彭加勒阐明了电磁场方程对洛伦兹变换的不变性,并提出了四维时空理论。
1907年,德国的明可夫斯基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四维表示形式。
1908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动量统一定义,肯定了质能关系的普遍成立。
1908年,法国的佩兰(J.B.Perrin)用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加德罗常数。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荷兰的翁纳斯发现低温下金属的超导现象。首次将氦液化。
1911年,英国的威尔逊发明云室。
1911年,奥地利的海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3年,丹麦的玻尔提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1913年,德国的斯塔克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
1913年,英国的布拉格父子用晶体的x光衍射测定晶格常数d。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英国的爱丁顿等人在巴西和几内亚湾观测日全食,证实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苏联的弗里德曼得到引力场方程的非定态解,据此提出宇宙膨胀假说。
1925年,美国的亚当斯发现天狼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1929年,美国的哈勃(E. Hubble, 1889-1953)发现星系的红移与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宇宙膨胀。
1931年,美国的劳伦斯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国的考克拉夫特和爱尔兰瓦尔顿发明高电压倍增器,用以加速质子。
1932年,美国的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正电子。
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4年,俄国的契仑柯夫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德国的哈恩、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而发现了铀的裂变。
1939年,奥地利的迈特纳、弗立施提出铀裂变的解释,并预言每次核裂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1939年,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斯奈德预言黑洞。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第一次实现电视直播。
1940年,敦刻尔刻大撤退。
1941年,美籍意大利人罗西和美国的霍耳由介子蜕变实验证实时间的相对论效应。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
1942年,美国的阿伦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1942年,美国在费米等人领导下,根据铀核裂变释放中子及能量的性质,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第一个热中子链式反应堆。
1942年,美日中途岛海战。
1945年,美国在奥本海默领导下制成原子弹。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问世。
1946年,美国的伽莫夫(G.Gamow)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1948年,美国的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美国的格拉塞发明气泡室。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德国的穆斯堡尔实现了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1960年,美国的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
1961年,美国的格拉肖、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的萨拉姆提出电弱统一理论。
1963年,发现类星体(Quasar),体积不大,能量极大,亮度剧变。宇宙中大约有106个。
1964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检测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时,发现在波长7.35cm处有3.5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4年,中国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8年,英国的休伊什发现脉冲星。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
1970年,中国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制成微处理器,开始计算机第二次革命。
1971年,美国的凯汀和海弗尔携带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80小时,证明了时间的相对性。
1973年,英国的霍金发现量子效应会使黑洞辐射粒子,并使黑洞蒸发。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1978年,美国的泰勒观测短周期双星证实引力波,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验证。
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第一次升空。
1982年,中国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成功。
1990年,美国的哈勃望远镜(口径2.4m,重12.5吨)被送上太空。
1990年,中国北京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
1991年苏联解体
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
推荐http://www.pep.com.cn/gzls/这个网站挺全的。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1.4142156。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 《几何原本》13卷。
前3世纪,希腊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212)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发明阿基米德螺旋。韩非记载司南。
前285年,埃及国王托勒密2世即位,奖励保护学术。
前258年,希腊埃拉西斯特拉托最早从事比较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
前250年,中国战国末年《韩非子》一书中有用“司南”识别南北的记载。
前245年,希腊的克达席布斯在埃及亚历山大发明压力泵、气枪等。
前230年,希腊的厄拉多塞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测定出地球的大小。
前221-前206,秦朝。
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其体制沿用到20世纪。
前206-公元220年,汉朝。
前2世纪,刘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
前2世纪,中国西汉用丝麻纤维纸。
1世纪,希腊希龙(Hero,62-150)发明蒸汽旋转器和热空气推动的转动机,这是蒸汽涡轮机和热气涡轮机的萌芽。发明虹吸管。
1世纪,罗马普利尼的百科全书《博物学》问世。
1世纪,中国的《汉书》记载尖端放电。
100年,希腊尼寇马写《算术引论》一书,此后算术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105年,中国东汉时蔡伦造纸。
132年,中国东汉时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2世纪,希腊托勒密运用圆锥、圆筒等方法绘制地球,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发现大气折射。已知道中国。
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3世纪初,中国汉末华佗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3世纪,中国魏晋时期的刘徽提出割圆术,得圆周率为3.1416 。
5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南朝的祖冲之(429-500)算出圆周率的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6世纪,中国北魏时贾思勰写《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18-907,唐朝唐太宗。
7世纪,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国南宫说等人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阿拉伯炼金术获得发展,制出了硫酸、硝酸、王水等,为向化学过渡准备了条件。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火药。
9世纪,阿拉伯花剌子模发表《印度计数算法》,使西欧人熟悉了十进位制,他也是代数学的奠基人,阿拉伯阿尔·拉兹写成《医学集成》,被后人认为是医疗化学的先驱。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了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
10世纪,阿拉伯伊本·西拿写成《医学经典》,对以后6个世纪影响很深。
10世纪,中国宋代发明了胆矾溶液浸铜法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术的开始。
960-1279年,宋朝。
11世纪,中国宋代沈括写成《梦溪笔谈》一书。
11世纪,阿拉伯爱萨(西方人称为阿维森纳)写成《医典》。
1041年,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400年,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1054年,中国《宋史》记载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超新星爆发的文字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1200年,欧洲人开始使用眼镜。
1202年,意大利斐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计数法介绍到西方。
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明“震天雷”,充有火药,可用投掷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形。
1259年,中国南宋抗击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形。
13世纪中前叶,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
1279-1368年,元朝。
1284年,意大利人发明眼镜。
14世纪中前叶,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国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先驱意大利的但丁发表《神曲》。文艺复兴的开始。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150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500年,达芬奇设计了风力计、湿度计、降落伞、纺纱机、踏动车床等草图。
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
1539年,波兰的哥白尼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理论。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
1589年,荷兰的史特芬发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159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作自由落体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1590年,荷兰的詹森发明复式显微镜。
159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596年,中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是重要的科学典籍。
1600年,意大利的布鲁诺因拥护哥白尼地动说并宣传宇宙无限,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5年,英国的培根(1561-1626)著《学术的进展》,提倡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
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尝试测量光速。
1609-1619年,德国的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定律。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用其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20年,荷兰的斯涅尔发现折射定律。
1620年,葡萄牙的德列贝尔发明潜水船。
1628年,英国的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632年,意大利的伽利略提出相对性原理。
1637年,中国明朝的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
1638年,法国的笛卡尔提出 “以太”。
1644-1911,清朝。
1648年,捷克的马尔西发现光的色散。
1654年,德国的盖里克发明真空泵,表演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现弹性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用三棱镜分光。
1676年,丹麦的罗默利用木卫食测光速。
1677年,德国的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
1687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和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
1699年,法国的阿蒙顿发现摩擦定律。
1701年,英国的贝努利创建变分法。
1728年,英国的布拉德雷利用光行差测光速。
1745年,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莱顿瓶。
1750年,英国的米切尔设计测静电力扭秤,并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0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作风筝引天电实验。
1775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起电盘。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发现蛙腿肌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
1781年,英国的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9年, 法国大革命。
1792年,意大利的伏打研究伽法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定万有引力常数。
1800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英国的赫谢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英国的杨用干涉法测出光波波长。
1802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造出了蒸汽机车。
1808年,法国的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08年,英国的道尔顿发表提出化学原子论。
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法国的安培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821年,爱沙尼亚的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
1826年,德国的欧姆确立欧姆定律。
1827年,英国的布朗发现液体中的微粒作无规则运动。
1830年,意大利的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法国的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1835年,美国的亨利发现自感。
1840年,鸦片战争。
1845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法国的斐索用转动齿轮法测光速。
1849年,英国的开尔文提出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1850年,英国的赫姆霍芝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1850年,中国太平军起义。
1851年,法国的富科证明地球自转。
1852年,英国的焦耳和汤姆生发现气体膨胀致冷效应。
1858年,德国的普吕克尔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59年,德国的基尔霍夫开创光谱分析法。
1859年,英国的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开创了生物进化论。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耶夫发表元素周期表。
1875年,英国的克尔发现电光效应。
1875年,巴黎会议签订米制公约。
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英国的麦克斯韦出版《电磁通论》,集电磁理论之大成。
1879年,美国的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0年,法国的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1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发明灵敏度极高的干涉仪。
1883年,奥地利的马赫的《力学科学》出版,批判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的概念以及力和质量的概念。
1885年,德国的本茨发明了汽油内燃汽车。
1887年,德国的赫兹发现电磁波,发现光电效应。
1887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和莫雷试图由地球在“以太”中运动而引起的光的干涉效应,证实“以太漂移”的存在,但得到否定结果。
1889年,法国的拉瓦锡发表《化学纲要》,开创了化学新纪元。
1889年,英国的菲茨杰拉德提出了收缩假说,以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由于发表其论文的英国《科学》杂志不久停刊,所以直到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才为世人所知。
1890年,匈牙利的厄缶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
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6年,荷兰的塞曼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
1897年,英国的汤姆生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
1899年,俄国的列别捷夫用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1899年,德国的卢梅尔和鲁本斯做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能量分布曲线,为普朗克1900年的量子假说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德国的考夫曼从镭辐射测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3年,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采用多级火箭实现航天飞行的理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荷兰的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变换方程组。法国的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相对性原理,并认为光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05年,俄国“波将金”号战舰起义。
1905至1906年,法国的彭加勒阐明了电磁场方程对洛伦兹变换的不变性,并提出了四维时空理论。
1907年,德国的明可夫斯基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四维表示形式。
1908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动量统一定义,肯定了质能关系的普遍成立。
1908年,法国的佩兰(J.B.Perrin)用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加德罗常数。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荷兰的翁纳斯发现低温下金属的超导现象。首次将氦液化。
1911年,英国的威尔逊发明云室。
1911年,奥地利的海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3年,丹麦的玻尔提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1913年,德国的斯塔克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
1913年,英国的布拉格父子用晶体的x光衍射测定晶格常数d。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英国的爱丁顿等人在巴西和几内亚湾观测日全食,证实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苏联的弗里德曼得到引力场方程的非定态解,据此提出宇宙膨胀假说。
1925年,美国的亚当斯发现天狼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1929年,美国的哈勃(E. Hubble, 1889-1953)发现星系的红移与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宇宙膨胀。
1931年,美国的劳伦斯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国的考克拉夫特和爱尔兰瓦尔顿发明高电压倍增器,用以加速质子。
1932年,美国的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正电子。
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4年,俄国的契仑柯夫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德国的哈恩、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而发现了铀的裂变。
1939年,奥地利的迈特纳、弗立施提出铀裂变的解释,并预言每次核裂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1939年,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斯奈德预言黑洞。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第一次实现电视直播。
1940年,敦刻尔刻大撤退。
1941年,美籍意大利人罗西和美国的霍耳由介子蜕变实验证实时间的相对论效应。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
1942年,美国的阿伦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1942年,美国在费米等人领导下,根据铀核裂变释放中子及能量的性质,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第一个热中子链式反应堆。
1942年,美日中途岛海战。
1945年,美国在奥本海默领导下制成原子弹。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问世。
1946年,美国的伽莫夫(G.Gamow)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1948年,美国的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美国的格拉塞发明气泡室。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德国的穆斯堡尔实现了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1960年,美国的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
1961年,美国的格拉肖、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的萨拉姆提出电弱统一理论。
1963年,发现类星体(Quasar),体积不大,能量极大,亮度剧变。宇宙中大约有106个。
1964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检测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时,发现在波长7.35cm处有3.5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4年,中国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8年,英国的休伊什发现脉冲星。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
1970年,中国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制成微处理器,开始计算机第二次革命。
1971年,美国的凯汀和海弗尔携带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80小时,证明了时间的相对性。
1973年,英国的霍金发现量子效应会使黑洞辐射粒子,并使黑洞蒸发。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1978年,美国的泰勒观测短周期双星证实引力波,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验证。
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第一次升空。
1982年,中国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成功。
1990年,美国的哈勃望远镜(口径2.4m,重12.5吨)被送上太空。
1990年,中国北京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
1991年苏联解体
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
推荐http://www.pep.com.cn/gzls/这个网站挺全的。
高考必备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道:
1.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第2课 古代埃及
知道:
1.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道:
1.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知道: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理解: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1.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知道: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2.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3.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知道:
1. 《荷马史诗》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2.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知道:
1.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知道: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3.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4.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理解:
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知道:
1.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2.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3.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4.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知道:
1.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2.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知道:
1.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2.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3.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知道:
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知道:
1.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2.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第二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知道:
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
理解:
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
理解:
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道:
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
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知道: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理解:
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理解: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知道: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理解: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知道:
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理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知道:
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理解:
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知道:
(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区域经济的发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知道:
南朝与北朝:
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
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理解:
(2)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知道:
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
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
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理解:
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知道:
(1) 丝绸之路的全盛: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知道:
(2) 东亚文化圈
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第三册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
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道:
1.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第2课 古代埃及
知道:
1.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道:
1.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知道: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理解: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1.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知道: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2.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3.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知道:
1. 《荷马史诗》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2.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知道:
1.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知道: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3.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4.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理解:
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知道:
1.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2.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3.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4.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知道:
1.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2.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知道:
1.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2.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3.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知道:
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知道:
1.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2.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第二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知道:
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
理解:
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
理解:
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道:
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
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知道: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理解:
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理解: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知道: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理解: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知道:
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理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知道:
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理解:
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知道:
(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区域经济的发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知道:
南朝与北朝:
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
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理解:
(2)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知道:
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
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
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理解:
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知道:
(1) 丝绸之路的全盛: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知道:
(2) 东亚文化圈
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第三册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
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商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
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商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
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简单来说,高中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先秦到清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至今)、世界古代史(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是不考,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世界近现代史(从文艺复兴至今)。
1、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主要是中国几大人类文明起源(河姆渡、半坡、氏族社会等),夏商周的朝代更迭,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儒法墨道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每年必考);然后秦之后,各朝各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可以从政治(行政区划、中央集权、君权相权)、经济(主要是农业、水利、部分手工业)、文化(儒法道佛的演变,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军事国防(兵役制、屯边驻守)、外交(与并存的其他政权关系,及与国外主要是东亚、南亚、中亚等丝绸之路方向国家的交往)五个方面去入手。
2、中国近现代史,只要是两半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清亡之前,的历次战争情况及其影响(参与国、战争进程、条约内容,最重要的影响是两半程度加深)及农民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的救国救亡道路探寻。辛亥革命清亡之后,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及后续的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十年探索、十年建设、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各阶段的历次会议及阶段性成就。
3、世界古代史(我当年不考这个,忘得差不多了,就不班门弄斧了,故略去)。
4、世界近现代史,文化思想沿革:从早期的宗教思想到十三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成就),再到17、十八世纪的思想启蒙(代表人物及成就);主要国家政治体制沿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成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大革命到几大共和国的演变(尤其注意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到总统制联邦制国家成立(尤其注意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中间穿插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海洋霸权交替。南亚、拉美、非洲的独立运动。之后就是一战、二战各方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要战役、影响、重要会议、战后组织),再然后是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韩日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含英镑-美元的货币体系演变),中间穿插三次工业革命。
高考已过七八年,提纲大致就记得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业有成。
1、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主要是中国几大人类文明起源(河姆渡、半坡、氏族社会等),夏商周的朝代更迭,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儒法墨道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每年必考);然后秦之后,各朝各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可以从政治(行政区划、中央集权、君权相权)、经济(主要是农业、水利、部分手工业)、文化(儒法道佛的演变,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军事国防(兵役制、屯边驻守)、外交(与并存的其他政权关系,及与国外主要是东亚、南亚、中亚等丝绸之路方向国家的交往)五个方面去入手。
2、中国近现代史,只要是两半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清亡之前,的历次战争情况及其影响(参与国、战争进程、条约内容,最重要的影响是两半程度加深)及农民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的救国救亡道路探寻。辛亥革命清亡之后,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及后续的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十年探索、十年建设、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各阶段的历次会议及阶段性成就。
3、世界古代史(我当年不考这个,忘得差不多了,就不班门弄斧了,故略去)。
4、世界近现代史,文化思想沿革:从早期的宗教思想到十三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成就),再到17、十八世纪的思想启蒙(代表人物及成就);主要国家政治体制沿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成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大革命到几大共和国的演变(尤其注意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到总统制联邦制国家成立(尤其注意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中间穿插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海洋霸权交替。南亚、拉美、非洲的独立运动。之后就是一战、二战各方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要战役、影响、重要会议、战后组织),再然后是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韩日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含英镑-美元的货币体系演变),中间穿插三次工业革命。
高考已过七八年,提纲大致就记得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业有成。
高中历史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古代历史:朝代 秦朝 唐朝 宋朝 清朝 这几个朝代特别重要考试也考的多
现在历史:鸦片战争 三大条约的签订 抗日战争 新中国建设
世界历史:法国、英国 美国 苏联
以及其他经济教育科举
现在历史:鸦片战争 三大条约的签订 抗日战争 新中国建设
世界历史:法国、英国 美国 苏联
以及其他经济教育科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青岛地区的版本猿辅导 唐浩 高中历史 秋季班2021 含易错点(高清视频)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FvOJ2VjUv4bNJC8gnpH4g
提取码: yx3z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成就奠定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全部基础;
(2)秦汉: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
(4)隋唐: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四大发明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6)明清(鸦片战争前):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成就突出。
其次,我们要注意其最重要的知识点,也就是在高考中常出现的考点,并要对其进行分析。
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各家本质、影响。
(2)秦汉:哲学(董仲舒)、史学(司马迁)、宗教(佛/道);分析用于加强政治统治的改造的儒家学说——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民歌)、哲学—宗教—艺术;分析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辐射。
(4)隋唐:诗、书、画、教育;分析此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主要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三大发明)、文学(词曲);分析宋元时期文化发展与隋唐的关系.分析宋元与隋唐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明清(鸦片战争前):科技新成就及古典巨著、明清小说名著、早期启蒙思想及西学东渐;分析明清文化的总特点。
祝您历史学习愉快!
(2)秦汉: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
(4)隋唐: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四大发明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6)明清(鸦片战争前):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成就突出。
其次,我们要注意其最重要的知识点,也就是在高考中常出现的考点,并要对其进行分析。
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各家本质、影响。
(2)秦汉:哲学(董仲舒)、史学(司马迁)、宗教(佛/道);分析用于加强政治统治的改造的儒家学说——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民歌)、哲学—宗教—艺术;分析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辐射。
(4)隋唐:诗、书、画、教育;分析此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主要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三大发明)、文学(词曲);分析宋元时期文化发展与隋唐的关系.分析宋元与隋唐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明清(鸦片战争前):科技新成就及古典巨著、明清小说名著、早期启蒙思想及西学东渐;分析明清文化的总特点。
祝您历史学习愉快!
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所以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比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网,可能不如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原因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
分封制
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所以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比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网,可能不如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原因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
本文标题: 高中历史常考的必须要背的大段知识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62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