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考古实物资料是地上的多还是地下的多 (中国 世界 )

发布时间: 2022-08-06 07:0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3

中国考古现状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考古学无论是在发现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

现在考古实物资料是地上的多还是地下的多 (中国 世界 )

中国考古现状

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考古学无论是在发现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这时期被发现和发掘,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并开辟了新的领域。例如,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两侧的陕西洛南盆地和腰市盆地新发现的数十处旧石器地点,对认识中国南方与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耐人寻味的问题;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并有围墙)、大量不同种类的稻谷和伴出农具,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的稻作农业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成都平原龙山时代古城址群的发现和发掘,使人们认识了一种早于三星堆文化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宝墩村文化”,为探索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原因和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交互关系奠定了基础;河南安阳市洹北商代中期的花园庄商城的发现和确认,弥补了商代都邑发展过程中商代前期的郑州商城与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之间的缺环,使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观察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上;西汉初期的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北魏都城平城的辟雍和明堂遗址、元朝陪都元上都宫殿遗址的发掘,在中国城市建筑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寺龙口越窑的发掘,提供了越窑从唐到南宋初发展的地层证据,纠正了陶瓷史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堪称越窑考古的重大突破……。此外,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三峡水库淹没区及迁建区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程”,全国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考古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几乎都云集在三峡库区,每年发掘的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先后发掘的重要遗址就有重庆丰都县烟墩堡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丰都县玉溪前仰韶时代遗址、忠县哨棚嘴仰韶时代至龙山时代遗址、忠县瓦渣地及羊子岩(中坝)周代工业遗址、忠县半边街(崖脚)和云阳李家坝等

战国墓地等,这些都为研究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的活动、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巴国历史及其与楚国和蜀国的关系、先秦陶器制盐和相关产业、历史时期的政区地理等课题抢救出大量珍贵资料,笼罩在三峡地区远古历史之上的迷雾也正在被逐渐揭开。

其次是一批重要的考古报告在“九五”期间问世,这些考古报告既是发掘者和报告整理者对某一考古材料的初步研究的成果,又为更多的研究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新的考古报告中,有的是已经发掘出多年,迄今才整理完毕的重要考古材料,如新近出版的大汶口文化的《兖州王因》报告。又如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早期中央王朝都城遗址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该遗址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偃师二里头》也是在这期间出版;更多的是近十余年新的考古发现,如新石器时代的《舞阳贾湖》、《肖家屋脊》、《宝墩遗址》、《岱海考古》等,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垣曲商城》、《郑州商代铜器窖藏》,北方地区的《大嘴子》、《大甸子》、《朱开沟》,南方地区的《新干商代大墓》、《三星堆祭祀坑》等,西周时期的《洛阳北窑周人墓葬》、《天马-曲村(1980~1989)》、《张家坡西周墓地》、《三门峡虢国墓》等,东周时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太原晋国赵卿墓》,汉唐时期的《汉长安城未央宫》等,就连长期以来很少系统报道考古发现的西藏和新疆也有《拉萨曲贡》、《新疆察吾乎》这两部重要的报告出版。这些考古报告除了揭示了一些新的考古学文化(如宝墩村文化、朱开沟文化、曲贡文化等)的面貌、弥补了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缺环外,还促进了稻作农业的传布和发展、城邦社会到中心都邑的转变、夏商历史的考古学观察、周人贵族墓葬制度、中国区域青铜文化及其文明地位、古代金属采冶技术及其组织、中国古代都邑等课题的研究。有些重要的考古报告一出版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三星堆祭祀坑的报告出版后,很快就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反映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一套丛书也将在近期出版,即其一例。

其三是涌现了大量新的考古学论著,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综合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这一国家社科精品项目,现在已经接近于完成。该书全面综合分析了中国本世纪考古资料,构架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并为用实物资料重建中国上古史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秦汉以后的历史奠定了基础。欧美学者集体编写的《剑桥中国先秦史》则并列采用文献材料治史和考古材料治史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不强作折衷,其考古研究部分集中反映了目前西方的中国考古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到秦统一时期的文明进程的理解和研究水准。在区域考古研究方面,良渚文化研究的汇集《东方文明之光》和《良渚文化研究》两书几乎涵盖了良渚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水平;《东北亚考古研究》对辽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变迁和各阶段的代表性遗存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并对该区域文明的渊源及其对日本的影响作了有益的探讨。在专题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间更有《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环境考古研究》、《东亚玉器》、《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汉唐之间宗教艺术与考古》等。此外还有不少已经公开出版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这些专题考古学论著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有的研究课题是过去未曾或很少涉及的。

其四是新的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学上运用更加多样。在田野考古记录手段上,我国考古界已经有多个考古教学和科研单位自行开发了田野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并运用GIS和GPS数据采集仪记录和保存考古数据,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遗存,考古学的记录手段已开始跨入数字化的门槛。在考古材料的测年技术上,除了继续使用先前已有的诸如常规C14、热释光等测年技术以外,还建立或改进了加速器质谱的C14、光释光、不平衡铀系法、电子自旋共振法等测年设备,测年手段更加多样,测年数据更加精确。在遗存性质的分析上,考古研究者除了注意通过筛选、浮选、孢粉采样等传统手段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外,微量元素分析、遗物的成分分析等手段也得到了较多的运用;并已有考古机构与遗传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提取古代人骨中DNA来研究古代族属的尝试。在考古学研究方法上,区域考古更加受到重视,出现了多篇(部)综合研究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论著,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的考古系还与国外大学的同行合作开展了小流域的区域考古研究。“九五”期间进行的备受关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说是为了解决中国历史时期初期的年代学问题的一个国家科研项目,最后的结项报告也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通过这项研究,改进了测年技术手段,积累了一大批年代数据,为中国考古学的年代学基础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想说为什么现在的考古学家都是一些废物了,大部分都是盗墓者发现了,所谓的科学家才知道了,后面找几本书看看证明他们就是所谓的考古饭桶了,为什么不是他们发现了,所谓的盗墓者才知道了,要不然国家养你们这群什么物干嘛。是不是证明盗墓者是你们考古人的鼻祖了
只要你风光大葬没多久就会有人把你名正言顺的挖上来,没钱就没人理你了,这就是现在的社会。
我想不止中国.世界都一样吧!就说慈禧太后就是个案例。
其他的不说 因为就业不好 是个冷门职业 后继恐怕无人

考古学文化

就同一个考古学文化,是时期的变化更大还是地域的?那种变化对于文化的趋势影响更大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现在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家与只研究历史记载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通过研究远古人类的遗留物,对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化也进行研究。考古学家致力于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
太复杂,时间有跨度,地域有广狭,文化的变迁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文化交流、碰撞、毁灭,所以不能笼统的说哪个影响大,只能进行个案分析。可以写论文了。
不能笼统的说,并且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已发现的主要古人类遗址都有那些?

1,元谋人遗址

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

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元谋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

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距北京市区约48公里。

3,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4,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5,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是中国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谋人遗址

百度百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百度百科-红山文化遗址

百度百科-半坡遗址

百度百科-河姆渡遗址

中国境内已确认的三处古人类遗址分别在哪

y91805641 LV12
2021-06-08
满意答案

reevechan
LV12
2021-06-09
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拉丁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另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山顶洞人的发现

山顶洞人是1933年发掘北京人洞穴时意外发现的,因为位于龙骨山上部山顶,又是一个洞穴,故名山顶洞,洞中出土的人类化石便叫做山顶洞人。山顶洞出土的遗物有:完整的头骨3个,头骨碎片、下颌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生产工具中有石器25件,制作都较粗糙,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碳-14方法的测定,山顶洞人的生活时代为距今18000年。但另一数据为距今一万年左右。所以精确地说,应为距今18300~10500年。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其中著名的有云南元谋人遗址、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等。
而贵州开阳的打儿窝崖厦古人类遗址、河北泥河湾遗址也是近年来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1994年,山西坦曲县,发现了距今4500万年前生活在坦曲县一带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坦曲人。
1980年,云南录丰县,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生活在录丰县一带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与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腊玛人。
1980年,湖北建始县,发现了距今约8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南方猿人。
其次,1965年在云南元某县,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两颗,以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并将其古人类命名为元某人。
注:目前,在中国一共发现了七十多个古人类活动遗迹,考古并进行发掘,以上为列举以上为列举的其中四个考古发现。

中国有多少处世界遗产?

中国的33处世界遗
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8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开幕。与会者探讨了人类保护世界遗产问题。经过评审,安阳殷墟在7月13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共分为五大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或工业遗迹,人类口头遗产或非物质遗产代表。

我国31处世界遗产名单
世界自然遗产
1. 九寨沟(1992.12)
位于四川省北部南坪县境内,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因周围有9 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 森林之美。沟中地僻人稀,景物特异,富于原始自然风貌,有“童话世界”之誉。河谷地带有大小湖泊100多处,其中“五花海”,湖底为沉积石,色彩斑斓, 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缤纷色彩。诺日朗瀑布,高约30米,宽约百米。
2.黄龙(1992.12)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在内的10余种珍贵动物倘佯其间,使黄龙景区的特殊岩溶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相互交织,浑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3. 武陵源(1992.12)
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总面积264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等三大景区组成。主要景观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内共有3103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加之沟壑纵横,溪涧密布,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中、高等植物3000余种,乔木树种700余种,可供观赏园林花卉多达450种。陆生脊椎动物50科116种。区内地下溶洞串珠贯玉,已开发的黄龙洞初探长度达11公里。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
4. 三江并流(2003.7)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分布于云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栗僳族自治州行政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达4.1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高等植物逾六千种,哺乳动物一百七十三种,鸟类四百一十七种,爬虫类五十九种,两栖类卅六种,淡水鱼七十六种,凤蝶类昆虫三十一种,全球绝无仅有。三江并流地区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标本模式产地之一。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世界文化遗产
1. 故宫(1987.12)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殿宇9000多间, 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 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 金扉朱楹, 白玉雕栏, 宫阙重迭, 巍峨壮观, 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2. 颐和园(1998.11)
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迭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在西山园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再加上畅春园和圆明园,这就是所谓的五园。“三山五园”独立成园,各具特色,但又相互连接,浩浩荡荡次第展开,如此集中的园林为世所仅见。“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其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3. 长城(1987.12)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4. 天坛(1998.11)
天坛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它那300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们登临其上,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广阔的天空和那象征天的祈年殿,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就油然而生。这条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 ,而由人间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
5.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极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周围寺庙由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壁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组成,环列在山庄外的东部和北部的山麓,共占地47.2万平方米。每处寺庙都象一座座丰碑,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寺庙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万件,共同构成了十八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
6.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击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殿内的五代彩塑堪称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击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7.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8. 丽江古城(1997.12)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32.9万人。这里居住著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雨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64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束、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9. 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留园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

网师园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拙政园

与皇家园林的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相比,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环秀山庄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10.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87.12)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史书记载:秦始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
本文标题: 现在考古实物资料是地上的多还是地下的多 (中国 世界 )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85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伪传统南水北调工程对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缺水现象是否起到有效改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