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一套书带你读懂重量级史书背后的深意

发布时间: 2021-12-02 20:3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01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10集中,庄老夫子给学生们出了个讨论题——“立嫡还是立贤”,明兰、齐衡、顾廷烨三人都发表了自己的...

《资治通鉴熊逸版》:一套书带你读懂重量级史书背后的深意

01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10集中,庄老夫子给学生们出了个讨论题——“立嫡还是立贤”,明兰、齐衡、顾廷烨三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齐衡是齐国公独子,自然认为立嫡长子是理所应当的(立嫡)。

顾廷烨是庶子,他认为若是庶子有贤德,就不一定要立嫡子(立贤)。

明兰是什么观点呢?

明兰主张立嫡立长,因为长幼尊卑一目了然,毫无争议。但是立贤就不好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哪个皇子结党,大家都说他贤德,他就真的贤德吗?再说如果庶子真的贤德,也应该知道自己的本分,好好辅佐嫡子。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贪心让朝堂不安,天下大乱。

古代皇帝选择继承人“立贤还是立嫡”素来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果说齐衡的“立嫡”是一派天真,那明兰就是真正的人间清醒啊。

02

假设《知否》的故事确实发生在北宋,那么,在平行时空的某一层,北宋的司马光也和明兰有相似的观点。

司马光除了会砸缸,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写了一部《资治通鉴》,所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当然,因为北宋的很多皇帝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司马光不好说得太明显,他就在《资治通鉴》里举智瑶的例子说,看看吧,智家以“贤”选人,让智瑶继承家业,结果呢?智家没了,你们还说立贤不说了?

虽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参考了《史记》的内容,但是和司马迁的《史记》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写给皇帝的教科书,甚至名字也是宋神宗取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到了南宋时,《资治通鉴》只有皇帝和太子能读,其他人敢偷窥,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全面总结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历史典籍,全面总结了宋代之前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和经验,是中国自宋代以后皇帝们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法则、提高治理国家能力的首选教科书。据说康熙帝精读《资治通鉴》详批了107条呢。

03

有人觉得《资治通鉴》不适合普通人读。我觉得这个观点也是有点片面的。

“皇帝教科书”证明了《资治通鉴》的地位和价值,但从“以史为鉴”这一点说,不管是对于古代的皇帝,还是现代的普通人,它都是有意义的。

但是《资治通鉴》是古文写的,一般人很容易劝退,要想读明白,必须有一个好的译本,才能更深入理解它的内容。

一直听说熊逸解读传统文化很有名,最近机缘巧合恰好读到了《资治通鉴熊逸版》,读完后,对《资治通鉴》的来龙去脉也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熊逸,何许人也?

熊逸这个名字据说是笔名,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思想隐士,大隐隐于市专心著书,他写过《道可道》、《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春秋大义》、《纸上卧游记》、《王阳明一切心法》、《思辨的禅趣》、《逍遥游》等。

熊逸很神秘,属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那种,只有很少的人看过他的庐山真面目,他似乎也享受这种“鸡蛋好吃但不用知道下蛋的鸡是谁”的乐趣,一直用“熊逸”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最近出版的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对《资治通鉴》逐字逐句解读,但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读完后,我们不仅能理解《资治通鉴》的内容,还能获得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

04

本套《资治通鉴熊逸版》为第一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以250个问题为抓手,为读者展开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

这套书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下面罗列一二:

一、理解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的动机

《资治通鉴》开篇是这么写的: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一般人可能看不懂,为什么《资治通鉴》没从“元年”或者某个朝代开创者写起,为何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写起?熊逸紧接着就给我们揭示了答案:

《资治通鉴》是以“稳定”作为核心政治诉求的,在儒家体系里,名正则稳。所以,司马光才会以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这么一个“名不正”的小事件作为开端,将这个表面上的小事件解读为历史当中最大的教训。

因为,《资治通鉴》和《史记》不同,它不是史官的史书,而是政治家的史书!它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为止,跨越了16个朝代,一共写了250个皇帝。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包括史料的选择和解读,你看李白那些有名的文人,司马光一概不写,因为觉得没啥用。

二、用历史思维想问题

司马光在什么机缘下写了《资治通鉴》?熊逸用了一个词“退而著书”。

司马光属于旧党,不同意变法,但他再厉害也没有皇帝厉害啊,王安石能变法,背后大boss是皇帝啊。PK不过王安石,司马光只能自己跑到洛阳做个闲职,全力编修《资治通鉴》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资治通鉴》肯定也是有夹带私货的,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马光讲礼法、讲名分,目的只有一个“老祖宗的东西很好,不要变来变去啦”。有人说司马光“迂腐”,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站在司马光的角度上,我们就更能理解司马光了。

三、多个角度看问题

学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任何一种新的难题,似乎总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解决方案;任何一种新的尝试,似乎也总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大到治国安邦,小到钩心斗角,历史经验越多,胜算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也是政治学、管理学和成功学。

《资治通鉴》虽然是写历史,但里面有很多深层的东西,如果不是明白人点拨,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出来。熊逸用他的一双如手电筒般的“亮眼睛”,从历史的错综复杂中带我们领悟背后的深意。

比如在《资治通鉴熊逸版》里,把《资治通鉴》里的史料和《史记》等著作中的史料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就能甄别出《资治通鉴》中使用的史料的真伪。

胡萝卜和大棒哪个更有用?——这能给企业管理者很多启发。

战国是怎么提高人口规模的?——提高人口规模是社会学的问题,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出生率都很低,看看战国的经验,也许对我们提高人口规模会有帮助。

比如“东西方继承方案有什么不同?”,通过东西方对比,中西贯通,看懂世界发展的格局。

所以,历史不仅是历史,读历史,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呢。

全书的语言平实易懂,该严肃时严肃,该幽默时幽默,像“豫让到底应该怎么死”“韩氏家族是怎么找回存在感的”风趣的语言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感谢熊逸的解读,能让普罗大众得以窥见《资治通鉴》的真面貌,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本文标题: 《资治通鉴熊逸版》:一套书带你读懂重量级史书背后的深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34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假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给红军五个师的编制,谁成为最后一个师长的可能性最大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什么残酷的刑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