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根源是什么?该如何解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虽然脾气和性格一部分遗传自父亲,但是...
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根源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一个孩子,能否能否有好的前途和健康的心理,母亲的性格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羽翼,当他有一个控制欲强的妈妈时,硬生生地被拔掉换上大人喜欢的翅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过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其负面影响堪比丧亲。
这说明,妈妈的控制不仅不会提升孩子的幸福指数,还会让孩子变得悲观、自卑,哪怕结婚生子,也会影响自己的孩子。
现实中,太多父母把孩子的行为问题作为管教的起点,其实是搞错了逻辑,颠倒了因果。孩子的问题恰是父母的榜样示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导致的结果。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生活中很多妈妈在教导孩子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用打骂的方式惩戒孩子,殊不知这是最愚蠢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个不能控制情绪的妈妈,比一头怒吼的狮子还要吓人。妈妈的坏情绪,是扎在孩子心口的刺。
心理学上有个“蝴蝶效应”,某一个地方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别的地方就可能会出现可怕的龙卷风。妈妈的情绪波动也像蝴蝶一样,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情绪走向。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尤其是妈妈,她们的情绪就是孩子的晴雨表。妈妈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孩子通过妈妈的情绪感知世界。
如果妈妈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孩子的未来也会阴晴不定。如果妈妈懂得控制情绪,孩子的心里才会一片光明。
伯雷说:永远不要想着去控制孩子,如果他能轻易被你控制,那别人也可以,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
所以,该道歉道歉,该要求对方道歉就要求对方道歉。
不管大人孩子,都需要跳出本来的身份,就事论事,承担责任。
这是大人赢得孩子信任的重要环节,也是孩子变成大人的基础。
供参考。
常常看到很多家长与孩子生闷气,甚至是大吵大闹,都没办法平静下来谈一谈。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想要修复如初,家长需要首先改变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请静下来跟孩子好好说话。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你应该接受和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切包办。
所以,说到底,亲子冲突发生时,就是验证家长情商的绝佳时机。哪怕你平常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此刻如果仍然怒发冲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接下来只会激化亲子矛盾,并不能改变什么。想要和孩子相处融洽和谐,请在生气之前深呼吸,冷静下来,让孩子也放松一下,想清楚了再进行交流。
2.和孩子一起做好每日生活规划。吴洪健说,可以采用家庭会议形式,跟孩子做个家庭每日生活规划,所有人都得遵守,家长不让孩子看手机,自己也要做到不天天抱着手机看。一天的生活里除了学习还要有运动时间,一起做家务劳动时间;还可以给孩子设定特权时间,比如试着和孩子说,你就写10分钟,10分钟后我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这些可让孩子自己来写上全家人的约定,每个人都要遵守。孩子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或者做不到,可以取消一次特权时间,这是让孩子知道我努力之后还是有我自由的,而不是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
3.调整家长自己的期待。千万不能拿别人家孩子优点跟自己孩子缺点比。家长要承认,大部分孩子不可能都是天才,所以家长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想法要求是否合理,自己的期待是不是孩子能够努力可以达到,如果家长的期待能有所调整,也就不会那么焦虑,和孩子的关系自然也会好起来。
许多父母和孩子无法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沟通事促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方式,当父母与孩子无法沟通时就会阻碍亲子关系的防止,因此,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父母得从小培养与孩子的互动。小时候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关爱。大了肯定不想和你沟通。试着从孩子喜好开始交流。多互动多带他出去玩。试着和他谈心交朋友。平时宽容温和一点。关系应该会改善。感情没培养起来孩子自然不愿与父母沟通,有空的时候多带小孩出去玩玩,聊聊天增进下感情,慢慢会好起来。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别端着家长的架子,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试着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要解决和孩子无法沟通这个问题,需要时间,需要从这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开始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有一颗包容的心,自然不会跟下一代有太大的代沟!没有代沟,子女肯定愿意跟父母沟通了。父母可以学习子女所处环境的沟通方式比如年轻人喜欢什么,爱玩什么,多摒弃老思想,所有你认为一定对的观念可能跟现在的年轻人存在冲突,试着去了解,孩子反感的不一定都是错的只不过不适合老人的想法只不过适合子女的世界而已。尊重孩子的决定,努力做孩子的朋友,说话前首先要想到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和孩子就有共同语言,自然愿意和父母沟通。
孩子长大了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也希望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父母能做的就是包容,默默守护,给他足够的尊重,相信他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要想让孩子与你有交流,首先你要放下家长的架子,站在孩子做角度想问题。其次还要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孩子,让孩子敢与你说!建议父母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用商量式语气和孩子一起探讨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父母长时间外出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社会的节奏快,压力很大,很多人在中国,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如果不努力就会被取代,稍微不努力就会被替换、下岗,所以作为父母是朝九晚五每天努力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和自然的关系。
2、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关爱。
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辅导作业,一些父母不是有点耐心,看到堆积如山的作业和作业本上一个又一个的红叉号,一些家长心想,送去学校在做什么,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会做自己的孩子不会,是没有听课还是什么原因。
然后开始责怪他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敢反驳。想说的是,每个人的大脑结构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把握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有些人天生对某些方面感兴趣,例如,男孩天生擅长数学、物理和其他科学,而女孩则更擅长记忆艺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安静安静。
作为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合理教导,多鼓励,多关心,少责骂。
3、家长对孩子没有耐心,只会用动手教育,孩子越挨打,孩子就越害怕,导致亲子关系不好。
以家长指导孩子做作业为例,有些家长越指导越生气,这时就开始动手,家长一开始,孩子就会害怕,在紧张的环境中越不写问题,轻松愉快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思考。
为什么孩子拒绝沟通?父母该如何建立亲子关系?
去年,一部记录电影《零零后》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关注,这部电影历经13年才拍摄完成,一经上映就创下了豆瓣8.2分的好成绩。
很多看了此片的朋友都赞不绝口,极力推荐,认为影片很有温度,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去认真观看。
纪录片中有一个片段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却让所有观众难忘:一个名叫于锡坤的12岁男孩,在小学快毕业时被妈妈带着参加特长生考试。
当他坐在出租车上的时候,明显能够看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妈妈在一旁不停的唠叨"没事没事",可是男孩却并没有理会,只是闭上眼睛默默的靠着车门。
下车之前,男孩在车窗玻璃上用英文写出了不去考试,妈妈看了一眼问孩子在写什么,他没有说话,最后擦掉了刚刚写下的笔迹。
像于锡坤一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似乎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面对父母的询问也只是简单的用"没什么"三个字敷衍。
很显然这些孩子已经把之前对父母敞开的心门紧紧关上,他们不愿意去表达自己,不愿意给父母了解自己的机会。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前提
女孩谈雨萌在小时候特别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她总是喜欢在父母旁边蹦蹦跳跳,和父母一起手拉这手去散步,这应该是她童年时最快乐的回忆。
但是自从10岁开始,谈雨萌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她宁愿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不愿意和父母聊聊天。
"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可以看出女孩的无奈,她选择向父母关上心门,也许并不是她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如此黏着父母的小可爱,瞬间就拒父母与千里之外呢?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21)》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家长表现有待提升。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近十成家庭亲子沟通不畅。
还有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缺乏尊重。
亲子沟通是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把握住机会,使得孩子的表达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感到失望时,自然也就对父母没有什么信任感,从而彻底切断和父母的心灵交流。
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沟通
有媒体问《零零后》导演张同道:"您片中的镜头非常自然、亲密,记录到了池亦洋第一次刮胡子和早恋,而柔柔谈到和住家的矛盾时也在您的镜头前落泪,您是如何和两个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因为我们跟孩子们的相处时间长,彼此有信任,而且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至少这几个主要的孩子跟我们之间,都是有心灵上的沟通的,会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给我们听。"
张同道回答:"这种信任关系,是纪录片能够拍摄完成的一个前提。"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就是沟通,如果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沟通都无法进行,那么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显然不太可能。
海明威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
这也就表明孩子的内心是渴望和父母交流的,这是一种本能的表现,他们想要向父母诉说,想让父母聆听,但是父母却会觉得这些只是浪费时间,所以甚至不去理会。
运用"心理名片",和孩子更亲近
苏联心理学家纳季什维利提出人与人之间具有"名片效应":在人和人的交往当中,如果双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那么双方就会很快的拉进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愿意亲近,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未都曾经在《圆桌派》里谈处理儿子早恋的问题。当他得知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告诉儿子自己比他更早就喜欢女孩了。
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一下子就和他特别亲近,瞬间拉近了彼此间的关系。
马未都说,和孩子沟通时,不要第一步就谈对错,而是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样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如果直接告诉孩子他们做的不好,做的是错误的,那么在孩子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自然会对父母产生反感,把心门紧紧关闭。
不同的阶段,心理名片也会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葛林斯基,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亲子关系的六个阶段,即想象阶段、养育阶段、权威阶段、综合阶段、独立(青春期)阶段、分离阶段。
如果简单的划分,那么可以像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12岁之前是依恋期,12岁到18岁之间是青春期。
依恋期的孩子喜欢和父母做游戏,这使得他们对于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甚至有的时候会让父母感到孩子有点烦,为什么总是喜欢黏着自己?
其实这时是孩子最信赖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抓住这段时间,愿意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么自然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
和依恋期相比,孩子的青春期显得有些复杂。这时孩子的身体和生理都会有一定的发育,这会让他们感到很好奇,但同时也会觉得困扰,从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这时父母和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注意以下心理名片。
1、语言贴近
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语言上的代沟,很多时候孩子说的话,父母根本都无法明白,自然也就谈不上彼此间的交流。
如果父母能够培养和孩子一样的爱好,能够多上网了解一些时尚语言,那么就会和孩子产生共鸣。
2、态度贴近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尽量保证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千万不要高高在上,让孩子有压抑感。而是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而又舒适的环境,愿意尽可能温柔的聆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爱上聊天的这种感觉。
3、情感贴近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应该做到共情,不仅要多加关注,而且要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给予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才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亲。
4、价值观贴近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别,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价值观,而是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只要在大方向上引导孩子,剩下的就不如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的发展。
亲子之间沟通困难,应该怎么办?
引言:很多父母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导致亲子之间沟通困难。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么小编今天就能跟大家说一说,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什么,亲子之间沟通困难,以后应该怎么办?
父母如果想要跟孩子有很好的沟通,那么就要跟孩子有共同的爱好,之所以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其实大多数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要多主动地跟孩子说话,不是要一味地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怎么样,能不能跟得上的话,这些话在很多家长都会说,虽然这是一种关心,但是总是说这个话题孩子就会很烦。可以小编觉得可以多了解一下孩子喜欢的东西自己也去喜欢,这样的话跟孩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爱好。
亲子之间之所以出现沟通困难,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太过唠叨。孩子最烦的就是家长唠叨,因此他就不愿意跟家长沟通。而且有一些家长会一直重复学习的话题,不仅十分唠叨而且枯燥无味,很多孩子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在父母眼中除了学习没有任何作用,自己就感觉像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久久之他也不会跟父母沟通,这个时候父母就不要太过唠叨,要去多关心他们。
现在大多数孩子最苦恼的就是父母全方位的监控自己丝毫没有隐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想跟自己父母沟通的原因。如果你想要跟你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沟通,首先你就要保证他有私人空间,并且他有自己的隐私是不能够被侵犯的。你不能做让他们反感的事情,这样的话他们会跟你沟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