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在立秋时节去田里如果摸了个熟西瓜,则是人们祈求能多子多孙的象征。因此摸秋不光是农村到地里摘瓜的习俗...
为什么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
在立秋时节去田里如果摸了个熟西瓜,则是人们祈求能多子多孙的象征。因此摸秋不光是农村到地里摘瓜的习俗,传到城里也变成了立秋吃西瓜的摸秋寓意。
在清朝的著作《清嘉录》中记载苏州的习俗,在立秋前一日,大街小巷已经开始货卖西瓜了,亲朋好友相互馈赠立秋西瓜,或者边吃西瓜边喝烧酒。有人认为立秋吃西瓜可以解除立夏以来的暑气,也有的人认为可以积攒过冬所需要的阳威。
立秋节传统习俗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
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吃瓜是祈求能多子多孙的象征,也是人们认为立秋吃西瓜可以解除立夏以来的暑气,也有的人认为可以积攒过冬所需要的阳威。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京爽的秋季。
在清朝的著作《清嘉录》中记载苏州的习俗,在立秋前一日,大街小巷已经开始货卖西瓜了,亲朋好友相互馈赠立秋西瓜,或者边吃西瓜边喝烧酒。有人认为立秋吃西瓜可以解除立夏以来的暑气,也有的人认为可以积攒过冬所需要的阳威。
立秋吃西瓜有“吃西瓜烂猪毛”的说法。从前科学知识不是太普及,大家认为平时吃猪肉,猪皮上的猪毛没有办法消化,会粘在胃和肠壁上,日子一长容易生病。而立秋这天吃的西瓜能够把猪毛打去。
西瓜从宋朝的时候开始从西域传入中原,当时的种植远远没有现在那么普遍。但是在西域就已经存在了立秋吃西瓜的习俗了。因为地处西北,纬度较高,立秋前后正是瓜类的采摘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内地哈密瓜、西瓜价格比较便宜的时期。
当时西瓜以为类似于孕妇的肚子而被看作是能生产的象征,于是就有了摸秋的习俗。在立秋时节去田里如果摸了个熟西瓜,则是人们祈求能多子多孙的象征。因此摸秋不光是农村到地里摘瓜的习俗,传到城里也变成了立秋吃西瓜的摸秋寓意。
立秋吃瓜的注意事项:
从前在立秋之前,要预先买几个大西瓜。立秋这天,把瓜洗干净,先用小刀儿在西瓜上开一个三角形的口子,再灌几调羹的白糖和几滴烧酒进去,把口封好,让白糖融化,渗到瓜觐里头,吃过了中饭再切开来大家吃。这样的西瓜切开来是黑籽红壤,因为加了砂糖,吃起来是又甜又沙。
有蛀牙和遇冷感到酸、痛的牙齿过敏者,以及胃肠功能不佳者,不宜吃冰西瓜。
糖尿病人、肾功能不全者、感冒初期患者、口腔溃疡病人,因身体机能较弱,也不宜“咬秋”吃西瓜。
立秋吃西瓜,可以说是一场夏季的告别仪式。立秋吃过西瓜后,也就意味着夏天结束,以后再吃西瓜要等明年夏天了。
为什么立秋这天要吃西瓜?
为什么立秋吃西瓜?
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
为什么立秋吃西瓜?西北地区纬度高,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立秋吃西瓜就是一种尝鲜。而中部一些地区,立秋时西瓜已经进入末市,吃西瓜可以消除初秋之邪、润养五脏。
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要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叫hold住了。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照南通的风俗,立秋吃西瓜有“吃西瓜烂猪毛”的说法。从前科学知识不是太普及,大家认为平时吃猪肉,猪皮上的猪毛没有办法消化,会粘在胃和肠壁上,日子一长容易生病。而立秋这天吃的西瓜能够把猪毛打去。
立秋西瓜怎么吃也颇有讲究。从前在立秋之前,要预先买几个大西瓜。立秋这天,把瓜洗干净,先用小刀儿在西瓜上开一个三角形的口子,再灌几调羹的白糖和几滴烧酒进去,把口封好,让白糖融化,渗到瓜瓤里头,吃过了中饭再切开来大家吃。这样的西瓜切开来是黑籽红瓤,因为加了砂糖,吃起来是又甜又沙。
几类人群不宜“咬秋”吃西瓜
“咬秋”虽好,但也要适度、讲究方法,有几类人群不宜“咬秋”。
专家介绍,西瓜不宜吃得太多,因为西瓜属于“生冷食品”,西瓜中大量的水分会冲淡胃中的胃液,吃多了可能会伤脾胃,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胃肠抵抗力下降,还可能引起腹胀、腹泻。
西瓜不宜在饭前食用,因为饭前吃大量西瓜会占据胃的容积,使就餐时摄入的多种营养素大打折扣,特别是对孩子、孕妇和乳母的健康影响更大。
此外,应少吃冰镇西瓜,虽然热天吃冰西瓜的解暑效果很好,但对胃的刺激较大,所以吃西瓜时应注意把握好温度和数量。最好把西瓜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最下层,这里的温度大约是8℃至10℃,这个温度口味也最好。每次吃的量不要超过500克,并且要慢慢地吃。
专家提醒,有蛀牙和遇冷感到酸、痛的牙齿过敏者,以及胃肠功能不佳者,不宜吃冰西瓜。糖尿病人、肾功能不全者、感冒初期患者、口腔溃疡病人,因身体机能较弱,也不宜“咬秋”吃西瓜。
立秋后谨慎吃西瓜
民谚说“秋瓜坏肚”,就是指立秋以后再继续生食大量瓜类,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和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忌口。
秋天水果的糖分含量较高,而且性凉,秋天本身属于燥热的气候,过分清凉会对胃肠道产生负担,所以不适宜多吃,尤其小孩子特别不适宜,因为他的胃肠道功能本身还没完全发育好。
西瓜本身性凉,加上立秋后人的胃肠道对寒凉食物的适应力下降,所以立秋后的西瓜应少吃,尤其是冰冻的西瓜,更不能像盛夏那样大快朵颐,否则易伤脾胃和引发其他疾病。
立秋后人要吃一些温热的水果,如:梨、柿子、橘子等,以调理脾胃,这样才无损身体阳气,到了冬天比较不容易感冒,腹泻或者手脚冰冷等。
立秋还有很多饮食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立秋除了“贴秋膘”,在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
立秋为什么吃西瓜
立秋吃西瓜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被称为“啃瓜”,寓意着“啃”掉夏天的暑气,迎来凉爽的秋季,立秋时吃瓜还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西瓜原本在宋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立秋前后正是西域进入西瓜的采摘期,所以立秋吃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
立秋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缘由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立秋后不能吃西瓜的原因
民间同样也有立秋不能吃西瓜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西瓜属于寒凉食品,即便是夏天都不应该吃太多,因为夏天体内热都散发体表,肠胃本来就寒凉,吃瓜会导致体内更寒凉,可能会引起人体疾病,到了立秋这样天气转凉之际,就更不能吃了。
而据专业医师的说法,立秋能不能吃西瓜取决于吃西瓜的人的体质,脾胃强盛之人,还是可以继续享受西瓜的香甜美味,但有胃病的人,在立秋后应避免食用冰镇的西瓜;由于西瓜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也要避免食用过量。
另外孕妇尤其不宜多吃冰西瓜,吃过多易引起腹泻或造成妊娠糖尿病等;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病人,食之过多后由于水分急剧的增加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也不宜多吃。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立秋吃什么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