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陈平的谋略不比张良差,大家却只认可张良的能力?刘邦能够从一个小混混摇身一变成为皇帝,靠的是他手下的那些精兵良将,还有善于谋略...
为何陈平的谋略不比张良差,大家却只认可张良的能力?
刘邦能够从一个小混混摇身一变成为皇帝,靠的是他手下的那些精兵良将,还有善于谋略的能人。如果没有张良、陈平等人帮助的话,可能刘邦早就玩完了。不过,他就是那么幸运,每当陷入停滞之时,上天就会派给他一个排忧解难的人。但是,同样是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刘邦却划分为了三六九等。例如张良和陈平这两人,同样出了很多奇谋妙计,但是刘邦偏偏只欣赏张良一人,对于陈平则非常的冷淡,根本看不上眼。而且并不只是刘邦轻陈平而张良,后人的评价也大多是如此,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陈平出的主意并不差,而且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陈平这辈子有六大谋略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下面我们一一介绍,这第一计便是挑拨离间之际,让项羽与他的智囊范增不合,最终成功了,项羽不再那么信任范增,使得范增感到很苦闷,当然也很气愤,便负气回乡了。他这一走,项羽就像断了一条臂膀,没了谋士,凭借他的鲁莽,这天下还打得下来吗?这第二计更是奇迹,以假乱真。当初刘邦被围在荥阳,眼看着没希望了,可这陈平却想了一个办法找一个假刘邦来代替,让他出城去扰乱视线,最终真刘邦得以脱身。如果没有陈平,可能他已经葬身于此了。
这第三计便是安抚韩信,封他为王。韩信率着一路大军打下了齐地之后,想要在这称王。此时刘邦也是陷入了陷阱,急需韩信的帮助。对于韩信的态度,刘邦很是气愤,但是眼下形势,只有退让一步了。陈平便建议稳住韩信,多一个援助总是好的。于是,真封了韩信作王,而韩信也跟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了。这第四计便是建议从汉中而出,力战项羽。众所周知以前蜀地是荒凉偏远之地,在这里起事成功的只有他刘邦一人。而很大的功劳都是靠陈平联合了一些诸侯,这才减轻了刘邦的压力,能够让刘邦一展霸业。这第五计则是拿下了韩信。当时刘邦忧虑,怕这韩信握着重兵会造反。陈平便献上了一计,让韩信乖乖上了钩,最终成功拿下,不费一兵一卒。
这第六计便是看穿了人的心理,根据人的贪婪想出的一个计谋。与匈奴作战中,刘邦遭到了围困,还是这陈平献上一计,用钱财收买了单于的妻子,这才让刘邦得以脱困。这些都是陈平的成名之计,每一计都有特点,都成功让刘邦解了危。按理说刘邦应该视他为座上宾,非常的欣赏和敬佩他。但是刘邦有了一个张良,便对其他人不大理睬了。更何况,陈平出的这些计谋都是阴险狡诈之计,而张良献上的计谋却正好相反,很得刘邦欣赏,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张良出了哪些计谋。
当初大军在挺近咸阳之时。刘邦的做法是到一地打一地。这样是很累人的,而且也没什么效率。于是张良出了一计,瓦解敌人,让敌军产生内部矛盾以分化对方势力。刘邦立即采纳,结果以最快的速度打进了咸阳。还有一次项王设宴时,张良也立下了大功,若不是他,可能刘邦这一去就回不来了。还是张良与项伯交好,再让樊哙配合,另外让刘邦低下头,这样才能成功保住一命。后来在霸王分封之时,刘邦被封为了汉王,在去向封地时,张良又出了一计。就是把路上的栈道都给烧毁,这样能证明我们没有什么宏图之志了,以此麻痹项羽。
后来,在刘邦建立大汉后,曾有过另立太子的心思。这时吕后很着急,便去着张良商量,让他想个办法。这张良还真有能耐,让太子诚心去请商山四皓,这样太子之位必然不会再被他人所夺。结果也是如此,刘邦见了这四人,换太子的心思也打消了。所以说,这张良也是一位非常有能耐的人。他的谋略与陈平不相上下,两人都是善谋略者,不过刘邦却是很偏心,偏向于张良这一方。世人也是这样,喜欢张良多一些。可能有些同情心理在内吧,毕竟张良这一生没做过什么大官,还体弱多病。而这陈平却是仕途通达,官运亨通。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此外,张良的计谋还具有一些指导性和前瞻性,而陈平的计谋更注重于实际,就是遇到什么难题我就想办法去解决。而张良则是把问题看得更透彻一些,心理所想也更宽远一些,不仅注重解决当前问题,也注重下一步路怎么走。还有就是,陈平的一些计谋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从而给人设套让其中计。办法虽然是好,但是在人们眼里总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大妥当。
韩信不在时,张良与陈平辅佐刘邦为什么失败?
张良最初是自己独立起事的,但是可怜他的队伍仅仅只有百人,根本无法和秦国的大军抗衡,所以他准备去投靠景驹。在去找景驹的路上,张良遇到了刘邦,刘邦此时已经起义,正在发展壮大自己的起义队伍。张良和刘邦谈话之后,觉得相见恨晚,张良最终决定不去找景驹,而留在刘邦身边辅佐刘邦。一般情况下,张良提出的策略刘邦都能够理解,而且刘邦还会采纳张良的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能够让刚刚成为刘邦手下的张良很有成就感。
可是刘邦的队伍虽然比张良的队伍多,却躲不过楚将项梁的队伍,项梁是楚国的旧臣,楚国的势力纷纷前来投靠,已经达到了六七万人之多。刘邦也归入了项梁的队伍,得到了项梁的重用。谋士范增找到项梁说必须要立一个楚国的后人,起义才能长久稳定。
项梁于是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张良身为韩国旧人,祖辈曾五代事韩,对韩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执着。张良找到项梁,就说,既然您都立了楚国后人为王,那么就再立一个韩国的王横阳君成吧,这样韩国的势力也会纷纷前来投奔您了。于是项梁又立了一个韩王成,还让张良当韩国的司徒,也相当于丞相。
韩国有了新的君主,张良自然不会继续待在刘邦身边,他回到韩王身边,继续着他的父辈们的工作,辅佐韩王成收复韩地。看着自己的谋士张良离去,刘邦的心里一定有一丝难过。
相处了这么久,本以为张良和自己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韩国更重要一些。这个人才自己能不能够留下来呢?答案很明显是不能,所以刘邦放张良回去辅佐韩王成。张良对刘邦也不是没有感情,毕竟是自己投靠过的人,一起打过仗,他还无比的信任和器重自己,这可是知遇之恩,会永远记在心里的。张良的心里大概是这样的想法吧!
楚汉争霸时期,刘项共夺关中之地,在朝关中进军的路上,刘邦和张良又相遇了。这一次刘邦紧紧抓住了张良,他要求张良和他一起南下,留韩王成留守。
于是张良和刘邦的故事又开始了。张良和刘邦配合默契,一次次成功战胜了对手。鸿门宴上,就是张良救了刘邦,如果没有张良的计策和反应,刘邦早就死了。张良一直尽心尽力的帮助刘邦,似乎就是刘邦的臣子,但是他的心中的牵挂还是韩国。
后来韩王被项羽所杀,张良只能回到刘邦身边辅佐。这其实是项羽将张良推到刘邦身边的。如果韩王不死,张良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刘邦的臣子。当年刘邦不是封了一个韩王信吗,张良听了就又巴巴的想跑去辅佐,这恋国情结真的太严重了!
张良之所以会选择刘邦,既是因为第一个投靠的人就是刘邦,也因为刘邦对自己言听计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除了这些还因为韩国已经不再了,项羽不是他的菜等。
张良和陈平在历史上都有什么事迹,两人究竟谁更高明?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鼎级谋士,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奖赏却完全不一样。张良的奖赏更丰厚。他还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萧何和韩信。
因为陈平的奖赏没有张良的多。这是不是就等同于说,陈平比不上张良呢?
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看,张良之所以更加受刘邦重视,立的功劳更多。是因为张良加入到刘邦的阵营之中比较早,他是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跟随着刘邦过。虽说那时候他还不是刘邦的部下,但是,张良和刘邦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双方对彼此都认可。
在鸿门宴上的时候,张良还救过刘邦的命。
张良真正的归顺刘邦,是在鸿门宴之后。项羽平定了天下,把刘邦封为了汉中王,刘邦在汉中得到韩信,杀出汉中到达关中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成了刘邦的部下。
这一时期,也正好是楚汉争霸的开始。
陈平则不一样,刘邦当年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陈平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并且在宴会上,陈平是和刘邦有见面的。
在刘邦给项羽争霸天下后,项羽让陈平把守原来的韩国这一片土地。
很可惜的是,这块地方被刘邦给打了下来。陈平怕项羽追责,所以,他就跑到了刘邦的阵营,投靠了刘邦。
直到此刻,陈平才开始为刘邦效力。
他不像张良,张良早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为刘邦出谋划策过了。
我们再说一下,到底是张良厉害呢,还是陈平厉害呢?下面我们通过他们给刘邦出的主意来判断。
刘邦杀出汉中,来到中原和项羽争霸,他就召集了四十万大军,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那时候项羽正好在齐国和田荣干仗呢。
当项羽听说刘邦把他的老家给占领之后,他就带领了三万骑兵杀了回去。
刘邦的四十万大军被项羽打了一个大败,刘邦更是连命都差点丢了。
这时候的刘邦手里已经没有兵了,他只要投靠自己的小舅子,也就是吕雉的哥哥那里。因为那里还有几万人马。他想要东山再起。
这时候的刘邦是很沮丧的,对于刘邦来说要打败项羽真的是太难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告诉刘邦,若是你想打败项羽,只要联合三个人就可以了。
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另一个是英布。
韩信是刘邦的部下,争取他是没问题的,彭越是刘邦的合作伙伴,也没问题。唯独这个英布,因为英布是项羽的大将。
但是,刘邦还是采用了张良的计策,策反了英布。
最终项羽就是在韩信、英布和彭越的联合下,被打败的。
所以,张良的建议都是战略层面上的,他看的很远,只要刘邦按照他的战略来,就不会出错。
我们再看陈平,陈平在楚汉争霸中,为刘邦建立的最大功劳,就是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
项羽怀疑范增,范增气愤之下,离开了项羽。项羽就像没头的苍蝇一般,被刘邦南北战场来回调着打,项羽没有了范增,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最终项羽就是在失去范增后,很快败下阵来的。
我们说张良和陈平的这两个事。就是为了说明,他们一个是战略性的人才,一个是战术型人才。所以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不太好比的。
但是,张良的功劳,肯定是 比陈平大的。因为张良加入刘邦比较早,还救过刘邦的命。所以,这一点陈平没法给他比。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