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仇什么怨?乌克兰人对波兰人的屠杀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历史进程,其东北部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
什么仇什么怨?乌克兰人对波兰人的屠杀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历史进程,其东北部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并逐渐演变为后来的俄罗斯民族。而从基辅罗斯分裂出来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也先后被波兰、立陶宛两个新兴大国给分割。沃伦地区从1340年后,一直出于立陶宛统治之下;而加西利亚地区先是在1370——1387年间被匈牙利占据,1387年后波兰吞并了加利西亚,并将其归入到波兰的行政辖区。
1377年立陶宛国王阿吉达斯去世,其子雅盖沃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派人暗杀了他的叔父,叔父的儿子无奈之下寻求条顿骑士团的协助。雅盖沃为避免条顿骑士团入侵,只好迎娶当时年仅11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采取联姻的方式与波兰结盟。史称“克列沃联合”。到了1569年波兰、立陶宛又签署了卢布林联合协议,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王国正式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大公国做出妥协将两国存有争议的领土和靠近南方的乌克兰居民区全部划归给了波兰,沃伦当然也在其中。
1660年,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爆发了争夺乌克兰领地的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两国于1667年公然瓜分了乌克兰,俄罗斯人如愿以偿控制了东乌克兰地区,而波兰人则得到了西乌克兰。加利西亚—沃伦地区依旧归属波兰管辖。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随着波兰国力日渐衰落,遭到了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共同瓜分,1795年波兰直接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俄罗斯与奥地利分割了如今乌克兰境内的领土。此时的沃伦处于俄罗斯的掌控之下,而加利西亚则被划归到了奥地利。
一战结束后,波兰在凡尔赛和约的基础上复国,波兰人自然希望恢复自己领地的历史边境,但这又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世界局势。因此波兰东西部领土边界并不确定,波兰、苏维埃俄国、乌克兰人都各自宣称自己拥有对争议领土的主权。波兰先是和新生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爆发战争,但很快乌克兰共和派领袖们就感觉到了苏俄对自己的威胁更甚,于是转而采取联波抗俄的策略。波乌联军进入基辅后不久,苏俄大军拍马赶到,不仅摧毁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还一路攻打到了华沙,结果被波兰复国领袖毕苏斯基击溃,俄罗斯人只能铩羽而归。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维斯瓦奇迹”。战争的结果是苏联同波兰在1921年签订《里加条约》,波兰承认苏维埃俄罗斯,和实际上成为傀儡的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的合法性,而东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再次成为波兰领土。
如此一来,波兰第二共和国中就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乌克兰少数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占到波兰总人口数的14%。这些乌克兰少数族群希望能够获得自治的权利,但他们的期望与波兰政府的同化政策相冲突。波兰政府处处压制乌克兰人的发展,歧视性的政策当然积蓄着乌克兰人的不满情绪。《沃伦》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完全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控诉,对于波兰人自己对乌克兰少数族群的打压也多有刻画。
“乌克兰”一词在斯拉夫语中的原意是指边疆或偏远地区。哥萨克人兴起后,自称 “乌克兰人民”,自此“乌克兰”一词才逐渐从边疆转变为民族或国家称谓。
出于国际社会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波兰政府反复强调自己尊重境内的乌克兰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权利。但这一承诺仅仅出现在宪法中,并未真正落实。
为了巩固波兰的东部防线,波兰政府先是对东加利西亚地区进行军事移民,后来移民的主体变成了平民。这些新移民不仅获得了富饶的土地还享受政府的大量补贴,波兰人虽然在东加利西亚地区的人口数量要比乌克兰人少得多,但他们却很快成为了该地区的优势群体。担任警察、邮递员、铁路工人、政府文员等职务的几乎全是波兰人。波兰新移民的注入进一步激怒了乌克兰人。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正是借着乌克兰人对波兰政府的愤恨情绪而发展壮大的。1930年7月,乌克兰民族主义激进分子开始了大量的破坏行动和恐怖袭击,行动的针对目标不仅仅是波兰人,还包括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乌克兰人。9月,波兰政府开始进行镇压,共有一千七百余人被捕入狱。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UN),宣称其直接目的是保护乌克兰人不受波兰政府压迫与剥削,以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乌克兰国家为目标。OUN主张对乌克兰土地上的异族人进行种族清洗。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中的班德拉派,以及其军事部队乌克兰起义军(UPA)。
UPA是既反苏联也反波兰的,在他们看来二者都是侵略者和压迫者。为了反抗苏联,二战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斯捷潘.班德拉积极配合纳粹,煽动乌克兰民族情绪屠杀波兰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结束了苏联人对西乌克兰地区的统治,德军占领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后并没有把该地区与原苏维埃乌克兰地区合并。在德国人看来“所有的东方民族,都是次等民族,绝没有什么自由乌克兰可言”。这让班德拉派大失所望。
当德国在斯大林战役中失败后,班德拉派认为德国人战败在所难免。班德拉派认为波兰在战后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当初被瓜分出去的东部领土,所以务必要在波兰复兴对自己实行军事打击之前先下手为强。况且此时德国受到重击正自顾不暇,苏联红军也尚未到达东加利西亚和沃伦地区。班德拉派正是在此权力真空时期,发动了最大规模的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
对于那些拒绝加入UPA的乌克兰青年,同情波兰人的乌克兰人,或改信罗马天主教的乌克兰人,也同样遭殃。
二战结束后,波兰和乌克兰都同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下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段历史被选择性遗忘。乌克兰独立后像斯捷潘.班德拉这样,当年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极端分子,又被塑造成乌克兰独立运动的民族英雄。正如《沃伦》这部影片片头的那句话:“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一次是死于斧子,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
1377年立陶宛国王阿吉达斯去世,其子雅盖沃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派人暗杀了他的叔父,叔父的儿子无奈之下寻求条顿骑士团的协助。雅盖沃为避免条顿骑士团入侵,只好迎娶当时年仅11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采取联姻的方式与波兰结盟。史称“克列沃联合”。到了1569年波兰、立陶宛又签署了卢布林联合协议,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王国正式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大公国做出妥协将两国存有争议的领土和靠近南方的乌克兰居民区全部划归给了波兰,沃伦当然也在其中。
1660年,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爆发了争夺乌克兰领地的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两国于1667年公然瓜分了乌克兰,俄罗斯人如愿以偿控制了东乌克兰地区,而波兰人则得到了西乌克兰。加利西亚—沃伦地区依旧归属波兰管辖。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随着波兰国力日渐衰落,遭到了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共同瓜分,1795年波兰直接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俄罗斯与奥地利分割了如今乌克兰境内的领土。此时的沃伦处于俄罗斯的掌控之下,而加利西亚则被划归到了奥地利。
一战结束后,波兰在凡尔赛和约的基础上复国,波兰人自然希望恢复自己领地的历史边境,但这又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世界局势。因此波兰东西部领土边界并不确定,波兰、苏维埃俄国、乌克兰人都各自宣称自己拥有对争议领土的主权。波兰先是和新生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爆发战争,但很快乌克兰共和派领袖们就感觉到了苏俄对自己的威胁更甚,于是转而采取联波抗俄的策略。波乌联军进入基辅后不久,苏俄大军拍马赶到,不仅摧毁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还一路攻打到了华沙,结果被波兰复国领袖毕苏斯基击溃,俄罗斯人只能铩羽而归。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维斯瓦奇迹”。战争的结果是苏联同波兰在1921年签订《里加条约》,波兰承认苏维埃俄罗斯,和实际上成为傀儡的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的合法性,而东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再次成为波兰领土。
如此一来,波兰第二共和国中就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乌克兰少数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占到波兰总人口数的14%。这些乌克兰少数族群希望能够获得自治的权利,但他们的期望与波兰政府的同化政策相冲突。波兰政府处处压制乌克兰人的发展,歧视性的政策当然积蓄着乌克兰人的不满情绪。《沃伦》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完全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控诉,对于波兰人自己对乌克兰少数族群的打压也多有刻画。
“乌克兰”一词在斯拉夫语中的原意是指边疆或偏远地区。哥萨克人兴起后,自称 “乌克兰人民”,自此“乌克兰”一词才逐渐从边疆转变为民族或国家称谓。
出于国际社会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波兰政府反复强调自己尊重境内的乌克兰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权利。但这一承诺仅仅出现在宪法中,并未真正落实。
为了巩固波兰的东部防线,波兰政府先是对东加利西亚地区进行军事移民,后来移民的主体变成了平民。这些新移民不仅获得了富饶的土地还享受政府的大量补贴,波兰人虽然在东加利西亚地区的人口数量要比乌克兰人少得多,但他们却很快成为了该地区的优势群体。担任警察、邮递员、铁路工人、政府文员等职务的几乎全是波兰人。波兰新移民的注入进一步激怒了乌克兰人。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正是借着乌克兰人对波兰政府的愤恨情绪而发展壮大的。1930年7月,乌克兰民族主义激进分子开始了大量的破坏行动和恐怖袭击,行动的针对目标不仅仅是波兰人,还包括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乌克兰人。9月,波兰政府开始进行镇压,共有一千七百余人被捕入狱。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UN),宣称其直接目的是保护乌克兰人不受波兰政府压迫与剥削,以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乌克兰国家为目标。OUN主张对乌克兰土地上的异族人进行种族清洗。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中的班德拉派,以及其军事部队乌克兰起义军(UPA)。
UPA是既反苏联也反波兰的,在他们看来二者都是侵略者和压迫者。为了反抗苏联,二战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斯捷潘.班德拉积极配合纳粹,煽动乌克兰民族情绪屠杀波兰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结束了苏联人对西乌克兰地区的统治,德军占领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后并没有把该地区与原苏维埃乌克兰地区合并。在德国人看来“所有的东方民族,都是次等民族,绝没有什么自由乌克兰可言”。这让班德拉派大失所望。
当德国在斯大林战役中失败后,班德拉派认为德国人战败在所难免。班德拉派认为波兰在战后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当初被瓜分出去的东部领土,所以务必要在波兰复兴对自己实行军事打击之前先下手为强。况且此时德国受到重击正自顾不暇,苏联红军也尚未到达东加利西亚和沃伦地区。班德拉派正是在此权力真空时期,发动了最大规模的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
对于那些拒绝加入UPA的乌克兰青年,同情波兰人的乌克兰人,或改信罗马天主教的乌克兰人,也同样遭殃。
二战结束后,波兰和乌克兰都同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下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段历史被选择性遗忘。乌克兰独立后像斯捷潘.班德拉这样,当年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极端分子,又被塑造成乌克兰独立运动的民族英雄。正如《沃伦》这部影片片头的那句话:“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一次是死于斧子,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
如何评价波兰电影《沃伦》
《沃伦》是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执导的波兰电影,Jacek Braciak、Michalina Labacz、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等主演。时长为150分钟。
该片讲述了生活在Volhynia的波兰女孩Zosia,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决定让她嫁给一个波兰鳏夫。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身处战乱中的Zosia,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的故事。
本片通过一个女人的苦痛经历展现了二战期间的沃伦大屠杀,但这场大屠杀并不是出自法西斯之手,而是源自波兰和乌克兰这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导演超逼真还原了历史上那些残忍至极的血腥场面,观影过程触目惊心,临近结尾处的反转极具讽刺意味
该片讲述了生活在Volhynia的波兰女孩Zosia,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决定让她嫁给一个波兰鳏夫。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身处战乱中的Zosia,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的故事。
本片通过一个女人的苦痛经历展现了二战期间的沃伦大屠杀,但这场大屠杀并不是出自法西斯之手,而是源自波兰和乌克兰这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导演超逼真还原了历史上那些残忍至极的血腥场面,观影过程触目惊心,临近结尾处的反转极具讽刺意味
本片通过一个女人的苦痛经历展现了二战期间的沃伦大屠杀,但这场大屠杀并不是出自法西斯之手,而是源自波兰和乌克兰这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导演超逼真还原了历史上那些残忍至极的血腥场面,观影过程触目惊心,临近结尾处的反转极具讽刺意味
什么仇什么怨:二战乌克兰大肆屠杀波兰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告终后,得到协约国支持的刚刚复国的波兰企图替代德国在乌克兰的地位而入侵乌克兰,就是所谓波兰武装干涉时期。在那一段时间,波兰也没少杀乌克兰人。后来波兰军队被苏俄红军击败,被一直追击到华沙城下,最后要不是在华沙战役打败了苏俄红军,没准波兰就赤化了。后来战败的苏俄又被迫和波兰签署了《里加和约》,把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割给了波兰。在被波兰统治期间,西乌克兰地区也遭到波兰的残酷对待。知道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东西夹击波兰,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又被划归苏联,苏联在上述地区又再次清算波兰人。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二战期间乌克兰反抗军对波兰人展开的沃伦大屠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26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