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为何会被称之为“御弟圣僧”?为何被称为御弟圣僧?玄奘法师是唐朝的一名高僧,在唐朝十分尊崇佛法的情况下,自愿跨越万水千山...
玄奘法师,为何会被称之为“御弟圣僧”?
为何被称为御弟圣僧?玄奘法师是唐朝的一名高僧,在唐朝十分尊崇佛法的情况下,自愿跨越万水千山,来到印度,求取了很多珍贵的佛经,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靠他自己穿越多个国家,历经磨难,途经万里到达印度取得真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玄奘法师,被称为御弟圣僧,是因为他曾与一名君王结拜为兄弟,这个人其实不是唐太宗。
在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被称为御弟,是因为唐僧向唐太宗李世民表示要前往西方求取真经,推崇佛法的李世民大喜,就和唐僧结拜为兄弟。可是,这其实是作者意淫的,因为当时唐朝是限制出境的,而玄奘出国求取真经的请求是没有得到皇上批准的,玄奘只得偷渡出境,不过当玄奘历经艰辛取回真经后,唐太宗还是很喜悦的,向玄奘重赏了。
不过,当玄奘取经经过高昌国时,被国王麴文泰热情接待,麴文泰对满腹经纶的唐僧十分看重,就和唐僧结为兄弟,在唐僧走时,麴文泰写了24封通行文书,以确保唐僧能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还赠送了马匹和很多吃穿用物,还有25个仆人相随,为了唐僧的安全,他让御史送唐僧送了好远。
唐僧在之后的路上,因为有麴文泰的通行文书,并且以高昌国国王御弟的身份受到了西域各国的热情接待。玄奘历经十七年,走过一百多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取得佛经。当唐僧回来后,再次来到高昌国,可惜,此时高昌国已经被唐朝所灭,国王麴文泰也病死了,不过玄奘永远记得这段美好的情谊。
请问,哪位高僧大德对玄奘法师的《成唯实论》解释得最为精妙贴切,并且留有相关著述的?
主要有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或作10卷、6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别钞》10卷(现残存4卷)、《唯识科简》2卷,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或作14卷、7卷),智周《成唯识论演秘》14卷(或作7卷)。此外尚有圆测《成唯识论疏》10卷,普光《成唯识论钞》8卷,慧观《成唯识论疏》4卷,玄范《成唯识论疏》10卷,义寂《成唯识论未详决》3卷,此与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合称六家。后有玄奘门下新罗一系学人道证集此六家之说而折衷于圆测,著《成唯识论要集》14卷(以上均佚),太贤集窥基、圆测两家疏解,著《成唯识论学记》(又称《古迹记》)8卷、《成唯识论抉择》1卷、《成唯识论广释本母颂》3卷(后二书已佚),调和窥基、圆测两家之说。另有未详作者的《注成唯识论》残本(卷十七)1卷。明清两代,注家不绝。直至近代,欧阳竟无曾撰《唯识讲义》3卷,。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对我们的启示
南无阿弥陀佛!rn玄奘西行,为求佛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誓不东归。没有玄奘, 佛法不会象今天这样
老实念佛
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
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
为什么玄奘法师的佛学思辨没有传承下来
1 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看书,什么书都涉猎,博!博怎么样?不精,没有一门东西精,都是浅显的涉猎,懂得一点皮毛,管不管用?不管用,浪费时间。
2 《三字经》上说“教之道,贵以专”,不专不行!我们现代人学佛读经所以不开悟,就是学得太杂太乱。什么书都想看,这个很糟糕!这是什么?打闲岔。
3 我们当年跟李老师,李老师的要求是专一,一门深入,他教导我们学一部经,决定不可以同时学两部经。好处是什么?妄念少、烦恼轻、智慧长。
4 诸位同修要记住,喜欢多看书的人不会有成就,为什么?诸位晓得,我们修这个法门目的在哪里?在一心不乱。你喜欢多看佛经都不行!你看了《金刚经》上这样说、《地藏经》上那样说,《华严》、《法华》又是一个说法,你什么时候才能得一心?不可能!
5 诸位想真正得一心不乱,真正要想得到功夫成片,决定要专修。教学的道理,最重要的、最贵的是要“专”;你学的东西多,不专,很难得受用。
6 今日之下有许多年轻同修们发了大心,想学佛法,学佛法到哪里学?去念佛学院。我听了觉得很可惜。佛学院不能念,为什么不能念?佛学院不是成就人才,是糟蹋人才。怎么糟蹋掉?就是不专不精,学的东西太多太杂。
7 求学跟求道不一样,求世间学术,你的知识天天要增长,“为学日益”,这是进步。求道不一样,求道是求心地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净,换句话说,你心里面拉拉杂杂东西愈少愈好,“为道日损”,这个才成功。
8 所以要知道,佛法是为道不是为学,我们是学佛不是搞佛学,搞佛学那就是没学。现代人把佛学当作学佛,这个错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