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RT最好有例子1、该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它的质量必须足够大,足以使它自身的吸引力和自...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
RT最好有例子2、它的质量必须足够大,足以使它自身的吸引力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星体的影响,在质量上要有绝对优势。要有清理轨道附近的小天体的能力
4、质量应少于13个木星质量,
5、轨道基本符合“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冥王星就是缺少第三、5个影响而退出大行星之列
[1] 行星(planet)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a)有足够的质量以其自身引力克服刚体应力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乎球形]1,以及(b)在环绕一颗恒星的轨道上运行,而且它既不是一颗恒星也不是某个行星的卫星2。
[2] 我们将1900年以前发现的在黄道面附近以近圆轨道运行的8个经典行星和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的其他行星天体区分开来。所有其他这些天体都比水星小。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谷神星是一颗行星。出于历史的原因,也可以把谷神星称为“矮行星”(dwarf planet),以与经典行星相区别3。
[3] 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最近发现的若干大的海外天体也是行星。与经典行星相比较,这些天体的轨道一般都具有大的倾角和大的偏心率,轨道周期超过200年。我们把以冥王星为原型的这类行星天体归为新的一类,称为“类冥行星”(plutons)。
[4] 所有环绕太阳运行的非行星天体均应命名为“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4。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这个定义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恒星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伴星现象。如果一颗恒星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那么这个定义就不行了。
那么我们就必须回到恒星的定义上去——能够自己发光的天体。应该说所有天体都能向外辐射能量。而且很多行星都有自己独立的能量来源,比如说地球的能量就来自于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而木星通过重力收缩产生的热量更为强大。这样一来,恒星的定义就会集中到发什么光和如何发光上来。一般来说恒星都是通过核聚变反应获得能量,并且在可见光波段辐射巨大的能量。那么恒星的发光就应该修订成,正在或者曾经发生核聚变反应,并且向外以可见光或更高波段辐射能量。
除去正在形成中的星胎,或者叫原始行星,行星都不会在可见光波段辐射能量,而且行星的质量太小不会进入聚变核反应阶段。因此这个定义应该说比“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要好些。
不过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的褐矮星比较麻烦,到底是归入恒星还是行星,似乎天文学家们也有争议。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1919年7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被宣布正式成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一个非政府性的学术组织,它是由世界各国天文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它的宗旨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协作,促进天文学的发展。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年都会召开若干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每3年召开一次大会,以促进学术交流,改选负责人员。在联合会的下属中设有40多个专业委员会,主要是按分支学科或研究的天体对象来划分的,而且每个专业委员会还被赋予一个顺序号,如:4星历表,4表示的就是第4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可分别组织学科或天体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
另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非常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渗透,联合其他学术组织举行各种学术会议。在它成立以来,不仅举办了多场学术交流会议促进天文学的发展,同时还出版了很多天文刊物。主要有《大会会刊》、《天文学进展特辑》、《学术讨论会会议录》等。联合会还办有定期刊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讯》)来报道会议内容。有些部门还出版卡片式天象报告《国际天史学联合会快报》和《灭文电报》等。此外,每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也都出版会议录。
1935年中国天文学会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而且中国申办联合会会议已经得到批准,第28界国际天文联合会会议将在中国举行。
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内容是什么?
参加2006年大会的IAU成员们同意,一(个)“行星” 被定义为这样的一(个)天体:(a)它处于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b)它有足够大的质量,靠自身引力克服各种刚性的彻体力,以致呈现一种流体静力平衡(几乎圆球)形状;(c)它清除了其轨道周围的区域。
这意味着太阳系由八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些“矮行星”及“小天体”)组成。会议也决定了称为“矮行星(dwarf planets)”一类新的、别具特性的天体。同意“行星”和“矮行星”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天体。“矮行星”首批成员有谷神星、冥王星和(暂时命名为)2003 UN313三个天体。预计在未来的数月和数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宣布更多的“矮行星”。现在有一打的侯选“矮行星”列在.IAU的“矮行星”监视表上,当发现新天体和更了解已存侯选者的物理性质时,监视表会更改。
认识到“矮行星”冥王星作为新的一类“海(王星)外天体”或“冥族天体”的重要原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建立一种程序来命名这些天体。
附件一:原文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Result of the IAU Resolution votes24. August 2006, Prague ……six IAU Resolutions were also passed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5.Resolution 5A: "Definition of 'planet' "
6.Resolution 6A: "Definition of Pluto-class objects"
The IAU members gathered at the 2006 General Assembly agreed that a "planet" is defined as a celestial body that (a) is in orbit around the Sun, (b) has sufficient mass for its self-gravity to overcome rigid body forces so that it assumes a hydrostatic equilibrium (nearly round) shape, and (c) has cleared the neighbourhood around its orbit.
This means that the Solar System consists of eight "planets" 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and Neptune. A new distinct class of objects called "dwarf planets" was also decided. It was agreed that "planets" and "dwarf planets" are two distinct classes of objects. The first members of the "dwarf planet" category are Ceres, Pluto and 2003 UB313 (temporary name). More "dwarf planets" are expected to be announced by the IAU in the coming months and years. Currently a dozen candidate "dwarf planets" are listed on IAU's "dwarf planet" watchlist, which keeps changing as new objects are found and the physics of the existing candidates becomes better known.
The "dwarf planet" Pluto is recognised as an important proto-type of a new class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 The IAU will set up a process to name these objects.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