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进行统一战争时,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吗

发布时间: 2022-08-04 00:00: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宋朝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是不是错了?宋朝的先南后北国策没有问题。如果是热爱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立国初期,召集...

宋太祖进行统一战争时,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吗

宋朝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是不是错了?

宋朝的先南后北国策没有问题。如果是热爱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立国初期,召集心腹重臣,雪夜长谈,最后制定了宋朝数百年以来的国策,也就是“先南后北”。当时赵匡胤等人决定先占领南方的地盘,巩固实力之后再徐徐背上,后来赵匡胤领兵北伐,都是在这样的国策下所产生的结果。宋朝的结局我们也看到了,后来尽管有中兴四将,岳飞等人倾力扶持,最后还是偏安一隅,为金国所灭。回到最初的起点,是不是赵匡胤制定的这个国策就错了呢?

先南后北的国策是没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这个“先南后北”,不光是赵匡胤的主意,也是当时北宋朝堂上最顶尖的几位重臣,如“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柴荣的顾命大臣魏仁浦等人。他们制定的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结合宋朝的国力来看最好的计划,当时北方的北汉,看起来派系林立,局面错综复杂,实力不是很强大,但是堪称“一窝粥”。而南方的军阀,才是当务之急需要铲除的重要阻力。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宋朝的结局就否定赵匡胤的这个计划。

之所以先南后北的国策没有得以实现,是因为后世的执行力太差,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尽管终宋朝国运,他们也没能光复燕云十六州,但是这看起来和“先南后北”的国策没什么关系,而是执行人出了问题。像岳飞这样的重将,都被偏安一隅的君主亲手杀害;而赵匡胤之后的宋朝后继者,也没有一人拥有如宋太祖一样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先南”,这些皇帝根本连“后北”的军力都没有。

综上所述,宋朝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是没有错误的。

宋朝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其实并没有错,因为他们的国家本来就是在南方,慢慢的在深入北方
宋朝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当时的情况,存在着北强南弱的局面。 先平等南部薄弱地区,是一个最佳的方案。
我觉得应该不算是错的吧,因为毕竟要做到一无返顾的一个统一,所以只能这样。

宋太祖的功和过?

宋太祖赵匡胤的功绩: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宋太祖赵匡胤的过:

对于历史进程来说,宋太祖是没有过错的。如果真的要体现他的过错的话,那就是从道义上,他对昔日的功臣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扩展资料: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兵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赵匡胤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次日,各位军将就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太祖

功:

1、先后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威逼吴越归顺。宋太祖实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就快实现全国统一。

2、杯酒释兵权”成为了千古绝唱,赵匡胤没有费一兵一卒,便将其亲信手下的兵权就夺了过来,解决了帝王与开国重臣之间的矛盾。

3、刻立誓碑,确定与文人共治天下的国策,为后来文人参政,广开言路,提供了基础,也是宋朝经济发达重要原因。

过:

1、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外,还设置副使,其后继续设签署枢密院事为次副长官,设同签署枢密院事为末副长官。造成组织结构重叠不仅冗繁,冗员颇多,费用陡增。

2、“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成为既定国策。本来一个锐意进取的大宋帝国在连续遭到两次辽国的惨败后便龟缩不前,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造成两宋军事能力积弱。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可以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起步不高,完全凭着个人过硬的本领,一步步打出一片天下,最后“黄袍加身”,成为开国之君。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国家。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支”、“三年一易”、“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赵匡胤

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赵匡胤得来皇权太易,皇位坐得太舒服,难免人们对其评价不高。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赵匡胤丢分之处关键在于他缺少汉武帝雄视天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悍气和成吉思汗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霸气;在于他践行的“修文抑武”国策,给后继者以巨大影响,使得宋朝在战争中几乎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受尽屈辱,直至灭亡。
一个帝王获得累世喝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维护华夏固有领土之完整,实现国家完全之统一,或开疆拓土,四方来朝的功绩,彪炳史册。而北宋统一十国后,领土面积不足300万平方公里,在南宋时期则缩减为200万平方公里左右。向后看,秦朝(公元前210年)领土面积为347万平方公里,西汉(公元元年)领土面积为610万平方公里,东汉(公元140年)领土面积为580万平方公里,隋朝(公元612年)领土面积为470万平方公里,唐朝(公元660年)领土面积为1210万平方公里;向前看,元朝(公元1300年)领土面积为2270万平方公里,明朝(公元1426年)领土面积为1000万平方公里,清朝(公元1760年)领土面积为1310万平方公里,中华民国(公元1920年)领土面积为1131万平方公里。北宋也不及吐蕃、辽、金幅员辽阔。如此对比,大宋并不大,宋太祖只是个小国之君。异邦蚕食鲸吞的土地,仍牢牢掌控在异邦手中,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后世诟病宋太祖缺少雄才大略和勇武精进的锐气,正在于此。

北宋统一战争为什么要先南后北呢?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曾经与赵普有过一次“雪夜定策”,参与人可能还有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雪夜定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在这个策略的引导下,宋朝经过了太祖和太宗两代皇帝的努力,才把宋朝局促的地盘逐渐扩大,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随后,宋太宗赵光义才得以向北进军,消灭了蕞尔小国北汉,然后再两度大规模北伐契丹,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果燕云十六州顺利收复,那么宋朝还真的可能“复汉唐旧疆”。但是,两次大规模北伐(太平兴国北伐和雍熙北伐)都以宋朝惨败告终,这也导致了两宋三百多年始终处于被北方强盛政权的压制状态之下。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指定的“先南后北”策略真的错了吗? 

赵匡胤作为一代雄主,他制定这个宏伟的策略当然不是因为自己一时冲动,毕竟,这个策略一共执行了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制定这个策略之前,赵匡胤至少曾经与三位大臣一起商讨。最初,赵匡胤是想先解决北方的问题——也就是先除掉最强大的敌人。但是在这三位大臣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之下,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魏仁浦是周世宗柴荣临终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他在宋朝初期继续担任宰相职务。赵匡胤曾经问魏仁浦:“朕欲征太原,如何?”魏仁浦给的答案是“欲速不达”。

第二位:张永德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的权臣(殿前都点检)。柴荣临终时,为了防止权臣篡位而将张永德调离京城,让赵匡胤接替了他的职位。宋朝建立之后,张永德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赵匡胤曾经询问张永德“并(今太原)、汾(今汾阳)之策”,张永德认为:“彼兵虽少而悍,加之北虏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图耳”。

宋朝积弱数百年灭亡,是因为赵匡胤的智囊出了哪两个计谋?

众所周知,其实宋朝在古代各朝代中,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算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在军事上,宋朝的军事科技水平也是迎来了划时代的发展,如神臂弩、火器等都纷纷出现,更是组建了重甲步兵,穿的步人甲也都是精品。



可是宋朝在历史上却被称之为“弱宋”,盖因为其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欺凌,前有契丹辽国,中有女真金国,后有蒙古元朝;但宋朝为何会极致积弱呢?这与宋朝的国策有关,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首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士大夫文人的地位远超以往诸朝,而对武人的钳制,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其次北方的幽云十六州丢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是自宋太祖赵匡胤就开始传下来的。赵匡胤的确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旷世奇才,其统兵打仗极少失利,更兼个人武力几乎达到了人类的极致;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谋略方面,赵匡胤更多的是有想法,而后由智囊们完善。



先来看看赵匡胤定下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按照正常大一统的路线,一般是先一统北方,而后挥兵南下。从而赵匡胤推翻了后周世宗柴荣定下的先北后南战略,放弃了柴荣即将成功的北伐战果,要知道柴荣临死之前,已经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契丹人是在最虚弱的情况下,可以说只要赵匡胤率精兵再攻一次,幽云十六州就能提前数百年回归中原王朝。

但宋太祖赵匡胤却同意了赵普提出来的“先易后难”,统一南部后再集中实力一举击破契丹,再现盛唐辉煌;也不能说这个设想有错误,因为以赵匡胤的能力和实力这的确能做到,而且赵匡胤也的确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南部诸国迅速消灭,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而且赵匡胤还打算,如果契丹人不肯交出幽云十六州的话,那就用囤积的财务,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可惜赵匡胤如此一个武力极高的人,按理说应该身体极为强壮,元气充足,而且也没听说过赵匡胤嗜酒好色,所以更不可能就在壮年时期就突然病逝,所以才有了后世所猜测的,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所毒杀的可能。

赵普给赵匡胤提的第二个计谋,那就是“杯酒释兵权”了。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宋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之后就有了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虽然此举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但也导致宋朝武人身份卑微,甚至没有了独断专行之权,虽然武力强大,但指挥的却都是文人,甚至是太监,这么打仗,能赢那都是万幸了,也幸好西北军团不完全隶属北宋政府,否则西夏都要成为大患。



其实吧,这一切都没有错,可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赵匡胤的突然病逝,而赵光义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人,根本不通武略,但又不敢放权给手下武将;虽然以泰山压卵之势灭了北汉,但是面对实力并不弱于北宋的契丹辽国,这一弊端就凸显了出来,宋太宗赵光义两次举大兵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宗之后,直到宋徽宗赵佶时期,北宋经历多为皇帝,却一直都不敢言收复幽云十六州,加上宋朝畸形的文武制度,导致北宋对辽国一直都只能采取守势;虽然宋徽宗赵佶有心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于新崛起的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但在童贯的带领下,反而战败,也让女真人见识了北宋的孱弱,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为何赵匡胤要先南后北呢?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曾经与赵普有过一次“雪夜定策”,参与人可能还有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雪夜定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在这个策略的引导下,宋朝经过了太祖和太宗两代皇帝的努力,才把宋朝局促的地盘逐渐扩大,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随后,宋太宗赵光义才得以向北进军,消灭了蕞尔小国北汉,然后再两度大规模北伐契丹,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果燕云十六州顺利收复,那么宋朝还真的可能“复汉唐旧疆”。但是,两次大规模北伐(太平兴国北伐和雍熙北伐)都以宋朝惨败告终,这也导致了两宋三百多年始终处于被北方强盛政权的压制状态之下。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指定的“先南后北”策略真的错了吗?


赵匡胤作为一代雄主,他制定这个宏伟的策略当然不是因为自己一时冲动,毕竟,这个策略一共执行了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制定这个策略之前,赵匡胤至少曾经与三位大臣一起商讨。最初,赵匡胤是想先解决北方的问题——也就是先除掉最强大的敌人。但是在这三位大臣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之下,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第一位:魏仁浦

魏仁浦是周世宗柴荣临终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他在宋朝初期继续担任宰相职务。赵匡胤曾经问魏仁浦:“朕欲征太原,如何?”魏仁浦给的答案是“欲速不达”。

第二位:张永德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的权臣(殿前都点检)。柴荣临终时,为了防止权臣篡位而将张永德调离京城,让赵匡胤接替了他的职位。宋朝建立之后,张永德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赵匡胤曾经询问张永德“并(今太原)、汾(今汾阳)之策”,张永德认为:“彼兵虽少而悍,加之北虏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图耳”。

第三位:赵普


赵普是赵匡胤前期最倚重的大臣,赵匡胤与赵普的这次会谈便是著名的“雪夜定策”了。当天晚上,赵匡胤先是试探性地问赵普:“吾欲收太原”,而赵普则回答说:“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挡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

从赵匡胤与这三位大臣的会谈中,我们可以知道,赵匡胤一直强烈地希望能够先平定北方小国北汉,而北汉实际上代表的是契丹的势力,与北汉开战,也就意味着宋朝必须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与契丹大规模交锋。但是三位大臣都不建议先对北方用兵,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宋朝刚刚立国,时机不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北汉蕞尔小国,是迟早要被收复的,而南方则有大量割据势力,需要优先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最终决定了先南后北。


我们后世往往将赵匡胤与柴荣进行对比,认为柴荣曾经主张“先北后南”,因为他是在北伐途中去世的。但是,我们只是看到了他北伐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的整体布局——《新五代史》中记载:


是时,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王)朴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


也就是说,周世宗柴荣早就和王朴达成了共识,他们采取的也是“先南后北”的策略,只不过后周在进攻南唐之时,受到了南唐与契丹的夹击。所以柴荣不得不调整方向,先给北方的契丹一点颜色看看,其整体策略依然是优先平定南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后世因为两宋三百多年都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且长期处于北方强盛政权的压制状态之下而去怀疑“先南后北”的策略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种思路本身就有问题,这完全是“结果论”啊!如果没有“先南后北”,宋朝可能根本就没有实力进行北伐;如果赵匡胤之后的皇帝有优秀的军事能力,北伐未必会如此惨烈。

无论是先解决契丹还是先南下这两个战略都是正确的,没有说哪个会更正确,具体二人面对的情况不同。南宋和北宋都是被北方外族所灭,很多人都把原因总结成世因为赵匡胤的作战方案有问题,不应该先南后北,但是事实上提出这个作战方案的是北周的王朴,北宋的政权也是世袭北周过来的,连周世宗也同意这个观点的。不过因为辽国从中的介入,才导致北宋不得不分身处理,但是兵力有限,无论是北伐辽国还是稳定局势都让北宋陷入两难的局面。

契丹的崛起也成了北宋的噩梦,直到北宋被灭亡,幽云十六州依然没有收复回来。为什么我们会将幽云十六州呢?因为北宋如果想要大力发展骑兵,那么幽云十六州就是关键的所在,品种优异适合作战的马匹都是从北方高价购买的,如果能够将幽云十六州收复回来这对于北宋骑兵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好处。

契丹是一个游牧民族,族人骁勇善战,擅长骑射,中原人如果跟他们打起来要赢也是有难度的。契丹不同于金国,对比金国昙花一现的强大,契丹哪怕是后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也是一个独霸一方的国家霸主。而宋朝在军事设备上,一点都不比契丹差,但契丹人从小就会骑马射箭,宋朝的士兵由于长期都在南方,大部分士兵都是步兵,精于骑射的只有一些贵族大夫才有机会接触。所以说北宋对比契丹输在的不是钱而是兵种上面。柴荣为了能够避免自己跟赵匡胤一样陷入两难的局面,改变策略着重往一个方向前进。

在处理契丹这件事情上,无论是柴荣还是赵匡胤,都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最合适的应对措施。

因为南方的军队是更容易战胜的,而且南方拥有很多的战略资源,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嗯补给
因为南方的军事力量不如契丹的军事力量,赵匡胤选择先解决那个容易的,然后在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解决那个难对付的。
因为赵匡胤认为攘外必先安内,觉得把内部事物解决了才能更好的解决外部事物。
本文标题: 宋太祖进行统一战争时,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75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有的王朝传承几百年,有的王朝十几年就灭亡,长命王朝和短命王朝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从古代到现代都发展很好的职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