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嫡庶神教的疑问,具体看问题补充说明

发布时间: 2022-07-09 01:01: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历史上的独孤皇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独孤皇后,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独孤信长女。明帝为藩王时,纳为夫人。二年正月,立为王后。独孤王后于...

关于嫡庶神教的疑问,具体看问题补充说明

历史上的独孤皇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独孤皇后,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独孤信长女。明帝为藩王时,纳为夫人。二年正月,立为王后。独孤王后于四月逝世,葬于昭陵。武成(559年—560年)初年,追崇为皇后。北周明帝逝世后,与独孤氏合葬。

1、有智慧,巾帼不让须眉。隋朝能够建立,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姓独孤,是西魏、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母家为山东姓崔的门阀世家。独孤氏自幼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受到儒教礼法的教育,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杨坚建立隋朝后,独孤氏不贵余力地支持他的事业,内外政事都加以过问,提出的许多见解和观点都与文帝的意见相合,文帝对她既宠爱又有些敬畏。518年十月,独孤氏表兄弟内主长仁犯罪应斩,文帝打算免他死罪。但独孤氏认为不能徇私枉法败坏国家法度,依法将崔长仁斩首。独孤氏生性好节俭,从不奢侈腐化,宫廷内外事务一切从俭,甚至一些必备衣料、药物都没有。文帝借鉴北周亡国的教训,不敢将权势任意转借给外戚,独孤氏也不为她的亲人请功邀赏,她的兄弟做官也不过是将军、刺史而已。她只关心政治,匡扶帝业,这样的皇后在历史上可谓少之又少。

2、是个独立之女人。

《北史》记载:“后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关于独孤后的种种事迹,是一位难得的贤妻,然而“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帝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得幸。后伺帝听朝,阴杀之。”在政治的大事上,独孤后可谓贤良明智,在夫妻关系上却失去了分寸。清朝的赵翼在著作中写道:“独狐皇后善妒,殃及臣子。”这个独孤皇后不单是不许自己的丈夫纳妾,也不准朝中大臣们娶小老婆,是一位标准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崇尚者。

独孤氏十四岁嫁与杨坚之时,要杨坚保证此生不纳妾,杨坚立下誓言:“不和第二个女人生孩子。”果然杨坚的七个子女皆为独孤皇后所生。所以很多演义戏文中,她是被塑造成一个醋坛子。不过重点在后面,不仅身体力行,并且广泛在女子间宣扬这种意识,再有“见朝士及诸王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不得重用。见不得别人纳妾的。这个就尤其值得敬佩了。您瞧,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明确了斗争的方向,明白了男女争斗的实质,重要的是拿男人开刷,罪魁祸首吗,杀之而后快。当然幸运的是这个女人有本事,所以她可以这么斩钉截铁。

有重大性格缺陷,做了一些错事的杰出女性政治家。


说杰出女性政治家,独孤皇后与隋文帝并称二圣,大量政治想法相同,一起开创开皇之治。足见也是政治上十分杰出的人才。这光辉不论多大的缺点都掩盖不了。千古名后名至实归。


说重大性格缺陷,首先是好妒。杀了尉迟氏,也禁止隋文帝轻易纳妾,与他人生子。不过这点要在时代背景上来说,北朝妇女出奇好妒,且因为家里背景,更是有了妒忌的资本。不论是独孤皇后,还是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杨勇的元氏太子妃,杨俊的崔氏王妃,杨素的老婆,包括后面房玄龄的吃醋老婆和武则天都好妒,有些甚至到了病娇下毒杀人的地步。其他有比较详细记载的像长孙皇后或者萧皇后这种温婉善解人意类型性格的,看看他们的背景,都知道童年都有寄人篱下的经历。(严格来说,萧皇后,长孙皇后和武后是同一种童年背景下三种完全不同的表现) 。

第二个护短。独孤皇后第二个缺点是对喜欢的人极端护短。杨谅高熲等讨伐高句丽,高熲一心为国,就是因为没伺候好杨谅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二世祖,成为一个罪过被独孤皇后大肆利用,打击杨勇的保护伞,同时也是独孤信家臣的高熲。杨素开皇十三年修成仁寿宫,耗费人力物力不少,而且不少人因为修建死亡,杨素因为走了独孤皇后的门路,所以也没有被处罚。


但是不论是妒忌还是其他性格缺陷,都是私德。就算奢侈点修建仁寿宫什么的,也对大隋的国力没有什么影响。不过,独孤皇后因为坚持一夫一妻无妾的制度,影响官员升迁。这种就已经属于私德和公德不分,影响政治了。甚至作为打击高熲这种历史有数的文武全才的名臣的理由和手段,就显现出独孤皇后不够大气的一面。不过换太子,虽然杨勇有些冤枉,但是毕竟根据当时的表现,杨广可能更好。因此这个亡国的责任扔给独孤有点过。隋二世而亡,独孤皇后有很大的责任,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由是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
这里的皇太子指的是杨勇,独孤皇后看不惯长子杨勇有宠妾,想尽一切办法找茬扶持次子杨广上位,隋书直接盖章皆后之谋也。杨广上台导致隋二世而亡,独孤皇后要付一定责任。
独孤皇后很讨厌男人有小妾生孩子,对自己儿子这样,对大臣也是这样,高颎宠妾生了孩子她生气,高颎之前说她是妇人,她记仇,又因为高颎女儿是杨勇的良娣,她不想让高颎好过,罢免高颎。杨广听信谗言,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死高颎。
初,后以高颎是父之家客,甚见亲礼。至是,闻颎谓己为一妇人,因此衔恨。又以颎夫人死,其妾生男,益不善之,渐加谮毁。由是讽上黜高颎。
科普一下高颎其人,他可以说是股肱之臣。制定开皇律,平尉迟迥叛乱,灭陈的时候积极出谋划策最后统一全国,反击匈奴。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等,皆颎所推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臣。自余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为高颎惋惜。然而就这样一个对过有社稷之功的人被独孤皇后母子谋害,怪不得古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实在不明白扰乱朝政,某种程度加速亡国伤害到子孙的女人有什么喜欢的。
有人或许认为独孤皇后杀死尉迟氏很女权,具体什么还是要看隋书怎么说的。
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杨坚看见尉迟女被杀之后气的离宫出走。
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上置酒极欢,后自此意颇衰折。独孤皇后低三下四痛哭流涕求原谅,杨坚勉强原谅,然而夫妻二人感情不复从前。
那么杨坚真的和独孤皇后作到了一夫一妻携手终老了吗?当然不是,杨坚在灭陈之后十分宠爱曾经的陈国公主宁远公主也就是宣华夫人。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
我们也能感觉到,独孤皇后并不是真的很女权,捍卫自己的婚姻而是欺软怕硬,对于真正得宠获得高位份的宣华夫人不敢怎么样,或许很生气,但是并没有下毒手。
或许又有人说了,独孤皇后讨厌庶出孩子,这确实不假,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这里独孤皇后指责的是宠妾灭妻的杨勇,叫杨勇的庶出孩子为豚犬,自己的亲孙儿是豚犬,这样的祖母一点都不慈爱。
每思东宫竟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之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担心杨勇宠妾的儿子日后成为皇帝,自己嫡出的孩子要拜见他,足可见独孤皇后的心胸狭隘。
不过,奇怪的是这么嫡庶神教的独孤皇后抚养过庶出的小叔子,或许也能说明她刚刚嫁给杨坚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话语权,是一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卫昭王爽,字师仁,小字明达,高祖异母弟也。周世,在襁褓中,以太祖军功,封同安郡公。六岁而太祖崩,为献皇后之所鞠养,由是高祖于诸弟中特宠爱之。
那么独孤皇后的性格是否像吕后一样刚毅呢?是否合乎女权的要求呢?
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
而后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
后曰:“以妇人与政,或从此渐,不可开其源也。”不许。后每谓诸公主曰:“周家公主,类无妇德,失礼于舅姑,离薄人骨肉,此不顺事,尔等当诫之。”
非常典型的女德班班长,并不是什么女强人,而是一个爱嫉妒,目光短浅,为时代局限的女性而已。


一谈到独孤皇后,大家的第一印象恐怕是一夫一妻,惧内,但事实是这样的吗?独孤皇后与杨坚是一夫一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古代的婚姻制度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当然我明白,把他们说成是一夫一妻的意思是说杨坚除了独孤皇后外并无其它小妾,那事实是这样的吗?
《隋书。后妃传》里是这么记载的,“初,文献皇后功参历试,外预朝政,内擅宫闱,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看,尽管独孤好胜、忌妒心强,也不得不屈服在当时的礼法之下,给杨坚找了60员小妾。
看到这段,我丝毫没感觉杨坚惧内,看到只是独孤的不自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防止小妾上逼,不设三妃,就算帮丈夫找了小妾,也极尽克扣她们的待遇,“抑损服章、降其品秩”。
但即便独孤未雨绸缪、步步为营,(“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下朝后又“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即便是把杨坚捌在自己的裤腰带上,也还是止不住丈夫好色的本性。
先是尉迟女:
“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上置酒极欢,后自此意颇衰折。”
这一仗,表面上让我们看到独孤的狠、绝、强,把尉迟女趁着老公上朝的空隙,杀了,还把老公都气得离家出走了,但细看之下,这一役的胜利者明显是杨坚,独孤先是“流涕拜谢”,然后是“置酒极欢”,那么独孤得到的是什么呢,是“自此意颇衰折”。可见这一事件,对于独孤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而那置酒极欢的欢,看着后事的发展,应该是独孤的妥协,才达成了表面的欢。因为对于后来杨坚“唯陈氏有宠”的宣华夫人,在史书看不见独孤加害于她的记载,相反的,这个宣华夫人的地位,让那时处在夺嫡之中的杨广也不得不巴结,“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
真不知道自己的爱子拿着金银财宝去取媚于陈氏的时候,这对于把小妾当成是畜生看待的独孤是何感觉,我想还是那句“意颇衰折”。
我想看着丈夫为了尉迟女先怒于她,再有连儿子都巴结的宣华夫人,最后甚至还冒出个“希得进幸”的容华夫人,独孤的心一定碎了一地。
看到这里,这 对被网民大肆渲染的一夫一妻帝后,是不是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呢?最后,让我们看一下,独孤离世前后,这也许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一个争强好胜的女人,在输掉爱情与誓言后的惨淡收场。
独孤临死前,杨坚并没有陪伴在身边,而独孤更是刻意避开了杨坚经常居住的仁寿宫与大兴宫。
《隋书·王劭列传》是这么说的,“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迁化不在仁寿大兴宫者,盖避至尊常居正处也。”独孤临死前都不愿意呆在杨坚经常出入的地方,大兴宫就是长安城内真正的皇宫,唐时称为太极宫。而仁寿宫则是皇家避暑用的宫殿,唐朝更名为九成宫。这里也许有着独孤年轻时与杨坚出入成双的美好的回忆,而到年老色衰、丈夫移情别恋后,她的骄傲与好胜,只能用这种近似控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郁闷与不甘。
有人说独孤刻意避开杨坚,是怕有病之人的晦气带给至尊杨坚,那么试问一下,假如杨坚对独孤情比金坚、情深意重,那岂会让妻子在孤独与绝望中孤零零的离开呢?
事实也证明,自从尉迟女事件,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在一步步地衰折。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八月,甲子(十九日),皇后独孤氏去世。而直到九月,丙戌(十一日),杨坚才从仁寿宫回来。而到了十月,甲申(初十),他才让大臣们选择独孤的下葬地,过了仅仅十八天后,“壬寅(二十八日),将独孤皇后埋葬在太陵”。
至此,独孤与杨坚这对所谓的一夫一妻帝后,就以这种方式落幕,让心唏嘘,也让人费解,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宣传他们是一夫一妻呢?
可能是后人的误解,当初,新婚燕尔,杨坚答应独孤“誓无异生之子”,也许正是对这句誓言的误解,让独孤自以为是的杀了尉迟女,结果得到的是意衰折,甚至临死也不想见到杨坚。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誓言,让后人误认为杨坚不会有别的小妾,但事实是,杨坚答应的只是没有异生子而已,他从来也没答应独孤没有别的女人。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后:靠她发迹的丈夫曾对她发誓这辈子绝不会和别的女人生孩子,却依旧当着她的面大肆宠幸了别的女人;一生生育了5个儿子,却依次遭遇不幸,竟没有一个得到善终。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隋朝独孤皇后。
独孤后和杨坚一共生了5个儿子,长子即杨勇。原本贵为嫡长子,隋朝建立后杨勇的太子之位是妥妥的,奈何杨勇摊上的老妈不是别人,而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妒妇独孤皇后。
话说独孤后的善妒之心已经达到了世所罕见的程度,杨坚不过临幸了尉迟女一夜,独孤后就对她痛下杀手,杨坚喜爱容貌秀美的荣华夫人,独孤后也想方设法阻止她侍寝。但就算独孤后再悍妒,也无法阻止已经成为皇帝的丈夫移情别的女人,所以独孤对杨坚真正宠爱的陈朝公主宣华夫人束手无策,既不敢阻止杨坚宠爱她,也不敢下手暗算宣华夫人。
也正因为管不住自己的丈夫宠爱年轻貌美的宣华夫人,独孤后只能将满腔邪火撒到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儿子身上。
比如开国重臣高颎,只因他的夫人死得早,宠爱的小妾又生了个儿子,便招致了独孤后的一番谗毁。又比如太子杨勇偏偏不喜欢正妻元妃,喜欢小妾云昭训,还一口气和云昭训生了3个儿子,于是也成功遭到了老妈的嫌恶。而独孤后看到儿媳元妃死后,东宫的各种内务竟然是由最看不惯的小妾云昭训掌管,心中自然愤愤难平,于是派人悄悄观察杨勇的举止,千方百计要抓亲儿子的小辫子。杨勇偏偏又不是个精细的人,能挑出毛病的地方可谓一抓一大把。这下可好,本来身为一个不那么靠谱的太子,杨勇就少不得被身为皇帝的老爹杨坚各种猜忌。
结果屋漏偏逢阴雨天,一时间杨勇不仅被老妈各种嫌弃,还被亲弟弟杨广各种算计,于是杨勇就彻底悲剧了,被废为庶人后囚禁在东宫。后来杨坚病重时撞见了杨广秽乱宫闱一幕,这才明白杨勇是被冤枉了,想要重新废立太子,只可惜为时已晚。杨坚一死,杨广立马就伪造老爹的诏书赐死自己的亲哥哥,而杨勇的10个儿子先是被废为庶人,后来也难逃一死,在流放的路上被杨广暗中下令全部杀死。
次子杨广虽然得偿所愿荣登大宝,但最终也难逃身死国灭的下场。
原本杨广作为嫡次子,封地是不错的,但皇位是没戏的,不过杨广胜在脑子活络,外加演技精湛,眼见阳光大道是走不了了,就开始耍些小手段。知道老妈善妒,于是表面上就装作只宠爱正妻萧妃一人,就算私底下和小妾们生了孩子也统统不养;知道老爸勤俭,于是车马侍从,都是省了又省;知道大臣们很重要,于是对那些能够在朝中说得上话的官员刻意结交。
不得不说杨广的这些手段还是很有用的,至少成功稳住了老妈,又趁老爹提防老哥杨勇的时候暗地里煽风点火了一番,眼看着太子之位就要手到擒来了,谁知半路居然杀出个宣华夫人。
说到这宣华夫人也是个人物,如此悍妒的独孤后只敢打杀那些无宠嫔妃,却对杨坚真正宠爱的宣华夫人吭都不敢吭一声。而能够成功迷住杨坚的宣华夫人自然也不是什么简单角色,不仅姿貌无双,而且聪慧非常。于是杨广就又动了脑筋,眼看自己的老妈已经不管用了,当机立断改去讨好年轻漂亮又得盛宠的小妈宣华夫人。于是金蛇、金驼各种奇珍异宝被杨广流水似的送到了宣华夫人处,宣华夫人自然投桃报李,软玉温香的枕边风那么一吹,让杨广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太子宝座终于稳稳地落到了他的头上。
不过令杨广意想不到的是,争夺太子时宣华夫人出了大力,但同样是因为宣华夫人,杨广差点弄丢了太子之位甚至是身家性命。不过这也怪不得别人,谁让杨广以为老爹已经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没力气管自己了,于是就去调戏宣华夫人,结果被一状告到了老爹那儿。
而杨坚看着心爱的女人流了两滴眼泪,心疼之下连申诉的机会都不给杨广,直接将他定罪,不仅痛骂杨广是“畜生”,还迁怒已经入土为安的发妻独孤硬说是“独孤误我”,盛怒之下强撑着病体想要废太子。
没想到宣华夫人不过是一句话,就让老爹起了废太子之心,但镇定下来的杨广反而利用了这样的局面,等杨坚一死,杨广立马就把老爹生前的两位爱妃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通通据为己有。
杨广登基后再没了各种伪装,于是开始各种铺张浪费各种随意所欲,搞得民不聊生,在位仅仅12年,全国人口就由890万户剧降到仅剩200多万户。再也无法忍受的百姓揭竿而起,一时间隋朝各处烽火四起,而杨广索性躲在江都指望着能够偏安一隅,谁知手底下的那些臣子也不是省油的灯,杨广自己可以为了皇位弑父弑兄,他的手下同样也可以弑主。杨广死后被李唐安葬在雷塘,根据今人考古的发现,杨广与萧后的墓合在一起才50多㎡,这就是一代亡国之君的最终安息之地。
杨俊虽然排行第三,却是独孤后5个儿子中最先死于非命的。
杨俊算是五兄弟当中最倒霉的一个,因为他不仅有个悍妒的老妈,还有个同样善妒的老婆。也不知道独孤后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居然为儿子选了个跟自己一样善妒的媳妇,结果害惨了自己的儿子,因为杨俊最后不是死于别的原因,就是死于这个妒妇崔氏之手。
崔氏平日里最爱拈酸吃醋,偏偏杨俊又十分好色,虽有悍妻在侧,却还是纳了许多美女姬妾在身边,成天寻欢作乐,惹得崔氏妒火攻心,一怒之下竟在丈夫吃的瓜果中放了毒药,杨俊就此一病不起,拖了一段时间后还是一命呜呼了。
杨俊虽然死得窝囊,但杨坚并没有因此太伤心,眼见一个活生生的儿子就这么被自己的老婆毒死了,杨坚也就流了几滴眼泪而已。杨坚会对儿子这么薄情也是因为杨俊生前很喜欢铺张浪费,这让杨坚这个向来吝啬的人十分不喜欢,所以杨俊死后杨坚连个墓碑都不肯给他立,还冠冕堂皇地说什么:“想要留名于世,有史书的记载就够了,用墓碑只会便宜后人拿来做镇石用。”
独孤后和杨坚的第四个儿子杨秀也不是安分的人。
杨秀有一身的好武艺,让朝中的大臣颇为忌惮,所以杨坚很早以前就对独孤后说:“杨秀这个孩子一定会不得好死,我活着时不会出现纰漏,但等我一死,一定会跟他的兄弟反目成仇。”为此,杨坚特意将杨秀打发到蜀地去,希望他在那穷乡僻壤的地方能够安分守己。
不过杨秀还是没有吸取教训,身为亲王,各种车马服饰的规格却直追皇帝老爹,后来杨勇被废,杨秀对新上台的太子杨广根本就不服气,杨广也唯恐日后杨秀会成为自己登基的阻碍,于是先下手为强,陷害杨秀意欲图谋不轨。杨坚信以为真,将杨秀废为庶人并幽禁在内侍省,还不准他和自己的妻子儿女相见,就派了两个蛮地来的婢女供他使唤。
后来杨广登基后,一直囚禁着这个弟弟,直到杨广在江都被杀,宇文化及等人想要立杨秀为帝,但这个提议在商议过后还是被否决了,最后杨秀和自己的几个儿子一并被杀害。
五子杨谅,既是杨坚和独孤后最小的儿子,也是兄弟当中最受疼爱的一个。
杨谅先后担任的雍州牧、右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等官职都是兄弟当中最好的,就连封地也是杨广这些哥哥难以望其项背的。杨谅身为并州总管,封地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竟然多达52州。杨坚还特别下过旨意给杨谅,让他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便宜行事,不受法律规定的约束。
杨坚可疼爱这个小儿子了,各种溺爱之举简直令人发指。比如杨谅20多岁才之藩,离京的时候,杨坚还特地送了他一程;突厥犯边的时候,杨谅担任元帅,但因为杨坚宠爱他,杨谅居然连战场都没去,空挂个最高指挥的头衔;杨勇被废后,杨谅为了自保,向老爹请求建造武器招募私人军队,杨坚居然也答应了。
不过这样的宠爱也为杨谅埋下了祸患,杨坚死后,杨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备受宠爱的幼弟,杨谅对此也心知肚明,于是决定主动出击,谁知因为战略不当,杨谅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向哥哥杨广乞降。
原本杨谅的行为按罪当死,但杨广却为了表现一番自己的仁慈,故意装模作样地对大臣们说道:“我的兄弟已经很少了,我实在是不忍心杀了杨谅。”然后将杨谅废为庶人,囚禁至死。而杨谅唯一的儿子也在杨广被杀后,被宇文化及一并杀
独孤伽罗不仅在政治作为上可圈可点,其本身也是一位具备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她既有鲜卑女子的英气妩媚、大胆真率,又有汉家女儿的优雅聪慧、柔情体贴,隋文帝杨坚对其可谓言听计从、迷恋终生 。夫妻俩五儿五女、一母同胞;同居共寝、并辇上朝 ;朝夕相伴,情深意长,六宫常年虚设。独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一下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不到两年也随之离开人世。临终前,隋文帝仍然希望能够在地下永恒的世界里和妻子重逢。生死相随,夫妻情深,无过于此,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可谓创造了中国古代帝王后宫生活的奇迹。

关于禅让制度,明明都是黄帝的子孙,为什么尧传舜为禅让?

最近在看《史记》,才知道颛顼、舜、禹都是昌意一脉,帝喾、尧是玄嚣一脉,都是黄帝的子孙,只是尧舜辈分差的有点大。那为什么还叫禅让?因为嫡长之类的原因么?rn对大神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很基础、很常识,但还是很真诚的请教。谢谢~
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这是一种“拟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对正统王位继承制的模拟,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我的理解是,毕竟不是亲儿子,没有血缘也不同姓。是尧先看中了舜的人品,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俩最多算是岳父和女婿的关系。你说的黄帝的子孙,那范围就大了。改朝换代岂不是都不成问题了,因为都是炎黄子孙。

“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请四方诸侯推荐人选。四方诸侯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
  尧派舜负责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尧还让舜在国都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
  经过三年的考察,尧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 ”
一:禅让
是对的。仍以贴主说的皇帝为例:从黄帝开始,*禅位*于嬴姓少昊;少昊*禅位*于姬姓养子颛顼;颛顼先*传位*于嫡长子(称“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颛顼族子喾继承;帝喾传位于帝挚;帝挚*禅位*于伊祁姓的尧;帝尧禅位于姚姓的舜;帝舜禅位于姒姓的禹。
可见禅位是有别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法,标志就是姓。黄帝正统为姬姓、尧为伊祁、舜为姚(先秦之前姓是很重要的标志),所以称禅位是对的。

二:家族
抱歉这个个人也不清楚。不过从贴主关心的方面来说,建议他贴主参考一下姓和氏的介绍。

三:嫡庶
中国传统是嫡长子继承制(黄帝时期好像不是),然后有五代而迁的说法,也就是别支到了第五代就要另设祖庙祭祀了。

古代嫡庶区别有多大,现实比电视剧还要残酷吗?

古代的嫡出庶出,现实生活比电视剧还要残酷许多!接下来,由我来给大家详细地讲一下。首先我们要知道嫡出和庶出分别是什么意思,嫡出,顾名思义就是正妻生的子女,也可以说是嫡子,庶出则就是非妻的妾婢所生的子女。

大家对嫡出庶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古装剧或古代小说,毕竟我们现在是一夫一妻制,哪里还会有妻妾,更别提嫡庶了。其实真正的嫡出与庶出的差别并不只是体现在继承家产的方面,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追溯到周朝,当时的周天子制定嫡长子继承制,就注定了庶出一出生就比嫡出差很多!嫡出注定是尊贵的,而庶出则很卑微,还有很大可能会受到嫡出的打压并且不能反抗,最典型的莫过于庶出只能叫生母“阿姨”。

不仅民间百姓是这样,甚至于达官贵族也是如此。唐代大臣丘行恭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也因和嫡子争夺父亲的小妾也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的埋葬的权力,而被免除官职,何其残忍!最残酷的一点则是庶子没有继承资格,即使庶子为长子,嫡子为次子,那也是由嫡子继承官职和财富。抚州刺史皇甫炜膝下只有一位庶子,可最后继承的人竟是他的侄子而不是他的庶子,由此可见,古代庶子的地位多么的低下卑微,甚至不如侄子!所以说庶出的现实生活多么的残酷。

在古代封建社会,弱势女子的地位极其低下,一步错步步错,一旦为妾就极有可能连累她的孩子,使得孩子的一生都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也有庶子通过自身的学识和努力得以翻身,改变自身命运的例子,但这毕竟是少数人,所以说还是生活在现代比较好,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失去某些应得的权力。

妾和正室,庶子和嫡子之间其实区别是非常的巨大,并非像电视剧里一样还有小妾通过宠爱意图抢夺地位的情况。现实是远远要比实际残酷。

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有多个老婆,不可能由一个男人来管理,以男耕女织的思想来说,男人多对外,需要有人手在内。不管是哪个领域人多,那个领域就需要一个管理人员。而正室就是法定要求的管理人。史书记载,桓公和诸侯订盟要求,“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而且宋代之前,一个男人如果有两位正妻的行为还会触犯法律,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被强制离婚。

 

                  

区别在于:

 第一,嫡出的孩子也就是正室所生的小孩,长大以后是可以继承爵位和大部分的家产。而且正常来讲,正室一般多有强大的家庭势力。而妾相当于当奴隶,来源多样,不一定存在势力或较弱势力。庶子长大后主要作为联姻工具,地位低。两个无法相提并论,更不存在庶嫡斗来斗去的说法。

第二,庶出也只能当附属或帮手。为了维护家庭的权利核心地位和团结,一般都有家规,就是用来防止大家斗来斗去,产生不必要的消耗。大家族越能让自己子女发挥作用,得到的利益越是大。而且,庶出的孩子平时会饱受嫡出的孩子的欺负,已形成心里习惯,不太敢还手。为了改变困境,会拼命努力把注意力放在别的方面。为了有机会飞上枝头变凤凰,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埋头苦学。

古代嫡庶区别很大,这是毫无疑问的。电视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戏剧化了,现实往往更加残酷!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从身份上看,嫡子是正室所生,而庶则是家里的小妾或者姨娘所生。一般正室都是门当户对有头有脸的人物,而妾的身份则没有那么多规定,哪怕是红尘女子也可被纳入妾。我国古代向来尊崇尊卑法度,生母的地位就决定了嫡庶身份的差异,从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这在皇宫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嫡长子一出生便是储君,只要不废太子,出身卑微的阿哥就算有贤能一生也只能当一个谋士。

其次,从家中待遇来看:只要身份尊贵从生下来便是养尊处优。嫡子可谓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不仅吃穿用度比庶子优厚,在家中得到的宠爱与关爱更是甚多;而庶子则是众多,得到的爱只有一星半点,有的庶子从出生都不曾见过父亲一面。在很多时候嫡长子犯错会得到很大的宽容,而庶子犯错会被严厉对待,更有甚者嫡子犯法时,让庶子去顶罪。

最后,从继承上来看:不论是权利还是财富,嫡子是家中的主要继承者,而庶子分到的极少,不论是在普通人家还是皇亲贵族中,我古代的嫡庶都没有逃过这一套制度。就连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在诸侯王分封自己的土地时,都是优先嫡子,庶出能分到的土地少之又少。

在我国古代,出身极为重要,只要你是嫡子从出生便是尊贵,而庶子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向上。然而更残酷的是,有的庶子再努力,一辈人也不会出人头地。

古代嫡庶区别非常大,堪比影视剧里的嫡庶之分。

古代的一夫一妻制,一个男人只可以有一个正妻,但是可以有很多小妾。所以子嗣也就不少,但是地位却大有差别。嫡子嫡女是指正室所出,庶子庶女就是妾室偏房所生。由于母亲的地位差别很大,所以即使同为一父所出,在吃穿用度、教育、医疗、事业上也是天壤之别。

1.嫡子庶子之分

这种区别在小门小户里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仔细想来,由于家里条件有限,绝大多数资源都为嫡子所享。一旦嫡子科举榜上有名,飞黄腾达,那么家族自然也就跟着沾光。但是可能庶子就沦为渔夫、菜农,一辈子没进过学堂。

大家族里就更是残忍了,家族的掌管权、父亲的爵位都是由嫡子继承的。在皇族也经常有仅仅就因为是嫡子就继承大统,比如晋武帝司马炎让自己不太聪明的嫡子继位。

2.嫡女庶女之分

表面上看嫡女庶女的差别不是很大,可能会因其母亲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有所区别。吃穿用度好像也并没有差别很大。但是其实并非如此,其中最大的区别就表现在谈婚论嫁上。古代高门贵族之间谈婚论嫁的时候。

男方十分注重妻子是嫡还是庶。因为嫡女能带来丰厚的嫁妆,还能在丈夫的事业仕途上有所帮助。而庶女的母亲大多出身低微,因此嫁妆也十分的稀少。尤其在大家族中,嫡女出嫁之后需要管理家产,所以出嫁之前都会受到母亲的教育。


但是庶女却从未接受过,像知否里的明兰、如兰和墨兰。

在古代,一个男人可以拥有一位妻子和多位妾,妻生嫡,妾生庶。

嫡庶不同之一,在于嫡庶生母地位不同,所以直接导致二者的地位不一样。

《吕氏春秋》中记载:纣王和其他两位兄弟都是同父同母,且纣王的年龄最小,但最后登上帝位的却还是纣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纣王的两位哥哥出生的时候,纣王的母亲还只是妾的地位,所以两位哥哥的身份应该是庶子,而等到纣王出生的时候,纣王的母亲早就已经成了正妻,那这个时候,纣王的就是正妻生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嫡子。所以,尽管在立太子的时候,纣王的母亲本来是想立最年长的儿子为太子,但由于嫡庶观念存在,她的想法被驳回,最终太史官们都将纣王立为了太子。

电视剧中的纣王形象

而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如兰、墨兰和明兰三人的形象也可以很好地解读嫡庶之分。

如兰是大娘子生的,也就是嫡出的,而墨兰和明兰都是妾所生,是庶出的。在电视剧中,常常会有如兰和墨兰拌嘴的画面,其中如兰会经常说到:“那又怎样,我是嫡出的”,这时候墨兰就会被气得不行,尽管自己的母亲很受父亲的宠爱,但到底还是因为自己不是嫡出的,所以当如兰这么说的时候她也没办法。

剧中还有吴大娘子带着自己的儿子第一次到盛家做客的时候,大娘子可以决定,三个女儿中,让谁出来会见客人,不让谁出来会见客人,这也可以充分地展示出了嫡庶的地位不同。

除此之外,除了在待遇方面嫡庶有分外,在话语权、继承权、乃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上,嫡子和庶子之间不看年龄、也不看学识等其他因素,仅看出身,来决定谁拥有的权力更大。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嫡庶不同之一,在于嫡庶生母地位不同,所以直接导致二者的地位不一样。

本文标题: 关于嫡庶神教的疑问,具体看问题补充说明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53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何《左传》和《史记·赵世家》里对于赵氏孤儿的记载不同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双人组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