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史都有索引目录吗

发布时间: 2022-06-21 07: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的简要目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第一章,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和成长第二章,抗日战争的主力军第三章,夺取全国解...

中国正史都有索引目录吗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的简要目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
第一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和成长
第二章 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第三章 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章 保卫新生政权和合成军队建设起步
第五章 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第六章 向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迈进
第七章 军队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第八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艰难前进
第九章 开创军队建设新局面
本卷记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阶段中的军队战斗史和建设史。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之后,已经走过70多年的光辉历程。70多年来,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起,前仆 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夺取政权。巩固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为世 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建军和作战实践中,由一支弱小的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解放军在70多年的战斗历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年大事记
本卷简要记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史与发展史上所经历几千个重大历史大事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按照从1927年8月1日起至1997年8月1日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些大事记资料包括直接产生于战争和建军实践中的历史文献档案‘如上下级来往文件与电报、首长批示、上级通知、会议决议及记录、情况报告、社论、新闻报道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一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
第二章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第三章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策略和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第四章 主力红军进行长征。南方红军游击战争的坚持第五章 发展陕甘苏区。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改变
本卷记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从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历史。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经历了:创建工农红宰;开展游击战争,开始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阶段;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发展,连续粉碎敌人大规模“围剿”的阶段;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推行冒险主义军事战略,革命战争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红军主力被迫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阶段,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着重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国内平基本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过度阶段。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消灭了近百万敌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一章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第二章 我军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和坚持东北抗日斗争
第三章 广泛深入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开辟华南抗日根据地
第四章 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
第五章 开展攻势作战,实行局部反攻,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第六章 实行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本卷记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抗日战争历史。.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扰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故战争。8年抗战:我军在广大人民时大力支援和密切配合下,与敌军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解放国土近 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解放区遍布19个省区;我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在黔敌作战的同时,我军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三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中间人民历经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首先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一章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应付全面内战
第二章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我军实行战略防御,在内线歼敌
第三章 我军主力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通知区域
第四章 举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敌军重兵集团
第五章 实施战略追击,消灭残余敌军
本卷记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革命战争历史。全国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境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而进行的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国规模内战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制订出各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运用十大军事原则,实行正确的作战方法,仅用4年时间,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其中生俘458万余人,毙伤171万令人;敌军投诚63万余岛人,起义和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113万余人,解放了台、澎、金、马等部国土。这一胜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采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卷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本卷记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战史。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兄弟国家朝鲜,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队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敌方,实行的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拥有喷气式飞机二大口径火炮、火箭炮和坦克等现代化武器。我方,实行的是步兵、炮兵和少量装甲兵的协同作战,没有海军直接参战,空军也主要用于掩护后方,难以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进行的还只是初级的现代化战争。敌我现代化技术装备对比悬殊。但是,我志愿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愈战愈强,最后赢得了战争。当时,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在这种形势下,是否出兵参战,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问题。党中央认为,要敢于斗争,只有出兵援朝参战才是积极而正确的决策,才是对我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有利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战术上,党中央又非常讲究斗争方法。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然后配合朝鲜人民军举行反攻;初战胜利后,又连续取得了第二、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以后,我军又连续进行了第四、第五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此情况下,美国被采取新的战略,即一面同朝中进行停战谈判,一面又加强扩充军备。党中央和毛主席认真分析了这一情况,及时提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结果,我军愈战强,不但成功地粉碎了敌军多次进攻,而且对敌坚固阵地也胜利地进行了多次战术性进攻,直至战役规模的进攻,大量地歼灭了敌人,最后迫使美方同朝中方面签订了停战协定。据战绩统计;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718477人,其中毙伤敌671954人,俘敌46088人。加上朝鲜人民军同期歼敌数,中朝军队共歼敌1093839。第七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上)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
第一章 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入侵我国领土台湾。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二章 协同朝鲜人民军实施战略反攻,收复朝鲜原有北半部领土
第三章 战争转入相持,我军越战越强,敌人被迫签字停战
第四章 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下)
抗日战争时期(续)
解放战争时期
本两卷共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27年到1949年的二十二年间所进行的3203个主要战役二、战斗。并列举了每个战役、战斗的内容——作战名称、作战地区、我军参战部队、敌军参战部队和作战结果等基本要素。上卷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前期(1943年秋以前)的战役和战斗实例描述;下卷主要描述抗日战争后期(1943年秋以后)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战斗实例;正文后附存每个历史时期的战绩统计,编有战役、战斗名称笔画索引,以备翻检。第九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上) 第十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下) 本两卷主要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27年创建到1950年初的二十二年内的组织编制发展沿革和各级主要领导成员的变更情况。上卷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而下卷则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描述。每个历史时期又分为若干个战略单位,每个战略单位依年份先后划分为若干阶段。书后附有按音序排列的人名索引,以及该索引的姓氏笔画索引。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上)
土地革命时期
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暨红军第1方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三、红军第2方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四、红军第4方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五、红军第25军鄂豫皖其他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六、西北(陕北、陕甘边)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27年10月~1935年10月)
七、红军第1、2、4方面军会师后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八、湘鄂赣、鄂东北(闽浙赣)、东江、琼崖、江苏、浙南等地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抗日战争时期
一、中央军委(含八路军总部)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7年8月~1945年10月)
二、八路军第115师暨山东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三、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四、八路军第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五、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7年底~1945年9月)
六、新四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8年春~1945年8月)
七、东北抗日联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八、华南游击队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下)
解放战争时期
一、中央军委和人名解放军总部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二、第1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三、第2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四、第3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五、第4野战军暨中原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六、华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七、东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49年1月~1950年6月)
八、(前)中原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45年10月~1947年3月)
九、华南各游击队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46年2月~1949年8月)

第一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
第一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和成长
第二章 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第三章 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章 保卫新生政权和合成军队建设起步
第五章 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第六章 向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迈进
第七章 军队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第八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艰难前进
第九章 开创军队建设新局面
第二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年大事记
第三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一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
第二章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第三章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策略和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第四章 主力红军进行长征。南方红军游击战争的坚持第五章 发展陕甘苏区。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改变
第四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一章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第二章 我军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和坚持东北抗日斗争
第三章 广泛深入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开辟华南抗日根据地
第四章 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
第五章 开展攻势作战,实行局部反攻,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第六章 实行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五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一章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应付全面内战
第二章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我军实行战略防御,在内线歼敌
第三章 我军主力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通知区域
第四章 举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敌军重兵集团
第五章 实施战略追击,消灭残余敌军
第六卷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
第一章 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入侵我国领土台湾。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二章 协同朝鲜人民军实施战略反攻,收复朝鲜原有北半部领土
第三章 战争转入相持,我军越战越强,敌人被迫签字停战
第四章 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经验

第七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第八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下)
抗日战争时期(续)
解放战争时期
第九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上)
土地革命时期
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暨红军第1方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三、红军第2方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四、红军第4方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五、红军第25军鄂豫皖其他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六、西北(陕北、陕甘边)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27年10月~1935年10月)
七、红军第1、2、4方面军会师后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八、湘鄂赣、鄂东北(闽浙赣)、东江、琼崖、江苏、浙南等地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抗日战争时期
一、中央军委(含八路军总部)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7年8月~1945年10月)
二、八路军第115师暨山东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三、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四、八路军第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五、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7年底~1945年9月)
六、新四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8年春~1945年8月)
七、东北抗日联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八、华南游击队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第十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下)
解放战争时期
一、中央军委和人名解放军总部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二、第1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三、第2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四、第3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五、第4野战军暨中原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六、华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七、东北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49年1月~1950年6月)
八、(前)中原军区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45年10月~1947年3月)
九、华南各游击队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46年2月~1949年8月)
1927年8月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黄麻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937年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
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指出: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野战部队的“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各步兵兵团、军、师、团,各骑兵师、团,各炮兵师、团等,一律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作为地方建制的军区,其“第一级军区(即大军区),现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第二级军区,现有三个,亦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豫皖苏军区,冀热辽军区”;游击部队,则依情况需要和可能由各地军事机关自行组织。
随后,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正史中的艺文志或者什么,记载了各朝各代的书目?

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 志”,记载各朝各代的书目。
中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方志中编辑收录的诗文,亦多称“艺文志”。亦省称“艺文”。
《艺文志》始见于班固《汉书》,删定刘歆《七略》而成,为后代正史“艺文志”之始祖。是史传书籍中开创“九流十家”之祖,“九流十家”一词便出自《汉书艺文志略序》。
相较于《史记》,《汉书》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四个志目。其中《汉书·艺文志》以《七略》“六分法”方式,“删其要,以备篇籍”,记载自先秦到西汉学术发展的状况,分类记录当时存世的典籍,共六略三十八类,计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例如“九流十家”的称呼及其派流,即出自于《汉书·艺文志》。二十六史中,之后大部份正史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例如《旧唐书》有《经籍志》,《新唐书》则改为《艺文志》,但并非每一部史书都有,如《新元史》没有。
《隋书》则有《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总序曰:“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隋书·经籍志》则是第一位把经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佛、道两类典籍,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与《汉书·艺文志》相仿。一直到清代编《四库全书》仍以四部沿用。《隋书·经籍志》的成就在于对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首次给予全面总结。旧唐书《经籍志》将训诂书、文字书、音韵书、书法书等图书着录,又将钱谱、竹谱,从史部《谱牒类》中移除,划归至子部。
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三百八十多种图书进行了详细考订,“所考证者,汉书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子非子产所杀、庄忽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逄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又收未录之书二十七种,“《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经》、《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术著作。王应麟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将于长《天下忠臣》归入“阴阳家”是不恰当的,又考定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又如:“老子指归不著录隋志:十一卷,严遵撰。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清人姚振宗又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
正史中的艺文志或者什么,记载了各朝各代的书目。主要记载了一些,嗯,古代的时候一些文人骚客的书目。
其中的艺文志记载的是历史中的一些重大的事件,正史和野史相对而言,你要看哪个朝代的事情你就可以看目录。
是的,记载的比较齐全。
正史中没有艺文志
史书记载什么
你可买本看看
如果你想要找这类书,你可以到当地比较大的图书馆去转转,能不能找到?

【新中国史记】完整版

跪求自我朝1949至2008的《史记》完整版,看过到2002年的,有没有续写到2008年的?
于是静静的

茫茫中尘,烟雨的河

花在阳而的,

是阳一绽放!

为么·触在属于他们的暗礁冰既然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在汉武帝年代担任了太史公,太史公是崇天迷信的汉武帝设立的。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旧仪》、《西京杂记》等记载了直到汉宣帝的时候,太史公这个官职才改为太史令,不再让司马迁的子孙担任。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等人开始把《史记》部分内容流传,西汉政府把《史记》正副本都作为宫廷秘籍收藏,阻止该书内容外传,即使诸侯东平王要求朝廷赐书都遭到拒绝,直到东汉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骃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重新作了校点。... ...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志疑》(清朝·梁玉绳)“《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考据与集注

《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史记”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唐朝时期,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史记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校勘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史记探源》(清朝·崔适)研究专著综述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自宋朝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朝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
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相关工具书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
[编辑本段]【贡献特点】
《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校正》 王叔岷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
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
《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
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京剧《赵氏孤儿》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戏剧

京剧《霸王别姬》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 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
飒飒
本文标题: 中国正史都有索引目录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82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北宋理学家邵雍为什么古代人造反比现代人容易得多,古代却远比现代更加不公黑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