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幕派为什么让天皇掌握实权因为自源赖朝建立幕府制度后,天皇就一直处于傀儡状态,政治活动只限定在规定年号之类没有任何实权的活动中。...
倒幕派为什么让天皇掌握实权
明治天皇怎么得到政权的?
日本人说的天皇至上,是对下层的宣传,真正上层,没人把这当回事。
比如天皇想颁旨给元老,颁旨前交谈时元老觉得旨意不合心意,扔下句臣尿急就走了,根本不接。
后来元老死光了,时任天皇的裕仁才有了部分权力,不过他实际上也驾驭不了军部。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呢?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仅仅相差二十多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截然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天皇大权独揽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锁死。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失去了信仰自由。
长期的压迫激发了民众心中向往自由的力量,由此引发了“倒幕”运动。
经过一系列的政变和流血事件之后,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后又相继颁布《废刀令》。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在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做出了适合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天皇对社会的领导力空前。
维新政府有挑大梁的人才
和戊戌变法不同,康有为在发起维新之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连说动袁世凯,都是安排谭嗣同去说的,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像右大臣岩仓具视,出访欧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人是空喊口号。
在战胜幕府将军后,大权已经落到了明治天皇的手中,再有与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同,日本是全盘西化,并改变君主立宪制,这使得日本快速的崛起。
改革共识的凝聚力
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相比与此,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所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有着体制和国民意识的因素。
明治天皇真的有实权吗
根据独立命令而制定法规的权力(第9条)、缔结条约(第13条)等不受议会制约而行使的权力等,在其他君主立宪制国家找不到类似的规定。另外,虽说是天皇的权限,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内阁经过天皇了解许可后代为行使其权限。
二战中日本天皇有实权吗
我觉得是有的,而且对于二战天皇也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一、日本的天皇制明显的特征:
(一)一个是君权神授,这是多数君主制的共性,日本天皇被尊为天照大神的后裔,是神不是人,在日本人心中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二)真正的万世一系,日本天皇是一个血统传承下来的,这是这么多的君主制国家唯一的,不论皇权是否旁落,任何一个权臣也不敢废立天皇;
(三)皇权长时间旁落,事实上的“统而不治”,使得天皇相对超然,很少有真正强势专制的天皇出现。
有以上三个特征判断,日本天皇不会是一个强势的郡主,二战时也不例外,但有没有实权,接着分析。
二、通过“戊辰战争”和“明治维新”,推翻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天皇重新掌握实权,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但是此时的明治天皇同样要倚重倒幕派,也不是一个强势的天皇。此后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也延续这一制度,天皇掌握实权,国会推荐首相,天皇任命首相及内阁,依然是统而不治。
以上所述,二战是天皇是肯定有实权的,对于日本犯下的罪行是要负很大的责任。
日本天皇不管任何时候都代表着日本的最高权力,和中国的皇帝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最终的说的权力并不是很完整。
这个问题应从1889年明治宪法的矛盾说起:
第1条规定:日本万世一系由天皇统治
第4条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宪法而实行
两条象征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第1条声明日本由天皇统治,还万世一系由一个家族统治,这是绝对君主制的说法;第4条虽然提到统治权,却又说“依宪法而实行”,这就说明天皇不能违背宪法,典型是君主立宪制。
两者区别这么大,究竟为何?
宪法制定者伊藤博文存在两种不同考量:一方面日本倒幕结束,百废待兴,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一个领袖,于是祭出天皇家族。事实上“万世一系”4个字在江户时代以前(1868年以前)很少见,基本算是新造词。另一方面伊藤博文希望建立英式君宪制,当有人质疑第4条“依宪法而实行”时,伊藤博文当即表示:“这一条不必再论,这是本宪法核心。”
按明治宪法,天皇是虚君。但在宪法解释中,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穗积八束将第1条解释为绝对君主制,认为国家是天皇私产,天皇就是国家主人,是神权君主。这种中世纪性质的思想为明治藩阀(萨摩、长州)所接受,因为只有这么解释,他们才能绕过国会,以天皇名义直接指定首相及内阁人选。明治初期,国家实权本身掌握在藩阀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当然不会说什么,明治40余年(1868-1912),天皇除巡幸各地、签字颁诏、御前会议象征性拍板,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天皇权力到大正时期(1912-1926)更加恶化,一来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确有限;二来东大内部也出现了美浓部达吉祭出“天皇机关说”,即认为天皇只是国家最高机关,而不是国家本身;三来大正民主浪潮兴起,民众运动增多,桂太郎、寺内正毅等藩阀内阁相继倒台,以立宪政友会(伊藤博文成立)原敬、高桥是清等人为首,政党内阁建立,进一步削弱了藩阀及军方的势力。
但由于政党内部分裂,国际局势恶化,政党开始寻求军部支持,军部借机反噬,推翻“天皇机关说”,重新将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1935年,美浓部达吉(时任贵族院议员)本人被迫辞职。事实上美浓部辞职之前,昭和天皇本人还嘟囔过“我其实支持(天皇)机关说”。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天皇想坚持的东西很难坚持,对军部有利的原则反而获得支持,这本身就说明在天皇、军部博弈中,天皇处于弱势,虽然军人一个个喊着为天皇而死,一个个都说完全支持天皇决定,但高层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只把天皇当工具。天皇本人名义权力不小,但他确实无法出面阻止。
有人会说,即便实际上无法阻止,表面上阻止一下也可以吧?个人认为这跟昭和天皇性格有关。
首先昭和这人不太爱表现,感觉有点内向。其次他非常鸡贼,政府、军部分裂时,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让两方都去干,谁干好了,功劳归我,谁干不好,自己受罚。这点从1931年满洲事变(918)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都是如此。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日本备受难堪,1941年太平洋战争之前,其实日本内部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开战无利,但美国已经石油禁运,并要求日军全面撤出中国,这就导致无人敢来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发话,最终导致战争爆发,个人认为这一系列过程中,昭和天皇行为虽然可以解释为鸡贼,但不说话本身就是大过,甚至是大罪。
权力越大担任的责任就越大,特别是二战期间,估计那时的统治者都特别心惊胆战的吧。
现在的天皇,包括英国的女王,都只是精神上的领袖,对于国家事务,没有什么干涉的能力
而二战时的天皇,是有很大影响力的。虽然国家政事是又首相领导的,而首相也必须经常向天皇报告。如果天皇坚决反对,首相也不敢擅自实施。而且天皇有能力罢免首相。东条英机1944年被迫辞职就是天皇的影响下做出的。
很多人说二战的发动和天皇无关,都是东条英机政府的责任,显然是不正确的。只不过二战后美军希望靠天皇的影响力来帮助其重建日本政府,所以美国没有追究天皇的责任。
对于二战时的天皇的地位可以这样理解。天皇好比一个公司的董事长,首相是公司的总经理。平时的日常事务都是总经理在办,但是却是为董事长服务的,如果董事长对总经理不满意,则很可能罢免掉换一个新的总经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