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都用什么枪抗战时期都有什么枪~大家知道的请告诉我下~所有的枪和性能~口径~样子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Japanese,...
抗战时都用什么枪
抗战时期都有什么枪~大家知道的请告诉我下~所有的枪和性能~口径~样子(Japanese 38th Year Rifle) 【三八式步枪】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本有坂兵工厂开始生产的一种机柄式步枪。口径6.5毫米,枪重4.2千克,枪长(不带刺刀)1275毫米,弹头初速 732米/秒,有效射程460米,弹仓容弹量5发,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三八式步枪弹头飞行稳定,后坐冲量小,射击精度好,缺点是杀伤威力不足。三八式步枪曾经是侵华日军的主要装备,也是中国抗日军民从战场上大量缴获,用来武装自己反抗侵略的主要武器。
抗战时期沿留下来上对日本有阪 (Arisaka)明治 38 年式步枪的称呼。该枪模仿德国毛瑟式步枪,在日俄战争同年(1905年,明治38年)被采用为制式步枪,一直沿用到二次大战,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枪机上的防尘盖。此枪配合日本人体型使用 6.5x50SRmm 子弹,虽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其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焰,在太平洋岛屿战斗时使用这步枪的日军狙击手对美军造成很大困扰,非常难以从枪口火光发现狙击手潜伏位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少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
中正式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4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x57mm
枪管长度: 23”
相容性: Mauser Standard Modell
制造厂: 河南巩县兵工厂
制造年代: 1935年9月
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 不断尝试将步枪制度化, 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 当然,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军队国家化, 中央军的建立, 慢慢的有了些成果.
巩县兵工厂从1935年初, 就开始小量试产中正式步枪, 大约从七月起, 开始量产. 本枪序号3157. 属于最早的一批. 同时, 也可以推测, 当时月产最多不过是八九百枝.
令人很惊讶的是, 本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 但没有接榫, 只是用胶黏住, 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 这种作法是日本人所发明的, 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 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 但是时日一久, 接着处必定裂开
驳壳枪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笔者幼时最喜欢的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就是一人拎着两支“快慢机”打得鬼子屁滚尿流。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其他还有乱七八糟多种
中正式骑步枪(仿造毛瑟98的短管型)
仿毛瑟98的元年式、 四年式、 辽十三年式、 巩九八式等其他杂牌仿品
友坂三八式及其卡宾型(缴获)
手枪系:
毛瑟1896军用手枪(驳壳枪),阎锡山大量仿造
南部十四式(王八盒子,缴获)
机枪系:
大正11年式轻机枪,即“歪把子”机枪(缴获)
捷克造ZB26轻机枪,有阎锡山仿造的
马克沁重机枪
二战时期有哪些主要的突击步枪?
二战时期有哪些主要的突击步枪?突击步枪和冲锋枪相比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1.莫辛-纳甘步枪,早在一战的时候苏军就开始装备它了,在二战期间成为苏军的主力步枪,在部队服役60年之久。它的生产数量达到了1700万多支,有很多国家都装备了该枪,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也进口了一大批。至今民间还有它的踪影,主要用于打猎。
2.StG-44突击步枪,在二战期间突击步枪是很少见的,而德国这种突击步枪在二战时期却生产40多万支,是当时最先进的步枪。它的制造结构比较简单,外观小巧轻便,很容易携带。在性能方面也很出色,射程远,威力非常强大,精准度高。二战结束后,有很多个国家部队都装备了该枪。
3.M1式加兰德步枪,这是美军在二战时期装备的主力步枪之一,生产数量达到了1000万支。该枪二战过后,美军还使用它参加过多个战争,其中就有朝鲜战争。它的可靠性很好,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正常使用。射击精准度,射程远,威力大,还有快速的拆解和组装。
4.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在一战的时候,英军的各种军种就开始装备该枪了。由于性能很好,得到了众多士兵们的喜爱,到了二战时期,它成为了英军的主力步枪。全长只有1.13米,对于当时的步枪来说是非常短的了。它的可靠性非常好,火力很强大,操作也很方便。
5.三八式步枪,这是二战期间日军的主力步枪,可以说杀人最多的步枪。在二战期间,日军同时入侵了亚洲多个国家,我国就是其中一个。几年的抗日战争让我国伤亡人数达到3000多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该枪造成的,再加上日军入侵的其它国家造成的伤亡加在一起,绝对是杀人最多的步枪。
二战那个时候,自动武器刚大量应用于实战并急速发展,还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因此根据不同设计理念装填各种规格的子弹和型号、形式各异的自动武器纷纷登场。但经过战争的洗礼发现,这些自动武器按用途和威力实际可以分成两大类,也就是近距离或远距离作战。近距离作战需要短小灵便,而远距离作战需要精准稳定的弹道以及较大的威力(用于近战威力更大)。这么一来就很清楚了,前者只需要装填手枪子弹即可达到两方面的要求,而后者则应能够直接装填步枪子弹。按手枪子弹和步枪子弹配置,立即简化了战场弹药的供应,其中的优势显而易见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这种方式被各国接受纷纷效防,于是,前者保留了“冲锋枪”的叫法,而后者则赋予了一个新名称,那就是“突击步枪”。这就形成了现代对枪支大类的定义:
冲锋枪是发射手枪子弹的自动武器;突击步枪是发射步枪子弹的自动武器。
二战时,只有德国的MP44步枪(使用的冲锋枪的型号)是突击步枪!使用的是7.92毫米短壳弹,这是二战中唯一的一款突击步枪,其他各国都没有研制和生产出来突击步枪。所以德国人在工业机械和武器设计上确实是超前和一流的。
和冲锋枪相比,突击步枪全面碾压冲锋枪,射程远,精度高,突击步枪一出现,冲锋枪就没有市场了!
早在一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枪械专家就意识到毛瑟步枪和MP18冲锋枪的作战种种缺陷,在一战后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中,德国都以各种形式参战(苏联内战德国派出干涉军,西班牙内战德国派出秃鹫军团),在实战中更深刻的意识到这点。[1]
德国军工企业的各项成果和计划,都必须向纳粹元首希特勒本人汇报和展示,Stg-44最初的的设计方案也不例外。StG-44的设计方案最早送到希特勒手中的时候,纳粹元首对其并不认可。希特勒参加过一战,自认为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当时StG-44的设计思路还是比较初步,比较明确的口号是代替轻机枪。希特勒认为St-G44的射程有限(500米内),不可能达到轻机枪的标准,所以将其否决了。后来相关将领重新解释了StG-44的设计理念,不再提及轻机枪。但是希特勒以一个老兵和国家军事决策者的眼光认为,StG-44虽然设计理念先进,但是必须使用新式弹药,无法利用原有的大量贮藏的毛瑟步枪子弹。StG-44还可以连发射击,实战中子弹消耗量并不亚于冲锋枪,消耗量非常惊人。一个国家在战争中重新准备一整套新式弹药系统,并且满足战斗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德国当时已经陷入困境,大量的装备和人员都损失在东线的拉锯战中,能够弥补前线的损失已经非常不易。更不要说,重新增加新式装备和相关的新式后勤系统的额外负担。所以希特勒将其否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种观点认为希特勒不能接受新事物,其实希特勒和传统的德国军人一样,为了等待新式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希特勒甚至人为推迟了库尔斯克会战的时间。[1]
但是军方的有识之士自然比元首更了解StG-44的实际意义,也不可能放弃苦心研究近十年的成果,他们仍然把StG-44大量生产并且投入实战。出于不违背元首命令的考虑,他们以MP-43/MP-44(冲锋枪的编号)的名称,通过了元首的批准。果然MP-43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表现突出,不但压制了苏军的波波莎冲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士兵军官都对其赞不绝口,一致要求增加MP-43的装备数量。这些报告送到希特勒的手中,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加上他已经知道MP-43所用的子弹仍然是7.92毫米口径,只是弹药长度缩短三分之一,这样一来子弹生产线就无需作较大的改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先对弹药问题的担忧。元首在下令加大MP-44的生产比率的基础上,亲自将其命名为Sturmgewehr44(简称StG-44。“Sturmgewehr”直译是“暴风雨式的步枪”的意思,德文“Sturm”的本意是“暴风雨”,在军事上“Sturm”也引申为“冲击”、“突击”、“冲锋”等)[1]
1938年,德国黑内尔公司受军方的要求,开始着手研制自动步枪的工作,开始研究必然遇到很多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无法有效解决现有7.92毫米毛瑟步枪弹在连续射击中的稳定问题。但是,随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自动步枪的研制受到了德国军方的重视,研制速度明显加快。由枪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担任方案设计师,提出用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代替原有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这是划时代的观念。法国人已经在一战中研制了8×32mmSR利贝罗勒弹药。而德国也在1934年开始威力小一些的减装药的短药筒弹药这方面的研究,使用短药筒弹药可以将冲锋枪的特点结合到全自动步枪上,可保持步枪轻便以及连发射击容易控制的特点。1941年经过反复实验后德国研制成功一种7.92×33毫米步枪短弹。它的长度比当时的德军7.92×57毫米标准步枪弹缩短了,弹头更轻,发射火药减少,装药量由47格令(约3克)减至24.6格令(约1.6克),弹头重由198格令(约12.8克)减至123格令(约8克)。有效射程相应缩短了。这类短弹被称为中间型威力枪弹。这种子弹长度比原有毛瑟步枪弹缩短三分之一。使得枪的后坐力大大减小,解决了自动步枪无法连续准确射击的技术瓶颈。[1]
MKb42(W)突击步枪(5张)
随着弹药问题的解决,黑内尔公司1942年7月制造出了使用7.92×33毫米步枪短弹的50支样枪(MKb-42(H),MKb是Maschinenkarabiner的缩写,意为自动卡宾枪)。同年,军方另外一个制定研究的公司——卡尔-沃尔特公司也研制出50支样枪(MKb42(W)),这些武器经过德国军方枪械专家的严格测试。最终黑内尔公司的样枪MKb42(H)步枪由于综合性能的优越而中标。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枪弹击发后的火药气体被导出枪管,进入导气管驱动活塞带动枪机动作,完成抛弹壳,子弹上膛,导气管位于枪管上方,延伸到枪口附近。可选择单发、连发射击模式,由容量3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供弹。机匣等零件采用冲压工艺制造,易于生产成本较低。
二战过后,苏联曾对缴获的StG-44作过技术评估,并把部份缴获的步枪及其他二战的过期军火输送到多个东方阵营及第三世界国家以作为军事援助。
该枪仍然有限地在西德和东德军警中服役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其后在两者有了自己的国防基础后便把StG-44完全淘汰掉。另外,其他华沙条约国家也曾装备过援自苏联的StG-44。南斯拉夫亦有把纳粹德军遗留下来的StG-44配发给南斯拉夫人民军伞兵部队使用至20世纪1983年,直到它们完全被Zastava M70突击步枪取代为止。后来,南斯拉夫把部份退役的StG-44卖给英国的收藏家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二战结束前,STG-44是世界上唯一的突击步枪。而且这款突击步枪在现在叙利亚内战的少数反对派民兵中还有使用,足见其做工质量之精良。
突击步枪是二战时研制的具有大火力介于步枪与冲锋枪之间的新式武器,它既有步枪的威力,又有冲锋枪的射速,因此成为强大的武器,成为战后各国陆军的标准装备。
世界上第一种突击步枪,正如你所说,是二战时德军的STG44突击步枪(德语Sturmgewehr 44,sturm--突击,gewehr--步枪),它采用了中间型枪弹,口径和长度是7.92×33mm(AK47就是仿制stg44的。口径7.62×39mm),因此它更轻,携带弹药多,火力也强劲。当时纳粹德军的主力武器:毛瑟98K步枪与MP40冲锋枪,前者载弹5发,实战射程400m左右,射速不说了,打一发拉一发,后者载弹32发,实战射程100m左右,射速550发/分钟。而stg44载弹30发,射速也是550发/分钟。因此stg十分具有跨时代意义。
二战时stg44被大量生产。
唯一的。(美制BAR是机枪,波波沙是冲锋枪)
stg的优点嘛,火力大,射程远,压制性强(一个美军步兵班干不掉3个拿stg德军)。
缺点:更冲锋枪比射速慢,波波沙射速960发,汤普森750发,MP40就别说了,人家玩的是精度。
P.S.AK47是卡拉什尼科夫防stg的,stg是现代导气式突击步枪的鼻祖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用的什么枪
干部配有驳壳枪及各种手枪。
毛东东就有一支汉阳造。
不过鬼子装备好射程远,枪法又是极好,战术素养也高,42年之前又有掷弹筒的绝对优势,打阵地战对射真是吃了血亏了,相对步枪,刺刀红缨枪梭镖大刀这些恐怕才是最理想的战斗方式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和日军分别使用的是什么武器
手枪、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各种炮一、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
1、7.9毫米“毛瑟”二四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1米“毛瑟”98式步枪,更多的是中国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枪。其中以第11厂、41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制造的为多。该枪初速810米/秒,标尺射程2000米。
2、7.9毫米捷克ZB-26式轻机枪。
3、7.9毫米”马克沁“二四式重机枪。
4、7.63毫米”柏克门“冲锋枪。
5、11.43毫米“汤姆森”M1921式冲锋枪。
6、7.63毫米“毛瑟自来得”1898式半自动手枪。
7、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仿造过十发驳壳枪。
8、山西兵工厂造的口径为 11毫米毛瑟自来得手枪。
9、中央修械所仿造出德国毛瑟M1932式自动手枪。
二、日本军队武器:
1、6.5毫米三八式步枪。
2、6.5毫米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
3、6.5毫米三年式及7.7毫米九二式重机枪。
扩展资料:
中日两国军队武器装备总体上的差异总结:
日本依靠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2亿3千万两白银(含高额利息,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3倍多)及大量经济利益。
日本将赔款85%充作军费,到1937年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备的军火工业、武器装备全部自给、可为其侵略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种军备保障的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由于饱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及支付巨额赔款,经济基础薄弱,只能生产部分轻武器及子弹,而且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军队装备及作战需求。
在重武器方面则完全依赖向外国采购,一旦在战争中对外军事补给线被切断,武器装备只能随着作战消耗而减少,从而导致了抗日战争中武器装备敌优我劣、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两国军队武器装备彼强我弱的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日本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发达的军火工业,使得日本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在20世纪30年代就全部实现了自给,并可源源不断地补充战场的损耗。
抗战全面爆发时,日本的钢铁产量是中国数十倍;轻重武器生产量也是中国的数十倍,而中国只有部分步兵轻武器包括迫击炮可以仿造自产,还远远满足不了战场的需求,至于重型火炮、坦克、飞机、军舰等武器装备只能仰赖向外国购买。
以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为例,日本当年生产了大口径火炮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制造坦克330辆,中国1辆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汽车9500辆,中国仍是一辆造不了;日本当年生产军舰52400吨,中国连一吨也造不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军网—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
还有驳郎宁手枪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