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如何被冤死的,莫须有,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
岳飞是如何被冤死的
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卨(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无关秦桧:岳飞必然被冤死的几条理由
http://www.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08-10/28/content_3335943_5.htm
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唆使其同党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飞抗金时拥兵不救、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桧再收买张俊、王贵、王俊去诬告岳飞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欲与之共同发动兵变。
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蛮横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其实岳飞的死还是在于宋朝的制度,宋朝皇帝者害怕武将得军心。
2、人物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3、个人成就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人人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与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话。……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
现在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说莫须有是现在还没有,将来可能会有。
“莫须有”也可解释成“不须要有”的意思,代入《宋史·岳飞传》也很说得通,“不须要有”同样符合“莫须有”的字译。
岳飞遭到赵构猜疑,最终含冤而死,要是没做这2件事就好了吗?
在北宋时期,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减弱,文化程度提高。而北宋末年,又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百姓们交不起赋税从而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而作为统治者,宋徽宗却没有和百姓们同甘共苦,反而奢靡成性,使国家的经济慢慢的退化。当时还有很严重的国家民族矛盾。北方的游牧民族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北宋顽强抵抗力几年后,最终被金人所灭。
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逃到南边,在南边建立了南宋,共同对抗金人的侵略。但是南宋也是一个腐败的朝廷,赵构昏庸糊涂,而他手下还有一个千古大奸臣秦桧,所以南宋内部矛盾也非常的多。而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正是死于秦桧和赵构的陷害。
岳飞抗金
岳飞出生在北宋年间,由于喜好兵法武艺,从小便刻苦钻研各种书籍,而且武艺上,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宣和四年,岳飞参军。当时正值山贼横行时期,山贼们烧杀抢掠,百姓们苦不堪言,于是岳飞就主动请缨,除去山贼,最终大获全胜。也是在同一年,岳飞的父亲去世了,岳飞不忍妻儿老母在家中,于是主动辞去军职,回家探望母亲。岳飞回家之后,为了生计又,投靠平定军。
宣和七年,北方大国金国,顺利的灭了辽国之后,便大肆的南下,想要攻占北宋。北宋军事实力弱,再加上没有防备连连战败。于是宋钦宗为了缓和这一现象,就决定和金国议和,割地赔款。靖康元年,宋钦宗突然反悔,取消割地赔款。于是金人恼羞成怒,继续攻打南宋。
岳飞亲眼看见金人入侵时,对百姓的残害,于是岳飞决定投入抗金的队伍中去,他铁骨铮铮,在一次又一次的战役中获胜。虽然岳飞是个人才,但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战争,并不只是光靠一个人就可以的,即使岳飞再优秀,还是弥补不了北宋的缺漏,所以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灭亡之后,岳飞又再次辅佐南宋的赵构,帮他攻打金国。岳飞一路过关斩将,威名赫赫,一次又一次战役成功的将南宋的局面和金国扳平,但是最后却冤死了。
岳飞冤案
岳飞为南宋的军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岳飞取得优秀的战绩,但是还是抵不过朝廷的一些小人,而秦桧更是其中一个非常可恶的奸臣。
岳飞在第四次北伐之时,正是形势大好之时,本来可以一举攻克金人,使他们无还手之力。但是奸臣秦桧却暗中给敌军通风报信,并且在赵构面前说对面金人的势力还很大,兵力很充足,而岳飞的人手少,所以岳飞现在应该班师回朝,南宋应该和金人议和。而赵构本来就不是打仗的人才,见自己信任的秦桧都这样说了,于是立马下令,让岳飞放弃攻打,班师回朝。就这样岳飞十年的抗金努力一一作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