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隋炀帝三伐高句丽(gaogouli)

发布时间: 2022-07-13 17:01: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为何皆败?高句丽军队强大在哪?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败,唐太宗李世明同样多次出兵仍然没有坚决问题,证明了高句丽的强大...

如何评价隋炀帝三伐高句丽(gaogouli)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为何皆败?高句丽军队强大在哪?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败,唐太宗李世明同样多次出兵仍然没有坚决问题,证明了高句丽的强大。隋炀帝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一个炀已经揭示了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隋炀帝并非一个贪图享乐的昏君,反而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帝王,高句丽农业基础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当时已经展现出了空前发展潜力,如果继续任由高句丽发展,势必会威胁到隋朝边境,所以隋炀帝牺牲一切也要灭掉高句丽,还隋朝一个太平盛世,解决自己的心腹大患。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败首要因素并非高句丽军队的强大。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并没有做充足的准备,隋炀帝相信凭借自己手中强大的军队足以摧毁世上的一切,他抬着头高傲的俯视众生,根本没有把高句丽放在眼里,一百多万的人马遇到层层困难,还没有到达高句丽已经死伤无数,士兵士气低落,无心恋战,雷声大雨点小,还没有出手不得不班师回朝。

隋炀帝在国内大搞土木工程,劳民伤财,这一次远征加重了底层社会人们的负担。更多已经出现了农民起义的势头,隋炀帝第二次攻打高句丽,双方还没有真正进入决战,国内农民起义已经动摇了隋朝统治根基,隋炀帝不得不回兵处理国内事务,在一次无功而返。

第三次隋炀帝势在必得,高句丽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句丽在隋朝到来之际高举白旗,承认隋朝的统治地位,愿意年年纳贡,俯首称臣,只是花几个银子就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免受了战乱之苦。所有人都清楚高句丽并非真心投降,只是自己的缓兵之计,隋炀帝没有征服高句丽,反而自己深深陷入泥沼中。

因为隋炀帝并没有制定好征伐的策略,所以都失败了;高句丽军队强大在于其对地形的熟悉非常有优势,并且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因为他好大喜功,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高句丽的军队强大在他们占据了地理优势,熟悉战场环境。
因为隋炀帝低估了高句丽军队的实力,高句丽军队非常强大,各个勇猛异常而且训练有素,所以这样

关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我想问一下隋朝三征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是不是三次都御驾亲征??
三次都御驾亲征
612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高元不肯朝见为由,一征高丽,御驾亲征
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二征高句丽,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开到辽东城
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征辽战争,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他三次都亲自去督军的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
  历史发展归属不同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 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 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
  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南归东汉,以北归高句丽(因此太祖王时高句丽并沃沮)。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我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高句丽民族的消亡过程,是高句丽国亡后,高句丽民族融入于其他民族而逐渐消亡的过程.
(一)高句丽族在高句丽国民中所占的比例
长期以来,一立将高句丽族人与高句丽国人混为一谈,认为高句丽国人均为高句丽族人,这是错误的。高句丽国和整个中国一样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治着靺鞨,貊人、汉人等族,它们当时并末全部融入高句丽,高句丽国亡后,又纷纷单见于史。所以高句丽国的人口不等于高句丽族的人口。
《旧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亡国时有69.7万户,其中应有大量非高句丽民族的人.
《资治通鉴》卷196载:“贞观十五年,陈大德去高丽所见的汉人,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可准知汉人至少占三分之一,即20万余户。靺鞨各部以每部万户计,应近10万户。可推知,高句丽人口最后最多达到30万户。
(二)高句丽亡国后,其民族的流向。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融入了朝鲜族这是错误的,我们同意孙进己认为高句丽族大部分融入了汉族的看法论.高句丽族最初有四个流向。
1.迁入中原,融入汉族
《新唐书·高句丽传》“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唐太宗迁6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不全为高句丽人)。
唐灭高句丽后,《新唐书·高丽传》载:“总章二年,徒高丽三万于江准、山南:”“仪凤二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迁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巩州、斯其人于河亩、陇右,弱篓者留安东。’等等:这些迁居中原的,总数约占高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后均融入汉族之中。今天汉族的高、李、王、泉中还可找到高句丽人的后裔。
在河南府洛阳县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证明其融入了汉族。

2.入突厥,后迁于辽西,融入汉族
(旧唐书“高丽传)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册府元龟》卷964载:“唐玄宗开元三年高丽、吐浑等诸善降附.天亡骄子,胡运其终、国有忠臣,汉封斯在。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都督跃跌思太、叶浑大刺史慕容道奴—‘辽海贵族文简可封辽西郡王,食邑三干户,行左卫大将军外置同员,赐室一区,马四匹,物六百段。”
《册府元龟》卷974载:“开元七年正月乙未、封辽西郡王高文简妻阿史那氏为辽西郡夫人,文简东蓄酋长,率众归我、故有是宠.” 此高丽何来,未明确记载,但新降于唐,从其妻及同降者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应为原入突厥的高句丽人、现又降于唐,置于辽西.后入汉族.
辽宁省鞍山高力房子的高氏族谱可证此部分人融入了汉族。

3.入靺鞨,进入渤海,辽灭渤海后。辽迁至东蒙、辽宁、山东一带,融入汉族
《新唐书·渤海传》载“万岁通天.契月尽忠杀营州都督赵蝴反,有舍利乞乞促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因…—柞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旧唐书·渤海传):“高丽余烬稍稍归之." 从上三个流向可知,高句丽族直接、间接融入汉族的、定占总人口的大多数、故主要流向为汉人之说可成立。 高句丽民族消亡不再存在的时间约在辽金时期,成为渤海的—部分.
至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汉人有八种.将渤海、契丹、女真等均列其中,表示他们己融合为一个民族只是暂存其族源的回忆而已。

4.入新罗,进入今天的朝鲜族
《通典》186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无明确确人数。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乾:“高句丽贵臣渊净土(盖苏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来投。”《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十》载:“总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两者相加户不足五千,口不过三万。
《三国史记》卷八载:“圣德王三十四年赐钡江以南地。”自此新罗占有高丽大同江以南地.这里的剩余无几的高句丽人应进入新罗.但人数不多。
由上可知,高句丽人入新罗甚少,占高句丽族人数极少部分.根据今天韩国的姓氏中很少高句丽姓氏,可看出融入者甚少。

怎样评价隋炀帝的历史功过呢?

是非功过两分说,不能一言以蔽之。隋炀帝杨广有成为千古明君的实力,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致使伟业损极一时,却利在千秋。

前期苦心经营,登临帝位。

隋炀帝杨广先天条件就很好,“美姿仪,少聪慧”,从小就善于韬光养晦,走亲独孤皇后路线,收买人心,能较好地平衡山东士族、关陇贵族、江南士族三方势力,又有较多功劳。而太子杨勇过于率真,违逆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心意,不能平衡三大势力。最终杨广成为太子。几年之后,杨广登基,《隋书》并没有杨广弑父的记载,但有其淫母的记载,占有了宣华、容华两位夫人。随后,隋炀帝铲除朝中异己,穿假遗诏杀掉杨勇消除隐患。

中期急功近利,缔造伟业。

这时经过“开皇之治”的隋朝国富民强,隋炀帝改年号为“大业”,开启自己的宏图伟业:兴建东都洛阳和粮仓,加强对山东、江南诸地的掌控,解决关中一带粮食产量减少的困境;开凿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经济、文化等方面贯通南北,加强隋朝的统治;修筑长城,防备突厥入侵;开创科举制度,打破士族垄断选拔人才,此后沿用一千三百多年;军事上平定吐谷浑,打败突厥、契丹,安稳北方;加强对外交流,各国遣隋使;大业三年(507年),公认的暴君杨广颁布了古代刑罚最轻的《大业律》,后来唐代在制定律法时也做了很深的参考。

此时,隋炀帝的帝国伟业已达巅峰,万国来贺。以上诸项,君王只要做成一样,都是能君。这时的隋炀帝确有成为千古明君的潜质与实力。这些伟业在灿烂的同时,也损耗完了隋朝的国力。但隋炀帝并不满足于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顾国情,两次巡游江都和三征高句丽。帝国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

后期滥用民力,盛极而衰。

巡游江都,本想加强南北联系,用实力折服江南人士,但过度的奢华榨干了国力,未折人先折己。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出动大军一百三十万,征调民夫二百万,本想用绝对实力恐吓折服,却遭到高句丽的激烈抵抗,而自己的后勤保障先折了,加上肆意指挥,最终隋军惨败。这又极大损耗了民力国力,撑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但隋炀帝丝毫不在意,一方面镇压起义,一方面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打得激烈的时候,负责大军后勤的杨玄感起兵叛乱,隋炀帝只能回师平叛。而国内起义越演愈烈的时候,隋炀帝却和高句丽死磕上了,又集结大军讨伐。连年征战的高句丽受不了选择投降,隋炀帝获得了名义上的征服。而国内已经遍地起义,突厥也蠢蠢欲动。

三征高句丽,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无数人死于战场和劳役,导致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百姓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末期烽烟四起,凄凉收场。

隋炀帝无法改变失控的北方局势,所以就三巡江都。随后发生了兵变,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死。隋炀帝死后,没有棺材,还是萧皇后和宫人用床板为棺,葬于江都行宫。后唐朝以帝礼改葬于雷塘。在他统治期间,并没有处理好利在当下和功在千秋的关系,全国人口减少了一半,只有不到二百万户。果然兴亡,百姓皆苦。

而唐朝的发展,很多地方受惠于隋朝。但唐太宗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王朝的合法性,所修《隋书》中对前朝诸多大事持否定态度,将隋炀帝刻画成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暴君,而同样杀兄逼父篡位,占有李元吉妃子杨氏,四处征伐的自己,却被美化为被逼无奈的自保和禅让。这就是成王败寇,胜利者掌握话语权。

我觉得隋炀帝的功主要是在于他在位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使得南北之间的联系得以密切,促进了沿岸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利于国家统治,但由于他过于奢侈的生活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所以我是觉得他功过是相当的。
从近期上来说,隋炀帝过大于功,从远期上,隋炀帝功大于过。
隋炀帝可以说是功大于过吧,不过史书一直都在黑他,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应该是弊在当代,功在千秋。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征集了大多数劳动力,百姓苦不堪言,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开通的大运河却沟通了南北的航运,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隋炀帝三伐高句丽(gaogouli)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73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女人留下来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那么少为什么眼珠随着年纪的增长变黄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