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有明朝宗室吗

发布时间: 2022-04-15 14:00: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明朝徐阶的情况徐阶(1503~1584),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子升。嘉靖二年(1523年)考...

上海松江有明朝宗室吗

明朝徐阶的情况

徐阶(1503~1584),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子升。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来先后担任福建延平府推官?江西按察副使、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进入内阁,四十二年成为首辅,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退休。万历十一年(1584年)病死,时年81岁,死后赠太师封号,谥号文贞。

据《明史》记载,徐阶刚周岁的时候,不慎掉进一口枯井中,当时昏迷过去,家人都以为他活不成了,但是三天后他竟然神奇地苏醒过来;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从悬崖峭壁上摔了下来,大家认为他肯定没命了,但是他的衣服居然挂住一棵大树使他保住了性命。这使人们感到十分惊奇,都说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徐阶个子不高,皮肤白皙。生性聪颖机敏,善于谋略,喜怒不形于色。年轻的时候曾经跟王守仁的门人交朋友,所以他在士大夫中间有很高的知名度。

嘉靖二年,徐阶考中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他在翰林院时,内阁大学士张孚敬大权在握,嘉靖帝听从张孚敬的建议,想去掉孔子的王号,同时想降低祭祀孔子的标准。嘉靖帝让大臣商议这件事情,其他大臣由于惧怕张孚敬而不敢多说什么,只有徐阶坚决反对这样做。张孚敬很生气地训斥他,徐阶据理抗争。张孚敬大怒,说:“你想背叛我。”而徐阶从容地说:“背叛生于依附。我没有依附你,怎么能说我背叛你?”结果他被贬为延平府推官。在担任延平府推官期间,徐阶审理冤狱,把三百名无辜受害者放出大牢,创乡社学,捣毁淫祠,捕获为害乡间的盗贼一百二十人。后来,升迁为黄州府同知,之后依次担任浙江按察佥事、江西按察副使、国子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在担任吏部侍郎时,他一反过去吏部官员接见庶官不多说话的常规,见到下面来的官吏总是仔细询问边腹要害?吏治民情,所以各级官吏都很愿意和他打交道。他还知人善任,经过他推荐的官员大多是谨厚长者,深得朝臣赞誉,不久他又升为礼部尚书。

当时严嵩专权,徐阶起初不肯依附严嵩。于是严嵩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徐阶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这使他认识到不能以卵击石,于是他改变策略,事事顺着严嵩,从不与他争执。为了得到他的信任,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十分霸道,多次对他无礼,他也忍气吞声。同时,徐阶向嘉靖帝靠拢,专门挑皇帝喜欢的话说,终于讨得嘉靖帝的喜欢,不久,加徐阶少保头衔,接着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后来他密奏咸宁侯仇鸾罪状,使嘉靖帝杀掉仇鸾,得到皇上的信任,加太子太师头衔,地位进一步提高,仅次于严嵩。后来嘉靖帝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暂时住到了玉熙殿,但是这里地方太小,于是嘉靖想营建新宫殿。他问严嵩,严嵩请求他回到大内住,嘉靖帝很不乐意。然后问徐阶,徐阶猜透了嘉靖的心思,于是建议用被烧毁宫殿的剩余材料,营建新的宫殿,他的建议得到嘉靖帝的赞同。后来由他主持建造成万寿宫,嘉靖搬了进去。徐阶因此加封少师,兼支尚书俸。而严嵩渐渐被皇帝冷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

严嵩被勒令退休后,徐阶亲自到严嵩家去安慰。他的行为使严嵩十分感动,甚至叩头致谢。严世蕃也乞求徐阶替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情,徐阶满口答应。徐阶回到家里后,他的儿子徐番迷惑不解地问:“你受了严家父子那么多年的气,现在总算到了出气的时候了,你怎么这样对待他们?”徐佯装生气骂徐番说:“没有严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严家有难,我恩将仇报,会被人耻笑的!”严嵩派人探听到这一情况,信以为真,严世蕃也说:“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其实,徐阶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出皇上对严嵩还存有眷恋,而皇上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严嵩的爪牙还在四处活动,时机还不成熟。后来,嘉靖帝果然后悔,想重新召回严嵩,在徐阶的力劝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徐阶继任首辅之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他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他十分爱惜人才,大力营救因上疏指责皇帝过失而被定死罪的户部主事海瑞。他还十分勤政,凡是皇上交给的任务,即使一夜不睡,也要准时完成,因此他更得嘉靖的赏识。同时,他还经常劝说皇帝停止动辄捕杀边镇大臣的做法,缇骑因此省减,诏狱渐少。后来因为指挥明军抵挡蒙古骑兵南下有功,升为建极殿大学士。

嘉靖帝朱厚?死后,徐阶起草遗诏,将大礼议中因反对嘉靖帝而获罪的大臣全部平反,存者招用,死者优恤。诏书颁布的那天,许多大臣感激涕零。徐阶执政期间,还减轻百姓负担,清理盐税。景王死后,他上奏将景王霸占的陂田数万顷给了百姓,使老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还废除朝中的许多浪费项目,尤其是皇帝信奉道教的开支。他的做法,得到朝中上下的拥护,人们称他为“名相”。

由于穆宗行为荒诞不经,徐阶经常劝阻他,所以穆宗十分讨厌他。徐阶也很失望,于是上疏请求退休。正好给事中张齐因为私人恩怨弹劾他。于是穆宗乘机允许他退休回家。朝中百官纷纷上奏章请求留下徐阶,但是穆宗说什么也不同意。

徐阶退休回家后,纵容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于是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可谓一手遮天。所以当时人称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有人因此把他称为“权奸”。

万历十年(1583年),徐阶80岁高龄,皇帝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第二年,徐阶病死。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世经堂集》。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又名存斋,也居小蒸(今属上海青浦区练塘镇)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嘉靖二年(1523年),徐阶得中进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曾为太子执教。世宗皇帝见除阶教学勤奋多次予以提擢。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徐阶未满五十,已为文渊阁大学士。
徐阶与严嵩同在内阁十余年,在同严嵩的斗争中,很讲究策略。《辞海》在关于徐阶的释文中写道:“以善迎合帝意,故久安于位”。光绪版《青浦县志》是这样描写徐阶的“初阶患嵩专,久之不得发,乃阳奉嵩,欲使嵩不疑,而言者劾嵩,嵩辄意阶所使,阶颇危,至是劾嵩当罪,实阶主之”。除阶以机智过人应变有方的策略与严嵩同旋着。严嵩的义子、咸宁侯仇鸾,仗势欺人,作恶多端,徐阶看准时机,向世宗密奏了一本,夺去了仇鸾大将军的兵权,并绳之以法。严嵩本想借仇鸾扳倒徐阶,想不到被除阶先走一步,除了仇鸾,恨得咬牙切齿,半夜里扶着床长叹:“吾年于阶,而智何少也!”此后,弹劾严嵩的人,前仆后继,愈来愈多,世宗皇帝对严嵩也日渐生厌,徐阶见时机到来,就密使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藩贪赃枉法的种种罪行,世宗皇帝看罢奏折,即召大学士徐阶商议,徐阶见机进言道:“严氏父子,罪恶昭彰,应由陛下速断”。帝遂命严嵩“致仕”,罢了他的官,给了他一个体面的下场,只将严世藩下狱抵罪。
严嵩倒台后,徐阶成为首辅,他治理国家的主张是“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一时传为美谈,赞誉除阶为名相。
世宗驾崩,穆宗接任后,高拱弄权,于是在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告老还乡,并在凤凰山(原属青浦县)筑别业养老。万历二年(1574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赠太师,谥文贞。生前著有《经世堂集》二十卷,《少湖文集》十卷,《徐氏族谱》,《蒙训鉴钞》,《白劳诗钞》,《二程子钞》等
徐阶(1503~1584),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

朱舜水究竟是不是明宗室?

朱舜水雕像关于朱舜水是否是明宗室在历史上也有着一些记载,其实完全可以从他的家世和出身来回答这个问题。朱舜水出生的时间是在1600年,他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而他的曾祖父名字为朱诏,号守愚,至于他的祖父的名字则是朱孔孟,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三次拒绝了皇帝的恩典。朱舜水的爸爸名字是朱正,他的字为存之。而朱舜水的真实名字则为朱之瑜,舜水这两个字是他的字。由此可以看出朱舜水并不是出身明宗室。朱之瑜曾经几次被皇帝召见,但是在此之前他见到官场十分的黑暗,官员也并不是那么清廉公正,早已对官场和仕途死心的他只想要做好自己的学问,所以面对皇帝的恩赐他只能拒绝。在一年之内的时间中他三次拒绝了皇恩,这引起了当朝奸臣的嫉妒和愤恨,于是便进谗言诬陷与他,所以他才不得已逃离了生活的地方。而他抵抗清朝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观点和内心的选择,并不能代表朱舜水和明宗室有关系。 朱舜水怎么死的朱舜水是历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气的学者,在明清交替的时期朱舜水为了躲避清朝的统治,于是辗转来到了日本地区,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他才逐渐适应了日本的生活,并且因为学问出色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重,也成功的引起了日本德川家族的重视,从而来时传播各种中原文化。

朱之瑜(1600~1682年) 汉族,字鲁屿,日本尊称为舜水先生,浙江余姚人。初从李契玄学,后寄籍松江,受业于朱永祜、张肯堂、吴钟峦等,精研六经,特通毛诗。弱冠后见国是非,绝意仕进。崇祯末两举征辟,均不就;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朱由崧两次诏征授职,亦不受。清兵占领浙江后,王翊于四明山结寨抗清,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援翊。顺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1658年),四次东渡日本借兵,以图恢复明室,均未成。途中辗转安南、交趾(均今越南)等地,历尽艰险。期间,南明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多次诏征授职,俱力辞不受。顺治八年八月十四日,王翊不屈而死,之瑜闻知后于八月十五日设祭,终身废中秋赏月。

朱舜水生活在明清两朝交替的时候,尽管他曾经几次拒绝做官,可是对于明朝的覆灭他是十分遗憾的,并且为了复兴明朝开始了长达几年的奔走,但是最终却还是失败了。面对清政府的威胁和统治朱舜水宁愿死也不愿意剃头归顺清朝,甚至在此之后一直在日本生活。鉴于他这种激烈的举动有些人会十分的疑惑朱舜水是明宗室吗?要不然他为何如此抵抗清朝呢?那么朱舜水是明宗室吗?

关于朱舜水是否是明宗室在历史上也有着一些记载,其实完全可以从他的家世和出身来回答这个问题。朱舜水出生的时间是在1600年,他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而他的曾祖父名字为朱诏,号守愚,至于他的祖父的名字则是朱孔孟,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三次拒绝了皇帝的恩典。朱舜水的爸爸名字是朱正,他的字为存之。而朱舜水的真实名字则为朱之瑜,舜水这两个字是他的字。由此可以看出朱舜水并不是出身明宗室。

朱之瑜曾经几次被皇帝召见,但是在此之前他见到官场十分的黑暗,官员也并不是那么清廉公正,早已对官场和仕途死心的他只想要做好自己的学问,所以面对皇帝的恩赐他只能拒绝。在一年之内的时间中他三次拒绝了皇恩,这引起了当朝奸臣的嫉妒和愤恨,于是便进谗言诬陷与他,所以他才不得已逃离了生活的地方。而他抵抗清朝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观点和内心的选择,并不能代表朱舜水和明宗室有关系。

明朝的后裔还存在吗

好奇的问问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

岷藩开基始于朱楩,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楩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

扩展资料:

明朝皇族宗室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

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残余势力北遁。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

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明朝皇族为朱姓皇室,本贯源自四川廖姓改姓,后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称凤阳朱氏。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

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蓼王系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

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宗室

  明朝的后裔还存在。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王朝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1693年被清王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宗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我祖籍四川,姓廖,文g前的家谱说我们是明朝蜀王系在张献忠入蜀时为了避免被屠杀随母改的姓,但也有少数人没改。这也是四川的廖姓和朱姓很少通婚的原因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王朝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1693年被清王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宗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明朝的后裔还在吗?

  明朝的后裔还存在。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王朝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1693年被清王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宗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明朝的后裔在清兵入关后除了极少一部分人逃跑 其他人依旧在原地修理地球
肯定有的,其实你看名字就有很多有可能。听说就是,土字辈的,“镕”的话制定的族谱里也有找到。。不过这还未加证实。应该还有很多这样的吧~
我祖籍四川,姓廖,文g前的家谱说我们是明朝蜀王系在张献忠入蜀时为了避免被屠杀随母改的姓,但也有少数人没改。这也是四川的廖姓和朱姓很少通婚的原因

明清两代有多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是出自上海?

明清两代有多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是出自现在的上海?分别是谁?
据《上海通史》记载:“明清两代,上海地区共有状元7名。”按年代和地域分:松江有明代钱福、唐文献,清代戴有祺(原籍金山卫人);青浦有明代张以诚;嘉定有清代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未列入《上海通史》记载的还有几位状元。

蔡以台字委实,号兰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因母亲年迈辞官,回籍侍奉,闭门养亲。著作有《三友斋遗稿》、《姓氏窃略》等。

嘉定有“三状元”: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

状元王敬铭,字丹思,号味闲,生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系康熙六十寿辰,特开恩科,王敬铭得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王敬铭擅于丹青,工于小楷,所作山水画,清腴闲远,娟丽洒脱,深得康熙赏识。现在,嘉定区博物馆内还藏有其殿撰山水中堂一幅。其诗文集名为《未岩诗稿》。

秦大成字澄叙,号簪园。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状元,仕至翰林院修撰。

徐郙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请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徐郙工书画,作品为慈禧所喜爱。徐郙故居,坐落于嘉定城区南大街22-26号。据史料介绍,徐家有房屋五进,第三进是正厅,称“寿棋堂”,有楠木庭柱四根。1996年冬,所有房屋在旧城改造中拆除。原址已新建了一幢幢新式楼房,门前的南大街已拓宽改造,道路两旁绿树成行,状元府亦无踪迹可寻。

戴有祺,字丙章,号珑严,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参与殿试,科考官定他为第二名,康熙认为戴有祺有一手好书法,定为一甲一名,中了状元,在翰林院供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乡试为内直诸词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为三等,降职为修补知县。戴有祺不愿赴任,弃官回到松江。据记载,他家本住松江城内钱泾桥畔,辞官返乡后,筑室蒋泾桥,辟小园,取名“慵斋”,后因生活贫困,房屋出售他人。这是一个穷极潦倒的状元。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于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本文标题: 上海松江有明朝宗室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3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家阳台养的植物花盆边上看到的,谁知道这是什么虫子20世纪以来最大的骗局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