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为什么会发生,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对后来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1-04 11:02: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和变迁的对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什么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消极的影响和积极的影响其实总是相互的。你可以说春秋战国死人无数...

三十年战争为什么会发生,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对后来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和变迁的对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什么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

消极的影响和积极的影响其实总是相互的。你可以说春秋战国死人无数,对中国起到了积极影响。不过大周当时已经500年太平岁月了。人民繁衍,人口大增。后世的研究,中国人口和战争是紧密连接的,每当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量超越了一定的基数,战争就不可避免。若以此来看,到底是春秋战国的分裂带来的,还是人口本身惹的祸,就很难定论了。
春秋战国的动荡带来了很多影响,这些影响很难说是好是坏。比如百家争鸣。好的一面,各种思想都被端到了台前,有人说那是中国学术比拼,思潮涌现最耀眼的时代,坏得一面呢?各种骗子也到了台前。纵横家?好吧有多少纵横家,就有多少骗子。由于战乱,人们开始思考实际的东西,皇权思想彻底打翻,实力胜过权威。于是中国后世千年以来也不再真正相信什么神仙,宗教。念佛的人很多,禅宗的人很多,有谁信佛呢?除了和神讨价还价,中国人宁愿相信念阿弥陀佛就能保佑全家,那还不是和佛在讨价还价?有谁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佛家典籍?这是好是坏呢?好的是不会出现真正的宗教狂热,坏的是也就少了一份对人性的约束。
春秋时期,比如封建制度,最终破灭了。秦始皇不封建,他是大一统了。不过也由此,2世而亡了。周朝才是封建,活了800年。后来朝代借鉴于此,都有封建诸王。但是异姓王的比例下降,可是再也不会像周朝那样长寿了。原因何在?春秋战国提供了太多的案例。这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我并不知道。
利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种方式,人口增加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即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为再一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还出现了郡县制
军事上武器种类、装备等进一步完善
参见http://web.etiantian.com/staticpages/study/question/question_246462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7876.htm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文化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郡县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思想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是从积极作用上来说的
消极作用:死伤无数,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死伤,不利于人口和经济的长时间稳定发展。
消极:使百姓生活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 积极:有利于各种学派的争鸣局面出现,有利于各个诸侯国进行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农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发生什么大历史事件?(送1912年到1949年)

请简单说明

1、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2、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由国民革命军为了消灭军阀为目的的革命战争。北伐军先向据守在湖南,湖北的吴佩孚这个大军阀进行围剿,成功后在向北京挺进,摧毁了北洋集团军阀。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3、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4、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5、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6、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等。

1、五四运动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的地方。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这场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南昌起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企图用血腥的屠杀来消灭革命。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而是积极地行动起来,拿起枪,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中央委员会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了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

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起义总指挥部设在江西大旅社。

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由贺龙兼代总指挥,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郭沫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军。经过激战,南昌守敌几乎全部被歼灭,起义部队占领了南昌城。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命令张发奎、朱培德向南昌进攻,起义前委会按原计划向南挺进。8月3日至5日,起义部队先后撤离南昌。

但是起义没有注意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到9月下旬,起义部队在广州潮汕地区遭强敌围攻,起义宣告失败。

保留下来的起义部队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战到湖南南部,另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继续斗争。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阶段。南昌起义的胜利大大地震动了敌人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

1933年7月1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作出决议,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3、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日军占领北大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4、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5、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

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张、杨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

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

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

16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杨,并任何应钦为总司令。亲日派汪精卫、何应钦企图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和日本妥协。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

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

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谈判。经周恩来等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

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能否与关东军一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南昌起义(军史钩沉·建军90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五四运动”纪念馆

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的地方。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这场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南昌起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企图用血腥的屠杀来消灭革命
唔。这个有点多阿。捡着重要的说吧。

辛亥革命。1911.十月武昌起义。1921年一月民国成立。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23。其中有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其中有 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其中有南昌起义 七八会议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包括:土地革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围剿与反围剿 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七七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 百团大战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双十协定 战略反攻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后解放南京 49年九月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十月开国大典。

啊。高三复习的。应该没什么漏下的。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 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6年 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总理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实权。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号召青年追求进步,勇敢地创造青春的中国和世界。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 夏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
秋 毛泽东在湖南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 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 1月-3月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7月 中共“二大”召开
1923年 2月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二七”大罢工
6月 中共“三大”召开
1924年 1月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 3月12日 孙中山先生逝世
5月30日 发生“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5年6月-
1926年10月 香港工人大罢工
1926年 3月 蒋介石策动“中山舰事件”
5月 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
7月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6年10月-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 1月 武汉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3月 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 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
1927年 8月1日 “八一”南昌起义
8月7日 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在汉口)
9月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
12月11日 广州起义
1928年 4月 朱毛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0年 冬- 1931年秋 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1年 9月18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华
11月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1月28日 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3月 伪“满洲国”成立
1933年 春 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11月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于福建(蔡,李)
1934年 10月 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 1月 遵义会议召开
7月 “何梅协定”(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8月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0月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爆发
12月 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6年 2月 东北抗日联军建立
5月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
10月 全国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2月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 7月7日 “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
7月17日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8月13日 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8月 中共洛川会议,颁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9月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9月-11月 凇沪会战
太原会战-(忻口阻击战,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10月 八路军创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
12月 南京失守,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
1938年 春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胜利
5月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0月 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9年 底 中共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 3月 汪伪政权建立于南京
5月 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8-11月 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1年 1月 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1942年 中国共产党采取“三三制”原则,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进行反“扫荡”斗争,保卫解放区
1943年 治外法权被废除
1944年 豫湘桂战役
1945年 4月 中共“七大”召开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 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
9月9日 中国战区签字仪式
8月28日-10月10日 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 1月 政协会议开幕
夏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
-1947年 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2月 北平学生发动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6月底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7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9月 中共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8年 9月-11月 辽沈战役
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9年 3月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月21日 毛泽东、朱德发而进军令,解放军渡江作战
4月23日 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结束
6月30日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10月1日民主革命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五、 现代史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分封制为什么会产生?在演化过程中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韩信攻下齐国后,做了一件事情,向刘邦请封假王,当然,韩信的理由很充分,说:齐国人多狡诈善变,惟有这么做才能管理好。刘邦心中当然不满,后来韩信的下场很惨。

那么,韩信为何会这么做?

齐国的管理难度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应就是存在很久的“分封制”。秦国一统天下后,开创性的执行了“郡县制”,强化皇权的同时,却是彻底掀翻了根深蒂固的分封制,后来,全天下人反秦,一部分原因是秦朝推行的苛刻吏治,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权贵阶级不满自己的“权力”一下子被抹了。


分封制非常好理解,就是君主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在各自的领地上有绝对的统治权,不过,这些诸侯要受到君主的管理,而君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管理他的天下。分封制在西周时达到了一个顶峰,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诸侯国一旦做大做强,就会有意识挣脱君主对自己的束缚,从而形成一方割据势力,如果大部分诸侯国都这样,那么,这个君主的地位就会被架空,国家最终是要解体的。

看看春秋的故事,生动的演绎了这个制度的弊端,以后各朝代为何坚持郡县制,而没有再回到分封制,就是因为大家从历史中看到,这种制度其实很难完美驾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后来除了皇室人员,异姓王是基本绝迹的。分封制的特点是可以世袭,这个特点其实是“宗法制”的延续,父亲可以将权力和地位全数传给自己的嫡子,至于其他的儿子,包括幼子和庶子,基本都是靠边站。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父权的巩固和扩大化。也就是说,分封制很是依赖血缘关系,这是其他制度所没有的。这种制度的产生自然有其政治背景因素,主要就是为了缓和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矛盾,通过分封将矛盾化解一部分,同时还能加强中央集权。但是,这种制度看上去是君主掌控着这些诸侯国,天下似乎一团和气,事实上,这种权力的管理很松散,尤其各诸侯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就已经变相的削弱了君主对他们的掌控,这种中央集权其实并没有实现真正的高度集中。并且,这种制度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固化了阶层,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是起反作用的。世袭又不看能力,只看血亲关系,诸侯的嫡子注定是下一任诸侯,而庶民的儿子,永远只能待在社会最底层。所以说,这个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长期如此,只会严重妨碍社会的前进。


再来看看郡县制,这个制度从制度的设立上,就打破了人员流动的界限,官职是皇帝封的,只要做得好,官位可以一路升迁,但是,这个官位只是享有这个官职的管理权,而对于土地和人口,官员是毫无统治权的。简单的理解就是,郡县制下的这些官员们,只是享有政治上的权力,其它全无。

而且,这个制度只针对个人,父亲做的再出色,如果,儿子表现平平,皇帝也不会让儿子继承他父亲的职位。在科举制度出来之前,那些门阀士族子弟虽然享有进入朝堂的便利,但是,他们基本还得从基层做起,靠本事获得官职。

秦朝推行这个制度,最大的出发点还是在于“集权”。秦始皇想要自己真正掌控这个天下,那就得将定夺权完全拿在手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得砍了原先的“分封”。分封其实就是将权力下放,但是,这个度很难掌控,若是君主强势,诸侯会听话些,但是,君主稍微示弱了,那么,权力就会发生失衡。

秦始皇看得很明白,他要绝对的统治,从地方到中央,只需要官吏管理就好。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君主对于权力的掌控。在分封制中,一般情况下君主是无权对诸侯国进行太多的干涉,诸侯国自成一个体系,形成了国中国的现象。


可以想象出,这些诸侯国的百姓更会偏向自己实际的统治者,所以,周朝的瓦解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然,郡县制也不是没有弊端,皇权过于集中,就会形成君主和大臣争权的现象,后来,这些外戚、宦官干政都是这个制度的衍生品。

但是,相较于分封制,郡县制更能维护一个国家的高度统一管理,有助于国策的顺利推行,所以,它在历史上同样也创造了伟大的王朝。

树大分杈,人多分家。分封制保证了王室强大,有利于各地治理,扩大了势力范围,形成完备的政治架构。后来各种政治架构除以血源为纽带外,基本类似。比如我国实行的是省县乡三级制度,省以上有中央统管。
分封制产生是因为受到当时国家的一个控制,还有就是当时宗亲王朝的人数越来越多。
后来演化的过程当中,其实对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有非常好的影响的,一方面增强了各国的一个权利,另一方面的话也加强了经济,有很大的提高。
周朝为了更好的管理商朝遗民和广大中原土地。
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割据,诸侯称霸,周王朝式微,逐渐灭亡。

武田信玄为何要进行川中岛合战?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又有什么影响?

这是为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说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那么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其实还是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因为两位人才之间的斗争使得后续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也影响了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其实川中岛合战一直以来都是被认为日本战争之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战役,那么在当时的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其实都是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军事家在打仗的过程之中,其实比较善于运用的就是谋略,而在这一场战争之中,由于双方的智力相当能力相当,再加上作战实力也基本相接近,所以说在这一场战争之中很难分出高下。


不过既然战争开始,那么必定就会有输赢,其实观察他们的战争就会发现,不论是这两位领导者之中,其中的他们都是非常有谋略的。其中的武田信玄,其实他在15岁的时候就曾经带着300多人想要偷袭海野城口。

在这一场战役的过程之中,他俘获了守城的大将军,因此他凭借着这一场战役一战成名,成名之后的他对于西北方向的关东地区其实非常的垂廉,一直想要去占领这一个地区。那么关东地区的守护者上杉谦信知道这一件事情之后,自然是和他开展了5场大战。在这5场战争之中双方的伤亡率基本上都超过了80%,那么两位人才之间的斗争其实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不过最后却为德川家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其实还是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因为两位人才之间的斗争错过了好的发展机会。
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啊 导致历史进程加快了
川中岛合战是无法避免的,为德川家康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这件事情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启了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
本文标题: 三十年战争为什么会发生,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对后来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51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史记》:夏朝存在且夏朝元年是且仅是公元前2325年的天文学证据,再次证伪《五纪》和“清华简”在古代,日本本土有没有发生过屠城事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