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要至阿巴亥于死地?因为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牵制代善,又可以控制她的三个儿子。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
皇太极为什么要至阿巴亥于死地?
因为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牵制代善,又可以控制她的三个儿子。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由明朝重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因身受重伤,大败而归。伤势稍好后,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半个月后胜利回师,不久因病势加重住在清河温泉处疗养。
努尔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请大福晋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顺流而下,到浑河见面。阿巴亥从命后,从今日沈阳市乘船溯河相迎,最后相会于瑷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两人商讨了关于代善辅政、多尔衮继位等秘事。几天后,努尔哈赤因毒疮突然发作,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但接下来缤纷缭绕、瞬息万变的时局,就不是阿巴亥这样一位势单力薄的女人可以左右的了。努尔哈赤尸骨未寒,年仅35岁的皇太极就抓住时机,乘乱率几位大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所谓的“帝遗言”,强迫阿巴亥从先帝之命而殉葬。
皇太极再清楚不过,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牵制代善,又可以控制她的三个儿子。阿巴亥坚决不从,但又如何能够抵挡住膨胀到极限的图谋继位的野心。
扩展资料:
殉葬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在外身染重病,要阿巴亥前往,中途得知努尔哈赤死讯。皇太极以努尔哈赤之命为由,逼其殉葬。同殉者还有两位庶妃,其中包括德因泽。
阿巴亥其时三十七岁。在多尔衮执政的时候追封为皇后,全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
其子之一的多尔衮,后来成为清朝顺治皇帝的摄政王,而顺治皇帝非常讨厌多尔衮,因此顺治将多尔衮为她立的皇后—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于顺治十年降为静妃,更将多尔衮之母大妃阿巴亥逐出祖父努尔哈赤的太庙,并追夺一切尊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巴亥
阿巴亥之死有两种版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经过都相同,但方式(结果)却有异:一说为自缢,一说为弓弦勒死。
1、为什么要致阿巴亥于死地?是因为皇太极相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宣布将多尔衮兄弟二人"恩养"于宫中.对于皇太极汗位的得来,曾经有人大加指责,其实只有当事人皇太极最明白他该不该受到指责。显然,这是一场蓄谋的逼宫政变,是由皇太极与兄长代善联手完成的。
努氏晚年非常看重家庭亲情,当初在皇太极指使小妃德因察诬告阿氏时,努氏在听信谗言极度恼怒之时也没有治阿巴亥的死罪,他说念及几个孩子都很小,不忍心让孩子们失去亲娘,何况后来乎?他难道没有考虑到如果让阿巴亥生殉,多多兄弟就变成了孤儿吗?(当时多尔衮年13岁半,多铎12周岁)
再一个史实是努氏死时在他身边陪伴的只有大福晋一个人,众多子侄都还在路上,未来得及赶到.一种说法是他想当着众人的面宣布继承人选,一种说法是写有遗诏但被皇太极的人毁了.而作为知道皇太极并非老汗王选定继承人这一秘密的大妃,一个最后时刻守在努氏身边的证人,怎么可能让她这个绊脚石继续生存呢?所以,大妃只有死亡一条路.
而就在皇太极逼大妃殉葬之后,那个小妃德因察也“生殉”了.可见其中有隐情.史料记载从努尔哈赤死到大妃生殉,相隔不到一天时辰.具体是在努尔哈赤驾崩后的次日凌晨。
英明汗王努尔哈赤向来重爱情、重亲情,他怎么可能在自己临终之际又“遗命”大妃阿巴亥殉葬而丢下两个十来岁的亲生儿子多尔衮与多铎呢?他们年幼无知,若丧父又丧母,这在冷酷的后宫之中将何以立足呢?“遗命”似乎是有,但却不是“逼大福晋殉葬”的遗命,而是立“九王”多尔衮为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的“遗命”成了假的,假的“遗命”却成了真的!
大福晋阿巴亥生殉成了后金国的一大疑案,残酷的历史给多尔衮兄弟三人开了个无情的血血淋淋的玩笑.
2、代善其人软弱无能
努尔哈赤杀了长子褚英后,曾经想过改立次子代善,但有两件事让他大为恼火:一是代善继福晋虐待前妻生的长子硕托,此事传到努尔哈赤那里极为震怒,试想一个连家务事都管不好的人还能指望他建功立业,成就大业么?把汗位交给这样的一个人应该不应该,努尔哈赤犯了嘀咕,再一个令努尔哈赤忌讳的就是他最恨继母虐待继子这种事发生,因为这与他和生活经历有关,努氏小时候就是生母早逝,饱受继母虐待.这件事勾起了他的痛苦回忆.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太极串通小妃德因察诬告大妃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之间关系暧昧,皇太极此举意在一石二鸟,同时打击大妃和多尔衮三兄弟的势力,结果努氏初时大怒,后来冷静下来也意识到其中有诈,把皇太极和德因察叫来狠狠训斥一顿,但皇太极还是收到了他想要的效果,代善在这两件事上表现得很软弱,让努氏对他失去了幻想,虽然后来他不得已杀了老婆来向努尔哈赤赔罪,但已晚了。
再一个,代善的一儿一孙都是支持多尔衮作皇帝的,而代善居然管不了自己的儿孙,可见其软弱,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代善的儿子岳托等都支持皇太极,代善他管不了自己的儿子,就帮助皇太极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后来皇太极死后,他的其他儿子孙子都支持多尔衮,他也管不了,这样的父亲,他不软弱谁软弱,连儿子都不和自己站在一起,只好任人摆布,难道他不软弱吗?皇太极可是一直在打击他和他的儿子,即使他们支持他.后来硕托和阿达礼被豪格利用来作为攻击多尔衮的工具,最终被处死,成为清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大福晋“葬活坟”
大福晋(1590~1626年),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之女,为努尔哈赤大妃。生三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努尔哈赤卒后,同殉。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是八月庚戌,即十一日驾崩,乌喇纳喇氏阿巴亥是八月辛亥,即十二日辰时自尽,已时即与努尔哈赤同出宫暂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多尔衮摄政时,曾谥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入太庙。多尔衮获罪后,被逐出太庙,罢谥号。其骨灰是否被迁出福陵还有待考证。
生活在古代皇室的女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温馨如意。伴君如伴虎,荣辱沉浮瞬息变幻,不知何时就会祸起萧墙。在努尔哈赤死去十八个小时之后,他最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迫生殉,理由是努尔哈赤有遗嘱在先:大福晋虽然年轻貌美,但心怀嫉妒,常常使汗王不快,如果留下,将来恐怕会成为乱国的根源,所以必须殉夫。
按当时的习俗,妻殉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爱妻,一是没有年幼的儿子,阿巴亥虽然符合前一条,但她确有两个幼子需要抚育,而且她不相信汗王会留下这样的遗言,她要据理力争。
但是,四大贝勒告诉她:这是汗王的遗命,他们纵然不忍心、不愿意,却不敢不从。而且,从殉的仪式都已经准备好了。按规矩,当殉者盛装坐炕上,众人对之下拜,然后以弓弦扣颈勒毙;若殉者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至死为止。
到了这一步,阿巴亥还有什么办法?她只能屈从,换上礼服,戴满珠宝饰物,虽然照规矩殉者不得哭,她还是哀告诸贝勒,请求他们照顾她的幼子多尔衮和多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还说了些冠冕堂皇的话:“我自十二岁侍奉汗王,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汗王恩厚,我不忍离开他,所以相从于地下。”
大福晋的生殉非同寻常,努尔哈赤诸妃,如侧妃博尔济锦氏、伊尔根觉罗氏、叶赫那拉氏、哈达那拉氏及庶妃兆佳氏、钮祜禄氏、嘉穆瑚觉罗氏、西林觉罗氏等俱为善终。至皇太极死时,不论中宫皇后,还是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还是那些无名号庶妃,无一人相从先帝于地下。顺治皇帝死时,虽有一名贞妃者从殉,但也不过一庶妃,而且从当时文献记载看,贞妃的从殉,出于皇室意料,显然是自愿从死,不愿苦熬清宫的寂寞岁月,也有说是顺治帝的旨意(她是著名的董鄂妃的胞妹)。阿巴亥的生殉则不同,她既是地位高贵的“国母”,又有幼子尚未成年,更何况先申斥了她的一番“罪过”之后,宣布是“先帝遗命”,而且“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强逼之自缢殉葬,同样让人联想到逼迫大福晋生殉背后必有阴谋。
早在若干年前,大福晋就经历了几次风波。努尔哈赤庶妃代音察向努尔哈赤告状说:“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与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受而未食。而且大福晋一日两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想是有什么事商议。大福晋自己也两三次深夜出宫院。”这样的事情令努尔哈赤非常不快,但他处理得非常冷静。
女真族与蒙古族一样,有父死子娶庶母、兄死弟娶嫂的传统习俗,努尔哈赤自己就从死去的族兄那里继承了嫂子衮代为大福晋,而且他自己也公开表示过他死后由代善继承阿巴亥。现在,阿巴亥出于对未来地位的考虑,提前向身为储君的代善传情,表达自己的倾心爱慕,可谓预做准备,原也在情理中。须知,努尔哈赤已经年过花甲,须发苍白,而阿巴亥正当三十岁的盛年,最是女人丰姿绰约的成熟时期,老夫少妻、白发红颜,很难不生外心。再说,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并无通奸的确证。所以,努尔哈赤赦免了大福晋的死罪,但予以休离。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小庶妃如何胆敢去告深受汗王宠幸、贵有三子的大福晋?而且牵连着自领两旗、居参政“四大贝勒”之首、老汗王欲立为太子的大贝勒代善?诬告大妃与代善关系暧昧的邪风从哪里刮起?人们不难看出,这一切皆缘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权力之争。因为老汗王年事已高,汗位的继承人为谁?已成为诸子侄中明争暗斗的焦点。因为努尔哈赤时代在政治上实行八旗制,以八旗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即以八旗旗主分权统治的制度;在经济上则“予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之”。军事上凡行军打仗亦以八旗旗主为统帅,各有统属,联合作战。这就必然形成八个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集团统治,也就会在汗位继承上导致“诸王争国”的恶劣后果。
当时八旗人马中,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阿敏掌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他们分别只有十九岁、十二岁和十岁的时候,就成为拥有一旗、与诸兄并驾齐驱的权势很大的旗主。诸兄能够成为旗主,完全是因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而幼弟恃母亲受宠而得汗王厚赐,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再有他们的母亲阿巴亥以国母之尊联缀其上,那么其他五位旗主谁不畏惧?谁又敢不服从?那么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个大金国的政局,破坏八王共执国政的均衡,对大金国、对他们每个人,尤其是对与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必须除掉阿巴亥。因为除掉这个总挈首领的母亲,就容易使三个同母兄弟分离,不能形成三人联合的雄厚力量。一旦多尔衮、多铎成年,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一定要马上将他们的母亲处死,才能保证后金政权的稳定。
而且,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临终之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边,她向诸位皇子传达老汗王的遗嘱是“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的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遭到四大贝勒的断然否定,他们是有道理的,因为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不但汗王生前反复强调,而且书写成训示交给了每位贝勒,白纸黑字,证据确凿;而所谓的临终遗言没有第二人能够证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说了类似的话,也只能视为错误的命令,不可执行。但是这个女人既然放出了所谓“临终遗言”,即便不能把家族推向斗争的血海,也会埋下不睦的种子,早晚酿成灾祸。而且,皇太极地位声望渐隆,怎肯将皇位让给还不懂事的多尔衮呢?所以大福晋没有别的选择,她必须死去。
从上面的情况来分析,导演努尔哈赤大福晋生殉这场惨剧的应该是四大贝勒,而不太可能是努尔哈赤遗嘱所命,她的殉葬反射出爱新觉罗家族说不清道不明的皇权之争。
希望采纳!谢谢!
皇太极去世后,十七天的皇位之争,最后谁胜了?
皇位的传承,除了遵循汉族传统的即位方式外,更多的还是依照努尔哈赤时期所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举新汗”的方式,这就使得作为皇太子长子并且拥有战功的豪格,更具有夺位的优势。
都察院,内三院等机构,建立了完整的国家机构;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增设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重用汉人,重视笼络人才;改元称帝,建立清朝;皇太极是清朝承前启后的一代雄主,彼时清太宗活着且成年的儿子叶布舒和硕塞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了。虽然如此,对于清世祖而言也仅仅是少了两个竞争对手,清太宗未成年的儿子还有好几个,而且不少还年长于清世祖。
从政策和血统方面,臣子私心来讲,清庭更倾向于让小福临继位。孤儿寡母好控制,不过一个牛逼女人可以改变一个家族几代人,这句话放在孝庄身上太贴切了。从各方面努力,济尔哈朗支持的是皇后,所以也推举豪格,这样,两黄和两蓝旗支持豪格。而代善因为大妃阿巴亥的原因,支持多尔衮,这样支持多尔衮的是两白和两红旗。
正蓝旗支持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两红旗及镶蓝旗支持皇子。所以,多尔衮退让,以支持福临做继承人,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为条件换取自己不当继承人。不要轻易伤害。团结的力量是无比的。干方百计的包容方法达到团结。个人主义。比兄弟们都优秀。集体主义能顾全局。按人能力分别应用达到团结。
顺治以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人在选择自己的 皇位继承人时,都秉承立贤不立长的祖宗家法,直到清朝灭亡。公元1644年多尔衮带着6岁的福临以及军队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背景下,攻入了北京,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代善手中握有八旗中的两旗,为何最后没有争皇位呢?
代善明明有实力,为何没有争夺皇位呢?我认为关于代善不去争夺皇位原因有下几个原因。
代善如果去争夺皇位必然要和多尔衮之间有一场恶战。虽然代善手握两旗,但是多尔衮也是四大亲王之一,在兵力上甚至代善要低于多尔衮,贸然发起兵变的冒险性太大。并且多尔衮的军事能力和胆识谋略也是极好的,代善并不敢轻举妄动。多尔衮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多以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谁也不敢发生政变。
皇太极死的匆忙,国不可一日无君,代善可能站在大局观念上不去主动争权夺位以免国家动乱。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争时期,如果代善贸然的去快速继承皇位可能会引起其他皇子的恐慌争夺,那么国家就会处于内乱将会对战争不利,因此我认为他是站在一定的大局观上不去夺取皇权的。
当时多尔衮极力主张由福临继位,这样任何一方都不会担心其他的人上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因此具有长远眼光的他保存实力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兵乱,便支持了年幼的福临上位,虽然后来代善的结局不好但是这里我认为他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并且还有传闻说代善和孝庄皇后之间也有绯闻,因此他有可能是出于跟多尔衮一样的目的去扶持福临,虽然有待考察,不过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补充。
因为没有办法去争夺,代善已经被抹黑了。如果这个时候去争,就算是成功了,最后的名声也不好。总的来说,代善应该是被牵制了。
正白旗何德何能,为何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原来,清朝只有四面旗。随着后期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军民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前一年,又加为八旗。原来的四面旗分为正旗和插旗,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成为举世闻名的八旗兵。
八旗由旗主统领,也就是固山厄真,他们皆属于汗王家族。
四旗初立时,黄旗直接属于努尔哈赤,蓝旗掌管舒尔哈齐,白旗掌管大儿子楚英,红旗掌管次子岱山。努尔哈赤除掉亲生兄弟舒尔哈齐和大儿子褚英后,几乎所有的军事力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后金政权建立后,八旗中的黄旗、黄旗、白旗仍直接属于努尔哈赤。
白旗掌则在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手手里掌管;正蓝旗则在五子莽古尔泰的手中;镶蓝旗则是交给了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正红旗,镶红旗由代善掌管。那统领一旗的人被称为和硕贝勒。按照年龄的先后顺序,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分别为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和四贝勒。
由于努尔哈奇最宠爱他的大妃阿巴亥,于是他就把手中的两面黄旗分别给了三个儿子中的两个——阿济格和多铎。因为努尔哈奇想让多尔衮继承他的汗位。而他已经将黄白两旗给了出去,所以也仅有白旗能给多尔衮。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努尔哈奇突然死亡。他还没来得及留下继承遗嘱,就匆匆去世了。
皇太极通过拉拢以及分化,原来是正白旗的旗主。他首先让大儿子豪格负责了镶白旗。然后把两个白旗换成两个黄旗,再把原来的两个黄旗换成两个白旗。然后他废除了阿济格的旗主地位,又打乱和混编了八旗的所有军民,最后把白旗交给多尔衮,又把镶白旗交给多泽。
皇太极即位后,各旗主都有了新的变化。他亲自领两面黄旗,多尔衮领白旗,代善仍领红旗,莽古尔泰领蓝旗(天聪六年时被判刑后,由其弟德格类领蓝旗,德格类也被定罪后,就将蓝旗划到了两面黄旗之中),多泽领镶白旗,阿济格领镶红旗,阿敏领镶蓝旗(后来阿敏因“十六条罪状”获罪后,镶蓝旗交由济尔哈朗统领)。
天聪九年(1635年11月22日)10月13日,皇太极下诏,这一诏书正式确立了以满洲为称号。至此,“满洲八旗”的称谓就形成了。入关后又被称为“八旗满洲”,以前加入八旗的被统称为“陈(旧、佛、老)满洲”。
多尔根上台后,他恢复了积极的蓝旗,并亲自领导。带着正白旗,多尔根由正蓝旗和正白旗亲自率领。顺治七年,多尔根去世,他带来的真正的白旗是皇帝带来的。就这样,皇帝带来了三旗,即真黄旗、黄旗和真白旗。于是,“上三旗”即“皇帝的三旗”理论就开始了。而其余的五旗主和孤山二镇也时不时地发生变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