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共有15位国君经历258年,为啥没有存在感?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卒。秦穆公是秦国的第九位国君,他在位39年,...
秦国共有15位国君经历258年,为啥没有存在感?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卒。秦穆公是秦国的第九位国君,他在位39年,继位后启用百里奚、由余等贤臣,先后击败强大的晋国,灭掉西戎12个小国,开辟国土千余里,使秦国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在函谷关以西的版图,为秦国日后统一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按理说,如果按照秦穆公的发展势头走下去,秦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老秦人彪悍的民风,加之此前历代国君积累的资本,秦国应该逐渐强大起来,在列国中更加有话语权。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翻开史书我们发现,一代雄主秦穆公死后,秦国历经15位国君,这期间,曾经敢于和强大的晋国掰手腕的秦国,却沉寂了258年(前620—前362)。勉强来说,15位国君中,也只有第15位国君——秦献公给秦国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
那么,为何称霸西垂的秦国,会沉寂200多年呢?
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秦国这200多年间的历史。
秦穆公
这段历史,得从秦穆公晚年说起。秦穆公继位后,战略决策几乎毫无瑕疵,带领秦国一路顺风顺水,这本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然而,正是因为太顺了,让秦穆公盲目自信,被胜利冲昏头脑。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开始不把晋国放在眼里了。他不听百里奚等人的劝阻,一意孤行,于穆公三十三年越过晋国,去攻打远在千里之外的郑国。秦穆公此举,等同于与晋国交恶,终于惹怒晋国,在崤山被晋国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崤之战。这场战役中,秦军全军覆没,主将被俘,损失惨重,是秦穆公继位以来的最大失利,让秦国元气大伤。两年后,秦穆公再一次伐晋,与晋国战于彭衙,但仍被晋国击败。
对晋国作战的失利,堵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秦穆公转而向西戎作战,先后灭掉西戎十二个小国,于穆37年称霸西戎,算是他晚年少有的成就了。
穆公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康公。秦康公在位12年,算是有点小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多次伐晋,双方互有胜负,最大的功绩,是拿下了河西之地,但这片土地后来又被晋国夺了回去。
秦康公死后,儿子共公继位。秦共公是一个守成之君,在位期间没什么作为。秦共公只当了5年国君,死后他的儿子桓公继位,桓公在位27年,几乎也毫无作为。
秦桓公和秦共公在位的30多年里,楚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开始强大起来,这期间晋楚争霸成为主基调,秦国在此时又没什么作为,自然被边缘化了。
秦献公
桓公死后,景公继位。景公在位40年,与他同时期的晋国国君是使晋国复霸的晋悼公。景公十五年,秦国曾击败晋国一次,但很快就被强大的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结下城下之盟。
景公死后,子哀公继位。哀公在位期间,秦国也算有一些存在感,这就是楚国国都被吴国占领后,秦国发兵帮助楚国复国。但是,楚国之所以后来能复国,与吴国发生内讧以及楚国自身的实力强大有很大关系,秦国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大。
秦哀公当了36年国君,由于太子死的早,就立了太子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为国君,即秦惠公。秦惠公当了10年国君,没干什么事,死后儿子继位,是为秦悼公。
秦悼公当了14年国君,同样毫无作为。而此时,列国间却发生剧烈变化:晋国六卿逐渐强大,田氏成为齐国权臣,吴国空前强大,晋、齐、吴、楚之间的相互牵制与争斗是当时的主基调,这时期秦国大部分的角色,只不过是一个位于西垂的看客而已。
悼公之后的厉共公和躁公共在位47年,期间和西北的义渠互有讨伐,但总体上在向东的发展上也没什么作为。
秦孝公
躁公死后,立弟弟怀公为国君。怀公四年,秦国发生政变,怀公被宗族和大臣合伙围攻,被逼自杀。大臣们为掌控政局,立怀公的孙子为国君,即灵公。灵公当了13年国君,大部分时间是傀儡,死后连自己的继承人都决定不了,儿子(即后来的秦献公)不得立,反而是自己的叔叔被立为国君,即秦简公。
简公当了16年国君,死后传位给儿子惠公,惠公在位13年,这期间秦国贵族势力强大,父子二人执政的30年间,受贵族的掣肘,几乎毫无作为,白白耽误了30年的发展时间。
惠公死后,儿子出子继位,两年后,贵族杀死出子母子,改立秦灵公的长子继位,即秦献公。对于此前秦国这四五十年的乱局,《秦本纪》曰:”秦以往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可见,这期间秦国政局如此之乱,又怎么与列国争强?能保境安民、不被吞灭就不错了。
庆幸的是,就在危急存亡之际,秦国迎来了新国君——秦献公。秦献公原在魏国当质子,魏国的变法图强对他触动很大,继位后第一年,他就废除了秦国几百年的殉葬习俗,为了摆脱贵族的控制,同时为了向东发展,他还迁都栎阳,把首都迁到了今天的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境内。
此外,秦献公时期,还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秦献公21年,秦国与魏国战于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两年后,秦国又在少梁击败魏军,俘虏魏国大将公孙座。
秦献公时期,秦国政局焕然一新,政治上趋于稳定,军事上步步为营,文化上也有进步。不过,秦献公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选择了一个敢于改革的接班人——秦孝公,正因如此,这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让秦国大破大立,富国强军,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莫大的基础。
秦始皇
综上,我们可知,秦国之所以在这258年间没有大作为,甚至大部分时间十分沉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文化上落后,秦国长年与西戎杂居,文化上与主流的周文化相去甚远,吸引不了人才。秦穆公之后,秦国几乎没有招揽过外来的人才,直到秦孝公之后才有所改变。二是国君能力一般,这15位国君,除了秦献公,其他14位几乎都没什么作为,尤其是其他国家纷纷改革图强的时候,他们仍然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使得国家经济和制度落后,国力此消彼长。三是国内政局的不稳,在秦献公之前的50年左右,秦国国君的权力被贵族架空,国君与傀儡无异,国力在内讧中消耗。
有趣的是,秦献公之前的14代国君皆能力一般,可是秦献公之后的秦国,就像开了外挂一下,从秦献公算起,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都是治国能力超强的国君,国君的综合能力简直是秒杀六国。可以说,连续八代国君的超强治国能力,是秦国能够统一全国的真正原因。
可惜的是,秦国几代国君的努力,被秦二世在位的短短7年间挥霍的干干净净,好不容易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仅15年而亡,这或许正应了电影《无间道》中的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吧!
城濮之战中秦国为什么要帮助楚国复国呢?
到底什么利益能让秦哀公下定决心帮大楚复国呢?两个原因。
一:扼杀潜在的危险
秦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为了对付晋国,他们才积极向靠拢,从时期开始,就通过姻亲关系与楚国打造铁杆的战略同盟。
而晋国为了对付楚国,才大力扶持,给楚国在后背制造一个敌人,也就是说,吴国灭楚,晋国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从这个层面讲,因为晋吴联盟的关系,吴国对秦国并不友好,这时候如果任由吴国灭亡了楚国,或者扶持起一个傀儡,那么,秦国必将被晋吴两国前后包围。
本来一个晋国就够吃力,这时候再加上一个吴国,以后还有秦国的好日子过吗,所以,秦哀公必须乘前后合击态势尚未完成的时候,将这个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有打败吴国的可能
其时吴国军力强盛,又有伍子胥、孙武等一干贤臣辅佐,以秦国的能力,又怎么有可能打败他呢?
其时这个原因不在秦国本身,而在吴国的后方,为什么这么说?
晋吴联盟是为了对付楚国,楚国当然也不会,他们早在时期,就与吴国侧背的敌人结成同盟。
吴越两国是世仇,彼此间没有调和的可能,一旦找到机会,一定会发兵攻吴,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楚国灭亡,吴国强大,越国一定惴惴不安,这时候,如果有人与吴国为敌,越国一定会乘隙攻入吴国,在他们后方捣乱。
事实上,吴国举倾国之力出兵灭楚,后方空虚已成事实,越国早就蠢蠢欲动了。
哪一个奇怪的规律,必定会在王朝更替出现呢?
古代皇帝总是称自己为天子,认为君王受命于天,自己的行动代表了上天的意志。这种说法当然只是一种迷信,但回顾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每当王朝兴衰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奇怪的规律,每一个朝代,不论长短,基本上都逃不过这一怪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王朝兴衰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吗?
王朝兴衰的奇特规律
我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皇权社会,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王朝的兴衰与帝王的品行和决策有关,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就可以造就贞观之治的盛世,像商纣王这样的昏君就免不了亡国的结局。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处于王朝兴盛之时的君王也有碌碌无为之辈,而处于王朝衰败期的君王也不乏励精图治之人。实际上,王朝的更替与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因素有关,那就是君王的寿命。
通常来说,王朝兴盛的时候,君王的寿命都比较长,而当王朝由兴盛转为衰败时,君王的寿命就会大大缩短。这个规律看似只是一种巧合,但如果只有一两个朝代如此也就罢了,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摆脱不了这一规律。
王朝兴衰规律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
1、秦国:国家兴盛时君王寿命长
先以秦国举例。秦国自前898年建国,最开始只是周室的一个附属,后来逐渐壮大,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大秦王朝。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秦国诞生了很多长寿且能干的国君。
春秋时期,在位50年的秦文公将秦国势力大幅扩张,为秦国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位39年的秦穆公,成为了西方诸侯霸主。在位40年的秦景公,将秦国的范围扩大到中原。在位36年的秦哀公,帮助楚国实现复国。
到了战国后期,尤其是最后150年的时间内,这种规律就展现得更明显了。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一共在位24年,军事上所向披靡的秦昭襄王在位时间竟然达到了56年,最后建立大秦帝国的秦始皇嬴政虽比不上秦昭襄王,但也在位长达37年,是历史上很多君王望尘莫及的一个数字。
2、东汉:王室衰败时君王寿命短
东汉王朝自公元25年被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前后共经历了195年,但其兴盛期只经历了短短的四朝。到了中后期,朝廷一片腐败,王室衰微,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十二位皇帝中,有九个皇帝都很短命,而且短命的皇帝都是在中后期上位的。
清朝学者赵翼曾经如此说过:“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大部分的皇帝都是在壮年逝世。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桓帝刘志都只活了三十多年,汉和帝刘肇只活了26岁。其中还有几位皇帝寿命短的惊人,比如汉殇帝刘隆竟然只有1岁,汉质帝刘缵只有8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