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除了有固态,液态,气态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状态吗物质还有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
物质除了有固态,液态,气态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状态吗
物质还有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它们的分子会自由地移动,从而充满任何一个可以封闭它们的容器。
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
扩展资料物质的形态的介绍
哲学上所谓的“物质”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哲学家们思辨的结果,是哲学家们心中的一个意象,不具有任何的指向性。但这种抽象的概念-物质,并不是哲学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哲学家们对一个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有别于其他物质的实际形状与状态。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具体的物质形态,就不会有高度概括的、哲学上的有关物质的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质
物态
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花虫鸟兽、山河湖海、不同肤色的人种、各种美丽的建筑……大到星球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粒子,真是千姿百态斗奇争艳。大自然自身的发展,造就了物质世界这种绚丽多彩的宏伟场面。物质具体的存在形态有多少,这的确是难以说清的。但是,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本文开头所举的各例都属于实物。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它可以将电台天线发射的信号通过空间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或电视机。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入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0余种之多。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从构成来说这类状态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的集合形式决定的。由于分子或原子在这三种物态中运动状况不同,而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特征。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3.气态
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这时分子或原子运动更剧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气态时主要表现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无规则运动,这导致了我们所知的气体特性: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地充满任何容器;容易压缩;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显然,液态是处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形态。
4.非晶态——特殊的固态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
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5.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液晶”现在对我们已不陌生,它在电子表、计算器、手机、传呼机、微型电脑和电视机等的文字和图形显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晶”这种材料属于有机化合物,迄今人工合成的液晶已达5000多种。
这种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处于“液晶态”,就是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在光学性质上的“各向异性”。它对外界因素(如热、电、光、压力等)的微小变化很敏感。我们正是利用这些特性,使它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上述几种“物态”,在日常条件下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但是随着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又发现了一些新“物态”。
6.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
7.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就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
8.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转化为中子,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称为“中子态”。
已经确认,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中子星”,是一种密度比白矮星还大的星球,它的物态就是“中子态”。
更大质量恒星的后期,理论预言它们将演化为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观测证实它的存在。至于 “黑洞”中的超高压作用下物质又呈现什么物态,目前一无所知,有待于今后的观测和研究。
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出现了反常的物态,那么在低温、超低温下物质会不会也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呢?下面讲到的两种物态就是这类情况。
9.超导态
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物态。最先发现超导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1853~1926年)。1911年夏天,他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温度降到4.173K的时候(约-269℃),水银开始失去电阻。接着他又发现许多材料都又有这种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请阅读“低温和超导研究的进展”专题)。卡麦林·昂纳斯把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现象称为“超导”。超导体所处的物态就是“超导态”,超导态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益处。
超导态的发现,尤其是它奇特的性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研究超导,至今它仍是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已不下几千种,它们各自对应有不同的“临界温度”,目前最高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K(约零下143摄氏度),各国科学家正在拼命努力向室温(300K或27℃)的临界温度冲刺。
超导态物质的结构如何?目前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有待继续探索。
10.超流态
超流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理状态,目前所知,这种状态只发生在超低温下的个别物质上。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年)惊奇地发现,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K的时候,它就由原来液体的一般流动性突然变化为“超流动性”:它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我们将具有超流动性的物态称为“超流态”。但是目前只发现低于2.17K的液态氦有这种物态。超流态下的物质结构,理论也在探索之中。
11.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 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为了揭示这个有趣的物理现象,世界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1995年,美国科学家维曼、康奈尔和德国科学家克特勒首先从实验上证实了这个新物态的存在。为此,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这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实现“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责献。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 是物质的一种奇特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单个粒子一样。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 到同一状态,要达到该状态,一方面需要物质达到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还要求原子体系处于气态。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曾因研究出激光冷却和磁阱技术这一有效的制冷方法,而与另两位科学家分享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所具有的奇特性质,不仅对基础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2.费米子凝聚态
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 “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低温度时集体行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另一类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这两类粒子特性的区别,在极低温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个人主义者”,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
上面介绍的只是迄今发现的12 种物态,有文献归纳说还存在着更多种类的物态,例如:超离子态、辐射场态、量子场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认识更多的物态,解开更多的谜,并利用它们奇特的性质造福于人类。
1,“等离子态”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电子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然而在几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气态的原子开始抛掉身上的电子,于是带负电的电子开始自由自在地游逛,而原子也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温度愈高,气体原子脱落的电子就愈多,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电离化。科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除了高温以外,用强大的紫外线、X射线和丙种射线来照射气体,也可以使气体转变成等离子态。也许你感到这种等离子态很稀罕吧!其实,在广漠无边的宇宙中,它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因为宇宙中大部分的发光的星球,它们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都高极了,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几乎都处在等离子态。这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处于等离子态的物质,电子与原子核“身首异处”,彼此离开。
2,“超固态”
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更高了。在几百吉帕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得消失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都被压碎了,所有的原子核和电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这时候物质里面就不再有什么空隙,这样的物质,科学家把它叫做“超固态”。白矮星的内部就是充满这样的超固态物质。在我们居住着的地球的中心,那里的压力达到350吉帕左右,因此也存在着 一定的超固态物质。
3,“中子态”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那么原来已经挤得 的原子核和电子,就不可能再紧了,这时候原子核只好宣告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叫做“中子态”。中子态物质的密度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 还要大十多万倍呢!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重30亿吨,要有960000多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在宇宙中,估计只有少 数的恒星,才具有这种形态的物质。
4,非晶态——特殊的固态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
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铸工胶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用铸工胶修补铸造产品,产品的性能会受到什么影响
铸工胶的主要成分是环氧树脂、固化剂、增韧剂、活性稀释剂及各种优质填料。用铸工胶修补铸造产品,产品的性能不会有影响。
可用于铸铁、铸钢、铸铝等铸件的气孔、砂眼、麻坑、包括精加工时发现的缺陷,也可作一般结构胶使用。在不影响铸件强度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首选的方法是用铸工修补胶。修补固化后的铸工胶胶层经常温25测试,其硬度为HB80左右,并具有较强的耐磨性,完全能满足使用要求。
铸工胶在使用前,一定要将铸件需要粘的部位用砂纸打磨干净,也可以其他工具进行打磨。如果铸件的伤痕、裂缝较小,难以施胶,那么就可以采取适当扩宽的方法,对裂缝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进行缩孔,并且除去氧化层。
对于有些微小渗漏情况,可采取整件处理并施胶的方法,以内涂为佳,(厚度小于1mm)对于处理后的粘接面可用工具将剩余垃圾吹干净,然后用汽油或挥发性有机溶剂(甲苯,丙酮)等清洗,待完全挥发干后施胶。
扩展资料
铸件修补后,人们关心的是修补处的颜色与铸件的色相是否一致,因为这是体现修复铸件外表质量的重要标志。尽管铸件在修补后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使用要求,但如色相差异较大,即使铸件缺陷修补完美,人们内心的"缺陷"仍未消除,不能放心大胆接受这种铸件。为
了消除这一心理,使有缺陷的铸件变得完美无缺,国内铸工胶业以生产量最大的灰口铸铁的颜色为基点,精选各种原料结合其理化性能、色相定位,最终形成了非常近似于普通灰口铸铁的颜色,已到让人们基本无法辨认的地步。
在修补前,人们极不放心;修补后可百分之百的放心。对于修补铜、铝铸件,施胶后在胶液表面渗少许铜粉或铝粉,让其固化好后掩盖其颜色。
强度是非常重要的内在质量的指标,国内优秀铸工胶产品常温下剥离强度为1000N/cm²、剪切强度为3200N/cm²以上,此强度足以满足铸造缺陷的修补。
当然强度与施胶工艺有关,也与温度有关,这还需要严格遵照施胶工艺施胶以最大限度提高其粘接力。
铸工胶主要成分是环氧树脂、固化剂、增韧剂、活性稀释剂及各种填料。用铸工胶修补铸造产品,产品的性能不会受到影响。
铸铁件性脆且铸造过程中易产生气孔,在长期的震动和冲击下,易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壳体开裂。由于铸铁的焊接性较差,加上液压设备的密封性要求较高,传统的焊补工艺根本无法实现修复。而现场一般没有此类设备的备品备件,购买更换需要大量的停机时间。
若就此使用有碍质量,若将其报废则形成很大的浪费。常采用铸件修补技术。在不影响铸件强度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首选的方法是用铸工修补胶。铸工胶产品常温下剥离强度为1000N/cm2、剪切强度为3200N/cm2以上,此强度足以满足铸造缺陷的修补。
扩展资料
铸造过程中易产生气孔,此类问题现在多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进行修复,高分子金属修复材料优良的机械性能及良好的粘接力、耐压性,使得该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用无水乙醇清洗干净后调和高分子金属修复材料配合加强带对裂纹进行修复治理。
专家曾做过试验,在-45~200℃之间使用铸工胶都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超过200℃时,将胶接好的胶片保温10min后,胶层外带微黄色,热时胶片松脆但冷却后仍坚硬;在250℃时保温5分钟,胶层外黄色变深、胶片松软,但冷却后仍坚硬。
在260~280℃时保温10min观察,胶层变黄、胶片焦脆,但冷却后仍坚硬;在290~300℃时保温10min后,胶层变黄、胶片焦脆,将试样取出冷却后发现已破坏的胶层无粘接力、未破坏的胶层仍有粘接力。证明经过200℃之内的温度后,铸工胶的粘接强度不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铸工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铸铁
1 铸工胶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铸工胶的主要成分是环氧树脂、固化剂、增韧剂、活性稀释剂及各种优质填料配制而成
其基本胶接原理是,环氧树脂与相应的固化剂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起胶接作用(见图:双酚A环氧树脂的聚合反应)
具体成份就不得而知了,而环氧树脂也只是一个统称,具体是哪一种环氧树脂也不知道,知道了我就不读书了,去做这个好了,呵呵
2 用铸工胶修补铸造产品,产品的性能会受到什么影响
我认为铸工胶修补铸件外观缺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产品的性能。因为铸件的性能和它本身的表面缺陷以及内部缺陷有很大关系,铸件在破坏总是从应力集中的缺陷部位开始断裂。
铸工胶只是一种胶,只能修补表面的缺陷,是不能渗透到铸件内部,修补内部的缺陷的。对于小的铸件表面缺陷占总缺陷百分比会大些,可能在一定程度对提高性能有效果。可能想像对于大件的铸件的影响是不会太大的。
另一面方铸工胶毕竟是一种胶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对温度是有很大的依赖性,使用温度有一定的范围,太低了就变成很脆的塑料,太高了就变软,都会失去粘接能力。所以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还要看产品的使用温度,从百科上了解到铸工胶在-45~200℃之间使用一般都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目前耐高温胶粘剂的最高能瞬间可达到800℃,面长期使用的能在400℃左右。可能看出铸工胶也不是那么的好。常温下剥离强度为1000N/cm2、剪切强度为3200N/cm2这个还不错,但温度就大大限制了他的使用范围,并不是万能的。
3 既然铸工胶这么好,那铸件还要用焊丝补焊干什么?难道这东西就是万能的?
胶接与焊丝补焊是各有优缺点的,从下面可能看出任何胶粘剂都不是万能的,是要看使用场合的
胶接优点:
(1) 整个胶接面都能能受载荷,因此机械强度比较高
(2) 应力分布均匀,受载荷时应力分布在整个粘合面上,避免了高度的应力集中,特别是薄板的连接,如果用焊丝补焊应力就集中在焊点上容易发生疲劳破坏。
(3) 减轻重量,特别是战机用胶接可以减轻机身重量,并有利于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目前的隐形战机(如美国的F22,F35,俄罗斯的T50,中国的J20)为减轻机身重量和具备隐身性用了大量的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也是只能用胶粘剂进行连接才会有较好的连接性能,而且用胶接会使机身平顺光滑,不会有突起,有利于提高隐性。
(4) 工艺温度低,可能避免被接物对热敏感的部分受到损害,焊丝补焊则要在高温下进行
(5) 具有密封作用,都是绝缘体,能够防止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
(6) 胶粘剂能够连接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甚到两种性能差导很大的部件之间也能连接,如钢与铝,各种金属与玻璃,陶瓷,塑料,木材或织物之间的连接。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胶接也有缺点,有点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主要缺点和问题有:
(1)胶接质量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产品性质的分散性较大(不确定性较大)
(2)胶接质量检查比较困难,现在只有一些检查缺陷的方法,但是没有比较满意的胶接强度的无损测试方法
(3)被粘物的表面处理以及胶接工艺的其他过程控制要求很严格。有些胶粘剂还要求特殊的夹具和加热加压设备
(4)虽然许多结胶粘剂经过实际应用证明是可靠的但是由于对胶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及老化问题的研究还不象金属材料那么成熟,因而使胶粘剂在一些方面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此外,胶粘剂是以高分子物质为主体,高分子的力学性能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胶粘剂的使用温度范围的限制较大。
胶接一种还在发展中的连接工艺,这些缺陷在今后一定能一步一步得到解决!
铸工胶的主要成分是由增韧剂、固化剂、活性稀释剂、环氧树脂以及各种优质填充材料配制而成的。 铸工胶修补铸件的好处就是:不会对铸件缺陷位置以外的材质发生任何影响且修补成本较低。选用铸工胶修复铸件缺陷是相对性的,只针对无法用焊接以及其他方法完成修补的缺陷铸件。
用铸工胶修复铸件的弊端:
①无法达到铸件产品所需要的耐磨、耐腐蚀、抗冲击以及耐高温等机械性能。
②很难把握胶水与铸件色差保持一致。
③一般的铸工胶在12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最高强度。
所以用铸工胶修补铸件不算是最理想的修补方法,什么是最理想的修补状态呢?理论上讲也是最原始的就是将焊材与母材融化相结合,也就是焊接方法。现在一些普通的焊接设备为了增加焊接效率加大了输出功率(如:氩弧焊、手工焊),这样一来对焊点冲击大,造成的影响是:变形、咬边、色差、硬点等问题(严重点的会开裂)。
现在有一款焊接设备可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称之为益秉精密补焊机(又称仿激光焊),该焊机采用微电脑芯片控制,实现了脉冲电压(1~99)和时间(1~99)的可调,从而使得可以根据焊补缺陷特点调节到最佳到焊补功率,使焊机的焊补精度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激光焊机的焊补精度(可使用最细0.2mm焊丝),同时又兼有氩焊的速度、灵活性。 本焊机可在几十毫秒(1秒=1000毫秒)内完成焊丝与工件的熔接,相对氩焊来说其传导到工件的热量更少,焊点以外基体区域升温小,因此基体不会产生退火、变色、咬边等问题。搭配特殊的钨针使用,每个焊接脉冲产生的熔池小于0.5㎜³,所以基体应力产生也较小。虽然一个焊点需很多熔池产生,但焊点的应力方向分散,工件受到的集中应力也较小,所以焊补后工件变形很小。
益秉精密补焊机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焊补部位
a) 平面部位的凹陷、孔、洞的焊补。
b) 细缝、沟槽和磨损后的拉痕焊补。
c) 棱角、楞线、尖峰部位的焊补。
d) 沙眼、气孔及氩焊焊后咬边问题的焊补
e) 不锈钢薄板的焊接。
焊接后图片如下:
55度杯原理是什么?
原理是什么,可以告诉我一下吗?55℃杯在食品级不锈钢夹层中贮存了一种微米级传热材料,它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在微米级别发生可逆的固液转换。
当水温高于55℃时能够快速把热量传导到杯壁并贮存起来,使水温降到55℃左右,当水温低于55℃时,该材料会缓慢释放热量。由于传热材料为纯物理相变环保材料,因此导热速度快,热贮存效率高。
扩展资料
争议:
一家名为北京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的严正声明将55℃杯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声明中,公司方称生产了全国首款“快速‘变’温水杯”——55度杯(55°杯),并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
同时,公司称近期发现有部分不法商家未经公司授权,非法在市场上及自媒体平台上生产、销售、发布冒充55度杯的假冒伪劣产品,甚至随意报价、招商。针对这些侵权行为,公司将启动法律程序,追究相关个人和企业的法律责任。
通过声明中的专利号,记者发现专利号中并未涉及55等杯身上的图案,此外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官方网站上,记者也并未找到数字图案“55°”的注册商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55℃杯其实没那么神 网友揭秘原理很简单
与普通保温水杯不同,55度杯采用特殊工艺,利用物理降温原理:
(第一杯)
将100摄氏度的开水倒入杯中,旋紧杯盖,上下摇晃约1分钟后拧开杯盖,杯中原本的开水快速降温至可饮用的温水,也可保温约3小时。
当第一杯开水喝完后,
(第二杯)
也可将凉水倒入杯中,旋紧杯盖,同样上下摇晃约1分钟后再拧开杯盖,杯中原本的凉水也会快速变成可立刻饮用的温水;
第一杯开水喝完,若再次注入100摄氏度的开水,中间需等待约一小时后才能降温,避免烫口。
55度杯
55度容积为280ml,其内胆内部具有超过270ml的橙褐色悬浊液,单独对悬浊液进行加热,温度会从室温直线上升至100摄氏度,并不存在升温减缓的曲线,加热过程中悬浮颗粒也没有发生固体到液体的转变,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相变。
此外,每100ml悬浊液经过离心分离可提取约0.05g固体,该固体加热至400摄氏度不分解,确属微米颗粒,不溶于水、1N盐酸、1N氢氧化钠和丙酮。
因此断定,55度杯所采用的储热方式只是最原始水比热容储热,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所谓的相位变化,“野合菌”还表示,55度杯所采用的降温材料比廉价的三水合醋酸钠更为廉价。
“5”代表我,我有温度,我传递温度,让妈妈感受我的温度,让爱的人感受我的温度,让身边的陌生人感受我的温度,让整个世界更有温度,更有爱!
两个“5”代表“爱我(25)“——,爱我就送我55度呗(杯)!
55°(55度)是一个正能量品牌,代表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我拥有正能量,我传递正能量!
55°(55度)是一个幸福的温度,不高冷,也不沸腾,向周围人传递55度的生活态度——梦想一直在,脚步没有停。55度,我有温度!
扩展资料:
产品特点
1.健康温度——55°杯1分钟将滚烫的开水变为可入口的温水,传递健康温度;中国人爱喝烫水、烫汤,中国人是全世界得食道癌和胃癌最多的国家,55度杯——关爱健康,暖心暖胃。
2.方便温度——晨起,睡眼惺忪的你,55度杯让你即刻喝到温水,冲洗肠道,补充水分;女性尤其要注重喝温开水,暖胃并活化肠道,体内脱氢酶活性高,增强免疫力
3.摇摇温度——温度去哪儿了?摇摇就不见了!外出游玩,携带方便;摇一摇,瞬间给你爱的人舒适的温度,传递温暖,让爱保温。
55度是一个幸福的温度,幸福就应传递出去,通过55度杯传递给每个人。
55度杯,送给爱人,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让TA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喝到温度适宜的水,拥有一份好心情,拥有一个健康好身体。
送给年迈的长辈,奉献一片孝心,让他们在吃药的时候能够及时喝上55度的温水,而不因等太久而忘了吃药,或是水太凉吃药对肠胃不好,药效不能很好的发挥。冬天冷了可以放在手边当个小热水袋,即使子女不在身边,55度杯也会让长辈的心暖暖的。
送给孩子,让孩子从此爱上喝水,时刻感受到爱的温度,55度杯可以让孩子及时的喝上温水,防止烫伤,也可防止因水太凉而引起的肠胃不适拉肚子等问题;给哺乳期的孩子喂奶,不用担心太烫或者太凉,一个适宜的温度,更有助于营养的吸收和消化。
送给自己,在繁重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55度杯的体贴照顾,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55度杯将于2021年10月18日在正和岛创新大集(上海站)上首次亮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55度
技术原理分为三层:导热层、微米相变材料和隔热层。导热层内部采用食用级的304不锈钢,将杯子里热水的热量快速传递到微米级的相变材料中,通过微米级的相变材料快速吸热,实现降温功能,隔热层由食用级的304不锈钢和食用级的PP组成,可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杯子采用的是相变金属填充于内部导热层与外部隔热层之间,热水通过导热层将热量释放至相变金属,相变金属快速吸热并融化,热水温度迅速降低。随后,热水降温时,相变金属凝固放热,此热量可长时间保持热水的温度于相变金属的熔点附近,达到保温效果。
拓展资料55度杯是一款具有快速变温水杯,是北京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发、设计、生产的第一款实用新型专利的高科技产品,瞬间因其强大功能在网络走红,成了各大电商的新宠。
“5”代表我,我有温度,我传递温度,让妈妈感受我的温度,让爱的人感受我的温度,让身边的陌生人感受我的温度,让整个世界更有温度,更有爱!
两个“5”代表“爱我(25)“——,爱我就送我55度呗(杯)!
参考资料:55度杯
原理1:利用固态、液态之间的转化
如果55度杯在夹层里,所使用的物质是某种相变化材料。打个比方,某种盐,熔点为58℃。这意味着,当温度高于58℃时,这种物质是液态;低于58℃时,则是固体。
室温情况下,夹层里的物质是固态。而往杯子倒开水,物质吸热,高于58℃后,就熔化成液态。这个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使得杯中的水温度下降。
原理2:利用液体传热、储热的原理
比如夹层内是某种液体,普通的自来水,甚至果汁、可乐都可以。室温条件下,夹层内液体是冷的,倒进热水后,通过杯壁,热量传递进去,杯壁外的热水降温,杯内的冷水升温。
而把热水倒掉后,加入冷水,夹层内又向杯壁外传递热量,冷水就升温了,但温度永远达不到55℃。
扩展资料:
与普通保温水杯不同,55度杯采用特殊工艺,利用物理降温原理:
(第一杯)
将100摄氏度的开水倒入杯中,旋紧杯盖,上下摇晃约1分钟后拧开杯盖,杯中原本的开水快速降温至可饮用的温水,也可保温约3小时。
(第二杯)
当第一杯开水喝完后,也可将凉水倒入杯中,旋紧杯盖,同样上下摇晃约1分钟后再拧开杯盖,杯中原本的凉水也会快速变成可立刻饮用的温水;第一杯开水喝完,若再次注入100摄氏度的开水,中间需等待约一小时后才能降温,避免烫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55度
55度杯的原理是:55度容积为280ml,其内胆内部具有超过270ml的橙褐色悬浊液,单独对悬浊液进行加热,温度会从室温直线上升至100摄氏度,并不存在升温减缓的曲线,加热过程中悬浮颗粒也没有发生固体到液体的转变。
扩展资料:
北京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后起之秀,以健康喝水为理念,采用专利健康材料及先进的专利技术,自行研发、设计、生产了全国首款“快速‘变’温水杯”——55度杯(55°杯)。该水杯我司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55度杯
胶体是怎样形成的(具体原理)
通常规定胶体颗粒的大小为1~100nm(按胶体颗粒的直径计).小于1nm的几颗粒为分子或离子分散体系,大于100nm的为粗分散体系.既然胶体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分散相粒子的大小为依据的,显然,只要不同聚集态分散相的颗粒大小在1~100nm之间,则在不同状态的分散介质中均可形成胶体体系.例如,除了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都是气体而不能形成胶体体系外,其余的8种分散体系均可形成胶体体系.
习惯上,把分散介质为液体的胶体体系称为液溶胶,如介质为水的称为水溶胶;介质为固态时,称为固溶胶.
由此可见,胶体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溶胶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任何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晶体的形态存在,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可以胶体的形态存在.例如,氯化钠是典型的晶体,它在水中溶解成为真溶液,若用适当的方法使其分散于苯或醚中,则形成胶体溶液.同样,硫磺分散在乙醇中为真溶液,若分散在水中则为硫磺水溶胶.
由于胶体体系首先是以分散相颗粒有一定的大小为其特征的,故胶粒本身与分散介质之间必有一明显的物理分界面.这意味着胶体体系必然是两相或多相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另外,有一大类物质(纤维素、蛋白质、橡胶以及许多合成高聚物)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虽可形成真溶液,但它们的分子量很大(常在1万或几十万以上,故称为高分子物质),因此表现出的许多性质(如溶液的依数性、黏度、电导等)与低分子真溶液有所不同,而在某些方面(如分子大小)却有类似于溶胶的性质,所以在历史上高分子溶液一直被纳入胶体化学进行讨论。30多年来,由于科学迅速地发展,它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新的科学分支——高分子物理化学,所以近年来在胶体表面专著(特别是有关刊物)中,一般不再过多地讨论这方面内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