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明万历朝鲜战争,讲讲双方损失了多少人。我看了《史上最强日本史》,感觉明军死的人不少啊

发布时间: 2021-11-20 21:03: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抗美援朝时,朝鲜爆发内战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国干涉的那场其历史原因为:1)朝鲜半岛分裂根据开罗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

谁了解明万历朝鲜战争,讲讲双方损失了多少人。我看了《史上最强日本史》,感觉明军死的人不少啊

抗美援朝时,朝鲜爆发内战的原因是什么???

是美国干涉的那场

其历史原因为:

1)朝鲜半岛分裂

根据开罗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但是由于苏、美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围绕朝鲜统一问题,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2)金日成欲武力统一朝鲜,发动了内战第一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势力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并公开发表,中苏同盟促美改变对台政策 。

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国家以后,南北双方都试图通过武力实现民族的统一。美国和苏联当时都无意在亚洲出现双方直接冲突的局面,因此,对其代理人均采取了限制和压抑的措施。

1950年1月底,由于中苏条约谈判中来自中方的压力,莫斯科改变了主意。为了保证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以朝鲜半岛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顺港,在4月10日-25日的秘密会谈中,斯大林与金日成详细讨论并最终批准了发动战争的计划。

扩展资料:

关于中国抗美援朝:

首先,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实力。

其次,美国在越过了三八线。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连续不断侵入中国领空,进行轰炸扫射。9月底,美国侵朝地面部队全线进抵三八线,并准备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此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援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中国才做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作为近代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涉及这场战争的国家众多。众所周知,抗美援朝的胜利确定了中国的世界地位,那么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其实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只为一个道理,那就是荣辱与共。朝鲜与我国东北边境是相连的,当美苏推动朝鲜战争爆发时,美方明面上是帮助南韩,但他再三越过三八线,在我国丹东上空轰炸,还多次侵犯我国的边境地区。考虑到这种种因素,我国决定派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捍卫我国领土完整和安全。而我军后来的胜利,也使得某些国家不敢再小觑我们,不敢再随便跟我们发生冲突了。


可以说是抗美援朝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场关键之战,虽然不是我国的本土上的纠纷,但唯独这场战斗却最重要。这场战斗明面是在于朝鲜作战,看似美国打的对象是朝鲜,但是与我国有很大的关系。在攻下朝鲜后,肯定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了,所以在朝鲜发出了求救信号之后,我国便也义不容辞地加入到战争中。


通过这一战,中国确立了国际大国地位,全世界不得不重新认识眼前的这个新中国,任何势力都不再敢小看中国的力量,经过了那段时间的安稳之后,我国的确在军事、经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让本国力量强大了起来。可以说,正是这通过这一战,我国便树立起不是任人宰割、也是个不好惹的主。


同样能成为领袖人物带我们先更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看得出来伟人的内心强大且极端。我们现在美好和平的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呀!

朝鲜战争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不间断详细记载历史的国家,而且有一批忠诚于历史的历史学家,他们不畏强暴,宁可流血也要保护历史的真实。中~国有大批爱好历史,保留史料的普通人。

历史学者为我们保留历史的目的是“知以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不仅要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要不畏权势、不因为个人的好恶篡改历史、在评论历史的时候更加要客观公正、全面。因此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是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即使是中~国史学界公认优秀的著作司马迁的《史记》,仍然有人在考证其中内容的对与错,当然有些错并不是司马迁本人能避免的。

朝鲜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制度也不为大家认同,许多人对比韩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对朝鲜战争提出了疑问。对历史有疑问是很正常的,但有很多事并非象许多人想象的一样。

有许多人说,朝鲜战争是个错误。如果我们不打朝鲜战争,中~国就不会和美国交恶,中~国就能完成国家统一,就更有利于和韩国做生意了,中~国的发展就更顺利,更快了,就不会给朝鲜拖累了。果真如此吗。

那让我们看一下历史。当志援军还未进入朝鲜时,美国的第七舰队就已经进驻台~湾海峡,当周~恩~来通知印度大使中~国可能出兵,希望以此来避免与美国交手时,麦克阿瑟的飞机已经轰炸了中~国边境,连苏联的机场都炸了,当然,对苏联是要道歉的,而且立即赔偿,对中~国的抗议则根本不予理睬。中~国在极其困难,百废待兴之际打了一场并不情愿的朝鲜战争。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美国及其盟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苏联空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对此,外国历史学家的评论是,日本是最大的赢家。抗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已经全线崩溃,朝鲜战争使日本成为美国及其盟军的后勤基地,挽救了日本这个国家。中~国人看历史往往不太注重经济史,写历史的可不这样。否则,让日本在战后赔偿东南亚和韩国是不可能的,没钱,韩国的经济也不会有任何基础。对海外华侨来说,这是他们感到自豪的。

一个刚刚重新统一的贫困国家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成平手,这是他们不敢想象的。多年来,海外华侨饱受歧视,尤其在欧美,歧视、排华和欺压华人是常见的,即使是现在我们在美国仍经常看到许多歧视华人的判决。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就是为了建立强大的中~国,每赴海外都获得大量捐款,这是广大海外华侨的血汗钱;抗战时期三分之一的捐款来自海外华侨,朝鲜战争的结果令他们振奋,提高了他们在所在国的地位,更加心向祖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朝鲜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世界各国争取主权独立、民族独立树立了榜样,也一洗我们所遭受百年的耻辱。朝鲜战争的结果极大地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信心,让我们能更努力地建设我们的祖国,我们还在朝鲜战争后迅速拥有了一支由苏联援建的空军,如果没有一支空军,谁也不知道我们在后来的边境争端中遇到什么。

当法国重新入侵越南,将战火烧到中~国门口时,我们支援了越南人民。当美国向全世界扩张时,是我们给予了美国沉重的打击。美国陆军之所以没有跨越越南的南北分界线完全是因为有了朝鲜战争的前车之鉴(可以查阅美国总统约翰逊与驻越美军总司令的对话)。如果没有朝鲜战争,那么美国将在越南驻军,中~国将受到环形包围,中~国将在目前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争夺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而不仅仅是南沙群岛。越南战争是朝鲜战争的延续,只不过双方的地面武器差距有所减小,而且气候和地理环境进入中~国人最善于利用的态势。越南战争使进入经济危机状态的日本进入第二轮经济腾飞,日本也有钱赔偿东南亚和韩国,东南亚经济和台~湾经济也开始好转,当然也少不了韩国;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驻军也大减轻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能全力将资金用到发展经济上。韩国的经济发展完全应该感谢中~国。如果按某些人的说法去推理,中~国是否也应该驻军朝鲜呢。日本的第二次原始资本积累完全得益于中~国和美国,所谓牺牲一代妇女来发展经济完全是胡扯,显示了日本人精神上的的猥琐。现在居然也有党政干部仅凭一部日本电影《望乡》就提出这种口号,可显示有些干部的无知和无耻。

韩国也派兵参加越南战争,相比中~国对越南的无私援助,韩国不仅充当打手,肆意屠~杀越南平民,根据韩国的战果,韩国人和越南人作战的伤亡比例接近1:10,作战效率大大超过美军,而且从中赚了十亿美元的雇佣军费用,对朝鲜战争中美国屠~杀朝鲜平民大叫大嚷,对屠~杀越南平民只字不提。当然在中韩建交时要求中~国对朝鲜战争道歉时他们是从来不会提韩国人充当二鬼子,残忍屠~杀中~国人的,而且有时要比日本人野蛮得多,这可能是受日本统治时间过长的结果。从来没有人会说中~国人在朝鲜战争中屠~杀朝鲜平民,最后一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是因为救掉入冰窟窿的朝鲜儿童而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在美国空军的疯狂轰炸中保护美国战俘并使他们受到力所能及的照顾,这种照顾大大超过了普通志愿军战士的待遇,而我们的战俘却受到了虐待;这大概就是将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篡改为“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联合攻击基督教文明的”亨廷顿教授的所谓的“文明的冲突”,不过当时盟军里的确有土耳其部队在和美军联合作战。

我们打碎了美国称霸全球的梦想。我们支持柬埔寨抗击越南,我们在越南与苏联签有军事同盟时进行对越自卫还击战,迫使苏联大量援助越南,我们和美国等国家反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 ,彻底击溃了苏联称霸全球的野心。日本人说他们将亚洲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完全是无耻。一个将杀人比赛(南京大屠~杀的哙子手)称为“勇壮”登在报纸上的国家也能称为文明国家,面对中~国王牌军队74军队51师在内的中~国部队竟然在“八一三抗战”到“南京保卫战”中有多人1人杀敌100人以上,在南京大屠~杀中杀这么多还差不多。难道是他们在中南半岛击败了法国殖民统治者,难道是他们打败了美国人吗?

是中~国,是我们拯救了亚洲,是我们击溃了殖民者在非洲的统治。

有人说“主席让儿子去朝鲜是为了培养接~班人”,但不管怎么说毛岸英同志是和许多普通战士一样牺牲在战场上,再退一步讲,主席也知道,只有为国家、人民建立功勋才有资格成为国家栋梁,至少比其他人强吧。主席也不会不知道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烈士是在战争中阵亡的,呆在空军优势完全在美国一边的朝鲜战场,志愿军司令部死亡的概率也不会低。

又有人说,象黄继光、邱少云、龙世昌(上甘岭战役与敌同亡的英雄)那样的傻瓜再也不会出现了。谁能保证在下一场战争中,中~国提供给士兵的武器超过我们的敌人,谁能保证中~国有足够的能力给予前线的战士足够的后勤支援(中~国入缅抗战的远征军翻越高黎贡山时,气温从山下的20℃降到山上0℃以下,不少战士冻死,美国空军立即投放了大量毛毯;而在朝鲜战争令美军丧胆的长津湖之战中,整连整连的志愿军战士穿着夏装,保持着准备冲锋的姿势冻死;许多战士的奢望是多发几枚手雷,能炸坦克,根据美军记载,中~国手榴弹质量差。),谁能保证中~国的能源供应不被切断,谁能保证中~国有足够的财力打赢下一场战争,谁能保证一个连根目录服务器都控制在美国手中、密钥水平很低的国家能在网络战中打败对手,凭什么我们的战士要在战斗中牺牲。如果我们在下一场战争中失败,我们这一代的人都应该为此负责。那时我们的兄弟姐妹只能为了祖国、人民再一次重复黄继光、邱少云那样的动作了。他们是祖国的英雄,祖国的脊梁。

将历史推倒重来后,你能保证历史按你们的想象发展,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尤其在我们这个强弱差异已经缩小、不以人口取胜、国家联系日益紧密、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时代。但当你在批评孔子多子多福的思想是错误时,你是否考虑到当时人少地多,科技不发达,医疗水平差,国家没有良好的养老体制;当你们在争论张华(西安四军大)为救普通老人而牺牲是否值得时,你们是否考虑到道德伦理的倒退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多少。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的对外交往中从不犯错误,虽然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但请不要轻易否定我们的英雄。

国际外交的准则是“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不要随便用中~国的传统伦理来看待国际关系。否则美国为什么在1937年至1941年这段抗战时期一直将废钢铁卖给日本人,而不肯援助中~国,为什么他们接收了731细菌部队的大量资料,放走了中~国人民的死敌,他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亚洲。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背弃了中~国,这也是他在二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两德统一前,西德与我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当德国统一后,德国议会立刻支持西藏从中~国分裂,这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区别。

历史不是那么好学的,历史学家更要接受最漫长的严格的考验的,他们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才能研究出某一个命题,还要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不是向别人一样随意成为多面手;而且历史学家会面临因为地下文物重新出土而否定自己成果的境况。不是象普通人一样今天讲一句,明天就可以忘记的。

朝鲜战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影响,但这是一个民族站立的标志,是一个唯一保持了漫长历史,由自己书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伟大民族站立起来的标志,这是死去的祖先们灵魂的控诉。如果你尊重我们的英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后代生活的好,你应该向我们的英雄学习,为我们的国家真正走向现代化(尤其是思想的现代化)而奋斗。
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综合实力加强了,并且我国人民都不怕死。
美国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出兵参与朝鲜战争,使得中国安全受到威胁,如果美国胜利,中国就会受到美国的牵制。

明朝与朝鲜,曾联手打了怎样一场仗 06

原文在这里
由韩国KBS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携手打造的《壬辰倭乱1592》讲述了壬辰倭乱,明朝军队与朝鲜军队联手击退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目前正在韩国热播。这部韩剧的原著《壬辰录:万历朝鲜半岛的抗日传奇》也引发了阅读热潮。
四百多年前,在东亚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这就是日本入侵朝鲜,以及中朝两国联合抗倭的万历朝鲜战争。这场长达7年之久的战争,最终以入侵者的失败告终。
但“前车覆,后车鉴”,万历朝鲜战争及其相关的文学和历史书写为我们今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改写成通俗的白话故事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于我国明朝万历20年、朝鲜宣祖52年(1592),是年干支纪年为壬辰年,因此被韩国史家称为“壬辰倭乱”。
这年五月,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率数十万大军入侵朝鲜。由于朝鲜升平日久,不知兵革,故而战争伊始,朝鲜军队一触即溃,首都汉阳和平壤先后陷没。在朝鲜的求助下,明神宗于当年七月先是派出了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战于平壤城外,结果明军大败。随即于八月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并特意从西北前线调回能征善战的李如松为提督,统兵讨之。第二年一月,就一举攻克平壤,收复了朝鲜大片失地。
与明朝大军相配合,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军和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义僧兵也有效地阻止了倭寇的进攻。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共同打败了入侵者。
但侵略者贼心不死,万历25年丁酉(1597年)一月,倭军再次入侵,史称“丁酉再乱”。应朝鲜之请,明朝又派出了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援军。朝鲜再次起用因谗害而被捕入狱的李舜臣。两国军队共同配合,分别从陆上和水上给予入侵者以致命的打击。万历26年(1598年)十二月,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以日本战败而告终。
“倭乱”结束后,此事件成为朝鲜民族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先后诞生了一大批描写这场战乱的小说,韩国学者习惯称之为“倭乱小说”。这些小说根据其所使用的语言,分为韩文本和汉文本两大系统。
正面反映这场战争的汉文小说代表作为《壬辰录》,现存版本有十数种之多,大致有繁、简两个版本系统。本书所收一共四个版本,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本即为简本的代表,而韩国中央图书馆本、日本东洋文库本和韩国精神文化院本则皆为繁本。
我国没有反映和描写这场战争的小说,但有关史料笔记不少。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特请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万晴川教授辑录了中国的相关史料笔记,并将其改写成通俗的白话故事,以方便今天读者阅读和参考。
中朝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
以《壬辰录》为代表的韩国“倭乱小说”和我国有关史料笔记相互印证和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这场战争。《壬辰录》无论是简、繁两个系统,虽然情节和人物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但都真实反映了中朝两国共同将侵略者驱逐出境的历史事实,讲述了两国军民的战斗友谊和牺牲精神。
自建国以来就和明朝关系亲密的朝鲜李氏王朝,在遇到外敌入侵,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之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便是向明朝求援。而当时的明朝政府自身也是举步维艰,国家财政空虚,东南半壁的倭患刚刚肃清,明朝名将李如松其时又正在宁夏镇压李拜父子的叛乱。在这样艰难的情势下,明神宗最终还是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前后三次出师援朝。对此,朝鲜王朝和民众一直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从而奠定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细腻描绘了朝鲜三次遣使至明朝请求援兵的过程:第一次,使者“晨夜倍道,驶入皇城,昼夜痛哭,恳乞援兵”;“皇帝特怜情势,诏令辽东都督祖承训”领军救之,并命礼部尚书带了布匹银两“慰问朝鲜国王”。第二次,使者“待命于玉华关,御赐饮食,就极丰美,不敢下箸,昼夜痛哭,继之以血,以手掘地,手亦胼胝。华人观者,莫不感动”;这次从西北前线调回了能征善战的李如松,率四十万大军援朝,一举收复了平壤和大片失地。第三次,“丁酉再乱”,朝鲜又遣使臣哭奏曰:“当初遭不意之患,宗庙社稷几为丘墟,伏蒙皇帝洪恩沛德,一扫劲贼,再造藩邦,八路臣民,庶几复见天日。”万历皇帝“矜其情势”,又命杨镐、麻贵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最终将入侵者赶出朝鲜。
在三次出兵援朝的过程中,中朝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写到李如松在攻克平壤的战斗中,如何以朝鲜军士为先锋,明朝部队为后军,“以先锋军填充沟壑而越城杀人,左右冲突”,经过一番恶战,才攻下平壤城。在朝鲜王还都的第二天,设大宴大飨士卒,“请李如松亨以上宾”。李如松“令诸将奉诰赐冕服,礼物献于主上”。席间双方各献土产,谈笑风生,充分显示了两国军民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又“丁酉再乱”后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明朝大军,也是和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由水陆两路分头夹击,才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可以说,《壬辰录》是中朝两国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场残酷的战争,而且揭示了侵略者必败、反侵略必胜的历史规律。
儒家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两次“倭乱”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锻造了朝鲜民族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一方面来自客观环境的逼迫,同时又和朝鲜儒学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朝鲜儒学源自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儒家学说,传到朝鲜半岛以后,又融会了新罗的“花郎道”信仰,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朝鲜儒学,其核心观念是:居家孝悌,报国忠义;早成大志,骁勇忠烈;为国家和民族而生,为义理和价值而死。这在“倭乱”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日本东洋文库本就记录了大量普通士民在“倭乱”中将“忠孝节义”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动人事迹。他们有的在“倭乱”中父死于“忠”,子死于“孝”,女与妇又死于“节”,一家五人皆以“节义”死;有的身为僧人,组织僧军,与敌周旋;有的以“男儿好忠勇”相号召,在各地发起义兵运动,军士战笠皆书“忠臣”二字;有的身为贱妓,主动请命刺杀倭将,成功后又主动“请斩己首”,以免祸及于父母,“可谓忠孝兼全矣”。
最能体现儒家价值观的,是著名水军将领李舜臣。他作为一位功绩卓著的水军将领,遭到了朝廷奸党的构陷,被革职下狱,其兄尧臣、禹臣皆死。其母闻舜臣受刑,叹曰:“吾家教子以忠孝,而长仲儿先逝,惟汝舜臣许身报国!”其子告知胥吏潜谓“若有三十两银子,则可图放释也”,舜臣听后大责曰:“大丈夫死则死,岂可求活于小吏乎!”他虽遭陷害,却不计前嫌,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重又匹马赴任,为国捐躯,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践行“忠义”、“许身报国”的伟大情怀。
而在义兵将领郭再佑和僧军领袖俞点大师身上,同样体现了“忠义”爱国的品质。郭再佑在官军望风而逃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将抗击倭寇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毅然荡尽家产,组织义军抵抗。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善用计谋,因每次都穿着“红绡帖理”,因而赢得了“红衣天降将军”的美称,打得敌寇闻风丧胆。俞点大师不仅敢于当面斥责日本关伯为“小国贼”,而且召集各寺僧,出令曰:“平时报佛,乱世报国,亦僧之为国民也!”言语铿锵,掷地有声,并立即收合僧军数千,入高城,出军器,设戎阵,遇倭贼连战连胜。这里,无论是义兵还是僧军,都表现了一个战斗民族不畏强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意识的含蓄表达
毫无疑义,明朝军队的大力援助是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面对“究竟以谁为主打赢这场战争”这样一个原则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和民族,其民族主体意识决定了它作出怎样的回答。
《壬辰录》无论是简本还是繁本,其基本情节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李舜臣为代表的朝鲜官军与倭军正面作战的英雄业绩,二是以郭再佑、西山大师为代表的义、僧兵和其他民间人士在各地抗击倭寇的动人事迹,三是请求明朝出兵和明朝大将李如松、麻贵与朝鲜军民共同作战的历史事实。但繁、简本之间,情节比重和小说主角不尽相同,现以加州大学本和东洋文库本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壬辰录》简本和繁本情节比重与小说主角对照表
由上表不难看出,从简本到繁本,实际上是一个从明朝援军占主导地位到突出本国军民为抗倭主力的过程。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强敌侵略时,一方面固然非常重视友好邻邦的无私援助,同时民族立场决定了它在表现这场战争时,必定会强调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不忘对本民族自我价值和主体精神的肯定。
万历朝鲜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今天,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曾经侵略过别人的一方和被侵略一方都不能忘记过去。今天,一个忘记过去、忘记战争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不能正确对待和反省历史的民族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于我国明朝万历20年、朝鲜宣祖52年(1592),是年干支纪年为壬辰年,因此被韩国史家称为“壬辰倭乱”。
  这年五月,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率数十万大军入侵朝鲜。由于朝鲜升平日久,不知兵革,故而战争伊始,朝鲜军队一触即溃,首都汉阳和平壤先后陷没。在朝鲜的求助下,明神宗于当年七月先是派出了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战于平壤城外,结果明军大败。随即于八月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并特意从西北前线调回能征善战的李如松为提督,统兵讨之。第二年一月,就一举攻克平壤,收复了朝鲜大片失地。
  与明朝大军相配合,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军和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的义僧兵也有效地阻止了倭寇的进攻。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共同打败了入侵者。
  但侵略者贼心不死,万历25年丁酉(1597年)一月,倭军再次入侵,史称“丁酉再乱”。应朝鲜之请,明朝又派出了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援军。朝鲜再次起用因谗害而被捕入狱的李舜臣。两国军队共同配合,分别从陆上和水上给予入侵者以致命的打击。万历26年(1598年)十二月,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以日本战败而告终。
  “倭乱”结束后,此事件成为朝鲜民族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先后诞生了一大批描写这场战乱的小说,韩国学者习惯称之为“倭乱小说”。这些小说根据其所使用的语言,分为韩文本和汉文本两大系统。
  正面反映这场战争的汉文小说代表作为《壬辰录》,现存版本有十数种之多,大致有繁、简两个版本系统。本书所收一共四个版本,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本即为简本的代表,而韩国中央图书馆本、日本东洋文库本和韩国精神文化院本则皆为繁本。
  我国没有反映和描写这场战争的小说,但有关史料笔记不少。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特请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万晴川教授辑录了中国的相关史料笔记,并将其改写成通俗的白话故事,以方便今天读者阅读和参考。

  中朝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

  以《壬辰录》为代表的韩国“倭乱小说”和我国有关史料笔记相互印证和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这场战争。《壬辰录》无论是简、繁两个系统,虽然情节和人物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但都真实反映了中朝两国共同将侵略者驱逐出境的历史事实,讲述了两国军民的战斗友谊和牺牲精神。
  自建国以来就和明朝关系亲密的朝鲜李氏王朝,在遇到外敌入侵,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之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便是向明朝求援。而当时的明朝政府自身也是举步维艰,国家财政空虚,东南半壁的倭患刚刚肃清,明朝名将李如松其时又正在宁夏镇压李拜父子的叛乱。在这样艰难的情势下,明神宗最终还是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前后三次出师援朝。对此,朝鲜王朝和民众一直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从而奠定了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细腻描绘了朝鲜三次遣使至明朝请求援兵的过程:第一次,使者“晨夜倍道,驶入皇城,昼夜痛哭,恳乞援兵”;“皇帝特怜情势,诏令辽东都督祖承训”领军救之,并命礼部尚书带了布匹银两“慰问朝鲜国王”。第二次,使者“待命于玉华关,御赐饮食,就极丰美,不敢下箸,昼夜痛哭,继之以血,以手掘地,手亦胼胝。华人观者,莫不感动”;这次从西北前线调回了能征善战的李如松,率四十万大军援朝,一举收复了平壤和大片失地。第三次,“丁酉再乱”,朝鲜又遣使臣哭奏曰:“当初遭不意之患,宗庙社稷几为丘墟,伏蒙皇帝洪恩沛德,一扫劲贼,再造藩邦,八路臣民,庶几复见天日。”万历皇帝“矜其情势”,又命杨镐、麻贵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最终将入侵者赶出朝鲜。
  在三次出兵援朝的过程中,中朝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韩国中央图书馆本就写到李如松在攻克平壤的战斗中,如何以朝鲜军士为先锋,明朝部队为后军,“以先锋军填充沟壑而越城杀人,左右冲突”,经过一番恶战,才攻下平壤城。在朝鲜王还都的第二天,设大宴大飨士卒,“请李如松亨以上宾”。李如松“令诸将奉诰赐冕服,礼物献于主上”。席间双方各献土产,谈笑风生,充分显示了两国军民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又“丁酉再乱”后杨镐、麻贵等率领的明朝大军,也是和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由水陆两路分头夹击,才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可以说,《壬辰录》是中朝两国联合抗倭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场残酷的战争,而且揭示了侵略者必败、反侵略必胜的历史规律。

  儒家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两次“倭乱”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锻造了朝鲜民族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一方面来自客观环境的逼迫,同时又和朝鲜儒学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朝鲜儒学源自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儒家学说,传到朝鲜半岛以后,又融会了新罗的“花郎道”信仰,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朝鲜儒学,其核心观念是:居家孝悌,报国忠义;早成大志,骁勇忠烈;为国家和民族而生,为义理和价值而死。这在“倭乱”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日本东洋文库本就记录了大量普通士民在“倭乱”中将“忠孝节义”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动人事迹。他们有的在“倭乱”中父死于“忠”,子死于“孝”,女与妇又死于“节”,一家五人皆以“节义”死;有的身为僧人,组织僧军,与敌周旋;有的以“男儿好忠勇”相号召,在各地发起义兵运动,军士战笠皆书“忠臣”二字;有的身为贱妓,主动请命刺杀倭将,成功后又主动“请斩己首”,以免祸及于父母,“可谓忠孝兼全矣”。
  最能体现儒家价值观的,是著名水军将领李舜臣。他作为一位功绩卓著的水军将领,遭到了朝廷奸党的构陷,被革职下狱,其兄尧臣、禹臣皆死。其母闻舜臣受刑,叹曰:“吾家教子以忠孝,而长仲儿先逝,惟汝舜臣许身报国!”其子告知胥吏潜谓“若有三十两银子,则可图放释也”,舜臣听后大责曰:“大丈夫死则死,岂可求活于小吏乎!”他虽遭陷害,却不计前嫌,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重又匹马赴任,为国捐躯,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践行“忠义”、“许身报国”的伟大情怀。
  而在义兵将领郭再佑和僧军领袖俞点大师身上,同样体现了“忠义”爱国的品质。郭再佑在官军望风而逃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将抗击倭寇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毅然荡尽家产,组织义军抵抗。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善用计谋,因每次都穿着“红绡帖理”,因而赢得了“红衣天降将军”的美称,打得敌寇闻风丧胆。俞点大师不仅敢于当面斥责日本关伯为“小国贼”,而且召集各寺僧,出令曰:“平时报佛,乱世报国,亦僧之为国民也!”言语铿锵,掷地有声,并立即收合僧军数千,入高城,出军器,设戎阵,遇倭贼连战连胜。这里,无论是义兵还是僧军,都表现了一个战斗民族不畏强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意识的含蓄表达

  毫无疑义,明朝军队的大力援助是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但面对“究竟以谁为主打赢这场战争”这样一个原则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和民族,其民族主体意识决定了它作出怎样的回答。
  《壬辰录》无论是简本还是繁本,其基本情节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李舜臣为代表的朝鲜官军与倭军正面作战的英雄业绩,二是以郭再佑、西山大师为代表的义、僧兵和其他民间人士在各地抗击倭寇的动人事迹,三是请求明朝出兵和明朝大将李如松、麻贵与朝鲜军民共同作战的历史事实。但繁、简本之间,情节比重和小说主角不尽相同,现以加州大学本和东洋文库本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壬辰录》简本和繁本情节比重与小说主角对照表

  由上表不难看出,从简本到繁本,实际上是一个从明朝援军占主导地位到突出本国军民为抗倭主力的过程。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强敌侵略时,一方面固然非常重视友好邻邦的无私援助,同时民族立场决定了它在表现这场战争时,必定会强调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不忘对本民族自我价值和主体精神的肯定。
  万历朝鲜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今天,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曾经侵略过别人的一方和被侵略一方都不能忘记过去。今天,一个忘记过去、忘记战争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不能正确对待和反省历史的民族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万历朝鲜战争为何拖了七年?

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个贫苦农民家庭出身、长相如同猴子的小个子开挂似的以武力结束了战乱多年的日本战国时代,以封建领主的身份统一了日本,成为日本的实际掌权者。

丰臣秀吉成为爆发户后,感觉小小的岛国已经安放不下他这尊大神了,就萌发了要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的野心,决定到比日本更为广阔的天地施展一番。构想着要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然后再征服整个印度大陆的宏大计划。

为此,丰臣秀吉想唱一出“假途伐虢”的好戏,派遣使者命令朝鲜国王李昖借道,让日军进军中国,同时协助日军行动,但遭到李昖的严正拒绝,丰臣秀吉大怒,遂按计划先攻打朝鲜。

1592年4月,丰臣秀吉集结起15万大军渡过对马海峡,向朝鲜发起进攻,万历朝鲜战争爆发。

当时朝鲜是明朝的蕃属国,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根本无力抵抗十几万日军突如其来的进攻,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京城、开城、平壤),八道瓦解”,只有靠近明朝边境的义州一带尚未沦陷,情势芨芨可危,国王李昖一面逃亡,一面不断派使臣向宗主国明朝求救,“请求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

当时明朝在位的皇帝正是历史赫赫有名的、二十多年不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不上朝,可不等于不作为,下令出兵朝鲜,抗击倭寇。

这可给兵部尚书(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石星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就在当年2月明朝的西北地区发生了哱拜之乱,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原蒙古鞑靼部小酋长,降明后授以副总兵)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朝野哗然,石星正调兵遣将前去平叛。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如今唯有先稳住朝鲜的局势,等宁夏之乱平定后再出兵朝鲜才是上策,可大明朝的国策是不谈判、不和亲,不可能派正式官员作为谈判代表前去,但又必须震住日军。为此,他想到一个变通的办法,在民间招募精通日语的平民以谈判为名前去拖住日军,争取时间。

一个长期从事走私的商人自告奋勇前来应征,此人叫沈惟敬,浙江嘉兴人,因长期与倭寇打交道,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石星见过沈惟敬后,也觉得此人油嘴滑舌的,堪担此大任,便面授机宜,让他只管往大里吹,只有能唬住对方就算大功告成,并随口给了他一个游击将军的头衔。

沈惟敬活了大半辈子才得了将军的称号,精神百倍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先见了朝鲜国王李昖,说自己是大明皇帝派来的使臣,大明朝已经集结起百万大军,不日即可入朝,给李昖吃了一颗定心丸。然后再前往平襄去见日军第一军团统帅兼先锋第一队总大将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也是商人出身,弃商投到丰臣秀吉麾下后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而成为丰臣秀吉的爱将。小西行长连战连捷,当然有本钱骄傲,听说明朝派人来求和,决心给对方见识一下大日本的军威,命士兵列阵,刀枪剑戟齐上阵,摆出一副旌旗招展,盔明甲亮的架势。

沈敬惟毫无惧色,昂首入内,指着日方一干人等的鼻子斥责:我大明天朝百万大军即将压境,尔等命在旦夕,犹不自知!声称自己身经百战,什么阵势没见过,你们这种雕虫小技我见多了!

这番表现让小西行长刮目相看,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上。日方代表提出两点要求:恢复日本与明朝的通贡之路,也就是开通贸易路线;分割朝鲜半岛,北方归还朝鲜,南方划归日本。沈惟敬以事大,自己做不了主,需要回国奏明皇帝为由,要日本方面给他三个月的时间,并且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一定尽力说服皇帝答应对方的条件。经过讨价还价,日方答应休战50天,等待沈惟敬请示的结果。

至此,沈惟敬已经完成了使命,他这个假特使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爽歪歪的回去向兵部尚书复命了。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沈惟敬所料未及,把他彻底卷了进去,最终不能自拔,由功臣变成罪人,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原来此时朝廷已经平定了宁夏的叛乱,朝廷入朝的兵力已然集结完毕,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被朝廷任命为东征提督,统领蓟、辽、冀、川、浙诸军,已经到达辽东。当沈惟敬见到李如松,向他汇报自己与日军谈判的经过后,李如松大手一挥:把此人给我捆了,打入大牢!

沈惟敬当时就懵了,为什么?我可是奉命行事,是功臣啊!李如松当然有他的理由,我大明朝从不跟敌方谈判,你一介平民,竟敢答应倭寇的条件,这不是给大明抹黑吗?况且冒充我军高级人员(游击将军)向敌人泄露军机,罪大恶极。

沈惟敬是有口难辩,因为他只受命于石星一个人,连份正式文书都没有,第一反应是政府要过河拆桥。李如松没时间顾及沈惟敬,率领明朝东征大军迅速兵临平壤城下。

发动总攻之前,李如松为了诱降小西行长,采纳弟弟李如柏的计策,另派使者到平襄宣称要代表明廷册封日方将领,让小西行长前来听封。小西行长将信将疑,可又不肯错过接受天朝上邦册封的机会,同时还想探听一下明军方面虚实,他自己不来,只派20名军官前来。

按照计划,日本人来了先安排他们喝酒吃饭,在酒席以摔杯为号,将他们全数诛杀,可明军中有个叫李宁的将领,按耐不住冲动,日本人刚到就操刀杀过去了,导致有5名倭寇逃出了重围。

这下可麻烦了,小西行长没能诱来,又给他逃脱了5个,日军势必加强戒备,增加城的难度。于是,李如松把沈惟敬释放,给他个简单的任务:再忽悠小西行长一次,让他放松警惕就行!

沈惟敬小腿肚子直打擅,你都刚刚杀了人家15个人,人家还会相信你吗?可考虑到眼下自己去与不去都是个死,去的话还可能多活一两天,于是就上路了。

面对歇斯底里的小西行长,沈惟敬再次发挥他油嘴滑舌的本领,说这一切都是误会,是当时日方翻译不称职,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并告诉小西行长,明朝已经答应他先前提出的两个条件,而且朝廷的册封大使就在李总兵的大营里,让小西行长不必疑虑。

沈惟敬前脚一走,明军就对平襄发起了进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李如松一举收复平壤,歼敌12000多,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令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等地日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气。明军向南一路追击,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但当明军的先头部队挺进到汉城以北十五公里处的碧蹄馆时,由于大部队没有跟上,形成孤军深入,被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之众包围,而当时这支明军骑兵才3000骑。

这场实力悬殊的遭遇战,以 3000辽东铁骑与强于自己数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坚持到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人马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让日军误以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仓惶撤回汉城告终。

战后,中、朝、日三方都对外宣称自己大捷,明朝称歼灭日军3000多人,朝鲜称中朝联军以少胜多,日本方面也向丰田秀吉汇报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可背地里都感到精疲力歇,明军由于兵力有限(实际入朝人数为4.8万,打到汉城只有3万人左右),无法展开强攻,日军兵力虽然还有12万,但他们被打怕了,龟缩成一团,不敢出战,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陷入了僵局。

这个时候谈判对双方来说不失为体面收场的好台阶。沈惟敬又终于派上了用场,这半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活在恐惧之中,如果日本人被彻底打趴,滚了回老家,他就没有任何价值,甚至连命都难保,上天既然还给他机会,他就必须好好把握,充分展示自己。

小西行长虽然被忽悠了两次,可也很无奈,仗打到这个份上,实在打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再相信对方,重新坐到谈判桌前。沈惟敬也不客气,一上来就提出让日方放回此前被俘的两位朝鲜王子,把所侵占的领土悉数归还朝方,再向明朝上书谢罪。作为回报,明朝将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开放宁波港口与日本通商。

小西行长表示不能接受,但也没有断然拒绝,说要等待国内的指示。期间双方经过磋商、讨价还价后,达成一份谅解备忘录:一、日军先撤离汉城,明军也分次撤出朝鲜;二、明朝派使臣前往日本,直接与丰田秀吉谈判。初次正式谈判,至此结束,日军主动撤出汉城,退守釜山,相应的,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开始分批回国,表面上看,谈判取得了巨大成功。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5月8日,沈惟敬按照约定,率领谈判代表团到达日本。丰臣秀吉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名护屋会见了明朝使团。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一、迎大明公主为日本天皇后;二、发展勘合贸易,自由通商;三、日、明两国永誓盟好;四、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给日本;五、朝鲜送一名王子到日本作为人质;六、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两位王子及其他官吏;七、朝鲜永誓不叛日本。

这份无异于宣战书的“和平七条”,让双方的谈判首席代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都感到骑虎难下,这都是先前撒慌惹的祸,两人密谋一番后,决定串通起来欺瞒各自的君主,能拖就拖,最好拖到问题不用解决的那一天!于是沈惟敬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说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撤回侵朝日军。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完全同意了日方的七条建议,只需派使者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请万历帝最后批准。

1594年10月,日本派小西如安为议和使者,随同明朝使团一道前往北京,而小西如安早已得到小西行长的耳提面命,达成了攻守同盟。因此,他到了北京后,直接与石星进行了谈判,并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一、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二、只册封而不准求贡;三、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这时沈惟敬也递交了伪造的日本降表,令明朝君臣大为满意。万历帝立即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

1595年1月,明朝派使臣到日本宣读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诏书,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

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 柔怀。兹特封尔为日该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 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俨然一副天朝上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令丰臣秀吉极为气恼,在他看来是明朝方面主动乞和,承认他为日本王,统领日本和朝鲜,跟万历皇帝平起平坐的,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因此诏书还没读完,他就愤吼道:“我掌控日本,想当王就当王,哪用着你们来封?”当场就想把明朝使节给杀掉,在众人的劝止下,才为改驱逐出境。历时两年的议和也宣告彻底破裂,沈惟敬回国途中,滞留在朝鲜,不敢回京,只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

1597年2月,丰臣秀吉继续增兵14万、战舰数百艘再次进犯朝鲜,朝鲜再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封贡和议的闹剧终于真相大白。作为负责人的石星被革职下了大狱,在朝鲜的沈惟敬也被抓回投进了大牢。丰田秀吉原本要处死小西行长的,由于人缘不错,众将为他求情得以赦免,让他在第二期侵朝战争中立功赎罪,仍然担任左军先锋。

日军第二次侵朝同样遭到明、朝联军的沉重打击,进展不利。挨到次年(1598年)8月,丰臣秀吉就病死了,消息传到朝鲜,日军士气因此受挫,或逃跑或被歼,纷纷逃离朝鲜,战争结束。

万历皇帝再回过头秋后算帐,石星已经在众大臣的弹劾声病死在狱中,沈惟敬则被开刀问斩。

明朝的抗日援朝谁知道

在现在不少网络文章中,对于万历朝鲜战争,有一些不恰当的看法,这些看法有的出现在文章中,有的则出现在网友的回帖中,现本文就其中一种错误的说法,进行一些说明。 这个错误的说法就是:“在明朝末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日军没有动用精锐部队,而明军则是动用的全国最精锐的部队。”现在我就以我所掌握的资料来批驳一下这种说法。 (以下资料来自《明史》、《晚明史》、《朝鲜史》、《朝鲜李朝实录》、《日本史》、《日本战国史》这些正史,以及日本的野史:《丰臣家的一生》、《大和文禄庆长之役》、《樱花记事》、《大和魂之晨》等;以及韩国的野史:《真实的壬辰倭乱》、《朝鲜记事》、《璿源系谱》等等,另还参考了河北、山西等地地方志) 首先来看一下日军方面的情况,日军第一次投入朝鲜战场的部队番号与第二次基本一样,只是各军团兵力数量两次战争有所不同,将领也有个别调整,其中日本方面对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方称之为庆长之役)的兵力配置部署相对详细和全面,现先把第二次战争的兵力配置列举如下: 第一军团 军团长: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7000人、 宗义调5000人、 松浦镇信4000人、 大村纯忠2000 人、后藤信康700人 总兵力:18700人。 第二军团 军团长: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8000人、 锅岛直茂12000人、 相良赖房800人 总兵力:20800人 第三军团 军团长: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6000人、 大友义统6000人 总兵力:12000人 第四军团 军团长:岛津义弘(原为加藤光泰) 岛津义弘1000人、 毛利秀元2000人、 高桥惟种2000人、 秋月种长1000人、 伊东佑兵1000人、 岛津丰久1000人 总兵力:17000人 第五军团 军团长:福岛正则 福岛正则5000人、 户田胜成4000人、 蜂须贺家政7200人、 长宗我部盛亲3000人、 生驹亲正55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六军团 军团长: 小早川秀秋(原为其父小早川隆景) 小早川秀秋10000人、 毛利秀赖1500人、 立花宗茂2500人、 高桥绍景800人、 吉弘统兴900人 总兵力:15700人 第七军团 军团长:毛利辉元 毛利辉元23000人、 吉川广家70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八军团 军团长: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10000人、 增田长盛3000人、 石田三成2000人、 加藤嘉明2000人、大谷吉继2200人 总兵力:19200人 第九军团 军团长:浅野长政 浅野长政4000人、 宫部继润3000 人、木下胜俊1750人、 稻叶正成2000人 总兵力:10750人 第十军团 军团长:羽柴秀次(后该军团番号一度和第九军团调换) 羽柴秀次13000人、 木村重成2000人、 小野木重次3000人、 龟井秀纲4000人 总兵力:22000人 日本陆军第二次战争投入的总兵力有190850人,根据日本史书《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日军另有水师各部22100人,另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各处岛屿以及日本西部沿海,日本方面还集中了9.5万预备足轻(轻装步兵)。也就是说日军进入朝鲜的兵力,水陆军超过21万, 如果加上后备军,则达到30万人马之多。日本可谓倾全国之力,如此兵力,怎能说不是日军精锐?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本方面称之为庆长之役),日军第一梯队为第一至第五军团外加辎重部队,十二万余人。(日本学者迁本侍零所写的《大和魂之晨》记载)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其实投入的总兵力差不多,但是一线投入部队却大不一样,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中,日军是水陆军20余万几乎全面进入朝鲜,妄图吞并朝鲜进而进攻中国;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鉴于在文禄之役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其精锐的第一军团,在平壤之役中死伤大半,于是对兵力进行了从朝鲜半岛内外到日本西海岸的“三线配置”,朝鲜半岛内有水陆军12万,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各个岛屿上日军部署兵力10万上下,日本西海岸部署兵力9.5万,日军在庆长之役中之所以这样配置,是因为他们此次战争的目的没有文禄之役那么冒进,而是采取先占领朝鲜半岛南部,进而徐徐图朝鲜北部的稳妥打法。 介绍完日军后,现在开始介绍明军的兵力来源和组成。 明军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先后投入部队4.8万人,分两次,第一次为先遣队5000人,第二次为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4.3万。 先遣队5000人:大部为辽东一带的明军,正规军和地方军各2500人,其中有1000人为此前逃难到明朝的朝鲜义军。(韩国出版的《真实的壬辰倭乱》记载) 主要介绍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这4.3万人的组成及来源: 辽东军一万人:这支部队是李如松的嫡系,刚刚参加完平定宁夏叛乱,常年在北方与蒙古人作战,是此次援朝战争中最精锐的部队,且全为骑兵,在战争中对日军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蓟镇步兵五千人、保定步兵五千人:蓟镇保定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明朝仅在蓟镇一地就常年驻军10万上下,此两地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要塞,本不能动用两地兵员,但考虑到朝鲜地处北方,气候与此两地类似,且这两地士兵骁勇善战,即各调5000人开赴朝鲜。 宣府、大同骑兵一共八千人:与蓟镇保定一样,此两地也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其中明朝仅仅在宣府的驻军,就达到八万三千三百零四人,明廷从这两地招兵,还颇有一些故事,正当明廷圣旨要从此地要兵入朝鲜之机,北方游牧民族部队刚好入侵,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两地将领均不肯把自己的正规部队派到朝鲜,而是从中“搀假”,宣府守军只给了1000人的正规军,另外3000人,都是地方杂牌团练部队;大同守军情况更绝,只拨给正规军500人,剩下的4500人,有3000人的地方杂牌团练,另有1500人干脆就丢给地方官,让地方官想办法,结果临时招募了1500名民兵,配上马匹,就这样,这一路的8000名骑兵,其实正规明军只有1500人,大半是杂牌军和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 福建藤牌军三千人:在明朝时期,中国各省,要论藤牌军,以福建最好,河南、浙江次之。藤牌军顾名思义主要是武器是藤牌,此次派到朝鲜的这三千名福建藤牌军,主要是从福建福清一带招募的地方部队,别看是地方部队,但是这些士兵却久经沙场,战斗力很强,在朝鲜战场上,他们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的装备是每人有近2米高的藤牌,且都套在左手上,而右手是拿着长刀,腰间有十把飞刀,在战斗中排成队列慢慢前进,远看像一座移动的城堡,在远距离的时候用藤牌挡住身体,只是从藤牌前面的一个小口子看到前方,慢慢移动到敌人面前,当敌人在十米左右的距离时候,投出飞刀杀伤敌人,慢慢靠近后捡起飞刀,靠近敌人后用长刀砍杀敌人的士兵和骑兵的马腿,有时候2人密切配合,一人用藤牌掩护,另一人则砍杀敌人,这种藤牌是特制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挡住当时的任何一种火枪,只是难以挡住大炮(但是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日军是以火枪为主,就因为这点才使得日军在福建藤牌军面前吃了大亏)。 川军一万:调川军入朝鲜作战,也是有一些波折的,最初明廷是考虑到朝鲜北部多山,应该派适应山地作战的部队入朝,在当时,无论是步战还是山地丛林作战,最强的无非是广西的军队,其次到云南的军队,尤其是闻名天下的广西狼兵。但是明朝后来考虑到南部边疆不安定,安南和缅甸频频入侵,南方的叛乱也是此起彼伏,广西、云南的军队暂时不能动,明廷随即决定派川军入朝,这一万川军,一半为四川本地军队,一半为原先外省驻防四川的军队,战斗力也不算弱。 以上就是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军入朝作战的部队,正规军和杂牌军混合,辽东军一万和蓟镇、保定步兵各五千以及宣府、大同骑兵中的那1500人,算是明军正规军中的精锐部队,三千福建藤牌军算是杂牌军中的精锐部队,但是其他的部队,谈不上明军中的精锐部队。总体来说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明军部队的战斗力与日军相比还是要高出不少(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装备),这在平壤大捷、汉江等地追击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围困战中都可以看出了。 介绍完了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现在开始介绍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军的部队组成。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国内的情况比第一次更糟糕,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仅湖南一地,就不下20次农民起义,另外缅甸军在南方不断进攻,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南下,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游牧土蛮炒花部更是在南下战争中打死了名将李如松将军。这一系列的客观原因决定了明朝根本无法派出像第一次战争那样的较为精锐的部队。 明军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前后总共派出兵力大致在10万上下,其中陆军7万5千到8万之间,其兵力来源和组成如下: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后,明军留守朝鲜的部队为一万一千人:福建藤牌军三千、辽东骑兵三千、宣府、大同骑兵的地方团练军五千,部队的来源和第一次战争一样,在此不重复。 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明军又调辽兵5千余人,蓟镇步兵四千余人,一共一万人入朝:这两支部队与前次不一样,虽然名义上也是辽东和蓟镇的兵,但是都不是正规军,都是地方民团和新招募的新兵,甚至有不少还是强拉来参军的。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不算高。 当日军连克南原、水原等地后,明朝又再派原在东北蒙古前线的辽兵5千、浙江兵1万5千一共2万人增援朝鲜战场:这支增援部队成分也很复杂,辽东兵5千算是正规军,战斗力较强,但是浙江兵1.5万,除了五千是北驻的浙江部队外,其余的一万人,全是浙江各地的官府驻军,全部都毫无大兵团作战经验,战斗经验欠缺,战斗力也比较差。 蔚山会战后,明军再次派1万云南士兵和2万浙江义乌新兵入朝参战:1万名云南士兵,其中有2000人为云南官军,8000人为当地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但是这些部队都不是云南前线的精锐部队,因为当时缅甸军也集结在云南前线,所以明军驻守云南的精锐部队无法调往朝鲜战场,只好派些次等的部队上朝鲜,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算一般。2万浙江义乌新兵的招募,主要是由于该地有抗击倭寇的传统,当年的戚家军就是以该地士兵为主。这些义乌新兵,也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但是由于此地有一定的尚武精神,所以这支部队在朝鲜表现得还是很英勇,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同样是蔚山会战后,明朝虽然已经派了援兵,但是为了更好是消灭日军,明军前线指挥官要求再派增援部队尤其是水军一定要参战,明朝又调川军1万和水师2万入朝作战:1万川军为四川本地地方杂牌部队,到朝鲜后大部归明将刘铤指挥,这支部队常年与四川境内的叛军作战,经验丰富,但士兵组成复杂,有些是镇压叛军的地方团练,有些的叛军投诚后过来的,各部战斗力不一,有高有低,内部也不太团结。2万水师是从东南沿海各地招募的水手组成,由于明军水师的装备远强于日本水师,所以水军基本上都是打胜仗。 以上就是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明军部队的来源和组成,我们可以看出,明军在第二次派到朝鲜的,大部分都是些二流甚至三流部队,也就因为如此,明军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打得比较艰苦,中日双方在第二次战争中很多时候几乎成胶着状态。 综观两次万历朝鲜战争,日军人数均占优势,而且派出的均为国内最精锐的部队,反观明军,第一次派出的部队还象点样,第二次派出的部队,杂牌军、新兵一大堆,给人看了简直认为明朝就是敷衍了事而已!所以我认为,“抗日援朝战争中,日军没有动用精锐部队,而明军则是动用的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万历朝鲜之役
本文标题: 谁了解明万历朝鲜战争,讲讲双方损失了多少人。我看了《史上最强日本史》,感觉明军死的人不少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7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虚构的花木兰,神化的穆桂英」谁才是真正封侯载入正史的女将为啥世家大族掌权的西晋会被异族吊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