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看明朝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明朝初期,民间社会受到朝廷很强的压制,社会活力一般;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却...
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夭折?
看明朝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明朝初期,民间社会受到朝廷很强的压制,社会活力一般;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却有了发达的民间社会,活力巨大,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不亚于大宋。
这前后的区别,和明朝所面临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深刻关联。今天咱们就来解释下这个问题。
伊斯兰世界白银短缺与元朝的瓦解
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明朝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货币作为传导机制。
说到这个话题,咱们还得再回头看看元朝。
元朝重用来自西域、中亚地区的色目人来理财,这些人是古代和中世纪最重要的商人群体之一,他们太擅长做生意理财了。
这些色目人做生意天然是以整个欧亚大陆为思考单位的,所以元朝的理财高官也不是以大元帝国为单位,而是以横跨欧亚大陆的整个大蒙古帝国为单位,来琢磨怎么进行资源调配,怎么促进商业流通。
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力、穆斯林的商业能力,几种要素都被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庞大秩序。
这个时候,伊斯兰世界的白银很短缺,白银在中亚和西亚的购买力比中原地区高得多。于是,在大蒙古帝国通盘调配的逻辑下,中原的白银就源源不断流入到中亚和西亚地区。
欧亚大陆西部的经济,因此在中世纪后期获得了活力,但是中原地区就遇到麻烦了,货币严重短缺。
于是元朝又发行纸币作为通货,但是帝国政府根本就控制不住发行纸币的数量,这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原的老百姓一看,你这纸币这是什么破玩意啊,根本不靠谱嘛,没人愿意接受纸币,结果中原的货币就更加短缺。
货币短缺就会导致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时候,东西变得越来越便宜。
不要以为这是好事,人们一旦遭遇通货紧缩,就会不愿意进行生产了。因为在生产的时候,预计这东西能卖一百块钱,我就投入了八十块钱,结果由于通货紧缩,等生产完了,这东西已经跌价只能卖八十块钱了,那我还生产干嘛呢?
所以通货紧缩会导致经济萧条。
大元帝国运气也是糟糕得很,到了朝代后期,又赶上黄河决口,连年大水灾,朝廷没钱救灾,只好发行更多的纸币,这又进一步败坏了纸币的信用,经济更加萧条,形成了恶性循环,元朝的统治最终就瓦解了。
明朝应对白银短缺的户口制度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严重的货币短缺。
这会导致经济大萧条,而明朝面临的萧条问题比元朝还要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在元朝的时候,货币虽然短缺,但是对产品的需求还在,因为它能够以帝国为主导,推动中原与中亚和西亚的贸易过程。
如此远距离的贸易,风险成本很高,不容易运转起来,但是有了帝国政府在背后做推手,就能运转起来,从而使得中原经济获得外部需求的拉动。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货币短缺的问题,经济萧条可以获得缓解。
但是明朝一立国,就意味着与中亚和西亚的贸易中断了。没有了外部需求的拉动,货币又不足,内部经济立刻会陷入困境,明朝就算想要让市场经济像大宋时期一样运转,也根本做不到。
因为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前提是足够的货币,货币是交易的中介,没有足够多的中介,市场交易就没法足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于是,朱元璋立国后的一个特殊政策就起了作用。这个政策把老百姓给分成四种户口,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这四种户口就是四种职业身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评论说,朱元璋这是用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作为全国的标准,取消了商业经济,以农民为主体把国家给统一起来。
但考虑到货币问题,我们能看到朱元璋这一政策的另一种效应。
他把人口按照职业进行划分,又不许人们改换身份,这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他还规定老百姓没事不许外出乱走,去到离自己家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就要申请。
这些政策加一块,搞出的差不多是一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
正是这种准计划经济,才能应对货币不足的困局,因为准计划经济本来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很小嘛,以货易货就行了。
大明能在立国后不过十年的时间便恢复经济,这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想想,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战乱初定、百废待兴,是不是也是通过计划经济来恢复社会的?
明朝初期,如果指望像宋代那样通过市场活动完成经济恢复,反倒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因为没有货币,市场经济没法展开。对应地,明朝初年这样的一种经济和社会控制形式,朝廷肯定会对民间社会形成很大的压制,社会活力就不用太指望了。
但是,朱元璋的设计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种职业身份的比例关系,在他刚设计的时候也许还能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他没法确保每一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更没法确保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繁衍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
时间稍长一点,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繁衍速度不一样,四种户口的比例关系就会出问题。再加上有不爱自己这一行的人,跑出去干别的了,而政府又没法长时间盯着每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职业来干活,四种职业的比例关系就更有问题了。
这就使得明朝初年的准计划经济,在运转了几十年后,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
到了这会儿,就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够让社会健康运转了。
但是市场经济需要有足够的货币,明朝缺的就是货币,咋办啊?
朝廷也动了些心思,像大元一样开始尝试发行纸币,但大明也控制不住自己滥发纸币的冲动,很快就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彻底没人要,所以尝试了若干年后,也只能放弃这个办法了。
美日白银与明朝的灭亡
最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依赖于世界的变化。
在明朝统治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欧洲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到嘉靖年间,西班牙人在其美洲殖民地,今天的玻利维亚一带,发现了一个规模超级巨大的银矿。比美洲银矿的发现略早一点点,也是在嘉靖年间,日本也在其西南部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的发展,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成为销往欧洲的顶级奢侈品;对日本方向,嘉靖朝仍然坚持着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倭寇肆虐,这些倭寇首先是武装走私商人,到了嘉靖朝之后,放弃了海禁,倭寇就变成了合法商人,明朝的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美洲和日本这两大银矿的白银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大明的经济一下子获得了双重的刺激。
一重刺激是,有了来自远方的市场需求,这就能够刺激本土经济发展,就像当年大元帝国组织起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一样;另一重刺激是,远方的需求还带来了大量的贵金属货币,大明的市场经济一下子就被刺激起来。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明朝后期,江南一带的市场经济极为繁荣,民间社会高度发达。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此已经与全球历史深刻地嵌合在一起了。于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和经济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国运,大明的灭亡也与此有关。
明清之交的时候,正赶上进入一个小冰期,温度骤然下降,导致游牧者南下。但大清在真正有机会入关之前,并没想到自己能够征服天下,因为大明还是太庞大了,关外的大清和它比起来非常之小。除非是大明自己遭遇到严重的内部问题,大清是不会有机会的。
而大明这会儿真就遇到内部问题了,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白银供给出问题了。
1618年到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争,叫做“三十年战争”,战争的主角之一就是西班牙帝国。来自西班牙所属美洲的白银,这回都流到欧洲去做军费了,流入中国的大量减少。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明朝后期,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对银矿也开始进行控制,日本方面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大幅减少。
这里可以插一句,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军费主要就是来自这个银矿。
欧洲和日本方面的政治秩序变化,却影响到了大明的货币供给,明朝末期又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经济开始萧条,财政也严重地吃紧。
要命的是,小冰期来了,北边游牧者南下的压力开始变大,大明帝国内部又是民变四起,张献忠李自成啥的全出来了,朝廷不得不更多地征税来应对这些问题。
更要命的是,白银短缺了,铜钱的数量却没发生大的变化,这导致大明内部的铜钱相对于白银发生贬值,因为铜钱的相对数量变多了;老百姓的日常经济活动主要是用铜钱,朝廷从老百姓那征税,却是按白银来核算和征收,百姓必须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交税。
可是铜钱贬值了,这就意味着税率变得更高。这玩意儿谁受得了啊,老百姓只好就投奔李自成去了,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加速度式地冲向了悬崖,最终亡于大清。
今天的核心内容就是,大明的国运变迁,和外部世界的秩序变迁之间,有着深刻的联动关系。
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再以中国为单位来理解中国历史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进入一种世界视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
再看看取代了大明的大清,虽然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已经在沈阳称帝了,但他并不是说自己就能取代大明皇帝了,而是认为自己继承的是大元皇帝的统绪。
入关之后,满清认为自己同时继承了大元和大明两个统绪。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这就是咱们下一次要说的主要内容,雪域高原如何改变了蒙古世界的历史命运,藏传佛教怎样帮助大清入关。
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撩拨文化,传承真正的中国魂。欢迎关注磊哥撩文化。
明末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什么时候被扼杀掉?
那些用万能用语说重农抑商的原因的真是笑掉大牙,,中国自古都是重农抑商的。。。什么都是重农抑商的原因的话,那么就跟本不会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了。。。
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封建势力阻碍强大
资本:重农抑商(虽然通用,写了总比没写好),重本抑末
劳动力:被禁锢在土地上(农民),缺乏
技术:基本没有,落后
高中历史教材为啥要删除明朝已具备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片段?
在上个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历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者学者认为既然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那么过去就一定存在一个资本主义。因此,许多人主张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只是发展不充分。
小农经济
最开始,人们提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宋朝说”和“明清说”,因为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手工业行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之后,学者发现中国的手工工场实际上早就出现了,于是提出了“战国说”、“西汉说”、“隋唐说”、“元朝说”等,似乎整个中国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历史。当时的国人有一种“资本主义”情结,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既然西方拥有资本主义,那中国历史上也必然有资本主义。他们抱着“别人有,我们也有:中国人不比西方人差,西方能够产生资本主义,难道中国就不能吗”的心态去研究历史,那必然就会在历史研究中出现偏差和变形。
实际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税收基本来源于农业,国家的上层阶级来源于地主,国家的兵员和徭役人员则来源于下层的农民。国家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被迫耕种土地、缴纳赋税、服从徭役。重农抑商、抑制土地兼并、海禁、闭关锁国都是农耕文明的反映。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依附于农业,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商人及时发家致富了也会麦田置业,变成地主阶层。因此,中国古代并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土壤。
新教材通过利玛窦的地图展示明朝中国的思想落后于西方
受到上个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学说的影响,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长期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如高中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的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有一段话专门讲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事情:“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并且,用一个“学思之窗”来引导学生探讨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什么?
过去的人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
不过,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历史教科书需要不断修改的原因。2021年,全国推行了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在这个教材中,就已经不会在课文中纳入资本主义萌芽的事情了。新教材的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中的《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中,介绍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新教材是这样介绍明清时期的手工业成就的“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新教材的内容
对于明清时期的经济的局限性,教材写到:“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教材的正文中没有提到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史料阅读”一栏中标注到: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和过去的人教版教材相比,这里给资本主义萌芽打上了引号,并且标注只是一些学者的观点。而过去的人教版则直接作为知识点在灌输。
明末清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会失败?
不明白 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失败在什么地方!2.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使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工商业品。
3.商人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将赚得的钱用于购置土地,而不是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4.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劳动力。
5.政府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进行抑制,设置重重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抑制商品生产规模。
6.实施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