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转世这一说吗?有哪些和历史人物长得极其相似的人?轮回转世客观存在,但并非长的相似就是转世而来,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我都好多...
真的有转世这一说吗?有哪些和历史人物长得极其相似的人?
历史上有哪些容易记混的历史名人?他们有何相似的经历?
中华文明五千年,记载了许多的历史名人,有些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时期,却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名字相似,或者经历相似,所以常常会给人一种错觉,今天来盘点一下历史上容易记错的名人。
司马迁VS司马光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写历史的,一个是《史记》的作者,一个是《资治通鉴》的作者,我们很容易认为他们是一个家族的,或者是某种传承关系,其实二人非亲非故,一点关系都没有。
司马迁是西汉中期的史学家,他写的《史记》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的官职不高,为太史令,就是记载历史的官员。这项工作不好干,史官的职责是如实记录历史,但是如果写的太真实,势必会引起当朝皇帝的不满。
司马迁就因为记载了汉景帝一些真实的事,让汉武帝对他有了看法,可司马迁又是一个耿直的人,所以就倒了霉。
汉朝名将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朝臣们纷纷谴责李陵,只有司马迁替李陵辩护,说他是假投降,正在寻找机会回报汉朝,后来一系列的误会,导致李陵真的投降,司马迁因此被定为诬罔之罪,就是欺骗皇上的罪名。
诬罔之罪按律当斩,不过当时汉朝的死刑犯还有两种变通之法,一是拿出50万两银子可以活命,二是死罪改成宫刑。
司马迁没有钱,当时《史记》已经开始写了,为了梦想,也为了父亲的遗志,司马迁选择了那种让男人生不如死的刑罚,他忍受屈辱,用14年时间完成来这部旷世杰作。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最高职务做过宰相,他被人所熟知的应该是童年时期的砸缸事件。
司马光最大的成就是主持编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和《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在史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全书共294卷,300万字,历时19年。
当然司马光是由助手协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司马迁独立写作更显难能可贵。
郭子仪VS郭子兴这两个人名字很相似,都是武将,不过能力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郭子仪是唐朝的中兴名将,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得到唐肃宗李亨的高度评价,说他有再造国家之功。
郭子兴是元末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此人能力一般,心胸狭隘,也没有多少了不起的战绩,之所以被载入历史,是因为他提携了朱元璋,也是朱元璋的岳父,对朱元璋的日后建立大明王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和、郑成功两人名字不是很像,但依然有很多人把他们弄混,可能因为都是明朝人的缘故,也可能是他们都跟海有点关系。
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名太监,本名叫马三保,因为年轻时常在朱棣左右,学会了一些文韬武略,“靖难之役”中有立功表现,深得朱棣信任。
后来朱棣派郑和六次下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相当于今天的宇航员登陆太空一般。据说朱棣搞航海行动,一方面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明朝的军事实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寻找建文帝。不管处于什么目的,郑和作为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已永载史册。
郑成功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母亲是日本人。
郑成功坚决不降清,即使父亲投降,他也坚决不从,誓与清军抗战到底。最后父亲被清朝杀害,也没能动摇他的爱国之心。
郑成功的另一大功绩是把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让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宝岛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
有没有与屈原相似的人物或经历 要相似的 详细说一下 谢了
1、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纵观历史,只有一人相似,就是公子扶苏了。也是被逼自杀
秦始皇帝长子。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始皇长子,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始皇偏执的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