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是不是脑残不能轻易的断定一个人是不是脑残,还要多观察多观看,才能够具体的知道这个人是不是脑残,当然如果你知道他不是,而是就想...
甘地是不是脑残
甘地是哪个笨蛋?
有关甘地的故事?
甘地的故事:
甘地全名叫做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
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
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
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扩展资料: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的现状,很是灰心,这些移民主要是契约佣工和个体商人。
于是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有人因此批评他没有将抗议的对象扩展到针对全体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
那就是他买了一张一等车厢的车票,拒绝换到三等车厢,被人从彼得马里茨堡火车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组织了一场抗议运动针对黑法令,这个法令强制所有在南非的亚洲人接受登记。
1913年9月,他参加了一场抗议不按照天主教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运动。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当时他正领导一群印度矿工在南非游行,1914年,政府允诺减少在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甘地
甘地的故事: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
“一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
1919年3~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
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扩展资料:
甘地通常被人们称为“圣雄甘地”。“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是他带领印度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甘地出生于印度一个土邦首相之家。早年在英国留学时即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1893年,他去往南非,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战后,他参与了国大党的独立运动。他以公民不服从、不合作和绝食抗议等政治主张,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后,他支持独立的立场更加坚决。除了抵制英国产品外,甘地还极力鼓励人们抵制英国学校、法律机构,辞退政府工作,拒绝缴税,抛弃英国给的称号和荣誉。
1920年4月,甘地当选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月,他又被授予国大党在同盟内的执行代表。在他的领导下,国大党重组,制定了新的章程,并逐步由一个精英组织转变成了一个大众化政党。
1930年,甘地领导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运动“德里游行”。为抗议英殖民者颁布的盐税法,3月31日到4月6日,他带领数以千计的人们游行达400公里,徒步到海边自己取盐而不给政府交税。
甘地对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响。据说一次他一出现就使得双方的冲突平息。他强烈反对任何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的提议,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
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甘地接受了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胜利,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忧伤。
当印度人和穆斯林人又开始暴乱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希望能够平息矛盾。1948年1月30日,刚结束绝食的甘地在前往一个祈祷会的途中被一个印度教狂热分子枪杀。在杀他之前,凶手当面向他鞠躬三次。
甘地一生遵循的信条,正如他在自传的结尾中写到的那样:“我的夙愿就是要使动摇的人皈依真理和非暴力。我的一贯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以外,没有别的上帝。如果这几章的每一页没有向读者宣示实现真理的唯一办法就是非暴力,我就会觉得我写这本书所费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印度国父甘地
有一天,一位督学到甘地的学校检测学生的英文水平。他让学生们听写了五个英语单词,甘地写对了四个,就是“茶壶”这个词不会拼。正当甘地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的时候,老师刚好走到他旁边。老师用脚尖轻轻地碰了一下他的椅脚,暗示他去偷看旁边同学的卷子,可甘地继续低着头想,不愿看别人的答案。
结果,大家都考了满分,只有甘地一个人考了八十分。督学走后,老师把甘地叫到面前,说:“傻孩子,偶尔作弊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也能拿满分的话,我们就可以受到表扬了。”
可甘地坚持认为自己那样做是正确的,抄袭就是不对,倒是老师让他作弊,让他感到非常难过。
凑双完好的鞋子
一天,甘地坐火车,不小心把自己穿着的一只鞋子掉在铁轨上了。此时,火车已经轰隆隆地启动了,他已不可能下车去捡那只鞋子。
旁边的人看到甘地没了一只鞋子,都为他可惜。忽然,甘地弯下身子,把另一只鞋子脱下来,扔出了窗外。身边的一位乘客看到他这个奇怪的举动,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甘地笑了笑,慈祥地说:“这样的话,捡到鞋子的穷人,就有一双完好的鞋子穿了。”
被赶出头等舱
甘地在英国学成以后,到南非做了一名律师。有一次,因公事远行,他得到了一张头等舱的火车票。
当甘地拖着行李准备上车时,一名白人工作人员看见他是有色人种,竟把他的行李扔在站台上。原来,在英国殖民地——南非,种族歧视非常严重,有色人种是不能坐头等舱的。
那一晚,甘地在站台上冻了一夜。他想不明白,每个人地位都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自己会受到歧视呢?于是,他到南非的各个政府部门申诉,同时也得到了舆论的支持。最终他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1869—1948),在印度被誉为“圣雄”和“国父”,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48年在教派纠纷中,为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刺死。
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甘地小时候经常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偷偷地抽烟,偷父母的钱,到餐馆偷吃羊肉……有一次,他向哥哥借钱去外面大吃大喝,为了还钱又偷刮哥哥金镯子上的金子去卖。父亲知道了这事后非常难过,加上工作劳累过度,就病倒了。
父亲躺在床上,天天盼着甘地来认错,但他始终没来。甘地打算把犯下的罪过都写在一张纸上,准备接受父亲的惩罚。可是,一切都迟了。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很快就去世了,只留下一张纸给甘地,上面写着:一个诚实、自力更生的人,才是一个有出息的人。看了这张字条,甘地泪如泉涌,他心中响起了一个有力的声音:父亲,我一定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四亿件毛衣
寒冬里的一天,妻子看见甘地穿得很单薄,就非常痛心地说:“天气那么冷,你为什么不穿件毛衣呀?”
甘地笑笑说:“我没有毛衣,也没有钱买毛衣!”
妻子有点摸不着头脑:“给你织的毛衣呢?你的钱呢?”
甘地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早上在街上看见一个老人在乞讨,就把毛衣脱给他了,钱也给他买吃的了!”
妻子有点无奈地说:“又是这样呀!那我再给你织一件!”
“我们家可不只我一个人没得穿,一件怎么够呀?”甘地急忙说道。
“那你要多少件呀?”妻子疑惑地问。
甘地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家有四亿兄弟姐妹,只有他们都有毛衣穿了,我才会穿。你能不能多给他们织几件呀?”
妻子听到这话后乐了,她知道他说的“四亿兄弟姐妹”是指印度全国劳动人民。妻子幽默地说:“好!好!好!我尽量多织几件!”
生卒:1869~1948
身份:律师、印度独立运动领袖
成就:带领国家走向独立,提出“非暴力反抗“主张
背后的故事
绝食平乱
甘地生于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尔城,从祖父开始,甘地家族一直担任当地小土邦的帝万(首相)。甘地生性腼腆,不善言辞。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获得律师资格。1891年他结束学业,回到了印度,做了律师,但并不很顺利。1893年,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到南非继续他的律师职业生涯,直到1915年。在此期间,他深切地感受到种族主义的危害,下定决心要与种族歧视进行斗争。
1915年,甘地回到祖国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发展了自己在南非时就已形成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对殖民政府展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了抗议英国殖民统治者屠杀阿姆利则城千余名印度人民的暴行,甘地带头绝食。为了吸引印度广大农民参与民族运动,他赤裸着上身,腰间围一块土布,每天亲自纺纱织布半小时。他的行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人们奉他为“圣雄”。为了抗议“食盐专卖法”,61岁的甘地身体力行,带领79位门徒步行400公里,亲往海边举行宗教洗礼仪式。
1947年,在极端分子的挑拨下,加尔各答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发生冲突,为了拯救成千上万个无辜者,78岁的甘地对外发表声明,决定从9月1日起开始绝食,一直到动乱结束。甘地绝食的消息几小时就传遍了加尔各答城。人们纷纷前往甘地的居所海达利公馆探问他的健康状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贫民区游行,呼吁恢复秩序与平静。9月2日中午,27名市区的极端分子到甘地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活动。当晚,全城恢复平静。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穆斯林的显要人物共同声明,保证阻止宗教仇恨再起。甘地不惜牺牲生命以扞卫和平的举动,终于阻止了加尔各答暴乱的蔓延。
惨遭杀害
但是,甘地的内心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他为印度的前途忧心忡忡。为了改变种种不利局面,1948年1月13日,甘地又重新开始了新一次绝食。
由印度教极端分子组成的国民公仆团获悉甘地绝食的原因后,对他十分仇恨,他们认为这样做与政治讹诈无异,准备铲除甘地。
从1月17日晚开始,甘地大部分时间陷入昏迷状态,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始衰竭。1月18日上午,甘地身体状况已经十分危险。在这种态势下,印度国大党主席紧急派人到处去寻找甘地所要的签字,自己则亲自前往甘地寓所。不一会儿,各派代表都已聚齐,他们在七项声明上签了字,并依次走到甘地卧榻前,亲自确认自己的庄严保证。
处于死亡边缘的甘地并没有停止绝食,而是用尽力气,口述了一项声明,他希望各党派不仅要保证新德里的平静局面,而且应使全印度都能从根本消除不安定因素。直到在场的所有人都俯身表示了他们的庄严承诺,甘地才宣布停止绝食。
1月20日下午,甘地举行晚祷时,有人向平台上投掷炸弹,幸好甘地安然无恙。投掷炸弹的凶手当场被警察抓获,并从其口中得知了炸弹案的幕后操纵者及活动计划,但却没有将所有的阴谋分子一网打尽。
寓所被炸后,警方加强了对甘地的安全保障。甘地却不以为意地说:“神是我的唯一保护人,如果他想结束我的生命,任何人都不能拯救。”
1948年1月30日下午,圣雄甘地在别人的搀扶下走向通往晚祷会场的草坪。就在他即将走向平台时,一个信徒模样的人跑过来,向甘地鞠躬行礼,说:“圣父,你好!”然后猛然从口袋里掏出手枪,朝甘地的胸口连开几枪。甘地身穿的洁白衣服立刻被鲜血染红。他双手合十,似乎想迈出最后一步,口中喃喃念着“神啊——”然后徐徐倒地。这位终身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政治领袖就这样倒下了。
经过调查,凶手纳图拉姆·戈德森是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同时还是国民公仆团的头目。在法庭上,他辩白说,自己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甘地行刺的,因为他认为甘地“没尽到一个印度父亲的责任”。
对于甘地的死,很多人困惑不解。既然在甘地寓所被炸后凶手反映过行刺计划,警方为何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甘地?另外,社会上狂热分子已经叫嚣要处死甘地,而印度当权人物都是甘地信徒,他们又为何对这一严重事件视若无睹?
警世箴言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
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在公元一八六九年的时候,以倡导『不合作运动』率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领袖-甘地,诞生在印度提阿瓦半岛的波班达。
甘地在世时,虽然贵为印度首相;但是再追溯到他的家族渊源时,甘地并不是出生在具备从政资格的贵族家庭。
很早很早以前,甘地的祖先原本是个杂货商;到了他的曾祖父时,才弃商从政。在印度古时候,类似这种以平民身分做到大官的例子,可以说少之又少。 因为印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贫富贵贱的阶级制度,不同阶级的人不能同桌吃饭,也不能通婚;而且祖先是奴隶,后代的子孙就天生注定是个奴隶,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换句话说,印度古时候的阶级制度,是代代相传的世袭制度。
印度古时候的社会分为四个阶级:最高阶级是和尚,称为『婆罗门』;次要阶级是贵族及武士,称为『刹帝利』;接下来的阶级才是农人与商人,称为『吠舍』;最卑微的阶级就是奴隶,称为『首陀罗』。如此看来,甘地的祖先属于社会阶级制度中的第三个阶级。
由于曾祖父的努力向上,获得晋升,甘地家族的后代才能够承袭贵族身分,在印度各大王国担任首相。不过,甘地家族的官运之所以能够那么好,最主要的关键,还是在于他们的家教严谨,愿意花心血调教子孙的人格,为他们培养具有担当大任的气度。
像甘地的父母亲就是一对以身作则,并且不厌其烦的教导子女向善、行善的好父母。 甘地的父亲个性耿直忠厚,从来不做非分或违法的事。他担任首相多年,不但不会仗着自己官高势大到处欺压百姓,反而清廉自守,勤正爱民,绝不接受任何人的贿赂。所以,甘地的爸爸并没有为家里赚取大笔的财富。不过,甘地的爸爸却因为具有高洁的人品而深受国王及人民的爱戴,也获得妻子及儿女的敬重。尤其是甘地,他更是以父亲为榜样,有时他甚至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能像父亲那样,人前人后的受人尊敬。
虽然父亲的品德深深的影响着甘地,但是真正督促甘地一言一行的,却是他的母亲。
甘地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她有一颗清静、细腻的心。每次孩子犯了错,她不会怒目对待,也不会重言批评,只是静下心来思考孩子犯错的原因,然后再以慎重的态度,用婉约的言语加以劝戒。不过,只要甘地犯错,不管大错或者小错,母亲都会适时的加以纠正,绝不容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正因为如此,母亲的谨慎小心,反而常常遭受孩子们的抱怨,说她挑剔成性。
有一次,甘地衣着不整的走在大街上,正好被出来购物的母亲给撞见了。母亲看不惯甘地那一付不正经的模样,当场就说了他几句。哪知道,甘地不认错也就罢了,竟然还理直气壮的顶撞母亲说:「妈,你也未免太小题大作了吧?偶尔不修边幅又不碍事,你又何必如此……?」
母亲没等甘地把话说完,就连忙摇头制止,说:「孩子,不注重细节的人,必然粗心大意,而粗心大意的人能成就大事吗?再说,连自己的衣着都整理不妥不贴的,将来又如何能仿效你的父亲处理众人的大事呢?好好想想吧!我不需要你现在就向我低头认错,只希望你日后能改过。」
由此可见,甘地他母亲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是严肃而不失宽厚的。 虽然母亲对甘地的错误,总是和颜悦色、好言相劝;可是,如果甘地犯了不诚实的过错时,她就会一反常态的严厉指责。不过,正因为母亲如此注重甘地的人品,所以甘地的性格才能够始终光明磊落。
又有一次,当时的英国政府派遣杰鲁士督学到学校测验学生的英文程度。杰鲁士一共出了五道题目,其中四题,甘地都答对了,只有「茶壶」这个字不会写。他坐在位子上盯着考卷左思右想,就是想不起来。这时,老师刚好走到甘地后面,看见甘地还有一题没作答,就频频用鞋尖踢甘地的椅脚,暗示甘地偷瞄邻座同学的答案。可是甘地不但不愿偷看别人的答案,反而很快的就把考卷交了出去。
当考试成绩发表之后,老师把甘地叫到面前对他说:「傻孩子,偶而作弊一次有什么关系?这次全班同学都考满分,只有你一个人考八十分;如果你听老师的话,一定可以考一百分。唉!真可惜,就差你那二十分,不然我们就可以接受表扬了。」
尽管老师这么抱怨着,甘地却不以为然的反驳老师,说:「我觉得靠作弊获得高分而被表扬是可耻的,我坚持凭我的实力考取满分。」说完,甘地就背着书包回家了。
从小到大、到老、到死,甘地就是这么的择善固执,所以他能以革命家的冒险精神,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无理压迫;又能以宗教家悲天悯人的胸怀,为印度全体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并且成为印度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圣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