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辽宁开原有个古国韩侯国,周天子为何很重视它呢?提起历史上的韩国,人们会立马想起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然而在浩浩...
三千年前,辽宁开原有个古国韩侯国,周天子为何很重视它呢?
提起历史上的韩国,人们会立马想起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然而在浩浩的东西周历史上,不止这一个韩国,在这之前还曾经有过两个韩国,其中之一便是西周立国之初,武王姬发的儿子、武成王的弟弟封地于陕西韩城,建立诸侯国的韩国,到了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晋国把韩地封给了大夫韩万,即后来战国时期的韩国初祖。
而另一个韩国,是立国辽北,建都今辽宁开原市古城的韩侯国。
说起韩侯国的建立,大约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主体民族是东北地区被称之为“北狄”的少数民族。
当时华北地区的貊族向东北地区迁徙,东北松嫩平原的濊族向南迁徙,于是,南下的濊族与北上的貊族在松辽平原的中部地区开原一带相遇后,两族相互融合,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濊貊族”,建立了一个聚居的奴隶制国家,被刚刚灭商殷的西周封为韩侯国。
在西周时期,韩侯国得到极好的发展空间。据传世的青铜器余簋上的铭文记载:武王伐纣后的十余年,商殷的残余势力在商纣王的孙子殷茸在北方作乱,周成王命燕国伯召公奭统兵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攻打到了诸侯国的燕国地界,殷茸兵败余众通过辽西走廊进入东北地区。
虽然殷茸被召公打败,但拥有相对先进文明,这一势力进入东北,一定会给相对落后的韩侯国造成威胁,不利于周王朝的统治,为了有效地打击殷商的余部,便选择了帮助比较落后的韩侯国建立都城,抵御殷商余部。
《竹书纪年》中说:王师、燕师城韩。
《诗经·大雅·韩奕》歌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通过这些记载我们知道,韩侯国王城是西周诸侯国燕国帮助修建的,这建城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当年召公北伐的部队,所以称“燕师”、“王师”。
我记得有一个视频讲过韩侯国逃亡史,可惜视频叫什么我给忘了。
关于明代的倭患,与海禁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有的学者认为,明代的倭患是由明朝禁海政策引起的。其实明代倭患是元代倭寇侵扰的继续和发展,不过从洪武至永乐朝,倭患变尚未造成大患。宣德之后,随着社会危机的蕴酿,倭患方日趋剧烈,到嘉靖年间达到高峰。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为衰落中的明朝注入几毫升强心剂,大规模的倭寇才逐渐平息下去。倭患的这种消长趋势,反映了明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发展过程。
海禁政策始于明初。
《倭绩》记载:
“自元以来,倭颇易视中国”。
归有光曾言:
“(倭)前世犯边,自前元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抄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
《洪武实录》也有
“独东南倭夷,负其鸟兽之性,时出剽窃,以扰濒海之民”
的记载。与明初倭患并行的,是方国珍、张士诚的残余势力“煸诱倭奴,相与为乱”,《明经世文编》刑部尚书郑晓说:
“洪武二十年以前,倭夷侵我海上无虚岁,盖方氏据温台处,张氏据宁绍杭嘉苏松,二氏灭,而其余党入海,勾引诸倭。”
另外当时又发生左丞相胡惟庸勾结倭寇和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阴谋篡夺政权的事件。为此,洪武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必然要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可见,就明初社会情况而言,“海禁”是特殊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朱元璋一方面屡申主要对日本的通番禁令,一方面又允许真腊、暹罗等国进贡。不能否定洪武朝的海禁政策,起着维护新政权,安定社会环境,使凋弊的生产迅速恢复的作用。
是海禁引起倭患,还是倭患引起海禁?
嘉靖年间,倭寇肆无忌惮,将有明以来的倭患推上了顶峰,这更被认为是海禁造成的恶果。但是,研究历史上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应从当时的经济因素中去寻找,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中去寻找。
明代弘治、正德以后,特别是嘉靖时期,倭寇猖獗一时,是与这时期历史发展的某些具体特点息息相关的。
嘉靖朝的历史特点之一,是封建统治危机的加剧。
正统以前,海防比较巩固,倭寇尚未酿成大患。但从宣德朝始,明帝国盛极而衰,至嘉靖时期,统治集团奢侈化,政治更加黑暗,武备废弛,边防日衰。庞大的帝国有风雨飘摇之势,在以往的朝贡式贸易中,已难保宗主地位,海外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也不肯再以朝贡者自居。这样,在经济力量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继嘉靖二年日本贡使宗设、宋素卿争贡之役,残害浙江沿海之后,寇掠不断加剧。
嘉靖朝的另一特点是,土地兼并加剧和商品经济发展。
不少官僚把兼并土地获得的大量地租,投放在商业特别是有巨额利润的海外贸易上。这种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商业活动,集中表现出贪婪、掠夺的特性。为了高额利润,他们可以置民族庄严于不顾。诚如唐枢所说:洪武、永乐、正统、景泰,
“剧于犯顺,只皆倭人独举。今则内外通连,公私扰甚”。
然而,在古代欺诈性贸易支配下,这些倭人、奸商、官僚的“内外通连”,也充满着欺诈和掠夺。倭贩
“番货至,辄赊奸商。久之,奸商欺负,多者万金,少不下千金,转展不肯偿,乃投贵官家。久之,贵官家欺负,不肯偿,贪戾甚于奸商。番人泊近岛,遣人坐索久,竞不肯偿。番人乏食,出没海上为盗。”
嘉靖时期,倭人与奸商、官僚阆的欺诈性贸易中,已经潜伏着军事争端的危机。这一点,明朝人是看得很清楚的,因此,那时有不少士大夫疾呼要厉行海禁。
十六、十七世纪,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原始积累本身力量的驱使下,一些西欧国家开始了世界性的征服和掠夺。东方以及中国,是它们掠夺和征服的一部分。中国封建王朝碰到资本主义这个素不相识的新对手,以往传统的朝贡贸易遭破坏。御史何鳌曾言:
佛郎机最号凶诈,兵器比诸夷独精。每年驾大舶,突进广东省下,铳铇之声,震动城郭。……今听其私舶往来交易,势必至于争斗而杀伤,南方之祸,殆无极矣。
正德年间,葡萄牙的武装商人在广州“剽劫行旅”,“拐掠城市男妇人口……每岁不知其数”,可见,近代意义的中西通商,一开始就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猖獗一时的西方殖民者海盗式的对华贸易,不能不引起明朝的警觉,从而采取消极防御政策――海禁。
西方侵略势力侵入东方,还使中国在西洋的贸易受阻,从而转向东洋。对东洋的贸易又着重于日本。日本为一岛国,资源贫乏,对国外物资的依赖性极大。加上此时日本正处封建割据的战国时期(1477-1583年,相当于明成化至万历年间),林立的小诸侯国,都是弹丸之地,从衣、器、书画之类,至针头线脑、食醋等等,无一不仰赖中国。同时,日本的商业资本也正在高速发展。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在日本造就了失业流民、武士、浪人、奸商诸阶层,他们在封建领主的鼓励下,适应其商业资本的贪婪欲望,开始不断加强对中国沿海的骚扰。明人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
日与华人相接济,岁规厚利,所获不赀。故举国而来,负老携幼,更相接踵。……诡形异服,弥满山海。剑芒耀日,火炮震天,喜则人,而怒则兽,其素性然也。
原来日本对中国的朝贡式贸易,本身就是在合法外衣下的一种掠夺。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利润,主要来自各地区之间或各市场之间的价格差额,日本封建主和奸商从对中国贸易中获得的高额利润,更是靠对中国的政治讹诈来摄取。日人井上清的《日本历史》说:
这种对外贸易采取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的形式,所以明朝不仅减免关税,而且连日本国王的使节及其随行人员(实是商人)的食宿费用及朝贡品的运费,都由明朝负担。对于“朝贡”的物品,还需要赐给价格更高的回赠品。贸易是作为朝贡的附带的形式进行的;每次交易,包括上述回赠品在内,可获得原本的五至六倍的利益
这在封建的明王朝,是把贸易看作“天朝”对外人的“怀柔”。“回赐”之厚适足以表现其盲目自大和愚昧。在日本,则把这种打着进贡旗号,施以政治讹诈的掠夺,变成武力劫掠,只是形式的更换而已。这必然使明朝加强对日防备。而且,由于葡萄牙东来侵扰中国,虽未表现为激烈的全面斗争,却也使明统治集团感到这是一股蕴含着强力的潜流,他们对日本戒心备增。因此,海禁的实施,也就随之步步加码了。
综上所述,明代倭患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应当说,海禁是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就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对外贸易来说,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就明代沿海海盗和日倭而言,他们所从事的贩运贸易,具有海盗式的掠夺特质。这些就决定了掠夺的必然性,即使没有“海禁”,掠夺迟早要发生。掠夺是倭患的实质性问题,它是经济规律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的结果。海禁与否,只是使掠夺合法化还是非法化的问题。
可见,海禁与倭患的因果关系,前者正是后者引起的。
海外贸易上的矛盾性导致了倭患期间明廷海禁政策的两重性。
应当承认,明代特别是嘉靖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一方面使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中国商业资本,大量投放到海外贩运贸易上,集中表现为海盗式的掠夺,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的还渐萌芽,使发展对外贸易的历史要求增强,商舶贸易的兴起也成为必然。两者都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一对特殊的矛盾,从而造成倭患、海禁、商舶贸易三者错综交插,致使商盗难分,相互转化,飘忽不定,一面是海盗,一面是商人。这种海外贸易上的矛盾性,又导致了倭患期间明廷海禁政策的两重性:
一方面,明初海禁起了维护新政权,安定社会环境,迅速恢复生产的作用,其后各朝海禁,则从客观上发挥了抵抗葡萄牙等西方早期殖民势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自明及清的闭关政策,又是进行正常对外贸易的一个严重障碍,阻碍了国内商业资本乃至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此矛盾的情况,反映到明统治阶级内部,就是主张严海禁与开海禁的两派之争。但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提供了实施海禁政策的经济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理论,又为之提供了思想基础多再加上倭寇掠夺,西方殖民势力侵扰的直接原因,使得明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海禁还是开禁的矛盾,而不得不仍采取了海禁政策。如此矛盾的现象,是明代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也是明王朝无法避免和克服的。
怎样评价“倭患”的影响?
评价历史事件的是非,主要看其繁荣还是破坏了社会经济,推动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明一代的倭患,已经给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首先,倭寇对城市特别是新兴城镇商品经济的破坏很大。
明代前期,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许多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十五世纪初,出现了苏州、松江、镇江常州、扬州、杭州、嘉兴、湖州、福州等几十个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与此同时,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还出现了许多进步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城市。它们比旧有城市的商品经济,有着更大的发展前途,是成长的一个新的天地。但是,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倭寇,连年肆掠五府等地区,所谓“无日不焚劫,无日不杀掳”。《倭志》记载,
倭寇苏郡西关镇,“大肆焚劫。大家小户尽遭残破,烟火七昼夜不绝,西关居民仅存四五”
史载侵上海,
“积尸高者丘陵,卑者溪涧为之不流”,“尔若周浦、闸港、拨赐庄、新场、龙华、下沙、南桥、闵行、马泥泾诸镇,焚劫杀掠尤极残酷”。
总之,“两浙三吴之地”及闻闽粤等省,一度繁荣的城镇凋敝至此。倭患的破坏作用,可谓彰明较著,这怎么能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呢?
其次,倭寇对农村商品的经济破坏也很大。
第一,倭寇在乡间,或
“剽掠淫污,放火杀人”,“或尽毁农具”,
抢走耕畜,劳动力和生产工具遭极大破坏,致使农人没工具耕种,“贫者流亡,富者迁徙,田野荒芜”,“一望民居田亩,顿成沙漠”。
第二,倭寇登岸,焚烧粮仓和粮船,抢掠粮食的行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加上对商民的杀掳,对商品粮集散地的残破,粮食贸易,农产品市场也尽在被毁之中。如此民不聊生,怎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呢?
结束语
既然倭患的性质是掠夺,王直等走私团队是封建武装劫掠集团,倭患对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破坏或阻碍作用,那么,抗倭战争就必然是正义性质的。它是一场以日倭和中国海盗为一方,明廷和中国人民为另一方的掠夺与反掠夺、侵扰与反侵扰的斗争,而绝不是什么海禁与反海禁、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戚继光等名将的抗倭事迹长期在民间流传,其蕴含的华夏英风正气,世世激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
为何很多日文的汉字发音和台湾话(河洛话)相同或相似,有的只有音调上的不同?
如世界,久保君等不胜枚举.又如日文的医院叫病院,和台湾话一样.说是秦始皇的人发现了日本岛,定居了。
无考
秦朝时期,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一去不回,留在了日本 而日本也有过一些原始居民,但是还没有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有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日本人的先祖应该是东亚大陆的蒙古人种鲜卑语系族群、日本列岛的原生远古人类、由菲律宾及印尼北上的马来小黑人种三大类混合而成的人
历史上又经过多次变迁,尤其是中国大陆、韩半岛的移民迁入,再次使日本人的血统发生变化
现代日本人血统中又加入了欧美人种的成分,尤其欧亚、美亚混血儿越来越多。
研究表明日本人祖先可能来自朝鲜半岛
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教授德永胜士日前表示:“最近我们以基因组研究为基础,把东亚多个民族的人体6号染色体内的HLA遗传基因进行相互的比较,得出结论是与日本人最接近的集团为朝鲜半岛居民和居住在中国的朝鲜族人。”该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活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的祖先是经由朝鲜半岛移居至此的舶来人。
这一研究内容将被收录到东京某出版社拟于7月出版的《公开讲座总览》中。德永胜士表示,以HLA类型为准,将日本人、韩国人、汉族人、满族人、朝鲜族人、蒙古族人等东亚12个民族(集团)比较分析的结果,日本本土人比起冲绳人或北海道阿伊努民族,更接近于生活在朝鲜半岛的居民和中国的朝鲜族居民。
此项研究结果是对流行说法的有力证明:在日本弥生时代日本人口的形成中,从朝鲜半岛移居的祖先所占比重最大。
利用遗物或人骨、血型分布等进行的研究一直被认为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所以利用最近基因组研究结果的此项研究被评价为“起源学说”的终结版本。
从历史上讲解一下:
-- 朝鲜古代历史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灭商,纣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鲜,击败当地诸韩土著的各部落首领, 当上了朝鲜国王,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过这个王朝是汉族建立的不是朝鲜族建立的。不知道箕 子
为什么没有把甲骨文汉字带到朝鲜?
前194年,中国西汉时期,燕国贵族卫满反汉,东逃到朝鲜,推翻箕 子第40代孙,建立卫氏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汉族政权。
前108年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 浪(平壤)、带方、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听说郡首都是当地的土著而根本不是来自长安-洛阳的汉族 流官),统治着朝鲜半岛中北部。
南部的诸韩民族仍然处于部落时代。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自此中国文言 文长期是朝鲜唯一的书写文字。
勿吉人(??族的祖先)是挹娄人的后代,以强悍著称,向西驱逐扶余,扶 余只得苟延残喘。
扶余金蛙王(其王宫据说就是现在的君安证券吉林营业部)喜欢义子邹蒙,而不喜欢太子 大索,大索联合其他六个王子合伙谋杀邹蒙,邹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丽王国(后来迁都平壤)。
邹蒙 的儿子是琉璃,琉璃的儿子大武神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击败扶余王大索,灭掉扶余。
邹蒙建立高句丽后不 久占有了真蕃、临屯,前82年,汉昭帝刘弗陵废弃真蕃、临屯两郡。
同时,朝鲜半岛南端出现三个小国 ——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朝鲜族的祖先)。
“han”在古朝鲜语中是“大”的意思,当时三韩还 没有汉字,后来汉字传入朝鲜,朝鲜人就将“han”写作“韩”字。
除三韩外,朝鲜半岛上还存在伽椰等国 家政权。
北部的则乐浪、带方一直稳定地属于中国的汉、魏、晋管辖。
中国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割 据称侯,控制乐浪郡,乐浪成为东北亚各族的交通中心。
204年,度子公孙康割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统 辖中日朝交往事宜。
23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自称燕王,联络孙权反魏,阻断各族交通。
238年魏国司马 懿灭公孙渊,魏国控制朝鲜半岛中北部,乐浪和带方重新成为交通枢纽。
239年,日本邪马台国派使者到带 方郡,要求向魏国“朝献”。
此后,中日两国多次通过带方等郡来往,形成密切关系。
285年中国西晋时 期,朝鲜人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赠给倭人,可见朝鲜半岛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当时邪 马台国军事力量较强,多次对朝鲜南部用兵。朝鲜往往成为日本的侵略对象。
二、三足鼎立时期的朝鲜半 岛 313年,高句丽趁西晋的混乱和衰落,吞并了带方、乐浪,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
过了三年,西晋灭亡。
337年,慕容光在辽宁建立前燕,首都义县,352年灭掉汉族冉魏政权,370年被前秦灭亡。
384年,慕 容垂在定州建立后燕,398年慕容宝被北魏战败,逃到老家义县,407年,后燕高句丽族大将高云处死慕容熙 建立北燕,
后来汉族人冯跋成了北燕皇帝,统治着整个辽宁省。
就这么一个小政权,高句丽居然怕他,大概 是仰慕汉族文化,高句丽对北燕称臣。
346年和356年,马韩中的一个小部落统一马韩诸部,建立了百济国, 国王姓扶馀,系从北方南迁的高句丽人;
另一弁韩中的小部落则统一了弁韩、辰韩诸部,建立了新罗国,国王姓金,系本地人士。
朝鲜半岛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300年,日本大和国(倭)建立。
随着日本的统一和 强大,加强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济。而百济为了对抗高句丽,和中国东晋-南朝通好, 又和倭结盟。
而高句丽与中国北方政权关系密切。
369年,倭侵占弁韩(今韩国庆尚南道釜山),建立任那 地方,设“ 日本府”统治之。
百济也成为倭的朝贡国。
384年,佛教由东晋僧侣传入百济。
391年,倭渡海大 破百济、新罗。
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征伐百济,百济臣服。
但是,399年,百济又勾结倭,进攻新罗,倭军一 时遍布新罗。
400年高句丽派兵支援新罗,追至任那和加罗。
404年,倭军侵入带方,又被高句丽打败。
413 年,倭改变策略,主动和中国南朝汉族政权修好,想借中国南朝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剩余势力。
438 年,倭王要求南朝宋武帝封他为“使持节、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 军、倭国王”,
妄图取得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被宋武帝拒绝。
420年,南朝宋顺帝为了牵制强大的高句 丽,将百济王封为“镇东大将军”,但新罗与南朝宋没有联系。
出于同样目的,封倭王为“使持节、都督 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439年,鲜卑族的北魏灭掉汉族 的北燕,统一中国北方。
亡国的北燕皇帝冯弘跑到高句丽居然继续在高句丽国王面前作威作福,被高句丽干 掉。
五世纪下半叶,倭在朝鲜半岛势力衰退,而以平壤为中心的高句丽势力逐步强大。
后来甚至乘北魏内 乱,占领北魏领土(今辽宁省和河北北部)。
这就是现在的韩国人声称辽宁和河北省都是韩国领土的历史渊 源。
436年,475年,高句丽攻破百济首都汉城, 百济迁都熊津,力求在南方扩大疆土。
479年,倭出兵新 罗,虾夷族士兵起义,不战自乱。
512年,百济要求倭割让任那四郡,倭被迫答应。
562年,任那政权被新罗 所灭亡。这对倭是沉重的打击。
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新罗也逐步强大起来。
600年,倭为恢复在任那的统治,远征新罗,虽然取胜,但没有达到目的。隋朝也多次进攻高句丽。
618年,高句丽派使者到倭联络通 好。同年,唐朝建立。
645年 ,唐太宗也派兵进攻高句丽,同时与新罗保持良好关系。
660年,百济受新罗 和唐朝的夹攻,首都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倭求救,倭乘机出兵朝鲜。
663年,新罗和唐朝 在白江村(今朝鲜锦江)大败倭军队,灭了百济。
三、统一的古代朝鲜半岛
665年,高句丽发生内乱,668 年,高句丽被唐朝灭亡。
但高句丽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对今天的朝鲜族的形成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句丽在迁都后改称,国亡后,其国民扶余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 入汉族和满族,进入朝鲜半岛的只是极少数;
今天的朝鲜族的主体来源於半岛的土著三韩族;
因此之对 於朝鲜族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缘上,这与拓跋鲜卑人对汉族的影响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缘颇有些 类似之处]。
唐朝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
朝鲜半岛仅剩下新罗和唐朝势力。
倭又很快和新罗恢复了国家关 系。
907年,唐朝灭亡。
935年,王建推翻新罗王朝,建立王朝(王氏朝鲜)。
936年,乘中国的分裂, 统一朝鲜半岛。英语中korea就是“”的译音。
和倭的官方关系不好。
977年,海盗还大 举进攻日本。
1216年,中国北方的契丹大举进攻。相继臣服契丹和金。
1259年,蒙古征服。
1274年,元朝镇压了的一切反抗力量以后,强征25000人进攻日本,但是失败了。
13世纪上半叶, 倭寇第一次兴起,他们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
1223年,倭寇大举侵入金州。
1323年—1422 年,倭寇共计侵略382次,不仅蹂躏沿海各处,而且深入内地,成为的心腹大患。
同时倭寇不断抢 掠中国沿海。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朝建立李氏朝鲜,明太祖朱元璋同意 “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 作为国号的开始。
李氏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直到 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为止。
李成桂一方面加强防倭,一方面谋求与倭官方发展关系。
倭满足了朝鲜 的要求,命令禁绝贼船。
1401年,倭派使者到朝鲜。
但是倭寇没有得到根治。
于是朝鲜决定以武力解决倭寇 问题。
1419年,朝鲜发动已亥东征,大举进攻日本的对马,清剿倭寇。
倭国朝野震动。但朝倭关系仍然保持 友好。
1433年倭接见朝鲜使者。
1481年,倭向朝鲜求《大藏经》。
十五世纪中叶,朝鲜出现了拼音式的谚 文,从此汉、韩两种文字并存。
1593年,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进而梦想统治朝鲜和中国。
早在1595 年,他就写信给朝鲜国王,声称准备统治明朝疆土,要求朝鲜臣服,遭到拒绝。
1592年,丰臣秀吉派军入 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倭陆军节节进逼。1592年,倭将小西行长攻陷朝鲜京城。
官方解释是:
由于闽南语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语的汉字读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从中国传入,所以有不少汉字两者的发音很像。例如“世界”一词,闽南语念sè-kài,日语念セカイ(sekai),发音接近。
另外,由于台湾曾受日本统治长达半世纪(1895年-1945年),因此台湾的闽南语有不少口语是来自日语词汇,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长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长男性);另亦有日语汉词以闽南语发音读出的情形,例如:“注文”(下订单的意思)、“寄付”(捐献的意思)、“出张”(出差的意思)、“水道水”(自来水的意思)等。
而依我看来,现在我国的南部方言像粤语、闽南语等保留了更多的古代汉语,
我们现在用的普通话等这些北方话,是后期发生变化了的。
因为我国北方地区,长江以北特别是黄河以北和少数民族交流比较多,历史上多次被少数民族占领,像南北朝时期、元朝等,我们汉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他们也受汉文化影响被汉化,但是或多或少北部地区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发音就和南方相差比较大了。
所以,我认为,南方的方言和日语呀等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而普通话等北方话是发生转变了的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个种属,没有哪一个族群比另一个族群进化程度更高
本书是《"汉"的重新思考--岭南族群互动研究》 课题成果的一部分,所收集大都是参加"庆祝容观琼先生从教50周年暨族群与族群关系学术讨论会"的文章,并增补了部分课题组成员的成果。本文就族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些陈述。见教于各位。
一、族群、族群性与族群认同
(一)族群
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Tribe)和"种族"(Race),运用也就更为广泛。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
有关族群(Ethnic group)的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在50年代,韦伯给族群下过一个定义:族群是指因体质的或者习俗的或者对殖民化以及移民的记忆认同的相似而对共同的血统拥有主观信仰的群体,这种信仰对非亲属的共同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族群不同于亲属群体。
按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族群为∶ 族群,是指一群人或是自成一部分,或是从其它群体分离而成,他们与其它共存的、或交往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区分的特征可以是语言的、种族的和文化的;族群这一概念包含着这些群体交互关系和认同的社会过程。
吴泽霖主编的《人类学词典》"族群"是这样的∶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的承认,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或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居民中的不同文化的社会集团。族群概念就这样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
许多人类学、社会学家欣赏这一定义∶族群(Ethnic group),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
上述的定义都是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发的,即强调语言、种族和文化的特征。而巴斯从群体的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他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是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在生态性的资源竞争中,一个群体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斥他人。 巴斯的看法开启了族群研究的新里程碑。他的观点揭示出客观特征论的不足。客观特征论最多只能表现一个族群的一般性内涵,而无法解释族群边界的问题。而无法探讨族群边界问题,也就无法探讨族群认同变迁的问题。
后来,《哈佛美国族群百科全书》在定义族群时就考虑到边界和内涵的综合:族群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意识到自己或被意识到其与周围不同,"我们不像他们,他们不像我们",并具有一定的特征以与其他族群相区别。这些特征有共同的地理来源,迁移情况,种族,语言或方言,宗教信仰,超越亲属、邻里和社区界限的联系,共有的传统、价值和象征,文字、民间创作和音乐,饮食习惯,居住和职业模式,对群体内外不同的感觉。
经过多年的讨论虽然分歧不少,但社会科学家对族群研究已经达成一个有意义的共识:即"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它族群的互动关系中。简单地说,没有"异族意识"就没有"本族意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没有"族群边缘"就没有"族群核心"。这样,族群边界成为我们分析族群的一把钥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族群互动中研究族群内涵和族群关系。
美国学者戈登提出从七个方面来研究族群关系:1)文化接触,2)结构性同化,3)通婚,4)族群认同,5)偏见,6)歧视,7)价值和权力冲突。
(二)族群性
族群性在描述族群的特性或性质时使用这一词,但在1933年编辑的《牛津英文词典》中没有这一词,而在1972年的修订本中有了这一词,第一次运用该词的记录是1953年大卫、雷斯曼。而在1961年的《韦伯第三版新国际词典》,1966年的《雷德曼英文词典》和1969年的《美国英文大词典》均未收族群性一词。直到1973年《美国大词典》才有了族群性并定义为"1、从属于特定族群的条件;2、族群自尊。"一个名词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这两个定义中的第一个是适宜我们自己的,一种客观的条件。第二个定义"自尊"是主观决定的。
对于族群性(ethnicity)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麦克米伦人类学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族群概念的关键特征是指对任何群体或类别的人进行区分或标识,且将被识别的群体与其他群体或类别的人之间作明确的或含蓄的对比。在此,ethnicity强调的是族群间的互动中的可识别性,并没描述族群间差别的客观标准。日本学者绫部恒雄对ethnicity作过较多的研究,他认为ethnicity指"国民国家的结构中,在相互间行为联系的状况下,根据出身和文化的共同性所组成的人们的集团及其意识" 。这种观点认为ethnicity兼有实体(即族群)及意识(族群意识)的双重含义。美国人类学家 J·纳什声称:"笔者将抛弃通常把ethnicity作为社会集团看待的论述,而把它作为意识同一性来考虑。"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吴燕和先生认为:"ethnicity指的是族群认同或一个族群的特性。(Ethnicity refers to ethnic identity,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thnic group)"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陈茂泰对ethnicity的解释是:"一套互动中的族群区分彼此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些属性为我群与他群各依不同程度所确认。" 这种观点与《麦克米伦词典》的解释较为相似。陈茂泰对该词的汉文注解是族群意识。
总之,对于ethnicity的诠解,有的认为是实体,等同于族群(ethnic group);有的认为是族群的性质和特点;有的认为是族群意识;有的认为兼有族群及其意识,凡此种种,各持其理。在本研究中,笔者持"族群的性质和特点"的看法,用族群性(有的译作民族性)表示。因为实体可用族群直接表述,意识也可通过认同来表达,族群性表示某一族群的社会文化区别,基于这种群体的特有属性,可将一群人从另一群人中区分出来,所以可以用族群和族群性结合起来运用,使其各有表达,也可减少语义学上的混乱。
族群性(ethnicity),中文的翻译也有多种,如"民族性"、"民族关系"、"民族意识"、"族群本质"、"族群属性"等。
(三)族群与民族(nation or nationality)的区分
这两个词均来源于西方,"民族"过去对译的英文为nation或nationality。Nation的基本含义是双重的:国家或民族。"国家"层面的含义应用更广泛,即多指"国民国家",如"’联合国’(united nations)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英国学者A·D·史密斯的nation定义也是国家层面上的:nation是一个在横向和纵向联系上一体化,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意志为特征的。
中国的学者为了避免"国民国家"的含义,常用nationality而不用nation表示民族。其实,nationality的准确含义是"国籍"。"用反映主权特征的nationality一词来套用我国没有主权意识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不确切。" 对于这种状况,许多学者均有所认识,林耀华先生曾作过详细的探讨,他认为"民族"的许多含义中,当今最常用的有两条:民族相当于族群ethnic group,或相当于nation,汉语中仍译作"民族"。他又进一步指出"族群(ethnic group)专用于共处于同一社会体系(国家)中,以起源和文化认同为特征的群体,适用范围主要在一国之内;民族(nation)的定义即"民族国家",适用范围主要在各国之间。 林先生的这种区分基本上反映了族群与民族的区别。基于这种观点,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的不同支系皆可称作族群,而在国家层面上,则可使用民族,如中华民族,中国人。许多学者支持了这种观点,如张海洋就认为在中国"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民族概念适用于族群的政治含义。"
我的朝鲜同学说他们朝鲜也是"五千年文明"?
五千年文明的不是我们大中华吗? rnrn而我有一个朝鲜(是朝鲜国, 不是朝鲜族)来的同学, 他言之凿凿, 说他们的文明是五千年文明. 他说时的样子非常淡定. 好像从他生下来就是这么认为的. rnrn朝鲜与我们中国的文明是同时发展的吗?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灭商,纣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鲜,击败当地诸韩土著的各部落首领, 当上了朝鲜国王,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过这个王朝是汉族建立的不是朝鲜族建立的。不知道箕 子
为什么没有把甲骨文汉字带到朝鲜?
前194年,中国西汉时期,燕国贵族卫满反汉,东逃到朝鲜,推翻箕 子第40代孙,建立卫氏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汉族政权。
前108年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 浪(平壤)、带方、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听说郡首都是当地的土著而根本不是来自长安-洛阳的汉族 流官),统治着朝鲜半岛中北部。
南部的诸韩民族仍然处于部落时代。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自此中国文言 文长期是朝鲜唯一的书写文字。
勿吉人(??族的祖先)是挹娄人的后代,以强悍著称,向西驱逐扶余,扶 余只得苟延残喘。
扶余金蛙王(其王宫据说就是现在的君安证券吉林营业部)喜欢义子邹蒙,而不喜欢太子 大索,大索联合其他六个王子合伙谋杀邹蒙,邹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丽王国(后来迁都平壤)。
邹蒙 的儿子是琉璃,琉璃的儿子大武神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击败扶余王大索,灭掉扶余。
邹蒙建立高句丽后不 久占有了真蕃、临屯,前82年,汉昭帝刘弗陵废弃真蕃、临屯两郡。
同时,朝鲜半岛南端出现三个小国 ——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朝鲜族的祖先)。
“han”在古朝鲜语中是“大”的意思,当时三韩还 没有汉字,后来汉字传入朝鲜,朝鲜人就将“han”写作“韩”字。
除三韩外,朝鲜半岛上还存在伽椰等国 家政权。
北部的则乐浪、带方一直稳定地属于中国的汉、魏、晋管辖。
中国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割 据称侯,控制乐浪郡,乐浪成为东北亚各族的交通中心。
204年,度子公孙康割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统 辖中日朝交往事宜。
23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自称燕王,联络孙权反魏,阻断各族交通。
238年魏国司马 懿灭公孙渊,魏国控制朝鲜半岛中北部,乐浪和带方重新成为交通枢纽。
239年,日本邪马台国派使者到带 方郡,要求向魏国“朝献”。
此后,中日两国多次通过带方等郡来往,形成密切关系。
285年中国西晋时 期,朝鲜人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赠给倭人,可见朝鲜半岛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当时邪 马台国军事力量较强,多次对朝鲜南部用兵。朝鲜往往成为日本的侵略对象。
二、三足鼎立时期的朝鲜半 岛 313年,高句丽趁西晋的混乱和衰落,吞并了带方、乐浪,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
过了三年,西晋灭亡。
337年,慕容光在辽宁建立前燕,首都义县,352年灭掉汉族冉魏政权,370年被前秦灭亡。
384年,慕 容垂在定州建立后燕,398年慕容宝被北魏战败,逃到老家义县,407年,后燕高句丽族大将高云处死慕容熙 建立北燕,
后来汉族人冯跋成了北燕皇帝,统治着整个辽宁省。
就这么一个小政权,高句丽居然怕他,大概 是仰慕汉族文化,高句丽对北燕称臣。
346年和356年,马韩中的一个小部落统一马韩诸部,建立了百济国, 国王姓扶馀,系从北方南迁的高句丽人;
另一弁韩中的小部落则统一了弁韩、辰韩诸部,建立了新罗国,国王姓金,系本地人士。
朝鲜半岛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300年,日本大和国(倭)建立。
随着日本的统一和 强大,加强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济。而百济为了对抗高句丽,和中国东晋-南朝通好, 又和倭结盟。
而高句丽与中国北方政权关系密切。
369年,倭侵占弁韩(今韩国庆尚南道釜山),建立任那 地方,设“ 日本府”统治之。
百济也成为倭的朝贡国。
384年,佛教由东晋僧侣传入百济。
391年,倭渡海大 破百济、新罗。
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征伐百济,百济臣服。
但是,399年,百济又勾结倭,进攻新罗,倭军一 时遍布新罗。
400年高句丽派兵支援新罗,追至任那和加罗。
404年,倭军侵入带方,又被高句丽打败。
413 年,倭改变策略,主动和中国南朝汉族政权修好,想借中国南朝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剩余势力。
438 年,倭王要求南朝宋武帝封他为“使持节、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 军、倭国王”,
妄图取得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被宋武帝拒绝。
420年,南朝宋顺帝为了牵制强大的高句 丽,将百济王封为“镇东大将军”,但新罗与南朝宋没有联系。
出于同样目的,封倭王为“使持节、都督 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439年,鲜卑族的北魏灭掉汉族 的北燕,统一中国北方。
亡国的北燕皇帝冯弘跑到高句丽居然继续在高句丽国王面前作威作福,被高句丽干 掉。
五世纪下半叶,倭在朝鲜半岛势力衰退,而以平壤为中心的高句丽势力逐步强大。
后来甚至乘北魏内 乱,占领北魏领土(今辽宁省和河北北部)。
这就是现在的韩国人声称辽宁和河北省都是韩国领土的历史渊 源。
436年,475年,高句丽攻破百济首都汉城, 百济迁都熊津,力求在南方扩大疆土。
479年,倭出兵新 罗,虾夷族士兵起义,不战自乱。
512年,百济要求倭割让任那四郡,倭被迫答应。
562年,任那政权被新罗 所灭亡。这对倭是沉重的打击。
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新罗也逐步强大起来。
600年,倭为恢复在任那的统治,远征新罗,虽然取胜,但没有达到目的。隋朝也多次进攻高句丽。
618年,高句丽派使者到倭联络通 好。同年,唐朝建立。
645年 ,唐太宗也派兵进攻高句丽,同时与新罗保持良好关系。
660年,百济受新罗 和唐朝的夹攻,首都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倭求救,倭乘机出兵朝鲜。
663年,新罗和唐朝 在白江村(今朝鲜锦江)大败倭军队,灭了百济。
三、统一的古代朝鲜半岛
665年,高句丽发生内乱,668 年,高句丽被唐朝灭亡。
但高句丽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对今天的朝鲜族的形成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句丽在迁都后改称,国亡后,其国民扶余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 入汉族和满族,进入朝鲜半岛的只是极少数;
今天的朝鲜族的主体来源於半岛的土著三韩族;
因此之对 於朝鲜族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缘上,这与拓跋鲜卑人对汉族的影响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缘颇有些 类似之处]。
唐朝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
朝鲜半岛仅剩下新罗和唐朝势力。
倭又很快和新罗恢复了国家关 系。
907年,唐朝灭亡。
935年,王建推翻新罗王朝,建立王朝(王氏朝鲜)。
936年,乘中国的分裂, 统一朝鲜半岛。英语中korea就是“”的译音。
和倭的官方关系不好。
977年,海盗还大 举进攻日本。
1216年,中国北方的契丹大举进攻。相继臣服契丹和金。
1259年,蒙古征服。
1274年,元朝镇压了的一切反抗力量以后,强征25000人进攻日本,但是失败了。
13世纪上半叶, 倭寇第一次兴起,他们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
1223年,倭寇大举侵入金州。
1323年—1422 年,倭寇共计侵略382次,不仅蹂躏沿海各处,而且深入内地,成为的心腹大患。
同时倭寇不断抢 掠中国沿海。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朝建立李氏朝鲜,明太祖朱元璋同意 “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 作为国号的开始。
李氏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直到 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为止。
李成桂一方面加强防倭,一方面谋求与倭官方发展关系。
倭满足了朝鲜 的要求,命令禁绝贼船。
1401年,倭派使者到朝鲜。
但是倭寇没有得到根治。
于是朝鲜决定以武力解决倭寇 问题。
1419年,朝鲜发动已亥东征,大举进攻日本的对马,清剿倭寇。
倭国朝野震动。但朝倭关系仍然保持 友好。
1433年倭接见朝鲜使者。
1481年,倭向朝鲜求《大藏经》。
十五世纪中叶,朝鲜出现了拼音式的谚 文,从此汉、韩两种文字并存。
1593年,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进而梦想统治朝鲜和中国。
早在1595 年,他就写信给朝鲜国王,声称准备统治明朝疆土,要求朝鲜臣服,遭到拒绝。
1592年,丰臣秀吉派军入 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倭陆军节节进逼。1592年,倭将小西行长攻陷朝鲜京城。
古朝鲜
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满洲、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朝鲜半岛具有五千年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但其实早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於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半岛南部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濊、马韩、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称辰国。
檀君朝鲜
相传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於《三国遗事》之内。
箕子朝鲜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卫氏朝鲜
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汉四郡与三韩时代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三国演义》中有公孙瓒)在乐浪郡南部又设带方郡,南迁的古朝鲜人,包括了卫氏朝鲜的遗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倻等小国。
三国时代
由于汉朝解体,无力北顾,前1世纪中叶,辰国开始解体。新罗、百济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 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
在公元前后(《三国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中),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三大政权:新罗(前57年-935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在半岛南端还有伽倻等政权。各国互相攻伐,同时也出现了朝鲜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百济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百济依靠中国南朝各代,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
关于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学者认为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弁韩(今庆尚南道)地区的伽倻等政权是当时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岛三国中的百济为抵御高句丽和新罗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借由日本牵制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此一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由此导致了四世纪时大和朝廷出兵新罗,占领弁韩,设置日本府进行统治。
512年,百济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让任那四县以补偿被高句丽占领的北部领土。当时的大和朝廷因无力继续统治朝鲜南部地区,不得不答应百济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
而在朝鲜和韩国方面,很多学者否认当时在朝鲜半岛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们认为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许多被百济,伽倻和新罗统治的小国,在半岛各国相互争雄之时也曾竞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岛各属国的力量。
日朝韩三国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没有一个可以为各方接受的结论,某一年的微软百科全书即因为此一问题而招致部分韩国学者的抗议。同样的三国关于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读也存在很多争论,甚至有朝鲜学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旧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篡改。
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和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于公元660年和唐朝联合灭百济,于668年和唐朝联合灭高句丽,但唐朝却派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由於当地人民反抗,以及当时唐朝还要防御西突厥的威胁,676年唐军撤退,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定都庆州,采取唐朝的国家制度。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时期。
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某些朝鲜学者将渤海国也纳入本国史范畴,故将此时代称为南北国时代。
高丽王朝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跨台,国王投降蒙古。成为元朝属国,达鲁花赤驻开城监督国政。1280年,成为元朝一个行省(征东行省)。
李氏朝鲜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城。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明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出兵援助,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为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 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克扣军饷,因而发生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立即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城,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
1894年日本和驻朝鲜的清军展开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清军失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日本暗杀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
1896年高宗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
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被日本至此,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
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统治时期
日韩合并
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让高宗退位,拥立顺宗。
临时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的反抗,并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中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朝鲜共产党武装
从1932年起,朝鲜共产党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镇,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现代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双方爆发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分别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於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目前美国仍有部分军队驻扎在韩国。
文化
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影响。13世纪时,朝鲜人在中国的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144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
宗教
在韩国,人们信仰各种各样的宗教。其中既有朝鲜本土产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又有外来宗教。
萨满教
萨满教是韩国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鲜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信奉泛灵论,认为山川、天体、岩石、树木等自然界万物皆有灵魂。而且他们认为人类也有灵魂,并且永不消亡。他们想念善良的神灵会给予人带来吉祥,而邪恶的神灵则会带来恶运。至今,萨满教仍是韩国人的基础宗教,部分人仍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而对现代人来说,萨满教仪式中富有表现力的驱妖降魔的内容,则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等现代艺术中一个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纪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佛教作为韩国历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对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现在韩国佛教共有26个宗派,9,200多座寺庙和1,100多万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纪孔子创立的伦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伦理思想为仁、义、礼、智,是用于齐家治国的一种伦理体系。
公元初期儒教传入朝鲜半岛。千百年来,儒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学一直影响着韩国。时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经渗透、扎根于韩国社会之中,这尤其体现在教育、礼仪等方面。同时,它在韩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条目:古朝鲜
[编辑] 考古中的朝鲜
根据考古所得,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need citation)
韩国和朝鲜史学家猜想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而在半岛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濊、马韩、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称辰国。
[编辑] 中国史籍中的朝鲜
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使用弓箭的野蛮民族。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边未开化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其认定范围也随中原领土扩大而更改。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
朝鲜(韩国)自认为: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这从朝鲜先民对箭艺的热爱,与日本及山东半岛(齐国、鲁国)的先民都相似。若按此推断,则朝鲜应有五千年历史,但是因为缺少直接证据,中国以及日本史学界并不予以承认。中国方面认为:如果东夷最后变成中国人,那么朝鲜族也是中国人的子孙,朝鲜半岛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份;基于相同的逻辑,韩国有人提唱相反的论调,即若东夷人后来变成了中国人的话,那么,所有与东夷或东胡人相关的中国王朝,不论是掺有鲜卑血统的唐朝或蒙古人的元朝,都是大朝鲜民族的王朝,而非中国的王朝。
[编辑] 神话中的檀君朝鲜
主条目:檀君朝鲜
根据神话传说,朝鲜历史最远可以追溯至檀君建国。根据传说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内。
[编辑] 箕子朝鲜
主条目:箕子朝鲜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不过,由于这一段历史目前缺乏考古学证据的支持,朝鲜和韩国历史学界并不认为这段开国的历史是史实。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其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据说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
高丽、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是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编辑] 卫氏朝鲜
主条目:卫氏朝鲜
根据史记,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编辑] 汉四郡、三韩到三国时代
[编辑] 汉四郡与三韩时代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攻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82年,因为古朝鲜人和当地部族的抵抗,废止临屯和真番的两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迁移到辽东。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北部迁移很多次,王莽政权的新朝时乐浪独立,在公元30年东汉(后汉)朝廷收复乐浪郡。
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三国演义》中有公孙渊)分乐浪郡南部设带方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的韩人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倻等小国,并且接受南迁的古朝鲜人,包括了卫氏朝鲜的遗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编辑] 关于伽倻/任那日本府
主条目:伽倻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弁韩(今庆尚南道)地区的伽倻等政权是当时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岛三国中的百济为抵御高句丽和新罗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借由日本牵制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此一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由此导致了四世纪时大和朝廷出兵新罗,占领弁韩,设置日本府进行统治。
512年,百济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让任那四县以补偿被高句丽占领的北部领土。当时的大和朝廷因无力继续统治朝鲜南部地区,不得不答应百济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
而在朝鲜和韩国方面,很多学者否认当时在朝鲜半岛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们认为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许多被百济,伽倻和新罗统治的小国,在半岛各国相互争雄之时也曾竞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岛各属国的力量。
在日本,根据“高天原神话”(记纪神话),有过倭国统治任那的见解。从1960年代开始,在韩国朝鲜再验证记纪神话上的有关任那日本府的记述,结果否认记纪神话的可靠性,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历史学界也得到大概同样的结论。
某一年的微软百科全书即因为此一问题而招致部分韩国学者的抗议。同样的三国关于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读也存在很多争论,甚至有朝鲜学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旧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篡改。
[编辑] 三国时代
主条目:朝鲜三国时代
由于汉朝解体,进入三国及后来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大战乱,虽然西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过原来汉朝在朝鲜北部的领地,但最终还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争夺而逐渐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于是,在中国东北南部形成了高句丽王国,并逐渐强大,最强盛时曾控制中国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原“汉四郡”地区;与此同时前1世纪中叶,辰国也开始解体。其旧领内出现的新罗、百济开始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 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前三国时期”
在公元前后(《三国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中),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三大政权:新罗(前57年-935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在半岛南端还有伽倻等政权。各国互相攻伐,同时也出现了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
百济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
[编辑] 统一新罗时代
主条目: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功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676年,由于出现反抗以及当时唐朝还要防御突厥的威胁,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
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
在韩国、朝鲜的历史学家还把渤海国历史也纳入朝鲜史范畴,故他们也将此时代称为南北国时代。但中国大陆很多历史学家都反对,因为他们认为渤海国只是(今日)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编辑] 高丽王朝
主条目:王氏高丽
中国和韩国、朝鲜对于高丽王朝的历史归属问题,尚存争议。中国大陆方面认为:由于高丽王朝横跨现在东北亚地区,主体部分在中国境内,其遗民在长安、洛阳的生活有据可查,因此,韩国、朝鲜认为高丽王朝完全属于本国历史的观点,缺乏历史学、考古学的确凿考证。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
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跨台,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编辑] 李氏朝鲜
主条目:李氏朝鲜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丽朝贡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进攻原东北元朝属地,但是高丽国内仍然支持蒙古残余势力,但朝内一直都有争论是否应该归顺明朝。
朝鲜太祖像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于是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称臣,遵照眀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01年,从太宗开始明朝正式册封“朝鲜国王”。144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1443年,世宗国王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
1469年,完成《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明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韩国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1]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而向清朝求援。于是,6月6日清朝援军在牙山登陆,而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
1894年,日本进攻驻朝鲜的清军,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编辑] 大韩帝国
主条目:大韩帝国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是自主之国,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同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
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
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
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
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编辑] 日本统治时期
[编辑] 日韩合并
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逼迫高宗退位,拥立纯宗。
[编辑]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1],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的反抗,并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中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编辑] 朝鲜共产党武装抗日
从1932年起,朝鲜共产党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镇,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编辑] 现代
[编辑] 独立后的内战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方面发动侵略韩国史称朝鲜战争,北朝鲜军起初一路胜利,将南韩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面临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在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帮助朝鲜侵略战,部份历史书称抗美援朝。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受苏联施压下)全部撤离朝鲜半岛,而美国至今仍有军队驻扎在韩国。
[编辑] 文化
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在科技上,144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
[编辑] 宗教
在韩国,人们信仰各种各样的宗教。其中既有朝鲜本土产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又有外来宗教。
[编辑] 萨满教(巫俗)
萨满教(巫俗)是韩国国内流传至今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宗教,源自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并在后来的女真族(满洲)建立清朝后开始兴起。因为该教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而朝鲜半岛的土著民族本来从新石器时代就普遍信奉泛灵论,认为山川、天体、岩石、树木等自然界万物皆有灵魂,而且他们认为人类也有灵魂,并且永不消亡。他们想念善良的神灵会给予人带来吉祥,而邪恶的神灵则会带来恶运,所以萨满教一经传入,立即得到当地人的推崇并广为流传。时至今日,萨满教仍是韩国人的重要宗教之一,部分人仍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而对现代人来说,萨满教仪式中富有表现力的驱妖降魔的内容,则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等现代艺术中一个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
[编辑]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纪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佛教作为韩国历史悠久的宗教教派,一直对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现在韩国佛教共有26个宗派,9,200多座寺庙和1,100多万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编辑]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纪孔子创立的伦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伦理思想为仁、义、礼、智,是用于齐家治国的一种伦理体系。
公元初期儒教传入朝鲜半岛。千百年来,儒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学一直影响着韩国。时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经渗透、扎根于韩国社会之中,这尤其体现在教育、礼仪等方面。同时,它在韩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是分割线==========================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不过,由于这一段历史目前缺乏考古学证据的支持,朝鲜和韩国历史学界并不认为这段开国的历史是史实。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其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据说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
高丽、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是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
根据史记,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传说中认为朝鲜在公元前2333年建国。公元1世纪被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史称三国时代,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史称统一新罗时代。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摩震国,又称泰封国。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并深受中国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王朝,定国号为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朝鲜在19世纪末不得不开放国门。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宣布“日韩合并”。
日本的占领一直持续到1945年二战结束为止。1945年2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由美苏英中4国共同托管,8月日本投降后,美国和苏联改变计划,商定以北纬38度为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1948年,苏联协助北朝鲜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此后朝鲜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由共产党控制的北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属美国势力范围的南朝鲜(大韩民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国支持的北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
金日成自1948年起就始终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首创“主体思想”。金日成在1994年去世,他的职位由其儿子金正日在1997年10月继承。虽然国际关系有所缓和,南北两国领导人也在2000年6月举行过历史性的双边会晤,近期的朝鲜半岛局势(特别是朝美关系)随着北朝鲜与美国在核项目上复杂变化而日趋不明朗。
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南半部(1948年底苏军撤出,1949年6月美军撤出),朝鲜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46年2月8日,朝鲜北半部成立临时人民委员会。1947年,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成立,1948年8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进行选举,同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面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1958年,朝鲜宣布完成了城市、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70年宣布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91年9月17日同韩国一道加入联合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