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犁庭是怎么回事?为何满清会摸黑明宪宗朱见深呢?小时候我对成化皇帝的印象来完全来自于一部香港武侠片,忘记是哪一部了,只记得开头...
成化犁庭是怎么回事?为何满清会摸黑明宪宗朱见深呢?
小时候我对成化皇帝的印象来完全来自于一部香港武侠片,忘记是哪一部了,只记得开头有一大段声情并茂的旁白,“明成化年间,政治黑暗,太监横行,民不聊生...”,这让我小时候的我潜意识里就对成化这个年号有很大的意见,而影片中横行霸道的太监,更让我为之痛恨。
后来,随着我年龄和见识的增长,这种固有印象开始了产生变化。了解了满清的文字狱让我知道所谓的明史不可全信,东林党人的“水太凉”让我知道记录文字的文人不是个个都有风骨。随着对东林党当年做法的深入了解和这些年网民对魏公公的洗白,我开始慢慢的转变了对太监的看法。既然狗腿子太监都值得原谅了,那么大后台成化皇帝,自然而然的让我也敬仰了起来(在位期间扫平叛乱,犁庭东北,驱策太监平衡朝堂势力,种种手段还不是明君表现吗)。尤其到了这些年清宫辫子戏的流行,我对成化帝的敬仰也越发强烈。
朱见深活着的时候离清朝建立有两百多年时间,至于太监更是与大清风马牛不相及啊,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为啥朱见深是明朝所有皇帝中被《明史》(清朝修明史修了96年,历朝历代修史最多也就修个几年,这九十六年里面天知道夹杂了多少私货)抹黑最厉害的皇帝呢?或许就与成化犁庭这次军事行动有关。
这里首先明确一个地理概念,也就是建州女真,所谓的建州女真是指居住在中国和朝鲜边境夹角的一块地方,大致在现今的吉林省西部。建州女真是女真族中最靠近明朝边境的一部,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一部,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北边还有什么海西女真、野人女真那就是纯粹游牧民族了。
明朝在朱棣的时候恢复了这一地区,设立建州卫,任用女真人来管理。后来又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分出来了建州右卫和建州左卫,与原来的建州卫并称“建州三卫”。到了成化帝他爹的时代,建州卫的首领叫李满住(后来建州女真改称“满洲”,就是从他的名字而来,即“李满住的建州女真部”之意)。
李满住其父释加奴,承袭建州卫指挥使,娶清太祖努尔哈赤六世祖爱新觉罗·孟特穆之妹为妻,生子李满住。因而,努尔哈赤六世祖爱新觉罗·孟特穆就是李满住的舅舅。当时还有一个建州右卫的首领,叫董山(努尔哈赤的五世祖,也即曾祖父的爷爷)。
董山的父亲是爱新觉罗·孟特穆,也就是清王朝的开山肇祖。宣德八年(1433年),爱新觉罗·孟特穆死后,建州左卫由他的弟弟、董山的叔叔凡察掌握。1437年,明朝授予董山指挥使一职,董山和凡察从此开端争卫印。
当时的建州女真扛不过兀狄哈野人,正统五年(1440年),凡察、董山率残部逃往今新宾县烟筒山,投靠了李满住,董山和李满住也就是表兄弟。
1458年,明廷又提升董山为左卫都督,从此,他声震女真各部,位置在各卫领袖之上。后来,由于李满住曾经年迈体衰,董山“起而兼管三卫,颇有一致建州女真之势”,权力大振。董山屡次呈请明廷对建州女真各部领袖晋级,但明廷不允,使其很不快乐...
二、成化犁庭肃清东北何谓“成化犁庭”?主要指的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这三个年度结束的,明廷针对建州女真的大规模征伐,三次征伐合称“成化犁庭”。
因为开战之初,成化帝下的命令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所以明朝称此战为“犁庭扫穴”,目的就是要将建州女真犁个干干净净。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二十四日,由提督辽东军务左都御史李秉、总兵官武靖伯赵辅、都督佥事王英等统兵,太监黄顺、少监张林督军,调动29000人兵(当然了,女真满万不可敌嘛,清朝修的明史关于人数,光赵辅一路就5万人了...)分左中右三路,由抚顺关出境,兵分五哨进攻建州三卫。左路右哨军出浑河、越石门、经土木河到分水岭(今新宾东南沿边墙向西河的发源处);右路右哨军由鸦鹘关(今新宾长春岭北三道关)经喜昌口、过凤凰城(今凤城凤凰山中)、黑松林、摩天岭(在凤凰城西北)到婆猪江。中路军自抚顺经薄刀山、粘鱼岭,过五岭(今新宾西境)、渡苏子河至古城(今新宾西古城)。
十月初四,明军先后杀到董山老营费阿拉城,至十月七日战斗结束,共斩杀女真人638人,活捉94人,俘虏男妇131人,其余的都逃到深山密林之中,而夺回被女真掳去的汉人男妇497人。
配合出兵的棒子朝鲜军则趁火打劫,在二十六日就先期攻入兀弥府,由于建州各部分散且毫无防备,建州卫首领李满住及长子古纳哈等386名女真人被朝鲜军擒获后斩杀,还活捉了23人,获取牛马等牲畜200余头,焚毁了217所积聚。
赵辅在其《平夷赋有序》中描述道:“一夷而见逃,剖其心而碎其脑,粉其骨而涂其膏,强壮就戮,老稚尽俘,若土崩而火灭,犹瓦解而冰消,空其藏而猪其宅,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内,虏境以之萧条。”
战后,明廷将董山处死,其弟及几百名壮勇被发配到福建等省,令他们永远身处异乡,不得返回(《明宪宗实录》卷五十)。此役对建州女真来说是毁灭性的,经一个月的剿杀,建州女真被杀者千余人,明军夺回奴隶(即阿哈,大多是汉人,后来叫尼堪、包衣、奴才等等...)一千多口,破寨四五百座,牛、马、家畜等积蓄也都荡然无存(《全辽志》卷六)。显然,女真部落的损失是远大于明军的斩首与俘获的。
因为事发丁亥年,这一次战斗故又称“成化丁亥之役”。
三、犯我疆界者,虽远必诛第二场,主要指的是成化十三年九月至成化十四年九月,死性不改的建州女真劫掠辽阳、开原等地,时任巡抚陈钺反击中大获全胜,由于后续第三场回敬的征讨规模更大,明朝也就没当回事,明实录寥寥数笔带过。
前两场没太监汪直什么事,第三场他终于出场了。第二场战斗结束之后,明朝感觉已对记打不记吃的建州女真部忍无可忍了,因为当时明廷有主战与主抚两派,争执的还挺有道理,所以成化帝派心腹,时任西厂提督太监的汪直去辽东实地调查。汪直到辽东调查一番之后,和巡抚陈钺俩人一勾搭,很快就成为了坚定的主战派,并弹劾主抚派的领军人物兵部尚书马文升。
于是,第三场开始了。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月,朱见深批准了汪直的申请,再次下令进剿建州女真,由汪直提督军务,抚宁侯朱永为总兵,巡抚陈钺参赞军务,统帅大军,征剿建州。这次远征,汪直是实际上的统帅。传统规矩是文官统兵,但文官陈钺只是“参赞军务”而不是“提督军务”,武将朱永与他平起平坐,汪直才是最后的仲裁者。
十二月,汪直等上奏报捷:“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宪宗实录》第一百九十七卷)
辽东地区的十二月(农历)是极为寒冷的,野外夜间温度可以到零下二十度以下,白天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在这个呵气成冰的季节,明军用半个月的时间翻越白雪皑皑的长白山山脉,然后对据守山寨的女真人发动进攻,必然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斗。这是从小在皇宫中长大的汪直从未体验过的。但初次出征,就取得了明朝历史上对建州女真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场战争的很多具体细节后来在各种史料中被删除了。因为建州女真的后代最后取代明朝统一了中国,由他们来负责整理明朝的历史。所以汪直和朱见深在《明史》里面都被黑的一塌糊涂。尤其是汪直,本来文官集团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就很喜欢抹黑太监,加上他又把清朝皇帝祖宗的老巢给一把火烧了,清朝的史官们在黑汪直的时候那叫一个肆无忌惮,功劳什么的能抹杀就抹杀,过错什么的能放大就放大,他的任何行为都从最阴暗的角度去分析。
比如,汪直的好哥们陈钺看不惯某人,不断的在汪直面前说此人的坏话,想让汪直去给皇帝告状,说了半年汪直都没理会。结果这个人生病退休了。《明史》里面竟然把这事儿也当成了汪直的污点来记载,说这个人运气好,见势不妙退休了,不然肯定要被汪直陷害。这种逻辑确实对得起脑袋后面的猪尾巴。
四、成化犁庭对清朝修史的影响甲申之后,更有意思的事情开始发生了,说起明朝的灭亡,清代学者在总结之时,提出“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观点,而经“十全老头”乾隆这位千年一帝大规模的修书之后,明朝之亡又开始提前了...
我们知道明朝从建国到灭亡共有16个皇帝,在清人笔下,这些明朝皇帝简直个个奇葩,面孔畸形的朱元璋,心黑手辣的永乐大帝,专干坏事的正德皇帝,不爱上班的万历皇帝,爱当木工的天启皇帝等等(反而是葬送江山的崇祯评价比较好,毕竟入关的时候皇太极的旗号是给崇祯报仇,黑崇祯对不起)。其中爱上比自己大17岁的奶妈的成化皇帝朱见深更是被黑的体无完肤,整的好像在位期间一件人事都没干,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任性的糊涂蛋子,能坐上皇位全靠投胎好...
朱元璋画像(清版)
这种论调还特别有市场,果然笔杆子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连内事不决问百度的百度百科也这么记载着,“明宪宗宠信太监,使其监督军务,提督京营,并操纵官吏任免,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民不聊生。”
好可怕的民不聊生啊,好可怕的太监啊,太监把锅全背了。这里面皇帝昏庸,太监无道,可是管理民生治理天下的官僚呢,唯独这些“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甲申之时改头换面的士大夫缙绅们什么错都没有,民不聊生的百姓不是他们治理的...
在这些骨头还没有女人硬的软蛋们的帮助下,《明史》是这么说成化帝的,“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呵呵,“西厂横恣,稔恶弄兵”,果真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建州女真一部分幸存的后人真正掌握政权后,开始了对前朝的清算,对前朝皇帝历史介绍时,把成化皇帝的功绩删了精光,过多笔墨抹黑朱见深和他的奶妈万贞儿,还有太监...
只是很可惜,还有海外,《明实录》及各类文人的笔记等等,竟然还是在“《四库全书》”下保存了下来,《明史》笔下光怪陆离的太监汪直也出现了。据记载,汪直曾经到江南巡访,听说绍兴杨继宗是个品行很高的官员,就前往拜会。汪直看了杨继宗后,说:“人们都说杨继宗,却不料长得这么丑陋。”杨继宗冷冷地回答说:“我虽丑陋,却还不至于损伤父母给我的身体。”汪直没有吭声。杨继宗这句话,意在讥刺汪直是一个阉过的太监。后来,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贤明?”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者,唯杨继宗一人耳!”此可见汪直之大度,啧啧,好可怕的太监啊...
不管怎么黑,1479年的这次远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血洗之后,建州女真消停了一百年。一直到努尔哈赤时代,才重新崛起。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它只能算是一场内战。但跟镇压荆襄、两广的叛乱一样,它对维护国家整体和平,保障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民生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正因为如此,这么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少年英雄,竟然在史书上成了无恶不作的所谓“权宦”。
而首当其冲的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那么“黑暗”的,“太监横行、宠幸奸佞、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成化之治就这么出现了,而且明之亡,也开始始于他了...
历史上的成化犁庭事件指的是什么?
历史上的成化犁庭事件指的是什么?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详细解说!
第一,贸易纠纷。明朝时期东北地区自然气候比较恶劣,粮食一年只能成熟一季,这就导致从事种植业的建州女真没办法才以狩猎、采集、商品交换等方式来弥补种植业的不足,而明朝作为东亚朝贡贸易的宗主国自然就成了建州女真的主要依赖对象。
明朝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明朝却没用好这一优势,因为以明朝的优势地位,只要放开和建州女真的贸易,利用贸易上的优势控制建州女真的经济生产,用商品加深建州女真对明朝的依赖,进而控制建州女真。
明朝的玩法就是朝贡贸易,但是朝贡贸易对明朝和建州都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明朝是一个农业国家,其经济系统是封闭的循环,因而导致明朝国力无法支撑一个庞大的朝贡体系,毕竟朝贡体系属于赔钱赚吆喝。当然,这是明初朱元璋的锅。所以,明朝无法承担建州女真朝贡的经济压力,只能压缩建州朝贡使团的规模和商品数量,这也就是贸易壁垒。
同时,由于女真内部争纷,导致女真各部的敕书,也就是朝贡文件大部分散失,而明朝又没有补发,使其无法正常加入到明朝的朝贡体系当中,导致商品流入减少。
如此,建州女真对明朝日益不满,所以既然朝贡贸易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那么就只能撕破脸了,毕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第二、压制建州女真。明朝通过建州女真破关劫掠的行为来看,认为建州女真已经发展壮大,所以本着对女真各部分化瓦解、压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朝认为有必要对建州女真进行一次军事打击。
实际上确实给建州女真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当时建州女真总共也就3000多户(总感觉数据有水分),换算成人口也不过1.5万人左右,壮丁也不过是3、4千人的规模。
而且,由于女真各部早已是非常散碎的碎片化,也叫去中心化,导致女真组织结构非常分散,无法形成合力,自然也就无法招架明朝的军事打击,虽然女真成年壮丁都是优秀的战士。
同时,女真的聚居区你也可以理解为不设防。因为压根就没有合格的城防,很多女真城市说是城,其实就是一个大点的寨子,至多有一圈土墙,更多是零星分布的屯子。
所以,成化丁亥之役就是明军集结重兵分多路围剿建州女真的寨子和屯子,而且是快速突击,这对于明军来说确实不费劲,谁让女真当时组织松散呢。
战果确实有,建州女真损失差不多两千多人口,主要是成年壮丁损失惨重。再加上建州女真无法通过种植业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以及朝贡贸易的中断,所以确实对建州女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再者,由于成化丁亥之役导致建州女真再原先的基础上更加碎片化,客观上利于明朝对其进行分化,所以建州女真几十年都无法恢复元气。这也许是成化丁亥之役最主要的成果,但是远没有明吹吹的那样辉煌。
只不过,天道好循环,同样出自于建州的努尔哈齐崛起,把组织松散的女真打造成了一个中心化的组织,明朝对女真的政策才宣告破产。
为什么说明朝的“成化犁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壮举?
“成化犁庭”是明朝成化年间对东北建州女真的一次军事打击,我们平时看战争史时,经常会遇到一个成语叫“犁庭扫穴”,意思就是彻底摧毁敌军,还有一个表达意思就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成化犁庭”就是当年对建州女真的一次较为彻底的打击。
虽然很多人对“成化犁庭”并不了解,但这次军事行动对于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大明王朝来说至关重要,说是一次壮举并不为过。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北伐,但土木堡之变后,明军损失惨重,虽然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经此一役,明朝丧失了对北方蒙古诸部及东北女真人的威慑力,他们都在伺机而动,准备随时侵犯大明边境。
英宗驾崩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改年号成化,是为明宪宗,朱见深虽然也有为人诟病的地方,但纵观他的一生,还是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他即位后平反于谦等人的冤狱,恢复代宗帝号,多次减免灾区赋税,尤其是几次对外用兵,极大的震慑北方蒙古人及东北女真人,有效的维护了边疆的稳定。而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和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两次出兵东北,就是众多对外用兵中最具成效的两次。
在介绍对女真用兵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
当时东北地区是女真人生存的地方,而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则为建州女真,永乐年间,朱棣在那里设立建州卫,建州卫首领由女真人自己出任,后来为了缓和建州女真内部的矛盾,朝廷又从建州卫中分出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自此,建州女真便分成建州三卫,对于建州三卫,大明朝廷可以说是非常照顾了,不仅帮助他们开发辽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还开设马市,给予建州三卫经济援助,在大明朝的帮助扶持下,建州三卫的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然而对于大明朝的厚恩,建州三卫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
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自正统年间,建州三卫便时常联合蒙古人入侵大明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是建州左卫首领爱新觉罗董山,更是时常率兵南侵,造成大明边民大量死伤,面对董山的侵略,朝廷一开始是还是以招抚笼络为主的。
给赐时,又自行要请素蟒衣、玉带、金帽之类,不一而足。朝廷皆给之
董山要什么,朝廷就给什么,可是朝廷越是如此,董山的野心越大,朝廷对董山的放纵最后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面对董山的愈发放肆,朝廷不再选择纵容,而是决定扫荡犁庭,彻底解决这一祸患,成化三年,明宪宗下诏出兵建州女真,要求明军“毁其巢穴,绝其种类”。
可以说,明宪宗的要求就是要彻底灭绝建州女真一族,为此明军分兵三路迅速出击,直扑建州三卫驻地,同时明宪宗令朝鲜出兵予以配合,力图两面夹击达到“绝其种类”的目的,对于这个要求,朝鲜自然很乐意效劳,毕竟一来明朝是自己的宗主国,二来朝廷与建州女真本就有土地之争。
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首建州女真一千七百余人,俘获无数,董山亦死于此次围剿,此役过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但明军依旧没有彻底消灭建州女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董山死后,建州女真群龙无首不得已而投降大明并决定继续向大明朝廷进贡,于是朝廷这才决定撤军。
但十年之后,建州女真死灰复燃,他们再次与朝廷决裂,于是在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明宪宗决定再次出兵痛击建州女真,这一次带队围剿建州女真的便是著名大太监,西厂都督汪直(也就是谋电影里雨化田的原型),汪直此人在史书中是声名狼藉,但此次出兵围剿建州女真却显示出了他的统兵能力非常之高,明军十月出兵,此时正是东北天寒地冻之时,但只用了两个月,汪直便取得大胜,在给朝廷的奏报中,汪直如此说道:
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
可以说此次出兵,是一次典型的长途奔袭战,当时东北正值大雪时节,本来建州女真隐没于白山黑水之中难以找寻,但汪直却只用了半个月便寻到他们的行踪予以痛击,这其中汪直统领的西厂功不可没,正是由于他们对情报的成功搜集才能令明军精准的定位到建州女真的老巢。
经过成化年间的这两次打击,建州女真彻底没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建州女真一直都不再威胁大明东北边境,然而世事无常,一百年后,董山的五世孙努尔哈赤再次起兵反叛朝廷,而这一次腐朽的大明王朝已然没有了当年的实力,努尔哈赤敲响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