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苏,刘据,杨勇,李承乾,朱标,爱新觉罗·胤礽在地底下遇见会怎样聊天

发布时间: 2021-11-07 02:04: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爱新觉罗·胤礽,康熙皇帝的二儿子,刚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从小身份高贵...

如果扶苏,刘据,杨勇,李承乾,朱标,爱新觉罗·胤礽在地底下遇见会怎样聊天

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爱新觉罗·胤礽,康熙皇帝的二儿子,刚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从小身份高贵、文武双全,数次监国受到百官赞扬,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也遇到了无数太子们都遇到过的问题,上面有英明神武、长寿的皇帝老爹压制,下面有同样能力出众的兄弟们抢班夺权,最终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幽禁于紫禁城咸安宫12年后去世。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深爱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早逝,从此康熙将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胤礽身上,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育抚养。康熙十四年康熙册封胤礽为皇太子,康熙真是爱透了这个儿子了,所有的吃穿用度、礼仪规制都等同于皇帝。从康熙二十年起,年仅7岁的胤礽就开始作为康熙的代表代行皇权,比如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接受百官及诸王贝勒朝拜;代替皇帝率领群臣进行各种国家祭祀大典;代替皇帝接见外国使臣;代替皇帝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安抚人心;代替皇帝处理朝政等等。可以说胤礽手中的权力、威望是远超普通的太子的,但是随着太子胤礽长大成年,胤礽和康熙之间的父子亲情也敌不过权力的诱惑。



康熙三十七年,已经当了23年太子的胤礽已经在朝廷内外有大批的党羽,能够影响到康熙帝的绝对权威了。因此康熙分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让所有成年皇子参与朝政以分薄太子的权柄。从此开启了清朝最阴谋诡谲、影响深远的夺嫡之战“九子夺嫡”,皇帝、太子、诸皇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造成大清动荡。



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兄弟们都掌权后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胤礽要是表现的更优秀,只会遭到康熙的忌惮打压;胤礽要是表现的不好,那么他的兄弟们就会落井下石。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胤礽压力过大有些精神崩溃的意思,就没有刚开始那么贤德了,为人暴躁动辄打骂臣属,生活奢侈无度贪恋美色等等。而胤礽这些失德的表现被有志于皇位的皇子们渲染放大,使得胤礽渐渐失去了康熙的宠爱。终于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于畅春园召集众臣废除胤礽太子之位,之后虽然恢复了胤礽的太子身份,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再也没有往日的信任和恩宠了。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他的治国能力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他的悲剧是皇权社会下的必然结果。康熙帝一废太子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点明了两人的矛盾所在“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曾经相亲相爱的父子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决裂,形同陌路不得不让人唏嘘,可怜生在帝王家啊!

历史上都有哪些太子,才能出众,结局却很悲惨呢?

在中国历史上,太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他们是国之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但也有一些太子很悲催,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继承皇位。今天,达摩君就给大家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催太子。

1.扶苏(秦)

秦始皇长子,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为人刚毅勇武有远见,后因反对坑杀方士一事触怒秦始皇,被发配到上郡协助蒙恬修筑长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并诏令扶苏即位,但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随即诏令赐死扶苏。

2.刘荣(西汉)

汉景帝庶出长子,公元前153年被汉景帝立为太子。公元前150年,刘荣被废,然后被贬为临江王。公元前148年,刘荣又因侵占宗庙土地修筑宫室而犯罪,被酷吏郅都逼迫致死。

3.刘据(西汉)

汉武帝刘彻嫡长子,于公元前122年被立为太子。为人宽厚,深得民心,武帝常在巡游天下之余,将国事托付于他。公元前91年遭遇巫蛊之祸,被迫起兵。汉武帝以为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自杀。

4.司马遹(西晋)

晋惠帝司马衷长子,西晋太子。其人幼时聪慧,但长大后性格奢侈残暴,好算卦巫术。后遭皇后贾南风与贾谧等设计诬陷谋害,被囚于金墉城,后徙许昌宫,派黄门孙虑将其杀害,终年23岁。

5.萧统(梁)

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公元502年被立为太子,但却在公元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萧统曾主持编纂中国历史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文选》。

6.杨勇(隋)

隋文帝杨坚长子,公元581年被立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杨勇参与决断。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废为庶人。杨广即位后被赐死,死后追封为房陵王。

7.李建成(唐)

唐高祖李渊长子,早年曾助父亲起兵,居功至伟,开国后被封为太子。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并将其五子一并杀害。后被追封为皇太子。

8.李承乾(唐)

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八岁即被立为太子。长大后却患有腿疾,又与兄弟李泰交恶。公元642年,李承乾因忌惮李泰,密谋调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被判充军到黔州。公元645年郁郁而终。

9.朱标(明)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1368年被立为太子。自幼为朱元璋所爱,被寄予厚望,着力培养。为人性情仁慈宽厚,在朝廷中威信极高。1392年,朱标因风寒病逝。

10.爱新觉罗·胤礽(清)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为清圣祖康熙第二子,1674年被立为太子。幼时聪慧好学,文武兼备,长大后数次监国,治绩不俗,朝野内外有口皆碑。1708年因罪第一次被废,转年又被复立为太子。1712年再次被废,被圈禁于咸安宫,1724年去世。

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

帝王家骨肉相残的悲剧,从来没有断绝过。即便英明如唐太宗这样君王都是依靠玄武门之变,弑杀兄弟而上位的。

在权力足够大的诱惑面前,别说是兄弟手足之情,即使父子之间也没有半点情分可讲。

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主,膝下儿孙人数众多,必然不得不提防儿孙之间相互攻击或是架空自己。不过,明朝的朱元璋对太子却十分放心,这又是为何呢?



出身决定价值追求

历代穷苦出身的开国天子都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过去骨子里的思想观念会延续到自己的施政治理策略上。汉高祖刘邦也是如此,他十分信赖自己的长子汉惠帝刘盈。

这些穷苦农民出身的开国帝王,过惯普通人家的日子,脑海里已经深深的打烙上"养儿防老"的思想。皇室贵族的家族是以皇室宗亲为组织原则,普通老百姓则是以本家一亩三分地的自家人为核心。

所以,朱元璋从骨子里没有摆脱封建小农思想的束缚,认为父辈的基业传给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长子是一家的顶梁柱。



而康熙皇帝完全不同,他本身含着金钥匙出生皇家,即使坐不上天子的宝座,亦不失做个富贵王爷。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必然会淡化对家庭内部骨肉亲情的依赖。

康熙登上皇帝宝座本身就是通过皇室权力斗争得来的。早些年,其父亲登基之时就暴露出皇室之间为争夺权力,上演惊心动魄的一幕,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



所以,个人出身决定以后的经历,故而塑造出不同的性格是朱元璋和康熙面对儿子态度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儿子的表现能否让身为皇帝的父亲放心,是个关键因素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真可谓是历史上难得的大孝子。

史书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打小生性宽厚,待人接物平和亲近,很少与人争执,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弟弟们,十分照顾有加。

生活中,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人若是有什么过错,太子朱标总是能够亲自向父皇和母后说和,使得众弟弟们对这么皇兄十分钦佩。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前,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太子朱标一直跟随父亲朱元璋走南闯北。父子俩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出深厚的感情。

加上朱元璋早年父母双亡,过着要饭乞讨的生活,直到结婚后拥有自己的孩子,算是自己在世上最亲的人。特别是长子朱标,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也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儿子,所以才会对朱标表现出一万个放心。

康熙皇帝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明太祖朱元璋过的轻松。

康熙儿子众多,省心的几乎没有。康熙的儿子整天想的是怎么承继大宝,都知道无法撼动父皇的权力,就极尽所能大搞特搞兄弟相残,想办法搞掉自己的兄弟。也就有了后来"九子夺嫡"的历史闹剧。



以"老大爱新觉罗·胤禔、老二爱新觉罗·胤礽、老三爱新觉罗·胤祉、老四爱新觉罗·胤禛、老八爱新觉罗·胤禩、老九爱新觉罗.胤禟、老十爱新觉罗·胤䄉、十三皇子爱新觉罗·胤祥、十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禵"最为代表性的九个儿子之间为了争夺储君的位置,彼此之间相互结党营私,搞一些蝇营狗苟的卑鄙行为。九个皇子为了能当上太子的位置,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每个人的如意小算盘打的叮当响,除了给康熙皇帝"上眼药",就是打兄弟们的小报告,对此康熙皇帝深恶痛绝。

试想一下,抛去皇帝身份不说,就是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如此一帮逆子,又怎么能放心?

最后,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顺治皇帝的《归山诗》中这样一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顺治皇帝为什么会对皇家有如此深得感慨?一方面是自己潜心修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厌倦皇家宗室因为权力而淡薄亲情。

所以,帝王有帝王的忧愁,农夫有农夫的欢乐。

以上是笔者对同为皇帝的朱元璋和康熙对待皇子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内在的一些看法,既有身为父亲个人出身经历的原因,也有作为儿子日常表现的因素,是双方共同综合的结果。

同为太子,朱元璋与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态度的确不一样,这之中决定性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却是关于皇权的“约定”。

大清起于原始民主特色的八旗制度,和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汉族帝国制度相比,落实不是一点半点。为什么一个落后的民族最终战胜了老牌汉族帝国呢?这其实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秦国当时在诸侯国之中其实也是最落后的,但是落后却有一点好处,就是人心齐,思想和政治基础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这样有利于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发展速度快。满清之初就是这样,故而能够战胜大明。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基本上将八旗制度完全稀释,形成了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康熙皇帝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数多达两千余人,实际上意味着皇权独尊的格局已经产生。满清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在康熙皇帝平三藩的时候,鉴于当时的情势,康熙立孝诚仁皇后难产生下的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是大清第一个皇太子,也是最后一个。

但是随后几十年,却发生了让康熙皇帝焦头烂额的九子夺嫡,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储位,搅得朝局动荡不堪。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皆因康熙无力顾及政事,荒而怠政。

但是反观大明朱元璋建国后,洪武元年,即册立朱标为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朱元璋与朱标的关系一直很好。朱元璋24个儿子,没有像康熙皇帝晚年一样,发生皇子争夺储位的情况。

为什么朱元璋与康熙皇帝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主要还是因为制度上的约束。汉族王朝几千年对于皇位继承人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约定俗成制度,要么“兄终弟及”,要么“嫡长子制度”,而“嫡长子制度”是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制度。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属于嫡长子,由他继承皇位,符合千年来的制度规范,朝臣认可,民众拥护,这就是嫡长子制度的好处。嫡长子被册封后,其他皇子一般是不得参政议政的,你可以舒舒服服当王爷,可以供皇帝差遣,但是绝不可能去掀翻嫡长子的地位。当然,明朝也有例外,比如朱棣,但朱棣也是千年一个,所以不具备代表性。

满清也有满清的优秀传统,虽然他落后,但是历代君主都比较重视对皇子的磨练,这就对皇位继承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皇帝储君不会陷入无能无德的境地,要是嫡长子无才无德,那就是国家不幸,民族和人民不幸了。所以,满清的皇帝们让皇子充分参与政务,在政治磨练中比高下,从中选择德能兼备者为帝,对于国家而言,是十分可取的。故,当有人建议康熙皇帝在两废两立胤礽之后按照汉族帝国王朝的嫡长子制度册立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采纳。

朱标生于元末战乱时期,朱元璋为吴王的时候册封世子,加之朱元璋对他的教育严格,所以,朱标本人才能不凡,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他十分信任和放心,很多朝事皆先报太子然后才报朱元璋,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认可度之高。而其他皇子,根据《皇明祖训》的要求,则远戍边疆,没有特殊情况或者圣旨诏令,皇子不得入京,而且,皇子入京也不得蜂拥而至,必须按照排期单个依次觐见。这些规定,都是保障储君之权不受侵扰,以利于国之稳定。

但是康熙皇帝要坚持满清优秀传统,皇子们就必须参与政治,一旦皇子们参与政治,形成党派,就会侵犯储君之权,甚至皇权,造成你争我夺的混乱局面,比如康熙年间的大千岁党、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就是坚持这种优秀传统的结果。皇子参与政治,分抢储君之权和皇权,使得康熙皇帝打打不得,杀杀不得,晚年就耗费在这种皇子们的相互争夺之中。

另外一点我觉得在于儒家的“忠孝”之义。汉族帝国王朝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取得了空前的思想统一,儒家是为后来历代王朝行政的思想基础。“忠”是指对皇帝,对天子,“孝”则是对父母,一个没有“忠孝”之义的人是不可能当皇帝的,这是正统的观念(尽管这有些骗人,李世民还逼宫李渊呢),也是奉行千年的基本理念。恰好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在落实儒家正统理念上搞得很好,而满清建国不过几十年,尽管前清几个帝王也讲究忠孝,但是和洗礼了几千年的汉族帝国相比,那是很难深入骨髓的。

故而康熙帝的儿子胤礽虽已为储君却还要谋求提前登位,作出“不忠不孝”之举。

做了皇帝的人,难道就真的不会有慈父之心吗?其实也不是得,有的皇帝还是很疼儿子的,当然也有的皇帝更看重位子,所以对儿子也会有猜忌之心。就说朱元璋和康熙两位帝王,他们对待自家孩子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也很重,更何况他本来就是平民坐上帝位的,内心会有一种不安,因此一直防备身边跟随他很多年的大臣们。但他对自家太子还是挺疼爱的,他的太子是朱标,由马皇后为他生下的嫡长子。朱标一出生就很受朱元璋的喜欢,当时朱元璋是自立为吴王,所以他就立了朱标为世子,表明了就是以后位置会传给朱标。既然作为继承人,朱元璋对朱标还是挺有要求的,给他找了大儒学家做老师。因为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朱标从小就是一个性情温厚的人,对旁人友善,对弟妹关爱,他这种种行为都受到了朱元璋和一众臣子们的赞扬。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朱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在那时他才13岁。但挺可惜的一点,朱标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所以没有熬过自己的老爹,先死在了前面。在朱标的这一生当中,他总共做了24年的太子。对于这位太子,朱元璋从来没有起过猜疑之心,主要是有几点原因。第一,在明朝实行的就是嫡长子继位制度。第二,这个儿子的种种表现也让朱元璋满意。第三,其他王爷被封藩以后都要去到封地,没有皇帝下的诏令根本就不能回去,王爷们和皇帝见面的次数少了,那皇帝的一腔父爱就放在了太子身上。

但在康熙时期就不同了,康熙虽然也挺疼自家孩子,但他终究也是比较偏心的。在当时大清并没有要求一定要用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也没有皇长子继承的制度。但是胤禔看到自己弟弟胤礽这个嫡子封为了太子,认为自己这个皇长子也可以竞争下。而且他的才能也是不错的,但是父亲就是偏心他的这个太子弟弟,故而他也会嫉妒,生气,他觉得生气以后就会采取行动。可他这样一行动就让自己老爹觉得不安全了,康熙认为自己还在位呢,胤礽这个太子也在呢,这个老大就已经按耐不住了,在下面小动作不断,这样就引起了康熙猜忌之心,所以康熙会防备着胤禔夺权。

纵观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的历史,可以看得出对于统治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将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而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不同的办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自己的继承人都抱着很深的想法。

而题主的问题就跟继承者有关,就是为何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太子朱标很放心,但是作为清朝皇帝的康熙却很怕太子胤禔夺权呢?我认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两位皇子的性格。

通过元末起义坐稳天下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太子朱标接受教育,请来了当世大儒宋濂、李善长教授儒家经典,武略方面更是请来了自己的兄弟徐达、常遇春作为朱标的老师,所以长期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标性格是十分温厚的,对待自己的兄弟也是十分照顾,连后来篡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也对这位大哥十分赞誉,这种温厚性格的皇子朱元璋自然很放心了,而且朱标的能力也不差。

反观胤禔这位皇子,在史记中就有所记载,胤禔性格十分的暴躁,尤其是在对待兄弟的情况上,跟朱标完全是一个东一个西,兄弟犯错了,胤禔不仅不去找康熙调节问题,反而是极力的煽风点火,迫切的希望借助一切的方法除去自己的手足,性格如此暴躁,对于兄弟更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你说康熙怎么敢去轻易的相信胤禔呢?

第二个原因:两位皇帝之间的差距。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从小就出身于贫寒,中途更是因灾变曾一度剃发出家,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比起康熙可要丰富的太多,如此成长经历下的朱元璋对于后代虽然抱有希望,但是他也知道后代已经很难超越自己了,所以对于继承人的态度虽然重视但并不会要求过高,只需要将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守住就可以了。

而康熙作为守成之君,对于继承人的态度是很复杂的,即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比自己更加优秀,又希望继承人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极致,而且因为列祖列宗的存在,康熙又不能够随意的安排太子,要按照组训来,这种情况下胤禔这第五个儿子就真的很难入康熙之眼了,毕竟就连他第一个儿子,正宗的太子胤礽也是被康熙废除了数次,这里也说明康熙其实对于太子的能力要求很高,毕竟他也不想清朝没落。

说到底会惧怕儿子夺权还是自己没啥本事,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完全就不会想这种事情,康熙怕胤禔夺权的根本原因还不是对自身并没有那么自信嘛。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不要说康熙父子比不上,放眼整个封建王朝,也是帝王父子能比得上的。

为什么康熙怕儿子篡位怕得要命,对儿子太子百般防范,最后父子反目成仇,而朱元璋却能充分信任自己的儿子,父慈子孝呢?下面来分一下

康熙的皇位是继承来的,而朱元璋的皇位是白手起家打下来的。

权力的来源不同,带给人的自信当然也是不同。朱元璋的皇位,是他从一个乞丐开始,白手起家,一手一脚打下来的,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和使用。所以他对自己的权力有绝对无比的自信,他认为没有任何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力,包括朱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而康熙的权力是继承来的,康熙最开始能够登上皇位,靠的不是能力,而是自己生过天花。这就给他的权力自信带来先天的不足。

同时,康熙的能力远远比不上朱元璋。朱元璋白手起家,具有强大无比的组织力,掌控力,在识人用人治国理政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没有任何人有他这样的能力。康熙虽然也是一个明君,但是和朱元璋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朱元璋根本不用担心儿子威胁自己的地位,康熙却战战兢兢,自己生病时,太子在寝宫外面探头探脑看一下,都惊惧不安,以为太子谋害自己。

朱元璋和康熙出身不同,对自己儿女的感情不同

越是帝王家,亲情越是淡薄。反倒是普通人家,亲情反而更加浓厚。

朱元璋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和父母兄弟长大,父母慈爱,兄弟友爱。当皇帝是成年以后的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个农民,也是个慈爱的老父亲。他对自己的子女,不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而是一个老农民看自己的儿子。

所以不仅仅是对太子朱标,对其他儿子,他也是溺爱的不得了。朱元璋的儿子有几个很不成器,欺男霸女,祸害地方但是朱元璋都没有处置他们。

而康熙一出生就是在帝王家,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其实感情很淡薄。人生的感情,一开始就被权力扭曲了。康熙也宠爱自己的太子,但是这种宠爱,是在维护自己最高权力的前提下。一旦太子有一点威胁的苗头,立刻废掉,毫不留情。

杨勇,李承乾,爱新觉罗.胤礽他们做错了什么?

隋文帝杨坚长子杨勇,唐太宗长子李承乾,清朝康熙嫡子胤礽,尽管朝代不同结局却惊人相似,同样是太子,同样是被废,同样莫名而死,他们做错了什么?
杨勇曾经文饰一件蜀铠,文帝担心他染上奢侈的恶习,特地告诫一番。到了那年冬至以后,百官朝见杨勇,而杨勇也高兴接受他们的祝贺。文帝问臣下说这是哪种礼节,太常少卿辛亶表示,东宫应该只能用贺,而不能用朝见。文帝认为太子违反礼制,于是下令臣下不得再以朝见礼去见太子,并且对杨勇的宠爱也日益消减,反而增加怀疑之心。后来文帝选侍卫官时,将武力强者都选到自己身边,高颎便进谏表示这样恐怕保护东宫太子的侍卫官就显得太弱了,这让文帝相当不悦,认为高颎因为其子是杨勇女婿才帮太子说话,从此对他就更提防了。
成年后,李承乾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后因唐太宗处死太子的宠童称心,父子关系也逐渐恶化。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派遣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谋杀弟弟魏王李泰,未遂。遂与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歃血为盟,决定武力叛变谋杀亲父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还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后来齐王李祐谋反牵扯出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等人的谋反案,为免重蹈自己的覆辙,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唐太宗所废。
胤礽14岁时,开始了与皇长子胤禔的高压关系。胤禔号称武力强壮,而胤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胤礽在每方面都要与胤禔交手与比较。到了20岁左右,因为“太子名分”的关系,成年皇子里几乎都不与胤礽往来;事实上,其他成年皇子已在背后,不断发动挑战胤礽储君地位的行动。
杨颖刘这样绿城已经给卢芝可以让他们做错了什么,他们也没什么做错的事情,只是宋词自然。
两个小时,原先楼上上上上坐坐,做什么什么事情,他们做什么?他们都是不该惹人的人的事情

最是无情帝王家,历史上废太子们结局如何?

古代的皇室男丁当上皇帝可以说是终极人生标,但当皇帝真的好吗?其实不然据不完全统计古代帝王的非自然死亡率高达44%,而且除了开过帝王外要当皇帝就要先做太子,太子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老爸是雄才大略的君王就更难了,接下来盘点一下倒霉的太子都有哪些?

倒霉的太子不是遇上了多疑的父亲,那就是野心勃勃的母亲了,再是不济也少不了诡计多端的兄弟,这些太子说投错胎了也不为过比如公子扶苏、太子杨勇、刘据、李建成、李承乾、爱新觉罗·胤礽等。

公子扶苏他的父亲秦始皇千古一帝可以说威风无二的,但秦始皇和扶苏是政见不合的,公元212年咸阳术士在背后讥讽议论秦始皇,始皇帝大怒下令捉捕他们,但他们相互告发于是秦始皇就亲自下令坑杀四百六十多人,此时的扶苏就是人太好了,上书秦始皇斥责起暴行,秦始皇就把扶苏发配边疆,后来始皇帝去世赵高姣旨扶苏就被赐死了,公子扶苏也算是走完了这一段悲催的人生了。

太子杨勇可谓是实打实的太子可以说是根基深厚的一类,但谁叫他不走运遇上了千百年来太子的拦路虎:想你死的兄弟。

太子杨勇就现在来看是个妥妥的好孩子,杨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学,善于词赋之道,个性宽厚温和且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他的朋友包括明克让、姚察、陆开明等,都是当时的文人。性格好、交友好、又有才识但就是不会做人被人捉了把柄。杨勇生性好色独宠云昭训,因此他被皇后所不喜,老妈独孤皇后不喜欢老爸又怎么会喜欢呢。杨勇毫无危机意识地接受百官的祝贺,后来他的女婿又建议隋文帝加强东宫的守卫隋文帝难免不会多想,之后杨广又摆出了一幅乖儿子的样子并且还屡次进谗言,最后杨勇被废了。

在隋文帝病危的时候才发现杨勇被冤枉了,还发现杨广绿了自己于是下旨让杨勇复位可是这道圣旨被杨广截下了,隋文帝暴毙,杨勇被赐死。

要说杨勇冤的话那么刘据就更加的冤枉了,他比起杨勇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缺点,甚至是未来明君的典范,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

他成年后汉武帝无论是国事还是巡游都会带着他,但最后他还是被陷害致死,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去世后,那些奸邪之臣认为太子不再有外家的靠山,因害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开始竞相陷害太子。

刘据有一位叫公孙敬声的表兄弟,违法贪污,他的父亲公孙贺请命亲自捉捕公孙敬声和朱安世不料在审讯的时候朱世安反咬一口说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征和二年公孙贺被捕父子皆死于狱中,但这件事没有完卫家被连坐了,卫子夫被废,之后还有人说太子参与此事,太子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本文标题: 如果扶苏,刘据,杨勇,李承乾,朱标,爱新觉罗·胤礽在地底下遇见会怎样聊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8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同样是诛杀权臣,元子攸最终还是身死国灭了呢请问从登徒子好色赋里哪个字能看出登徒子好色
    Top