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部分外国人只需要通过夸赞中国就可以得到很高的关注

发布时间: 2022-08-06 06:0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为什么外国人说几句好话,很多中国人就欢天喜地跟个傻子一样分不清好坏了?中国人真的这么傻吗中国人真的这么傻吗中国人不是傻,是心底的...

为什么一部分外国人只需要通过夸赞中国就可以得到很高的关注

为什么外国人说几句好话,很多中国人就欢天喜地跟个傻子一样分不清好坏了?中国人真的这么傻吗

中国人真的这么傻吗
中国人不是傻,是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不太强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国际上,长期被西方丑化并打压,无法得到认同,也伤了因国家富强而建立起来的自尊心,所以迫切地希望得到外国人的肯定。所以,当有外国友人说几句赞美中国的好话,我们的国人常常像中了六合彩那般高兴。
不管谁也是喜欢听赞美的话语,哪怕是小孩子,如果你训斥他,他也知道不高兴,何况是大人呢。也不能说明我们中国人喜欢听别人的好话就是傻瓜,分不清好坏,遇到原则性的问题还是能够积极但维护我们的尊严,要不然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不会存在这么长时间。不要说我们中国人,外国人肯定也是喜欢听好话和赞美的话的。人类共同的通性嘛,怎么能说是傻呢?
不是傻,而是崇洋媚外,觉得跟外国人说话感觉是特别兴奋稀有的事,因为外国人毕竟不是很多。
这就是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并不是傻,而是出于对外国的好奇心。出国去看看就会开阔眼界啦!
其实外国大部分人和中国大部分人一样,地缘政治和国家形象深深影响我们对别人说话看法,
比如日本,无论他们说什么,总感觉非常讨厌,认为别有用心,东南亚差不多,
另外美国恭维我们的话,和我们吹捧他们的话,大部分官方互吹

面对别人的夸奖 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反应的根源是什么啊

被别人夸奖了,中国人习惯谦虚的说“哪里哪里 过奖了”rn而西方人 尤其是英美国家的人会说“Thank you!”rn这是为什么呢?根源在哪里呢?

中国文化向来以谦谦君子作为楷模,反对自我吹嘘,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礼让。所有的个人荣誉要通过别人的转述并且自己还要进行自我否定才能称得上是令人羡慕的荣誉,假如自己主动说出来就显得骄傲自满,再过人的成绩也会变得黯然失色。

这条古训就是对此的最好解释。例如,虽然“满招损,谦受益”。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请别人吃饭,客人赞赏时,中国主人会说:“没什么菜招待”之类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不会烧菜”夸大到了最大限度,以此来表示礼貌。

因此,中国人是十分严格地遵守谦虚准则的。但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是假谦虚,这样的回答违背了谦虚准则中的实事求是,违背了“真”,很难使交际继续进行下去。

西方人也讲谦虚,但与中国人的谦虚美德是不同的。他们的谦虚准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尽量减少自我夸奖,二是不要自我贬低。而西方人侧重于后者。所以听到这样的夸奖时会直接回答以遵循交际中的一致准则。

英美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比较强调自由平等的一致准则;中国和日本文化比较注重贬己尊人的谦虚准则。

扩展资料:

中国学者顾曰国根据汉文化的历史起源修正了利奇的礼貌原则,提出与汉语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其中贬己尊人准则要求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

指“谦”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称呼准则要求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称呼语仍遵循“上下有义;文雅贱有分,长幼有等”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中西方人对于称赞的不同回应方式

是传统也是根源
真正的是心理应对方面的习惯

中国人的性格环境比较重视内敛,如果太过招摇会招别人白眼,看看章子仪的下场,全在骂她,有如此的环境因素,大家都"谦虚谦虚"咯,其实很多人心里在说:那当然!只是不敢说出来

西方人则认为这是礼仪问题,别人赞美了你,是对你的鼓励,你当然要以感谢来回应,这是很正常的表现方式,他们没有我们的性格环境约束

不过现在也有点改变吧?中国人也接受了感谢,外国人也会说"果酱果酱",哈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所引起的,下面的资料希望能帮助你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 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 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 ,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 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 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 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 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 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 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 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 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 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 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 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 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 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 存 。”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 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好 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 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 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 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学者们 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 写 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 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 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则更进了一步。王弼认为:“忘象 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 )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 。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 为禅宗南宗的鼻祖。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 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 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与此相应 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 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 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 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 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 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 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 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 》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 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 的知识。”[4] 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 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这同样是错觉。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 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 立、互不牵制的。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 、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图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苏东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图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 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 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主要也是技术 方面的,《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对明代手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中草 药的功能与用途研究的记录。另外,中国学者在理论体系和学术概念上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表现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是别具一格的,但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这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一落千丈的一个深刻原因。而以语言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西方科学家,却正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中独占鳌头。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体系在近代科技史上显示出了语言思维在这方面的优势。
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西方科技在现代社会的优势已为人们所共睹。其实,中国的传统科技,尤其中医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挖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两朵奇葩,互有优劣,各具独特风貌,在历史上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因此,不能笼统地划分谁好谁坏,贬低一方,抬高一方。那种贬低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抬高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的论调,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二、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是文化的更深的层面,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反映了各个文明的不同风貌。在我看来,哲学和宗教的含义,是一个需要重新界定的前提性问题。这两个概念都来自西方,所以,一般人观念中的哲学与宗教,都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可谓之狭义的哲学与宗教。以这种狭义的哲学与宗教来考量中国的学术思想,严格地说,中国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宗教。如果一定要以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来分析中国学术思想,我们当然可以找到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依此,或许可以这样说:西方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分离,印度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合一,而中国思想的特质在于以哲学代替宗教。各国的宗教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不需要宗教来扮演这一角色。中国哲学通过两条途径来安顿人生,一是自然,二是人自身,它们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它们都为人生而设,所以都具有人文主义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又可以说中国哲 学的特质是人文主义。
不过,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讨论中国的学术思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在更超越的层面上去理解哲学和宗教,对这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我想,如果把“哲学”看作关于世界根本观点的学说、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宗教”看作关于人生的学说、关于信仰的体系,那么,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思想具有哲学和宗教的两重性;它既是哲学,也是宗教。中国思想立足于人自身,所以这种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这种宗教也是人文主义的宗教。
中国传统思想的这种特质,是殷周之际经过一场以人为本位的深刻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形成的;这场思想风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建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从探究人的本质即人性(德)开始的。透过这场宗教批判运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是从原始宗教中转化出来的 。
西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西方哲学尽管也萌芽于宗教,但它是从探究客观世界开始的。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然后才转向人,从而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可否认,西方早期的这种人文主义和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伦理学一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主要课题,研究形上学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这和先秦哲学家的思路不谋而合。
中西哲学不但出发点不同,而且发展进路迥异。希腊哲学没有经过殷周之际那样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这就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在希腊哲学发展的后期,哲学终于和来自东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导入中世纪。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殷周之际那种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始终禀性各异。其哲学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义的。终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哲学与宗教又一次分道扬镳了。就这样,西方重新确认了久违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跨入近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结果,所以它表现出对中世纪激烈批判的意识。
但是,由于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思想就一直是人文主义的。正因如此,中国没有中世纪,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就象不存在奴隶社会一样。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没有必要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认定人文主义传统,因而也不可能象西方那样经历文艺复兴运动。
多少年来,在西学的一片凯歌中,学者们千方百计地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来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尽心思地寻找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煞有其事地猛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所有这一切,皆迹近无的放矢。诚然,中国古代社会有它的弊病、有它的缺陷,甚至严重的弊病和缺陷。然而,这就是封建主义吗?这就是专制主义吗?对此,需要重新考量。我想,中国古代至少没有西方那种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如果说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专制主义的话,那应该是斯大林主义传入以后的事情,而文革是其顶峰。所以,中国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直面现实,不要总是把账算到古人的头上、总是把祖宗当作替罪 羊、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切实地提高自己,发展社会。
三、形上学
形上学不但是某种哲学的核心,也是某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所以它最能反映一种学术思想 的特点。
形上学所探讨的最普遍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与现实世界无对的。这就是说,它完全由人心所设。这样,我们就无法回避心这个概念。
上文谈到,心包含生命之心和认知之心两个层面。我认为,相应地形上学也有两种类型,即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它们分别由生命心和认知心所构造。前者乃生命根本特质的投影。哲学家们把他们对心(或者说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把握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然后用它来规定心、安顿心。后者乃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投影。客观世界的根本特质首先投射到认 知心,然后又由认知心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
由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6] 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为心的投影,所以,存在的本体,也就是心的本体;“工夫”的不同,决定了心之本体和存在之本体的不同。“工夫”,当然是心的工夫。
中西传统的形上学属于不同的类型。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爱智”的学问,由此形成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用科学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把握的,这当然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或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立足于生命的价值,因而其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生命形上学。儒道佛三派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分别为天、道、真如,这些范畴的实质分别为善、自然、空。就是说,三派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分别为善、自然和空。不过,宋明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的形上学则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它虽然声称其最高范畴“理”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论证中更侧重社会人伦 的一面,所以与西方的认知形上学有所不同。
既然生命心的功能是对其自身的体悟,所以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归根结蒂它是主体性的实际承载者。这正是中国哲学主客合一特点的根源。与此相反,对象化是认知心的鲜明特征。它总是把客观世界作为对象去认识;即使对自身,它也是先将其对象化,然后再去认知。换言之,认知心与客观世界本来二分。另一方面,认知心与作为主体性实际承载者的生命心与本二分。这就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特点。
由于中国哲学脱胎于早期宗教,所以它难免带有中国早期宗教的特征。就象在原始宗教中人的命运是由天所赋予的一样,在中国哲学中,人性也是由天、道等最高形上实体赋予,从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这一点,也是与西方形上学大相径庭的。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近代以来尤其现代以来怀疑、否定传统形上学潮流的实质,在于对认知形上学的背离和对生命形上学的靠近。这样,一些西方哲学家自觉地从中国哲学中吸收养分 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人渊源流长、历史悠久,讲究谦虚的美德
外国人则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就是坦然接受
文化传统不同

外国人点赞中国是怎么回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就业、生活、旅游……据联合国统计,从1990年到2021年,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口从37万人增至97万人,年均增长2.4%。

在微信朋友圈中、海外社交网站上,人们注意到,外国人夸赞中国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文化以及诱人的舌尖美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的治安管理、百姓的文明素质,以及国家的创新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点赞,数量之多、评价之高,以至于有中国网友打趣地说,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有了“外国志愿者”。

是怎样的经历与故事,让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中国好评?我们走近了其中一些普通人,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与时代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全世界都应该学习中国人全身心投入的精神”

马修·塞申斯是一名来自美国犹他州的阳光大男孩,2021年8月来到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学习,中文名字叫刘马赛。

“对外国人来说到中国是学习汉语的最好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涉足各种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商业、科技等,中国是做这些事情最好的地方之一。”马修说,到中国前两个月最不适应的是快节奏的生活。不过,自己适应起来还不错,“中国的生活简直方便得不可思议!我喜欢上淘宝网购,在网上点外卖,生活的便捷程度真的让人太惊喜。”

“哦,还有微信支付、阿里支付、共享单车、滴滴打车……我真希望美国也能开发点儿这样的软件和服务!”说到这儿,马修特别激动,连呼两遍“这让生活变得太方便了!”马修认真地向记者介绍了共享单车服务,“在北京,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把车骑走,既方便又便宜,这个主意简直太有才了。”马修有很多中国朋友赴美留学,“他们跟我说,出国后反而没有在中国时方便,有些不适应。在这方面美国真的没法儿和中国比。”

马修觉得中国的文化很包容,外国人生活在这里非常舒适。“我去哪儿都被中国人善待着。”马修说,中国人既开放友善又乐于助人,“在马路上随便找一个人,真的是任何人,都能随时为我提供帮助。”课余时间马修很喜欢和朋友们去吃小吃,不管几点出门也从未担心过自己的安全,“任何时候我都很安心。”他反而提醒本报记者,“女生如果单独在美国、欧洲或其他一些地方出行,是很危险的。如果有工作需要,一定要结伴出行,注意安全。”

勤劳的中国人也给马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中国人工作更努力的人。我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学习中国人对工作、学习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

“我爱中国,欲罢不能”

中欧数字协会主任韦茉莉是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女郎,“韦”取自其意大利姓,“茉莉”是她给自己起的中文名。

“我对中国真是太有感觉了。”茉莉觉得,她与中国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中学时,一本讲述中国经济崛起的书令茉莉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心生向往。2009年高中毕业后,茉莉来到中国,原计划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一个学期的中文。“可我一下就爱上了中国,欲罢不能。”于是,茉莉的计划一改再改, “2021年,当我用中文完成硕士论文时,内心充满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茉莉喜欢去中国各地旅行。“在中国,我从未遇到任何危险。我经常独自一人搭乘夜班火车,完全不用担心丢失行李或者遇到什么可怕的事情。但在意大利,女孩们可不敢这么做。”

“我爱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总在制造惊喜。”上个月,茉莉在朋友圈里这样写到,并配发了一张在北京骑单车的美图。让茉莉感慨的是,通过手机就可以开锁支付,实在太便利了。欧洲人依然习惯使用现金或信用卡,中国人已经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应对日常生活各种消费。“从很多角度看,今天的中国比很多西方国家更先进。”

茉莉认为, “中国人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民族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特别包容、进取,特别有智慧。”不知不觉间,茉莉已将自己的未来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领导人和老百姓都对未来保持乐观、充满信心,中国也一定能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

茉莉很喜欢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今天难,明天更难,但后天会非常美好”。“当然,只有坚持到后天的人才能看到这种美好。所以我一定会坚持。”茉莉坚定地说。

 “很庆幸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我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学习了中国的经验,爱上了中国人的勤奋和友善。”白俄罗斯姑娘阿纳斯塔西娅·玛西科谈起自己的中国故事,言语中透着自豪。她上大学后就开始学习汉语。后来,她不仅来到中国留学、工作、生活,还收获了一个中国帅小伙的爱情,如今他们已有了爱情的结晶。

8年前,阿纳斯塔西娅以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交换生身份到南京大学学习一年。“那年夏天本来打算是去美国的,美国签证都已经拿到了。接到学校关于去中国留学的通知后我也犹豫过,因为印象里中国不是很发达。不过,很庆幸最终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来到了中国,爱上了这里。”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建设,尤其是城市间的高速公路非常发达,给阿纳斯塔西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2009年首次到中国来,从上海到南京坐了三个半小时的汽车。2021年南京到上海的城际高铁建成,回国时候坐火车去上海,80分钟就到了。“一年间,中国的发展就这么快!我很喜欢生活在中国。”

2021年大学毕业后,阿纳斯塔西娅又到过中国很多次,也在一些城市工作了几年。“我去过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也去过佛山、汕头、义乌、宁波、济南等中等城市,还到了中国的一些农村。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在快速地发展,每次到中国都能体会到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很多城市都有地铁,现在又出现了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阿纳斯塔西娅对记者说,网上购物可以买到一切你想要的,很多事情都能通过一部手机完成,出门基本不用带钱包,这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便利。

“中国制造业非常强大。中国品牌也有着非常好的口碑。”阿纳斯塔西娅最后对记者说,中国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正在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在中国生活非常有安全感”

墨西哥姑娘勒贝卡·康特雷拉斯和巴基斯坦小伙子阿斯兰是本报记者在一个新书发布会上遇到的两名留学生。

勒贝卡2021年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6月即将迎来毕业典礼。阿斯兰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谈到在中国生活的体会,勒贝卡非常兴奋,中国朋友的热情、友好,中国生活的便捷、安全,让她舍不得离开。“跟墨西哥不一样,我觉得在中国非常有安全感。”勒贝卡向记者描述,她第一次在北京乘地铁的时候大吃一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还有人用电脑上网,根本不用担心被盗窃或抢劫。”让勒贝卡最开心的是,“凌晨3点多回家也很安全,我真喜欢这里!”阿斯兰去过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旅游,他评价说:“中国是我去过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生活期间,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让勒贝卡大呼过瘾。现在,勒贝卡出门的时候只拿手机就可以了,“生活简直太方便了”。这是很多发达国家都比不上的。近距离出行可以用共享单车,远途出行有高铁,就连买衣服,阿斯兰都已经和他的中国同学一样,开始热衷于使用淘宝等在线购物渠道。他说,大家已经总结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就是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我太喜欢你们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了。”

业余时间,跟着中国朋友一起去寻找大街小巷的美食,成了勒贝卡最大的乐趣。“中国朋友很好相处!我很开心有机会跟他们一起学习、工作、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这就是最好的跨文化交流课堂,她说,“在中国生活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

礼为奇,杭州西湖交警文教中队,因在年4月21日的杭州道路塌方事故中及时分流车辆、避免悲剧发生而走红网络。年4月27日,CNN将抓拍视频放到FACEBOOK上,不到一天点击量多万,转发多次。被外国网友点赞,称为“中国最美交警”。
中国快速发展

呵呵,为一个外国人到处宣传,口口声声说中国好,却在那里夸外国人,值得?

这种事情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什么话说不出来?
外国人也有优秀的,中国人也有优秀的,只夸奖优秀的,不分国籍。
我觉得这个外国人就是在侮辱中国,我觉得的话,他这种口口声声说中国好却在夸外国人,这是说明他从心底里就没有喜欢中国。
是啊,有些人就是口是心非,我感觉真的有好多这样的人,没有必要和这样的人去交往。
外国人只是一种种族,夸外国人并不是在贬低中国人,要看他怎么夸?

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就那么受欢迎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来个外星人鬼佬啥的都觉得稀有,但中国人跑国外去就是被唾弃的对象了。
其实,这个不过是很多国人自己的一贯风格,想法而已。自己做低自己,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高尚罢了。而且,在国内,很多老外其实也是素质低下的垃圾,很多人还趋之若鹜的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再说深一点,中西方的文化并不是一样的文化特点,但是现在在国内这样两种文化的冲击是特别的严重,可以说千百年来压抑的本性获得释放后,就会没有太多章法--过而不及。
按照大体的感觉来说,西方男人,按照现在的流行观点来说,谈吐举止幽默,穿着得当,身材较好,高大,挺立;东方男人,勤劳,刻苦,居家,不太幽默,穿着不怎么讲究,一般上了30岁都是啤酒肚,偏矮小。我有个女性朋友在国外,说了一句话,一针见血--如果你只是想玩玩,找老外,如果想正儿八经结婚,还是找国内男人。
其实从80年代开始,那时间来中国的,基本都还是有身价,素质也比较好的商人,旅行者,学者之类的,所以那个时候所接触的老外还是比较nice,然而这个印象保留到现在,所以很多人还是觉得老外怎么怎么的。随着对外的更加开放,更多的老外来国内,这个情况就变化了很多,但是印象还是没怎么变化。
不管怎么说,人做贱,自己就更贱,没办法变,自己不去比较个高低,就没有这些事。世界人类本就是一个种族,有什么好比的。
只能说遵纪守法的,对中国有贡献的外国人,在中国受欢迎。

因为中国历代政府喜欢在外国人面前装逼,显示我们地大物博、热情好客,好面子,所以装待客高端。

能出去或进来的都是有能力的人,美国走到世界前列就是因为重视人才。
本文标题: 为什么一部分外国人只需要通过夸赞中国就可以得到很高的关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85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历史专业的前辈知道这面壁画画的什么吗俄国能打败强大的拿破仑法国和纳粹德国,为何被称为欧洲宪兵的沙俄被小小日本打得满地找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