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本意是激励时,孩子却用「不奖励就考倒数」来要挟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为得到奖励才学习

发布时间: 2022-05-10 23:0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103

德西效应是什么意思,奖励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要避免?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孩子学习,一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动力,学习成绩总是在班里垫底,...

当父母的本意是激励时,孩子却用「不奖励就考倒数」来要挟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为得到奖励才学习

德西效应是什么意思,奖励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要避免?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孩子学习,一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动力,学习成绩总是在班里垫底,为了能让孩子学习更加用心,就会出现两种不同做法的家长,一种家长会以惩罚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学习,比如恐吓孩子不让他上学,或者是考试成绩不好的话会责骂孩子;另一种家长则是通过奖励孩子的方式来诱使孩子学习,比如奖励孩子玩具、电脑,或者是带孩子去游乐园等等。

如今对于家长不该责骂孩子的说法越来越盛,更多的家长则会通过第二种方式去诱使孩子学习,那么通过奖励孩子的这种方式让孩子去学习,就真的起作用吗?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小白鼠放在一个箱子中,在箱子中有一个按钮,当小白鼠碰到这个按钮的时候,就会有食物出现,一来二去小白鼠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就会自动去摁按钮来获取食物。后来斯金纳又把小白鼠放到了另一个有按钮的箱子里,只是这次不一样的是,当小白鼠不摁按钮的话,就会有电击出现,当摁下按钮之后,才能避免自己被电击。

只是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当有食物出现的时候,小白鼠会自己摁按钮,当这次没有电击的时候,小白鼠就不会去摁按钮。于是斯金纳得出一个结论:奖励比惩罚更加有效。

这是心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他把人性过于简单化。要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并不像小白鼠一样有奖励就去做,没奖励就不做,而是与环境和性格有息息相关的关联,这个实验放在人身上的话,实际上并不成立。

在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组孩子去做题,其中一组孩子在做完题之后会得到奖励,而另一组孩子则是无偿做题(前提上这组孩子并不知道另一组会有奖励)。等做完之后,他又让这两组孩子自己选择无偿做题,之前有偿做题的孩子不愿意无偿做题,而另一组本来就无偿做题的孩子,则更乐意选择解题。

心理学家德西的这种实验,又叫做“德西效应”,而德西效应在育儿过程中最为常见,比斯金纳实验更加切合实际。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向来要求孩子自律,然而当家长通过奖励孩子的这种方式,来逼迫孩子,其实反而成了“他律”,而当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则会表现的漠不关心,不愿意去努力,容易养成孩子的功利心。

其实长期以奖励孩子来促使孩子成长、进步的家长,应该对此感触颇深,最先是家长想要给孩子一点动力,让孩子更有信心去努力,然而随着日后成长,孩子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问做好之后能有什么,家长不给的话孩子就不做,令家长吃尽了苦头。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现在反而成了家长的事,本末倒置自然不会有怎么样的好结果。


为什么奖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变成这副模样呢?其实原因有三:1、目标转移;2、变得贪婪;3、产生厌倦心理。

当家长以奖励去诱导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把目标从努力方向转移到奖励本身上。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有考好,家长答应孩子,如果孩子下次考试进班里前几名的话,就带孩子去游乐场。于是本来孩子的目标是下次考好试,然而经过这样一番奖励之后,孩子则会把目标从开始转移到游乐园上,努力不是为了能让自己下次成绩更好,反而是能去游乐园。

这种效果在刚开始的确显著,孩子能努力达到家长要求,然而一旦家长没有再给孩子奖励的话,孩子自己则会放松不少,从而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一直等到家长再次以考好试奖励孩子什么东西,孩子学习成绩才会再次回升。

孩子目标转移的话,会导致本来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如今却变成了家长的事,从孩子心理变化来讲,就是你不给我奖励,我凭什么好好学?所以说,奖励方式从这点来说要不得。

再说贪婪心理。人在刚出生后,并不存在贪婪的心思,贪婪是后天出现的心理,而很多心理则是孩子父母一手造成的。

奖励属于正反馈,属于反馈机制的一种,即孩子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家长就要对孩子做出怎样的奖励。比如孩子本来在班里垫底,家长答应上升十名的话,就给孩子100块钱零花钱。于是孩子在名次上升十名之后,家长又说再上升十名就给200。于是当家长告诉孩子,名次达到前十名的时候,就给100块钱零花钱,孩子便会说为什么垫底时上升十名给100,现在考到前十也才给100元,因此孩子觉得这样做会不划算,从而不愿意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

因此说,当家长以奖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做成某手,在下一次继续奖励孩子的时候,孩子则会提出比上次奖励更高的要求,家长不答应的话则不去做,这就是贪婪心理作祟。

最后一种厌倦心理可能很多家长并不明白怎么回事,家长都给奖励了,孩子还能厌倦?的确,奖励不会厌倦,然而努力却会厌倦,因为当家长对孩子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孩子并不能一次性就做好,当孩子为了得到奖励去努力,但屡次却总是失败的时候,孩子就会厌倦努力,心想奖励不要也罢,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结果。

因此说,奖励是把双刃剑,家长不把握好的话,反而会影响孩子心态。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最好选择精神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比如当孩子做到好时,可以通过赞扬、认可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在精神上获得满足,物质奖励一定要慎重,否则本末倒置,养成习惯后则为时晚矣。

德西效应过多的对孩子奖励会降低孩子的兴趣,这样的奖励是没有用的。因为孩子有进步或者是帮助人家长每一次都会给孩子奖励,孩子习以为常对这些东西就失去兴趣了,也就没有动力了。家长不要过度表演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乐在其中。
德西效应是不当的奖励机制,它会一点一点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父母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比如书籍和学习工具。
意思就是说,如果奖励变得稀松平常,要奖励的话他就不会再继续工作了。所以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不能持续性的诱惑,让他变得贪婪,应该让他的注意力在学习目标上,而不是奖励上。

家长每次孩子考试好进行奖励,这种办法可行吗?

前几天,姐姐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考了前十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他点奖励!”然后,让我给他在网上订购台笔记本电脑。

我问姐姐:“是不是提前给孩子许诺了?”

姐姐听了,很惊讶,说:“这不是很正常么?孩子考得好,就给他奖励!”

在姐姐看来,她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才采用这种许诺奖励的方式。甚至担心孩子没有了奖励的诱惑,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可能很多家长,都和姐姐的想法一样。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当下的社会,对考试非常重视。我的家乡,在有些高中,每逢高考前的几个月里,都要进行所谓“誓师”大会。学校把孩子的理想大学,作为一种目标激励,来达到鞭策孩子积极努力学习的目的。把考大学,当成“军人在打仗一样”的学校环境,孩子对考试能不重视么?对学习能不上心么?我想其他地方的学校环境,也不会有太大差距!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下,家长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那家长为了好好学习时,都有哪些错误的奖励方式呢?

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是家长最普遍用的方式。“你考得好,我就带你去吃西餐”,“你考得好,我就给你买台笔记本电脑”等各种各样奖励方式,最终来说都是物质。

物质奖励比较简单、直接,但这种奖励方式却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想想,如果孩子确实非常渴望得到一台笔记本电脑,你的许诺恰恰奏效了。他会为了达到目的,努力学习,以期用一个好的成绩来换取内心的需要。可是,下次呢?当他得到笔记本电脑以后,也许内心没有什么特别渴望得到的物质,家长的物质奖励,还能起作用么?

现在,生活条件都不错,家长都在尽力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孩子来说,物质需求并不缺乏,物质奖励也变得不是那么渴求。家长用这种方式,来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显然是不可取的。



时间奖励

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这种与学习相冲突的“毒药”,对孩子来说,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有的家长利用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来和考试成绩挂钩,承诺“如果你考得好,可以让你每周上网一小时!

这种方式,也许一开始是有效果的。但是,游戏的吸引力,并不是那一个小时,所能满足的。随着孩子玩游戏的次数增多,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满足他对玩游戏的需求。然而,这和学习是相背离的。自制力不强的孩子,注意力放在游戏上的次数越多,他越不愿意从上面转移出来。孩子的内心在学习和游戏之间起了冲突,他的成绩变得更差,获得允许上网的时间就会变得更少,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有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后来因为被网络游戏吸引,逃课上网,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被学校开除,耽误了大好的前程。因此,网络游戏对孩子来说,诱惑力足够大,用它来作为考试的奖励,并不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过分的口头奖励

“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没有质量的口头奖励,不要太多。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当他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的鼓励,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但是,如果孩子的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家长的口头奖励,要用在孩子需要鼓励的地方。

总之,家长对孩子要多进行“走心”的口头鼓励。如果一句口头鼓励,对孩子来说可有可无,那么就不要胡乱表扬。家长总要胡乱表扬,会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可能还会让孩子产生膨胀、自大的心理。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孩子需要培养的是一种端正的学习态度,而不是藏在奖励后面的诱惑。物质和时间奖励方式,实际上是制造了一种冲突。家长认为,只有给了孩子奖励,考试才会好。这些错误的奖励方式,对孩子来说,不但起不到激励他学习的作用,还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些错误的奖励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呢?

1.转移了学习的目的

承诺孩子考得好,就带孩子去“吃西餐”、“买笔记电脑”的家长,将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得到一次物质奖励,这显然不是合理的。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专注学习本身,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学习有用的知识,为自己将来所用。这些,绝不是一些简单的物质或者时间奖励能相比较的。这些错误的奖励方式,容易把孩子对学习的认识带偏!

2.破坏了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应该懂得,好的成绩是努力、认真学习的态度取得的,绝不是一个人为了得到某些好处,换取得到的。



3.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

孩子的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但也并不是每次都这样。有些孩子,确实努力了,却没有考好的情况,也是经常存在的。如果把考试成绩和奖励对立起来,认为孩子没有做到,家长的奖励就是不到位,这样,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没有了动力。

尽管在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的今天,考试还是作为选拔人才,跨入大学门槛的唯一考核目标。因为考试这种方式,简单直接的反映了选拔对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产生歧义最少的一种方式。因此,“一考定音”的成绩,是孩子未来去向的最直接决定因素。整个社会的氛围,从学校到家长,都特别重视考试。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学习压力非常大,神经处于紧绷的状态。家长需要做的是释放孩子的压力,放松孩子紧张的神经,让他的一切回归到正常、自然的轨道,而不是“雪上加霜”,给孩子加压。



那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

1.最好的奖励是不奖励

凌寒的妈妈,在孩子的考试上,就从来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她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考得好,就进行奖励,同样,也没有孩子因为考得不好,而受到惩罚!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凌寒的考试成绩,从来没有差过。由于凌寒的妈妈,没有过多的给凌寒渲染考试的重要性。凌寒在学习上,一直学得很认真踏实,考试成绩好也是必然的。

任何家长,都会期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可是,家长不可以把内心的状态,过多的表现在行为和脸上,让孩子把学习的状态回到“学本位”中去。让他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会用踏实的态度对待学习,考试成绩必然不会差!



2.将考试和奖励脱钩

这个暑假,多多得到了一套喜欢已久的冰雪奇缘的礼服裙。这次期末考试,她的考试成绩是第五名。多多妈妈,表扬了她考试进步以后,又满足了多多的愿望。其实,多多妈妈很早就知道多多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将它和考试成绩挂钩,也没有提任何名次要求。等到多多考完,成绩下来以后,多多妈妈先表扬了她,然后,就带她买了这套裙子。

这样,多多妈妈将考试和奖励脱钩,没有提出“你要考得好,才能得到”的说法,让孩子把注意力用在学习上,而不是考试上。

当孩子产生对某些物质的强烈的渴望时,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不要和考试联系起来,或者说不要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



结语:

家长在对待孩子考试上,不使用错误的奖励方式,甚至过多的渲染考试的重要性。家长要明确孩子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的学习目的,培养孩子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这对孩子的终生都有益处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当孩子对学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拥有用良好的心理氛围时,考试必然会考出好成绩。




不可行。成绩好不好是试卷难度和孩子知识掌握程度共同决定的。要奖励的是孩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只看数字定奖励,这太过偷懒了。
可行的,奖励性措施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会为了得到奖励而更加努力的学习,但这种奖励要适度,以免适得其反。
是的,另外这样可以极大的鼓励孩子在平时学习中的积极性。也能让他养成非常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让他在做很多事情时候,增加了一种目标性。
我就得可行,进行适当的奖励会让孩子更有动力,但是也要让孩子明白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更是为了自己。

孩子成绩好家长金钱奖励,专家称:情感鼓励最为重要,你怎么看?

近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学习,会用奖励的方式,像买礼物、给金钱、满足愿望方式激发孩子考出好成绩。但是有些家长反对用金钱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学习,这种方法会带歪孩子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感鼓励必不可少,物质奖励也无不可。


说起物质奖励,一直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小时候,家长对于我们的成长几乎都是鼓励而已,而不像其他家长那样,如果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又是买玩具,又是给零花钱之类的。可以说一直都是羡慕这样的同学的。

可能是家长之间也有交流吧,爸爸想要效仿其他家长这种物质奖励方式。于是小学四年级那年,年前期末考试之前爸爸许诺,只要有一个人得到班级第一,就给我们买一个小霸王学习机,虽说是学习机,其实也可以玩游戏。在当时我们认为这个学习机是必拿的。因为我家兄妹三个,在之前的期中考试里都是班级第一。


结果考试成绩一出,我们三人都懵了,三人的成绩都是班级第二,要么是差1分,要么是差0.5分。这下我爸爸更懵了,这不科学啊,别的家长提出物质奖励拿成绩都是增长的,怎么自家的孩子成绩还下降了。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提过物质奖励的事情了。

其实相对于虚无缥缈不知所云的精神鼓励,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其实更能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并且不止家长,其实一直以来学校也在这样做着,那一张张的三好学生奖状,一朵朵小红花,都是物质奖励的一种。家长对于孩子适当的进行物质奖励也无不可。

其实不只是在学校,即使是步入社会的成人,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工作努力成绩优秀的员工,有的老板会实实在在的涨工资加奖金,而有的老板却是口惠而实不至,各种夸赞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工资不涨,奖金不加。对于员工来说,如果遇到第一种领导,那无疑是最幸福的,工作也更努力。如果不幸的遇到第二种老板,大部分人都会直接走人吧,即使忍气吞声不走的,平日消极怠工不说,估计私底下也会时常问候领导的十八辈家长吧。


所以说,不要以为孩子就傻,三两句好话夸一下就可以了。有时候就该给一点物质奖励。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没有动力的孩子,适当的承诺一些物质奖励,可以有效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花一点小钱,却让孩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了,在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家长务必注意适度,过犹不及。奖励的范围,不要超越孩子所在的接受范围,不能助长孩子的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家长务必做到言而有信,承诺了就要做到,否则将对孩子完成巨大的伤害。

至于很多专家所说的,物质奖励不如情感鼓励,物质奖励会把孩子教坏,使得孩子拜金等说法。我觉得纯属无稽之谈。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培养出个圣人,中华五千年,圣人又有几个,其中还不乏欺世盗名之徒。我们只是希望孩子日后能够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好好生活,仅此而已。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缺一不可。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

又到年底了,好些人忙着做各种总结,读书总结、学习总结、工作总结。还有个总结,大家不太愿意拿出来讨论、但又摆脱不了的,那就是个人情感。比如,今年是否找到对象了,没找到到的话来年继续;和恋人的感情是否有所发展;感情不太顺利的话,也要找原因......


在情感这条路上,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还得有技术。


技术从哪里来?从你以往的经验中获得,从好的情感书中获得,从有经验的情感高手中获得。今天我就拿芭芭拉•安吉丽思的《如何在爱中修行》为大家做一些分析和说明。


分析报告的重点,将围绕着这几点展开讨论:

▎学习无时无刻地营造爱情的必要性。

▎为什么你要把爱拒之门外?

▎如何拉近与对方之间的距离?

▎和恋人吵架的你,在紧张些什么?

▎需要运用什么技术,爱情才能够长久?

▎你的直觉往往比事实还准确。

▎别再为撒谎、隐瞒心存侥幸。

▎怎样做一个解决问题强的情商高手?

▎为何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爱?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一、学习无时无刻地营造爱情的必要性

因为有一天爱情会消失,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现实。什么是爱情呢?爱情是荷尔蒙,是一种感觉,是一场美丽的烟花。因为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很少有人擅长处理亲密关系,《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关于亲密关系的章节就列举了很多电影实例,这些好莱坞爱情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经典心理学案例。


《如何在爱中修行》这本书里,很多来访的人都在重复着这三个字:他变了!你以为他变了,或许是因为他喜欢上了别人,或许是因为你没办法接受这段“舒服无感”的恋情。作家王潇写过这么一段文字,成功的感情关系里,爱情是一定会转化成亲情的。亲情就是Happy ending。如果爱情没了,亲情又没形成,说明该关系已经失败。通常人们用生育来协助这一转化的完成。


婚姻当中的人,看《消失的爱人》、《蓝色茉莉》、《革命之路》时,一定会深有感触。“婚姻”这两个字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它是一份虚空,面对它需要勇气,于是你需要担负责任。年轻时看的那些青春片,什么真诚、等待和忍耐,最终你会发现,想要获得幸福,也要有足够的运气才行呀。


二、为什么你要把爱拒之门外?

是因为:既害怕被爱伤害,又害怕失去爱。

然后,你会:1、在心中筑有心墙;

2、别人的爱也进不来;

3、自己不再去爱。

三、如何拉近与对方之间的距离?

DISC分析表

通过这个DISC分析表,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如果你只停留在被动型这个层面,那么你们之间便会产生隔阂。而做和说作为“沟通”的积极表现,沟通的话,应该沟通什么呢?书中明确指出,建立亲密关系,表达爱和需求很重要。如果对方发现他不再需要你时,便会对你的热情消失。


四、和恋人吵架的你,在紧张些什么?


意见不合存在于精神或理性层面,也许你跟伴侣在某些事上的选择意见不同。而不满则是情感层面的,当你开始在情感上对伴侣逐渐冷却时,意见不合便会转化为不满......在这个吵架思维中,是多数人心中的“默认设置”。原来我们的吵架也有规律可循,好玩不?

“争吵总是毫无结果”让我们在吵架中感受到了紧张。吵架的时候,更多的是为发泄愤怒和责怪的情绪,并且利用吵架这个机会,将之前压抑的所有愤怒和怨恨都发泄出来了。自己都这么生气了,没有任何结果,而且还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能不“紧张”吗?想要打破这个思维也不难,除非你再加上一个环节——支持、理解和爱。


毕竟两人之间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少稳固、积极的情感联系。


五、需要运用什么技术,爱情才能够长久?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跟对方约好了一起看电影,没想到他迟到了好久,你心里很生气,看着对方一路跑过来累的满头大汗,你会把你的“生气”表现出来吗?具备幸福能力的人,一定会!什么是幸福能力呢,简而言之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现在不表现出来,并不意味着你们之间不快的情绪会消失,反而,它会慢慢滋长。


所以说,想要经营好自己的情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沟通时袒露完全真实的感受。当你感觉不开心或情绪不稳定时,可以按照作者创造而出的“情感地图”,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表现出来,只有双方将覆盖在爱之上的四层情感全部经历并表达出来,才能解决彼此之间的紧张情绪。


每当你跟人打交道时,其实都是在跟他们的情绪层次打交道。情感地图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善于跟别人沟通的人。

六、你的直觉往往比事实还准确


大部分人都想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情绪也会提醒你——


当你感到受伤或伤心时:“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必须开口要求或努力争取。”

当你感到害怕时:“你对失败、损失或痛苦太过谨慎。你需要认清是否真的需要害怕这些东西。”

......

它还提醒你(反应过度)——

你是不是很容易对一些小事大发脾气?

你是否有时会觉得心如死灰?

面对你的伴侣,你是否很难产生激情?

要把自己的情绪放在心上,你感受并充分表达情绪的能力,也是你的治愈能力。

七、别再为撒谎、隐瞒心存侥幸

在这里,我讲两个效应。

1、跷跷板原理:伴侣压抑的情绪,都会从你这里发泄出来。当然反之亦然,你压抑的情绪也会从你伴侣那里表达出来。也可以这么说,父母压抑情绪,会从孩子身上表露出来。这个很容易理解,我就不细说了。

多水箱效应

2、多水箱效应:我们来看这个水箱,杰克和露西是夫妻,杰克和哈维有私情,当哈维压抑怒气的时候,注意则会通过露西传到杰克的水箱,那么杰克不仅会感受到妻子的愤怒,还会感受到哈维的愤怒情绪。

在这两种效应下,“秘密”偷情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


八、怎样做一个解决问题强的情商高手?

你有没有跟伴侣吵过架,直到两人都累得再也吵不动?

你有没有在吵架时跟伴侣说了很过分、很伤人的话,之后又后悔不已?

你有没有跟伴侣吵着吵着就完全吵到另外一件不相干的事情上去了?

在试图将困扰自己的情绪告诉伴侣时,我们都会有感到沮丧、害怕和无助的时刻。本书给出了三条情感急救技巧,供你参考。


1、重复法,可以用于你的伴侣、朋友或家人。这是一个绝佳的方式:

• 表达出关于某事的完整、真实的感受

• 了解伴侣(或其他人)真正想要告诉你的信息

• 明确你真正的感受

• 获得别人的理解

如果你发现自己与伴侣之间出现了紧张情绪:

• 停止争吵

• 轮流表达完整真实的感受

• 轮流重复或效仿对方的话

重复法的依据原则如下:如果有人重复了你的情绪,则会化解情绪紧张,产生联系。


2、情书法,找到爱和理解的感觉

情书法跟重复法其实很相似:要将情感地图的五个层次都表达出来,首先从愤怒开始,然后经过受伤、恐惧、自责,最终抵达爱。

写情书没那么难,就拿恐惧和不安来说:

现在将平时隐藏在自信和坚强外表下的恐惧和不安表达出来吧。你表达得越彻底,你会感觉赵强大。以下短语有所帮助:

“我很害怕……”

“我特别怕……

“我很担心……”

例如:

“我害怕你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我了。”

“我害怕如果我们去度假的话,会出现很多争执。”

“我害怕你不像我一样想修复我们的感情。”

“我害怕我们的问题永远都解决不了。

注意:这些也许是你永远都不会谈起的感受。别修改它们:它们对于情书的治愈能力十分重要。

3、力量转化法:发现愤怒的力量

力量转化法的运用

力量转化法共有三部分,分别代表着找回你的天生力量的一步:

第一步:表达你对自己的愤怒

第二步:表达出你想要的

第三步:表达出对自己积极、有爱的支持

何时应该实施力量转化法?

• 犯了错

• 错失了机会

• 对自己感到失望

在哪里实施力量转化法?

• 早上,浴室里,一天开始之前

• 在自己车里,上下班路上

• 对着镜子

力量转化法需要多久?

三到五分钟。

完成会有什么感觉?

棒极了!

九、为何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爱?

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爱,书中给出了两条建议:

1、成为你想吸引到的那个人。可以列一个相容清单,清楚地列出对伴侣品质方面的所有要求,确保包括以下内容:

个人兴趣(徒步旅行、艺术、养宠物、音乐)

基本信息(年龄,外形)

健康状况(锻炼,饮食选择,不良嗜好)

哲学和道德态度

教育背景

在艺术、娱乐、服饰等方面的品位

社交类型(外向型,内向型,奔放型,注重家庭型)

精神和宗教倾向

爱情类型(感情丰富、务实、浪漫、感情不外露)

职业与财务目标

左边是自己的,右边是对方的


2、向着同一个方向成长:感情有了方向才会成长,你也会随之成长。

如果感情有所方向,能够让两人一同努力,那么感情应该如下所示:

方向


他△她

有方向的感情所产生的能量会散发出来,并投射到情侣身上。共同的目标会始终推动他们的成长和前进。


十、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用古典的话来说,有两重意义:组队打怪和完整人生,关于婚礼的意义就清晰很多——婚礼就是结婚的立项过程:第一要做好团队的物质准备,第二要做好团队的心理准备。我们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前者——买房、装修、婚纱、酒店、宴请……却很少思考后面的准备。

《如何在爱中修行》这本书告诉我们:一段充满爱意、不断成长的感情关系就像一个完美的“老师”,它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真正活在爱中的人。而结婚,可以让你更好地学习如何去爱。

金钱奖励方式是可行的,情感鼓励确实也很重要,但若能两者相结合,则会更好。


我有个表姨,是做老师的,女儿12岁了。她对自己的女儿就是采用金钱奖励,从小树立她的金钱观,虽然也遭到了部分亲戚的质疑,认为这么小就让孩子接触这些不好,但表姨却力排众议,坚持使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

她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她说要教会孩子从小就知道,“不劳而获”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她给孩子做了一张“工资表”,来记录孩子的所得“工资”,和孩子说,在这种情况下,我是老板,你是员工,我们要做到赏罚分明,孩子今天洗了碗,她会给孩子记上三分,今天扫了地,记两分,自己早早完成了作业,记0.5分,考试有进步,记5分。但完成得不好,却是要扣分的,比如碗洗不干净或者打碎了碗,扣一分,地扫不干净,扣一分,吃饭浪费,扣一分,考试不及格,扣五分,自己的事情没做好,扣两分……
一分就是一块钱,孩子可以随时提取,如果满了一百分仍然没有提取,她甚至会给孩子发放利息,金额越高利息越多,还有额外奖励,就像一个银行一样,有了积分奖励,孩子干活学习都卖力多了,很多事不用督促,自己就能独立做好。而利息制度,孩子为了多拿点奖励,也不会随便提取钱去乱花。而除了必要的,她也不会主动给孩子买什么多余的东西,孩子如果要,必须自己用自己的钱去买,有一次我的这个小表妹想要一个平板电脑,我的表姨说,如果你想要,你就必须自己挣积分买,为了支持你,你每做一件事,我就按照以往的基础一件给你加两分,但是如果做得不好,我会扣你双倍的分,孩子为了得到自己的平板电脑,干活学习更努力了,后来,终于得到了平板电脑,高兴了好久。而且由于她很多东西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对于这些东西也格外珍惜。

虽然我这个小表妹现在才12岁,但小小年纪却非常懂事,不仅学习好,还会干很多活,不像一些其他的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

我表姨的这个教育方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家庭,用金钱奖励这个方式也的确有利有弊,但若家长把握好尺度,以金钱作为奖励,以情感作为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我的小表妹刚开始洗碗的时候总是洗不干净,扫地也扫不干净,表姨就一点一点耐心的教她,和她一起做。表姨在生活中对她也不摆架子,她承诺如果孩子发现了自己这个当妈的错误或者哪些孩子觉得她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说出来,她也会奖励孩子,和孩子一起戒掉自己的坏习惯,悉心听取孩子的意见,互相监督,两个人一起进步,即是母女,也是共同成长的好朋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有时候不该拘泥于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好,毕竟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只要孩子能接受,有所成长,就可以了。

相比较直接奖励金钱,确实是情感鼓励更为重要。家长重视金钱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没有钱度日如年。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也为了让自己过得舒适些,追求金钱的行为无法停止。而孩子没有考虑那么多,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就是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爸爸妈妈没有表扬我,不开心。或者我今天犯了一个错误,爸爸妈妈打手心了,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为什么说孩子的童年很重要,就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是模仿大人的,由此产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与大人的具体行为密切相关。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家长正确引导,积极沟通交流,才能慢慢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成人。现在用金钱鼓励孩子,就相当于跟孩子讲: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努力赚钱供你读书,给你提供最好的物质基础。你长大以后也要这样回报我们哦,要努力赚钱,送我们去最好最贵的养老院哦。



显然,这并不是家长想要传达的思想。那就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互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独立、自信,感谢父母的教育吧。美国有户人家,为了寻找幸福,严格制定了家庭开支计划,能省的就省,不过生活质量一点没有降低。夫妻两人经常和孩子一起去郊游,或者做手工,不仅加深了感情,还获得了快乐。两个孩子也从一开始的内向,变得懂得展现自己,更阳光、自信了。对于孩子的奖励,还有比这个更适合的吗?

除了这一点,家长日常和孩子的沟通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孩子玩水玩得地上都是,你二话不说立马打他,他只会觉得你暴力,不理解他,以后会变本加厉地玩。当然,打还是要打的,不过之后就要问他为什么要玩水,然后讲水的稀缺性、重要性,告诉他怎样做更好。这样才能使情况发生改善,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受到心灵创伤,能够接受。多和孩子好好沟通吧,家长的陪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我认同此专家的看法,情感鼓励更为重要。

在我眼中,中国与美国文化最大的区别其中一个就在情感反馈上;几乎两个国家的文化关于情感反馈是走向两个极致的(只论普遍现象)。在美国社交圈中,你最容易听到的就是他人的赞扬:“U look so great today! Good job! U are so pretty!......”每个人永远都在歌颂他人,肯定他人的劳动成果;在中国社交圈中,你很少会看到如此的正向情感反馈。

我是比较典型的金牛座女生;金牛座姑娘很少将她们精心保存的活力用于博得众人的喝采或某个人的赞同。当对某件事主意已定时,所需要只是独处,而且非常难因别人的不同意而改变。只在意目标以及自我目标追逐过程中的快感。

我个人认为正向情感反馈是一项必备的软技能,所以我很喜欢给他人真诚的正面评价,我基本不会把想说的表扬的话放在心中,我觉得你就很棒,我就会直接说 你好棒,当然前提是所有的正面情绪反馈一定要是真诚、切合实际的,任何交往只有真诚才是最有利的武器。这也是我为什么讨厌心计的原因,时间就是面照妖镜,你是什么人无论你伪装能力多么强迟早会有暴露的那一天。

关于如何管理一个Team,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正面情感反馈,大声的去夸奖他人(真诚的),悦人的同时也是在悦己。

希望大家看到这篇文章后,都可以慢慢做一个会正面情感反馈的人,这个世界需要有人来传递正面的能量,每个人都可以,这就是传递正能量最简单易行的方式。赞许、认同不应放在心中,要说给对方,这才是对对方最大的认可。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能够适时给别人正面情感反馈的人。永远在鼓励别人、相信别人、真心赞美别人的劳动,真心关怀和惦记别人。

摒弃“投射效应”使得孩子总是达不到你的期望,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出人头地,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开始进行了培养。不管是学习上的培养,还是兴趣上的培养,我们在身边都常常能够看见:

(1)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家长专门为孩子请了家教来辅导孩子写作业。

(2)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专门为孩子报了舞蹈班,来让孩子能够接受到专业舞蹈老师的训练。

其实,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那么,为什么孩子通常会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呢?



为什么孩子通常会达不到家长的期望

1. 家长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值

家长们通常会给自己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希望他们能够越来越优秀。但是,孩子们的能力一般是有限的,并不一定就能够达到家长的要求。

我的一位同事小陈就是如此,她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够学钢琴。但是,由于小时候家里特别贫困,导致她从小的音乐梦想破灭,她就将自己的音乐梦想寄托在了9岁的女儿晨晨身上。

于是,晨晨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她送去了钢琴班里去学习弹钢琴。不过晨晨在弹钢琴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天赋的,学习了不到一年,就能够弹出一首简单的乐曲。小陈也对女儿的表现,感到非常的欣慰,想着女儿终于代替自己去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了。

钢琴班办了一场钢琴比赛,同时也邀请了家长们作为观众前去参与。因为女儿是其中参与比赛的成员之一,小陈也就作为观众前往了。晨晨在看到自己的妈妈来了后,特别的兴奋,就非常卖力的进行弹奏,很快就顺利的杀进了决赛。

小陈在看见女儿这么出色的表现后,感到特别的高兴,就给了女儿一个大大的拥抱。希望女儿能够摘得冠军。结果,女儿却因为比赛的时候,过分的紧张,导致最后一首曲子没有弹好,就与冠军失之交臂。

小陈看到女儿未能摘得冠军后,就感到非常的失望,对女儿留下一句:“你辜负了妈妈的期望。”就转身离去了。

像晨晨的情况,就是小陈给晨晨的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家长这种心理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孩子自身的实力不允许,或者如小陈那样给孩子造成过多压力的话,就容易让孩子不能够满足家长的期望。



2. 家长觉得孩子连自己都不如

我国明代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写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比自己强才是应该的,他们会觉得自己从小在那种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不知道要比当初他们要强多少倍,却迟迟提不上来成绩,甚至连自己都比不上。

在这样的比较中,家长就会对孩子产生看法,殊不知孩子之所以会达不到家长所期望高分的原因,是由于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培养的要求上越来越高了,各门功课的难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期望也就显得不意外了。



3. 以别人家孩子的程度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

大部分家长通常会以别人家孩子的程度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在看见别的孩子比较优秀的一面,也会要求自己孩子进行学习。

(1)“你看看人家小美多有礼貌的,要多向人家学习。”

(2)“看看人家小成成绩考的多高的,再看看你的成绩,是个什么呀。”

家长们看见自己孩子不如别人时,就会到处去挑自己孩子的毛病,他们的这种心态就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拿“显微镜”去看自己孩子的缺点。

这就通常会给孩子带来的往往不是相应的激励,而是一种愤怒和委屈,慢慢的孩子也就形成了“我达不到父母期望”的心理暗示。



“投射效应”在家长对待孩子方面会产生2种误导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投射效应”指的是用自己来衡量别人,认为他人也应该具备同自己一样的特性,习惯把自己的一些情感、意志、观点或者某条特性投射于别人的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这种效应通常会被家长运用在对待孩子身上,会让家长产生2种误导:

1. 让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身上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经对2002名孩子进行过一项调查显示,84.9%的孩子承认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会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自己。

(1)家长们会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学舞蹈。

(2)家长会让孩子去学习孩子并不喜欢的乐器。

家长通常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希望,不少家长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甚至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实现曾经的理想。然而这种做法常常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2. 会让家长比较片面的去看待孩子

“投射效应”也会对家长的认知产生一定的误导,让家长去片面的看待自己的孩子。家长通常会忽略掉孩子的一方面。

(1)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比较努力,但是成绩却提不上去,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另一方面,孩子喜欢拖延,作业完成效率低,就没有时间去复习其他的功课了。

(2)家长会发现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挑食,却没有发现孩子很喜欢将好吃的优先留给长辈去吃。

这就是“投射效应”带给家长的另一种误导。



家长该如何正确把握对于孩子的期望

1.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去看待孩子

家长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值去强加给孩子,这样就往往会让孩子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应当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家长们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孩子喜欢弹钢琴,我们就培养他弹钢琴的能力,让他自由的去发挥,不要期望他去一定获奖,只要让他能够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行。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值时,我们也不要责怪孩子,应当鼓励孩子继续前行。这样的话,慢慢的孩子会逐渐的去突破我们的期望,达到更好。



2. 要全方位的去了解孩子

家长们往往会在观察孩子方面管中窥豹,不了解孩子的全部就对孩子妄下定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做到全方位的去了解孩子,这样才不会出现问题,让孩子引起误会。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我们不要仅仅看孩子的一方面:学习考试前没有好好复习,而是要看综合起来去看:虽然孩子平常没有好好复习是一部分原因,但是这次孩子身体不舒服也是导致他没有考好的另一部分原因所在。

这样全方位的去了解孩子,就能够找到孩子的问题,使得孩子在下次离我们期望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家长要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一定要摒弃“投射效应”,正确把握才是关键!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去发展,不把自己完成不了事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接受孩子可能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
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得到额外的奖励,加大孩子的积极性,奖励越来越大,孩子就会越来越主动。
正确的做法应该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来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要让孩子有一个时间观念,也要给孩子制定一些目标。还可以多去鼓励孩子,树立孩子的自尊心。
本文标题: 当父母的本意是激励时,孩子却用「不奖励就考倒数」来要挟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为得到奖励才学习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1720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谈恋爱最好的心态是什么喜欢和爱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